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流行病学简答题总结 必考知识点归纳 考前必看

流行病学简答题总结 必考知识点归纳 考前必看

疾病的分布形式:一.人群分布(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和种族.宗教.婚姻与家庭.流动人口)二.时间分布(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三.地区分布(疾病在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分布.疾病的城乡分布.疾病的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方法:1.横断面分析(特定时间内,对某一特定人群中疾病或其他健康特征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2.出生队列分析(对同一年代出生的人群组在不同年龄阶段某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等进行的分析,以了解发病或死亡随年龄变化的趋势和不同出生队列的暴露特点,对发病或死亡的影响)死亡率.病死率.和发病率之间的关系:若某并的发病和病程处于稳定状态,病死率=某病死亡率/某病发病率描述性研究的特点:1.对研究对象不施加干预措施2.没有设立特别的对照3.只能得出疾病的患病率4.研究的期限较短5.不能得出因果联系6.容易实施,较短时间内即可获得结果7.从研究的程序上讲,描述性研究史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8.是瞻性研究的基础现况研究的目的与特点是什么目的: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情况,发现高危人群,为疾病防治提供依据。

②描述某些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逐步建立病因假设。

③为评价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④为疾病监测或其他类型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基础特点:①是在特定时间内进行的,故称横断面调查;②只能求出患病率,不能区分新、旧病例;③调查研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只能对病因提出初步线索;④无需对照组现况研究决定样本大小的因素:1.估计样本率(估计样本均数)2.总体率(总体均数)3.样本均数标准差4.显著性水平5.把握度现况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1.实施,较短时间内即可获得结果2.究的程序上讲,描述性研究是流行病学研究的起点3.性研究的基础,连续的现况研究将提供好的证据1.因分析时, 只能对病因提出初步线索, 不能得出有关病因因果关系的结论2.病程较长的疾病,主要用于慢性病的研究,也适用于传染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3.一般不能获得发病率现况研究偏倚常见偏倚:①选择偏倚,包括:选择性偏倚、无应答偏倚、幸存者偏倚。

②信息偏倚,包括:调查对象引起的偏倚、调查员偏倚、测量偏倚。

防止措施:①抽取调查对象时,必须严格随机化原则;②提高抽中对象的受检率,最好一个不漏地接受调查;③选用不宜产生偏差的仪器、设备;④培训调查员,并进行监督复查工作普查的目的优缺点:目的:了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疾病②了解疾病的疫情和分布③了解健康水平④建立某些生理指标正常值优点:1.确定调查对象上比较简单 2.可查出某病人群中患某病的所有病人使其得到及时治疗3.开展干预如健康教育缺点:1.调查对象多,期限短,漏查难免2.调查质量不易控制3.患病率低,诊断技术复杂的疾病不易进行普查抽样调查的优缺点:优点:1.省时省力省材料省经费 2.调查结果准确缺点:1.方法复杂 2.重复和遗嘱不易发现常用的随机化抽样方法: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两级或多级抽样病例对照研究特点:1.属于观察法2.设立对照组3.研究方向由果及因4.不能确定证明暴露与疾病的因果关系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最好选择什么样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的选择可以是新发病例,现患病例和死亡病例,但最好是新发病例。

