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特征与发展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特征与发展对策

2010年第3期 第35卷(总第153期)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Z.35 No.3 Jun.,20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特征 

与发展对策 

杨会良 ,袁树军。,陈 宓。 

(1.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2;2.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071002; 3.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程系,河北保定071000) 

摘 要:改革开放3o年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其中,作为高 等教育体制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前“统收统支”的中央集权式到中央和地方“分灶吃饭” 的分权型体制的嬗变,并于2O世纪9O年代后形成了“政府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通过对改革开放 3O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历程进行梳理,总结和探析中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演变特征与经验,并对 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提出因应之策。 

关键词:改革开放;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青年基金项目(O7JC88O017) 作者简介:杨会良(1969一),男,河北隆尧人,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4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1O)O3一OO76~07 ‘收稿日期:20O9—11—1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高等教育体制发生了 

深刻变革。同时,作为高等教育体制重要组成部 

分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 

逐步完善的制度演进过程。高等教育财政体制是 

高等教育财政管理机构体系和教育财政管理制度 

体系的结合体,它包括教育经费的投人体制与教 

育经费的管理体制,是整个高等教育体制体系中 

的基础和关键,它的改革成败将制约着其他一系 

列改革,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 

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中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与当时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由中央政府包揽 

“财权”的财政体制,即:高等教育的财政责任由中 

央政府独自承担。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财政体 

制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高等教育财政体 

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 

阶段。 

(一)“分灶吃饭”财政体制下,政府间分权型 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初步确立(1978m1993) 

1980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行“划分 

收支、分级包干”财政体制的暂行规定》,开始实行 

对地方政府放权让利的财政包干体制。此项改革 

改变了过去“统收统支”的中央集权式财政体制, 

确立了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的分权型体制。与 

此相适应,高等教育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称的原则, 

高等学校的教育事业经费由过去的中央政府独自 

承担改为了中央与地方各自切块安排,分级负责, 

即由中央政府各部委举办和管理的学校,其事业 

经费由财政部拨款;地方政府举办和管理的学校 

由地方财政拨款,中央不再统一高等教育财政,政 

府间分权型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确立。 

在这种体制下,高等院校办学经费开始由“政 

府包办、单一拨款”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 

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过渡。1985年《中共中央关 

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高校有权具体 

安排国家拨发的基建投资和经费,有权利用自筹 

资金等”,这意味着政府赋予了高校开展创收活动 

的自主权。自此,许多院校充分利用自己的科学 

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结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 

作,开展了多种多样的科技开发、技术咨询和人才 教育研究 杨会良,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演变、特征与发展对策 

培训等活动。1992年以来,国家通过对校办产业 

实行税收减免和建立校办企业周转金制度,进一 

步促进了校办产业的发展。这些举措与80年代中 

期以后开始实施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成本补偿 

制度,共同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由单一 

化向多元化的改革。 

(二)“分税制”财政体制下,政府间分权型高 

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深化(1994--1998) 

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以党的十四大为标 

志,中国进入了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 

阶段。从1994年起,国家开始实施在利改税、费改 

税基础上的“分税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 

的教育投资责任,形成了分税制财政体制下多元 

分级的拨款体制。 

与此相对应,1993年国家颁布了《中国教育改 

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确立中央与省分级管理、分 

级负责的教育管理体制;更加明确地将学费、校办 

产业、高新科技企业、社会服务、社会捐资助学、金 

融信贷手段等作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之外的教 

育经费筹措的主要手段。1994年,国务院下发《关 

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纲要》及《实施意见》提出,高等教育改革重点要 

放在促进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逐步改变高等学 

校“条块分割”办学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弊端 

上。至1997年,全国3O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8 

个中央部委涉及400余所高校按照“共建、调整、合 

作、合并”的原则,积极进行以“共建、合并、划转、 

协作、合作”五种形式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通过 

这种方式的改革,中央政府把原来所举办的许多 

院校交给了地方,中央直属院校数量锐减。由此 

使得中央财政拨款责任减少,而地方政府拨款责 

任增加。中央对办学和投资责任的下放,在很大 

程度上调动了地方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公共财政体制下,“政府拨款为主、多渠 

道筹措”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形成【1999一至今)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1998 

