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就汤显祖履历几个问题答万作义先生

就汤显祖履历几个问题答万作义先生

就汤显祖履历几个问题答万作义先生 〃龚重谟〃

为纪念汤显祖诞辰430周年,笔者执笔撰写了《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一文,发表在1980年9月24日《江西日报》副刊。不久《江西日报》转来读者万作义先生(萍乡金山中学老师)《对〈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一文的看法》批评文章,就汤显祖履历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商榷”。这几个问题涉及对汤氏生平历史的基本了解,有必要作出答复。复信如下:

万作义先生: 谢你对我们文章的关心,对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表示钦佩。蒙指教的几个问题答复如下: 一、我认为我们文中“祖父和父辈都是既善诗词歌赋,又爱弹琴拍曲的读书人”这句话本身语意并不含混。你提出问题的实质是汤显祖的祖父和父亲、伯父是否都有弹琴拍曲这一爱好的问题。这三个人,你对其伯父(汤尚质)是不抱怀疑的,因为有诗《月夜轻点拍》可佐证。然而汤氏祖父懋昭喜爱弹琴拍曲也是有依据的。《文昌汤显祖氏宗谱·酉塘公传》谈到他祖父四十岁以后隐居城郊酉塘山庄的生活情景说:“由是闭户潜修,或赋诗以言志,或弹琴以自娱”。汤显祖父亲虽不像他的父兄那样可以找到诗文根据,但我有理由认为也是个爱弹琴拍曲的人。其理由是: 1.读书、藏书、乐善好施、业余弹琴娱情是汤家家风。既然他的父兄都有这一爱好,尚贤又是个“嗜古耽奇”的人,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也跟着弹琴拍曲是完全可能的事。再说汤显祖父号承塘,是“继尊公酉塘志也”。承塘确也继承了酉塘之志:酉塘“闭户潜修”,承塘“可闻不可见”;酉塘“或赋诗以言志”,承塘“为文高古,举行端方”;酉塘“或弹琴以娱情”,承塘在那一家庭环境中焉能不弹琴拍曲以娱情乎? 2.汤家藏有元人院本上千种,汤显祖对许多曲词的精彩唱段都可一一背诵,汤尚贤对这些院本不能不浏览。 3.当时临川地区海盐腔盛行,从艺的演员上千人,嗜唱此腔在临川城乡已蔚然成风,在一些书香人家更是当做一种雅趣,这一雅趣事实上在汤家已形成。 二、关于三年后,汤显祖是否进京参加了会试问题。三年后,当是万历五年后的第三年即万历八年(1580年)。这年汤显祖31岁,确是到北京参加了会试。但到京后他并没有入围考试。这是因为张居正得知汤来了,又派了他的亲信王篆和儿子懋修去见汤。他们旧话重提,又谈鼎甲条件。汤显祖不仅避之若浼,还说了“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一样有骨气的话。此事邹迪光在《汤义仍先生传》中说得很明白:“庚辰(万历八年,1580),江陵子懋修与其乡之人王篆来结纳,复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邹传是汤显祖生前亲身看到过的,故此事不会有错。对汤显祖进京后不入围应试,临川民间有种说法是:汤显祖是绝顶聪明人,他深知考了也必然落第,若这科又落第了,知情者对我同情,不知我者还说我才不如人。其实从常理上看,对汤这一做法不难理解。因为三年前的落第不是他拙于才情,而是触忤了时相张居正。今番张家又罗网重开,不就范必将重蹈覆辙,像汤显祖这样高智商的人怎没明智之举?