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第1期 2012年1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Changchun University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1.25.No.1 Jan.2012
超现实的隐喻之谜
——奈保尔创作思想研究
俞曦霞
(浙江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上海师范大学,上海,200234)
[摘要] 奈保尔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近距离”地描述生活,逼视现实,与真理对话。这种创作思想在他中期作
品《抵达之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小说借助同名画作“近距离”描述作家在英国威尔特郡的生活经历,向我们昭
示他不仅成功地抵达了英国,成为英国经典作家的一员,更重要的是他对“抵达”的最深层次的领悟,说明他无愧是一个
历史、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想者。 [关键词] 抵达;作家;谜
[中图分类号] I 106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俞曦霞(1971一),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苏・奈保尔是出生于特立
尼达和多巴哥的印度裔英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非常另类
的不因循任何传统的作家。2007年奈保尔的最新作品《作家
看人:观察和感知的方式》(一译《作家周围的人》)是作家对
自己近半个世纪创作生涯所遇所闻之事,所读之书,所思之
得的较为全面的梳理,其中贯穿该书,也是奈保尔创作思想
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近距离”地描述生活,逼视现实,与真理
对话。出版于1987年的《抵达之谜》是奈保尔获诺贝尔奖的
代表作品,也是他半个多世纪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完全以英 国为背景的半自传体风格小说。
在此试图分析这种“近距离”创作思想在本作品中的具
体表现。小说《抵达之谜》共分五卷,主要描述一位来自加勒 比海地区的作家(奈保尔本人)在经历多年漂泊无定的生活
后终于在英国南部一个有着殖民背景的庄园里过起了静居
生活。本文主要采用整体细读方法,仔细探究作品局部成分
的内涵和全局作用,以及作品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从这一角
度切人,我们可以看到,奈保尔通过作品深刻思索自己三十
多年的创作生活以及对人的生死、万物荣枯的非同寻常的理
解,向我们昭示他不仅成功地抵达了英国,成为英国经典作
家的一员,更重要的是他对“抵达”的最深层次的领悟,说明
他无愧是一个历史、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想者。
一、抵达:人生隐喻
小说题目“抵达之谜”直接来源于小说里提到的一幅画,
意大利著名画家基里科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抵达之谜”,画面
上是:
一个经典的场面,中世纪的,古罗马的……一个码头;在
背景里……有一艘古代海船的桅杆的桅顶;在(近处)一条僻
静的街道上有两个人,都裹得紧紧的,一个可能是那个抵达
的人;另一个也许是这个港口本地的人。(99)
奈保尔认为“这个场面凄凉而又神秘:它述说着抵达的 神秘”。(99)而整部小说以此为挈入口,可以说以此为原型,
向我们表达奈保尔对包括自己在内的人世间万事万物的关
于“怎样才是抵达”这个谜的非一般的理解。 .