因为他们对调查给出的应答信息的可靠程度各不相同。

比较而言,新发病例由于发病时间较短,对疾病危险因素的回忆比较认真而且清楚,提供的信息较为可靠;现患病例则不然,可能掺入疾病迁延及存活的因素在内;死亡病例的信息主要由家属及医护人员提供,可靠性较差病照影响样本大小的因素:1.P0(研究因素在对照中的暴露率.P0越大,样本量越小)2.估计RR(相对危险度)3.显著性水平α4.把握度(1-β)病照优缺点:优点:1.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2.省时间.省人力.省经费,易于组织实施 3.一次可调查多个因素缺点:1.不能判断因果联系2.不能计算发病率.相对危险度3.易产生偏倚:回忆偏倚.选择偏倚等病照偏倚:一.选择性偏倚:由于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未选入的研究对象在某些特征上存在差异而应起的误差 1.入院率偏倚:Berkon 偏倚由于患某病的人及具有某特征的人住院机会不一样,就可能使与疾病无关的某特征与疾病出现假关联控制:在多个医院选择病例,同时选择医院和社区的对象 2.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中,尤其是病死率高的疾病研究对象通常只是那些存活的病例,而对于那些已经死亡的病例通常很难进行调查控制:选用新发病例;与队列研究结合起来进行 3.检出症候偏倚:病人因某些与致病无关的症状而就医,从而提高了早期病例的检出率,导致过高地估计了暴露程度,而产生的偏倚控制: 选择中.晚期病例作为对象 4.时间效应偏倚:将处于潜伏期或疾病早期的病人选为对照所造成的偏倚控制:采用敏感的疾病早期检查技术;开展观察期充分长的纵向调查二:信息偏倚:1.回忆偏倚:由于被调查者记忆失真或不完整造成的偏倚控制:采用客观的标准获得资料; 用新发病例 2.调查偏倚控制:改善调查方法或环境;对调查员进行培训;同一个时间,同一调查员调查病例及其对照;校准仪器或试剂三:混杂偏倚:当研究暴露于某因素与疾病的关系时,由于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暴露密切相关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种误差称为混杂偏倚或混杂控制:设计阶段:阶段;匹配;随即分组分析阶段:分层分析;多因素数学模型队列研究特点与目的:特点:1.观察法2.设立对照 3.由因到果,符合时间顺序 4.确证暴露和结局因果关系目的:1.检验病因假设2.研究疾病的自然是3.新药的上市后检测4.评价预防效果队列研究优缺点:优点:1.直接获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或死亡率 2.直接估计危险度 3.符合时间顺序,验证病因的能力较强4.获得一种暴露与多种结局的关系5.收集的资料完整可靠,不存在回忆偏倚6.可研究疾病的自然史缺点:1.不适于发病率很低的疾病的病因研究2.易发生失访偏倚3.耗时.好认力.物力.财力4.设计要求严密,资料的收集和分析难度较大 5.随访过程中,已知变量的变化或未知变量的引入增加分析难度队列研究暴露/非暴露人群选择:暴露:职业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人群团体非暴露(对照):内对照,选定一群研究对象后,有暴露史的作为暴露组,剩下的作为对照组;外对照,暴露人群选定后从其他人群选择对照人群;总人口对照,与一般人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比较;多重对照,采用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的形式选择多组人群进行对照队列研究样本大小的决定因素对照组人群的发病率P0和暴露组人群的发病率P1;对照组与暴露组的人数之比R;要求的显著性水平α(假阳性率),一般定为0.05或0.01,把握度1-β队列研究常用指标和意义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的发病率之比, 说明暴露组的发病率是非暴露组的多少倍,表示暴露因素与疾病联系的强度(I e/I0=a/n1//c/n0)归因危险度AR,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表示危险特异地归因于暴露因素的程度,表示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相差的绝对值(I e-I0)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暴露人群中由于暴露因素引起的发病在所有发病中所占的百分比人群归因危险度PAR,在全人群中由于暴露而导致的发病率的增加(I t-I0)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表示全人群中由于暴露引起的发病在全部发病中的比例累积发病率CI=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观察开始时的人口数发病密度ID指一定时期内的平均发病率=观察期内发病(或死亡)人数/观察人时标化死亡比SMR指被研究人群发生(死于)某病的危险性史标准人群的多少倍=研究人群中观察发病(死亡)数/标准人口预期发病(死亡)数队列研究的偏倚:1.选择偏倚:在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时,由于最初选定的研究对象有人不愿或不能参加,进行历史性队列研究时有些人的档案丢失或记录不全2.失访偏倚:研究过程中某些选定的研究对象因各种原因脱离了研究,研究者无法继续随访他们3.信息偏倚:由于使用的仪器不准确,技术检验不熟练诊断标准定义不准确或掌握不当,以及询问技术欠佳造成结果不真实等4.混杂偏倚: 由于混杂因素的影响造成的偏倚流行病学实验和队列研究有何异同点相同点:都是前瞻性研究;都可以用来检验假设,但前者检验效力要高于后者;研究过程中都要设立对照不同点:前者是实验性研究,后者是观察性研究;前者研究中有干预措施,后者无;前者研究对象的分组采取严格的随机分配原则,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随机抽样的,不能随机分组筛检实验与诊断实验的分别:1.筛检实验2.诊断实验对象:1.健康人或无症状的病人2.病人或筛检异常者目的:1.发现可疑病人或高位人群 2.对病人进行确诊要求:1.快速.简便.安全.高灵敏度 2.复杂.准确性和特异性高费用:1.经济.廉价2.花费较高处理1.阳性者需用诊断实验确诊2.阳性者严密观察和及时治疗筛检/诊断样本的计算1.待评试验的灵敏度2.待评试验的灵敏度3.显著性检验水平α,一般为0.054.许误差δ,一般为0.05~0.105.当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接近50%时,可用近似公式(Zα/δ)^2(1-p)p筛检/诊断偏倚及控制:偏倚:1.选择性偏倚2.信息偏倚3.工作偏倚控制:1.做好培训,明确目的和要求,统一试验标准2.选择恰当的金标准,保证合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3.在高患病率或高危人群中开展4.严格遵循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操作,减少信息偏倚病因的定义:那些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升高的因素。

(1)存在于发病之前(2)该因素存在某病的发病率升高(3)去处该因素某病的发病率下降(4)无该因素则疾病不会发生病因的分类:(一)按来源分类:1.宿主因素:遗传.免疫.内分泌.营养状况.行为习惯等;环境因素:生物因素.理化因素.社会因素;(二)按作用分类:1.必需病因:存在于结果之前;结果发生必具有该病因;具有该病因并不一定都发生该结果.2.充分病因:存在于结果之前;如果该病因存在,则一定发病;但发病并不一定都存在该病病因。

因果推断的判定标准关联的时间顺序,怀疑病因必须发生在疾病之前;关联的强度,一般关联的强度越大,该关联为因果关联的可能性就越大;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可以在不同的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时间重复观察到;关联的合理性,关联的解释和现有理论知识不矛盾;研究的因果论证强度;剂量—反应关系:可以看成是针对等级或连续性变量资料的关联强度;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可以看成是针对集团资料的关联强度(生态学相关)传染过程: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