你举的《门有车马客》这首诗是汤显祖28岁至30岁以前所作,入编在他的诗文集《问棘邮草》中。这首诗写的是二十八岁那年上京赴考前,曾在安徽宣城姜奇方家作客,游开元寺认识了沈懋学,同他们在开元寺一起课文时,张居正派来一个父辈(张的一个叔父,不是王篆)人物,用甜言蜜语来拉拢他,要汤陪张的儿子同场科考,遭到汤的拒绝的情景。你把汤显祖30岁以前写的《门有车马客》来说明汤31岁时再拒张派王篆来结纳,从而证明汤显祖参加了这科会试,这是你一时疏忽,闹了个张冠李戴。 三、你认为1593年春天,汤显祖调到浙江遂昌任知县不是调升,而我们却坚持认为是“调升”。汤显祖从一个典史添注即没有编制的九品临时小官到一个七品县太爷,不是“升”算什么呢?在论述汤显祖生平事迹的文章中,类似提法很多。赵景深先生称“稍升浙江遂昌知县”(《曲论初探·汤显祖传》),《中国戏曲通史》论汤显祖及其“四梦”谓“被贬的第三年,汤显祖又升为遂昌知县”(张庚、郭汉城主编)。你列举的《列朝诗集小传》、(钱谦益著)、《玉茗堂选集》(沈际飞辑)和《抚州府志》中有关的汤显祖传我都看过了。还有邹迪光所作的《临川汤先生传》,他用的是“转遂昌令”,这“转”字当然就是“迁调官职”,从低职位“转”到高职位,也就是升了。明清间为汤显祖作的传记中把汤从徐闻调遂昌用“升”“迁”的很多,《明史·汤显祖传》用了“稍迁”,《万历十一年癸未进士同年序齿便览·汤显祖简历》用的是“壬辰升遂昌知县”,万斯同的《汤显祖传》用的是“稍迁遂昌知县”,清蒋士铨的《玉茗先生传》用的是“升遂昌知县”,《遂昌县志》用的是“升县令”,《徐闻县志》用的是“迁遂昌知县”。《明史》在谈到汤从太常博士升礼部主事时,用了“就迁礼部主事”,可见“迁”就是“升迁”。至于“量移”那是唐代的一种制度,当罪官贬至远处,遇赦则酌量移至近处,白居易有诗云:“一旦失恩先左降,三年随例未量移”,可见这种赦期是每三年一例。然而明代已没有此制度,何来“赦期”?。对于“量移”用现在的话来说,有点似“落实政策”,受量移的贬官,虽不是都官复原职,但生活与工作条件都得了改善,绝大多数都较原职升了。汤显祖这次调遂昌和唐代对贬官酌量移近性质差不多,借用了“量移”一词,并非遇到什么“赦期”。 四、《庙记》一文,我们说他是我国戏曲史上谈表演艺术的一篇宝贵文献,感觉不到有“悖于客观愿望”,而是文章实质使然。诚然,《庙记》内容丰富,但从汤氏当初写《庙记》的动机目的而言是为纪念宜伶表演艺术大师——清源师,刻意把他放到与孔子、佛老同等地位看待,号召宜伶学习清源师的高尚品德和对戏曲表演艺术的执著追求,创造出“形神兼备”且“如其人”的舞台艺术形象。全文1100多字,其中涉及声腔源流的仅107字。这是汤显祖在谈表演艺术顺带提到的一笔,为的是表彰将海盐腔带入宜黄的有功之臣谭纶,勉励大家要努力提高表演技能 ,不要让谭大司马在九泉之下长叹:“奈何我死而道绝也!”经三百多年后,这段文字成了记载声腔流变的重要文献,为我们今天研究戏曲声腔源流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文字依据。这是当初汤显祖下笔时所未料的意外收获,不是汤当初写作的意图。再说戏曲是要靠表演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艺术,没有表演何谈戏曲?一部戏曲史其实就是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史。从具体的、狭义的角度说《庙记》是谈表演艺术的重要文献与称它是我国戏曲史上一篇的重要文献并不矛盾。 宥于我对汤氏生平与著作了解的肤浅,以上意见不知可否得到你的认同?有何意见,盼再来信指教! 专此奉复,顺祝 教安! 龚重谟 1980年10月于抚州