年国家提出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所谓“公共财政” 

是指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收支管理 

行为,其分配或服务的基本目标是“公共需 

要”[】l1 。而在公共经济学里,高等教育属于准公 

共产品,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拥有 

更多的获得高收入或在事业上成功的机会,也就 

是说受教育者可获得一定的教育收益;而另一方 

面,高等教育又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效益,具有社会 

公共性,主要表现在其对经济、社会、文化、价值、 

科研、组织结构和环境等的促进作用_2]。高等教 

育的这种准公共产品属性从理论上决定了公共财 

政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财政应是“政府拨款为主,多 

渠道筹措”的体制。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办学和管理体制改革的 

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行政管理打破了“条块分割” 

的体制,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形成了中 

央与省级人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在国家宏 

观政策指导下以省级人民政府管理为主、学校面 

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与此相适应,高等教 

育财政体制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分担、以地方财政 

为主的财政制度。2O世纪末以来,由于国家机构 

和财政等的一系列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间,高等 

教育的事权和支出范围发生了一些调整,高等教 

育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层层下移,而财权财力层层 

上移。同时随着1997年高校“收费并轨”以及成 

本分担与成本补偿制度的全面推进,国家财政拨 

款比例不断下降,学生个人缴费及学校创收等收 

人的比例不断增大,并且呈现出前者逐渐下降,后 

者逐渐上升的趋势,形成了中国“政府拨款为主、 

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财、税、费、产、社、 

基、科、贷、息”多元化格局(表1、图1所示)。 

表1 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1998—2O06) 单位:亿元 

预算内事业性经费拨款 288.51 事业收入(主要包括学杂费)162.60 

教育附加拨款8.11 校办产业、勤工俭学、社会 

服务收入用于教育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 

续表 

捐集资收人 11.82 16.40 15.34 17.43 27.95 25.74 21.63 1O.38 8.22 

一 璺 耄 鞘 :嚼 取 

笔 资料来源:教育部财务司历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l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1o5 2006 年份 f十预算内事; 业性经费; { 拨款 ; j 一事业收入{ j (主包括{ , l 学杂赞) i i 1一_其他总收 ! 人 i } ; ; 

图1 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比重变化 (1998年一2OO6年) 

二、中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变迁的主要特征 

纵观3O年来的改革历程,可以概括出高等教 

育财政体制变迁的基本特征。 

(一)高等教育财政模式的分权化 

2O世纪80年代,随着以“分灶吃饭”为根本特 

征的新财政体制的确立,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 

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中国政府间分权型高等 

教育财政体制开始确立。这种体制的根本特征是 

“分级负担”,自此,中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呈现出 

分权化特征。 

2O世纪9O年代下半期,随着高等教育管理和 

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条块分割”“部门办学”的 

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至21世纪初,基本完成了管 

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人 

民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省级人民政府统筹 

为主,条块结合的新体制。与此相适应,高等教育 

财政体制形成了中央与地方分担、以地方财政为 

主的财政制度,财政分权程度进一步强化。其具 

体表现是原来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的直属高校数 

量减少,而由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的高校的数量增 

加;国拨比例不断下_降,学生个人缴费及学校创收 

等预算外收入的比例增大。 表2 1998--2006年中国高等学校隶属关系和 

办学主体变化情况 

中央部委所属院校 263 116 111 111 

其中:教育部属 45 72 73 73 

其他部属 218 44 38 38 

地方所属 759 925 1 620 1 480 

总计 1 022 1 041 1 731 1 591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年鉴》(1998--2006年)。 

表2描述的是从1998--2006年,中国高等学 

校隶属关系和举办主体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 

中央部委所属院校由1998年的263所减至2006 

年的111所,其中其他部属高校由1998年的218 

所锐减到2006年的38所。而相对应的地方所属 

高校则由1998年的759所增加到2006年的 

1480所。 

图2 1998--2006年中国高等学校隶属关系和办学 主体变化情况 

图2表示的是1998--2006年,中央所属高校 

与地方所属高校占总高校的比例变化情况,可以 

看出,中央所属院校所占比例总体呈下降趋势,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