画作上的内容称得上是整部小说的“象征之眼”。画面
上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时间是中世纪,(这)蕴涵着画作所反
映主题的古老;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古罗马,这是欧洲文明的
发源地,而码头又通常是人世间的聚合离散地,因此旅行者
的抵达意义双关:他的抵达码头也预示着对他过去的永远告
别——永远的失去。(小说中对这份永远不可能再回到过去
是通过奈保尔叙述的一个故事来昭示的)故事讲的是一位在
这个画面上抵达港口的旅行者,他为着某种使命来到这座城
市,一生奔波于这座城市,最终一无所获地想再回到当初带
他来的海船,但那已经是不可能了:“那古老的海船已经消
逝。这位旅行者已经过完了他的一生。”(99-100)
笔者以为这个故事象征着一切人世间疲于奔命、碌碌一
生而无所获的人们的命运。奈保尔将这个故事放在小说第二
卷“旅程”的开头部分决非偶然,因为它同样道出了奈保尔的
一段很重要的个人经历,它是奈保尔早期英国经历的形象化 反映。小说第二卷的前半部分主要叙述奈保尔初来英国的经
历。奈保尔18岁生日的前几天离开特立尼达乘飞机到了英
国,就如那幅画所描述的,离开那艘海船(“海船”象征“特立尼
达”,是奈保尔爷爷这一辈从印度作为劳工而来的一个暂居之
地),开始到牛津求学,从此开始了一生的漂泊生涯(奈保尔的
求学生活同时也是他一直苦苦奋斗成为一名作家的艰难历
程)。也正因此,奈保尔认为画作的题目“以一种间接的,诗意
的方式,使人注意到我自己体验中的某种东西”。(98)
二、抵达:感悟崇高
整部小说分5卷,第一卷“杰克的花园”是小说中奈保尔
投入笔墨最多同时也是分量最重的篇章。小说中两个最重
要的意象出现在里面:杰克和他的花园。第一卷开头作家叙
一
l0o~ 述他刚到威尔特郡的感受:天气、邻里关系以及周围环境。
杰克是个为房东干活的园丁,住在租给他的房子里,“是往昔
的一个遗迹”,(12)与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奈保尔对他的注
意来源于杰克的花园,他的非比寻常的花园:“那个花园非常
漂亮、干净,满是万紫千红总在变化的色彩。”(15)更重要的
是“它带给我很久远以前的对于特立尼达的回忆,对于我父
亲。当年在一座小山上盖的一所小房子和一个花园的回忆
……”(26-271
无疑杰克的花园已经成了一种追忆往昔的媒质,更是作 家本人漂泊在英国多年来对于故乡家园的一份希冀和想往,
蕴涵着劳动和收获、喜悦和满足,是奈保尔本人在精神上所
获得的一种愉悦,一份美感,也因此是一种美学上的“抵达”。
而让奈保尔最感动的是杰克面对身患肺癌所表现出的英
雄主义,在他患病时依然:“胡子修饰得干净、整齐……他并没
有说很多话;只是平静地打招呼,表示友好,让我放心。”(42)
临终前夜,杰克“还是自己挣扎着爬起来,强打精神穿上衣服,
开车到酒馆去过节(圣诞节,笔者注),在自己临死2_8”。(47)
这使我们想起海明威笔下的主人公们所具有的那种“压力下
的风度”,杰克,这个海明威式的硬汉,在死神面前不改自己洒
脱生活、从容人生的态度,这份视死如归的豪爽,只有对生命
有着深深感悟的人才能做到!奈保尔因此被深深地感动着,
因此深深地赞美着杰克,这种赞美是一种对生命真谛的赞美,
是无国界的,或者说已大大超越了国界。也正因此,我们发现
作家本人对“抵达”的那一份独特的理解,它包含着对生存和
死亡的超然态度,对生命真谛的崇高感悟!
奈保尔对杰克的赞美源于杰克对自己在旁人眼里卑下
生活的热爱,而这份对生活的执着、对死亡的超然态度不仅
在本作品,而且在作家晚期创作于2004年出版的《魔种》中也
有了更生动的展现。《魔种》小说主人公威利,虽然在主观上
不愿体认母国文化(印度文化),又不能融入英国文化,但在
一生的漂?自后在“建筑师”这一职业中找到了精神寄托,作为
一个平凡人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崇高。
三、抵达:作家之路
小说第二、三和四卷是奈保尔关于自己个人三十多年创
作生涯这一条作家之路的形象化叙述和总结,并巧妙地把自
己的作家之路和第三章及第四章的主人公进行对比分析。
第二卷“旅程”以画作“抵达之谜”来开头叙写奈保尔自
己早期创作的失败以及他本人对这段失败经历的不断反省
和总结。奈保尔用心地寻找着自己早期创作失败的原因。最