[附] 杰出的戏曲家汤显祖 汤显祖是我国早期杰出和有影响的戏曲家之一。今年9月24日是他430周年诞辰。430年前,他诞生在我省临川县城东文昌里(今属抚州市)。在我国近世戏曲史上,他的地位可与关汉卿并驾齐驱;在世界戏曲史上,他的名字与莎士比亚一样响亮。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出生在一个开明的中、小地主家庭。祖父和父辈都是既善诗词歌赋,又爱弹琴拍曲的读书人。他家有数万卷藏书,其中有元人院本近千种,为汤早年学习和以后从事戏剧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汤显祖从小就很聪明,13岁从罗汝芳学习理学,对少年汤显祖有很大影响。后来又是崇尚李贽,并与以禅宗反对朱程理学的达观和尚结为好友。这些人的思想对以后汤氏的思想及其戏剧作品具有反抗性有着深刻的影响。 汤氏是个颇有风骨的文人。由于他不肯阿谀权势,以至在仕途中几经挫折。当他28岁到北京赶考时,首辅张居正为了想让自己儿子及第而又显得有真才实学,要找两位名士陪伴,便私下派人来拉拢汤显祖,并暗许功名,但汤氏断然拒绝,因此没有被录取。3年以后,张居正又派他的同乡王篆和自己儿子懋修来与汤结纳,再次许以功名,汤还是没有答应,并表示:‚吾岂敢从处女子失身也。‛汤因此也就不参加这科考试。直到张居正死后的次年(1583)他34岁时才中了个三甲进士。第二年,他出任南京太常寺博士闲职,1589年升任礼部主事。1591年,他在礼部主事任内,因上《论辅臣科臣疏》,公开对辅臣申时行和科臣杨文举、胡汝宁进行弹劾,还指责了神宗朱翊钧本人。这份奏疏像一颗重型炮弹,震动了整个朝廷。神宗大怒,把汤降到广东徐闻县去做典史小官。 到了徐闻以后,汤显祖建立了贵生书院,并亲自讲学,转变当地轻生好斗不知礼义的不良民俗。1593年春天,他调升到浙江遂昌县任知县。一到遂昌,他便在城里瑞山脚下建立‚相圃书院‛,发展文教事业,并组织群众打虎,一举消灭了虎患。后来,他又在除夕放囚犯回家过年,元宵节放囚犯出狱去看灯。由于汤显祖在遂昌施行的一些政治措施,触犯了当地地方豪绅,因而遭到他们的反对和上司的挑剔,终因不附权贵而被议免官,从此不再出仕。 汤显祖的戏曲创作活动早在青年早期就开始了。他的处女作《紫箫记》就是28岁至30岁年间在临川写的。《紫箫记》取材于唐人小说《霍小玉说》加以渲染而成的。全剧平淡,曲词宾白也过于艳丽,可说是他早期不成熟的作品。后来,他在南京供职时,将《紫箫记》改为《紫钗记》,使内容富有人民性和现实性,并在剧中讥讽时事。汤氏的《紫钗记》和他回临川以后写的《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都是以梦为剧情中心,所以后人称他的四种传奇为‚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汤氏根据话本短篇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再创作的。剧情是写少女杜丽娘因游春伤春,相思梦中遇到的理想情人而死,死而复生,最后冲破家庭阻拦与情人结成眷属。《牡丹亭》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杰作。它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与脆弱,号召被封建礼教和虚伪理学束缚的青年,起来争取个性解放和自由幸福而斗争。作者赋予爱情以超越生死界限的力量,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由于《牡丹亭》反映了那个时代青年妇女的苦闷,喊出了她们的呼声,加上它自身具有激动人心的浪漫主义艺术力量,所以它一问世,在当时社会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量,达到‚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地步。并在妇女界出现不少遗闻轶事。如娄江女子俞二娘读了剧本自伤身世而自杀;杭州商小玲因表演过度情真而死在台上;扬州女史金凤钿因读《牡丹亭》慕汤而情死,死前还嘱咐要用《牡丹亭》殉葬。 汤显祖不仅进行戏曲创作,而且还参加演出活动。他的居所玉茗堂,就是当年他‚手掐檀板教小伶‛指导宜黄戏演员进行排练和演出的场所。他对戏曲表演艺术有自己的卓越见解。他写的《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就是我国戏曲史上谈表演艺术的一篇极为宝贵的文献。 汤氏在戏曲理论上,坚持‚以意、趣、神、色为主‛,不必‚一一顾九宫四声‛,反对以沈景为首的格律派所谓‚宁协律而词不工;读之成句,而讴之始协‛的形式主义。他自己在创作中,有时为了内容需要便不受格律拘束。正如他自己所说:‚余意所至,不妨拗折天下人嗓子。‛ 汤显祖除创作除‚临川四梦‛外,还著有《红泉逸草》、《雍藻》(今佚)、《问棘邮草》和《玉茗堂集》诗文二千多篇。他的诗文成就远比戏剧逊色,但为研究汤显祖生平及其著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