终发现自己刚刚来英国时仅仅是一个“有着专心致志能力和
用心学习各种事物能力的男人”。(122)
小说的精到之处在于奈保尔还将自己的写作生涯和他
本人在威尔特郡租所的房东失败的作家梦联系在一起。小
说第三卷“常春藤”主要叙述房东出生于二十世纪初,继承着
祖辈从十八世纪英殖民帝国强盛时积聚的巨大财富和庄园,
但他不能适应随着帝国衰亡带来的变化:“最终致使他选择
了遁世隐匿、逃避现实的做法。”(199)
第三卷的标题“常春藤”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房东喜欢庄
园里的常春藤,“交代过决不许将常春藤砍掉”。(221)房东独
喜这种攀缘植物;正如常春藤一样,房东本人也是攀爬在英 殖民帝国这棵巨树上生活罢了。奈保尔在这一卷中深刻挖
掘出了同样有文学爱好的房东和他,为什么创作一盛一衰,
他们与英帝国盛衰的紧密而又辨证的关系。
小说第四卷“乌鸦”主要叙写另一个作家艾伦的文学创
作的失败经历。奈保尔敏感到艾伦就是早期创作的自己,在
艾伦身上奈保尔更多地看到了他本人,从作家人格、文学性
格和文学态度三方面来深入剖析艾伦失败的原因:“……我
在自己身上隐藏我的经验,在我的经验中隐藏我自己……艾
伦的情况也是如此。”(293-294)
这种作家在创作中不能正确面对自己和处理自己的生
活经验导致了创作的失败,而艾伦面对失败唯有用自杀来寻
求解脱。本卷的题目“乌鸦”极具象征意味,在英国有关乌鸦
的说法有两种:带来财富和预示死亡,简言之,福祸集于一
身。而奈保尔把艾伦看成初来英国的他,用乌鸦做本卷题目
更多的是对人世沧桑的自然流露,所不同的是,艾伦没有越
过那道创作之坎,而奈保尔越过了,因而,他成功了。
在整体上,第二、三和四卷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是奈保
尔从不同角度对作家之路的回顾和反思,包涵着他对“作家”
这一身份的非比寻常的理解和感悟;而第二卷总结出奈保尔
本人“人与作家合二为一”是他对自己“抵达”成一名作家的
最大的感悟。
评论界认为奈保尔作品的成功在于他成功地展示了后
殖民文学的多元性,其实奈保尔本人一直否认他是个后殖民
作家。笔者以为奈保尔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最重要
的一点,是他给我们所展示的这个充满睿智和真理的文学世
界,贯穿这个文学世界的最重要的一个创作思想即是:“近距
离”描述生活,逼视现实,揭示真理并与真理对话。本小说
中,奈保尔以画作《抵达之谜》为挈入口,以反思自己三十多
年创作生涯为经,以对人的生死进行美学层面的哲学思考为 纬,表达他对自己一贯追求的艺术真实的不懈努力,体现了
奈保尔无愧是一个对于历史、社会和自然都有着超乎寻常的
观察和探究的深刻思想者,他的创作实践也表明他实现了美
学意义上的“抵达”,而这才是最大的“抵达之谜”。时隔二
十年后,这种创作思想在他2007年出版的新作《作家看人:观
察和感知的方式》中也同样得到充分的展现。作家的这种创
作思想也正体现了当代著名小说家特里林所说“小说就是一
种对真实的永恒的追求”。(29)
参考文献:
[1]Naipaul,V.S.The Enigma ofArrival[M].New York:Vin—
tage,1988. [2]Theroux,Pau1.Sir.Vidia’SShadow:AFriendAcrossFiveCon. tinents.Trans[M].Qin Yuli.Taibei:Marco Polo Press,2001. [3]King,Bruce.V.S.Naipaul[M].New York:Palgrave Macmj1一 lan,2003. [4]奈保尔.抵达之谜[M]刍 海仑,等,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OO4. [5]梅晓云.V.s.奈保尔:从未抵达的感觉[J].外国文学研究,2003 (5). [6]邹颉.维迪亚达・苏莱普拉沙德・奈保尔其人其作[J].外国文学:
2oo2(1). [7]黄铁池.当代美国小说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一
1O1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