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园林植物保护学期末复习题

园林植物保护学期末复习题

园 林植物 保护学 复 习题

1. 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的类型

有性孢子:

1) 合子:由两个同型的游动配子结合, 形成二倍体细胞核的合子( 2N)。

2) 卵孢子:由两个异型的配子囊结合, 在藏卵器中产生卵孢子( 2N)。

3) 接合孢子:是由两个同型但性别不同的配子囊相结合,经过质配和核配后形成( 2N)4) 子囊孢子:是由异型配子囊(雄器和产囊器)相结合, 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而 成(N)。

5) 担孢子:是担子菌产生在担子外面的,一般为四个单倍体孢子( N)。 无性孢子:

1) . 游动孢子 (1)孢子囊 (2)孢子囊萌发 (3)游动孢子

2) . 孢囊孢子 ( 1)孢子囊及孢囊梗( 2)孢子囊破裂释放出孢囊孢子

3) . 厚垣孢子

4) . 分生孢子 (1)分生孢子 (2)分生孢子梗( 3)分生孢子萌发

5) . 芽孢子

6) . 粉孢子

2. 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 图

3. 病原物的致病机制

a) 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

b) 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

c) 产生对寄主正常生理活动有害的代谢产物。

4. 病害流行的基本条件

a) 感病寄主植物的大量存在

b) 致病力强的病原物的大量存在

c) 发病的环境适时出现

5. 园林植物的抗病机制

1) 结构抗病性:即植物利用组织和结构的特点阻止病原物接触、侵入与在体内的扩展、 破坏。

先天性的防御结构:如植物表面密生的茸毛,或很厚的蜡质层等。

后天性的防御结构:如在病部形成木栓层或坏死斑等。

2)生化抗病性:即植物的细胞或组织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产生对病原物有毒害作 用的物质。

先天固有生化抗性:如葱蒜类、松柏类分泌的挥发性物质。

后天诱导生化抗性:如生理代谢途径的改变。

6. 田间如何区分侵染性和非侵染性病害

a) 第一,观察症状。侵染性病害往往后期有明显病症出现,并且症状的发生是一个 渐进的过程;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出现,症状的发生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b) 第二,侵染性病害在田间的分布往往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呈点发状,而非侵染性 病害无明显发病中心,呈片发状;

c) 第三,侵染性病害在一个特定地点,通常只发生在个别或少数种类寄主上;而非 侵染性病害则在多种寄主上发生类似症状。

7. 田间如何区分真菌细菌病毒病原体病害

a) 真菌病害在病部往往有病症出现,多半是真菌的营养体或繁殖体,可以通过肉眼 或显微镜观察识别,这些病症往往呈粒状、粉状、霉状等;

b) 细菌病害在病部往往有白色菌脓溢出;

c) 病毒病害往往表现为花叶、黄化等;

d) 植原体病害往往表现为丛枝、花器异常、矮缩等;

8.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方法(PPT园林植物保护学一一病害篇,56页)

1•消除侵染来源

在地区之间调运种子、苗木等繁殖材料和植物产品时,应严格执行植物检疫措施, 防止病区扩大。在病区内首先选用无病种子、苗木、球茎、鳞茎等繁殖材料,培育 无病种苗,或进行种苗消毒,以消灭所携带的病菌。搞好苗圃、庭园及花坛、绿地 的卫生,及时清除病株残体等是防治植物细菌病害的重要途径。

2. 园林技术防治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植株的抗病性;避免对植株造成伤口和及时保护伤口,防止病 菌侵入;实行轮作、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等,都是防治细菌病害的重要措施。

3 •抗生素治疗

目前常用链霉素、四环素等防治花卉细菌病害。

9. 如何园林植物的栽培措施防治病害(需具体阐述,见 P75-77)

1. 选用无病繁殖材料

2. 培育健苗

3. 植物的合理配置与轮作

4. 改善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

5. 场圃卫生

10. 昆虫常见目的特征和代表性昆虫(P203)

1. 直翅目:蝗虫、蚱蜢、蝼蛄、蟋蟀、蝈蝈

2. 鳞翅目:(蛾类、蝶类)凤蝶、粉蝶、蛱蝶、弄蝶、夜蛾、螟蛾、尺蛾、舟蛾、刺蛾

3. 同翅目:蝉、叶蝉、蜡蝉、蚜虫、介壳虫、木虱、粉虱

4. 鞘翅目:步甲、金龟甲、吉丁甲,叩甲、瓢甲、天牛、叶甲、象甲

5. 半翅目:(椿象)蝽科、缘蝽科、猎蝽科、盲蝽科、网蝽科

11. 昆虫的基本外部特征。

身体左右对称;整个体躯被有几丁质的外骨骼;身体有一系列体节组成,有些体节具有分 节的附肢;体腔就是血腔,循环系统位于身体背面,神经系统位于身体腹面。昆虫成虫期 具有下列特征:

(1 )体躯由若干体节组成,这些体节集合成头、胸、腹 3个体段;

(2) 头部是取食与感觉的中心。具有口器和触角,通常还具有单眼和复眼;

(3) 胸部是运动与支撑的中心。具有 3对足,一般还有2对翅;

(4) 腹部是生殖与代谢的中心。其中包含着生殖系统和大部分内脏,无行动用的附肢。

(5) 有些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一系列内部及外部形态上的变化,才能转变为成 虫。这种体态上的改变称为变态。有些低等的昆虫在发育过程中无变态(如衣鱼) 有些则不完全变态(如蜻蜓);有些高等的昆虫是完全变态的(如蝴蝶)。

(6) 会鸣叫的昆虫是雄性,雌性不会鸣叫。

12. 列举昆虫幼虫的基本类型和主要特点。

昆虫的幼虫可分为两大类,即若虫和幼虫。多数完成胚胎发育寡足期的不完全变态类得幼 虫称为若虫,其外形与成虫相似;完成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全变态类的幼虫称为幼虫。幼 虫分为以下4类:

A原足型幼虫:

幼虫在胚胎发育早期孵化,头部和胸部的附肢不发达,腹部不分节,呼吸系统和神经 系统简单,

器官发育不全;幼虫不能独立生活,浸浴在寄主体液或卵黄中,通过体壁吸收

寄主营养继续发育。代表是寄生性的膜翅目昆虫。

B 多足型幼虫 :

幼虫除 3 对胸足外,腹部还有多对附肢,各节的两侧具有气门。 蠋式:腹部第 3-6 节及地 10节各有 1对腹足,这些腹足端部具有趾钩列,如蝶、蛾幼虫。 伪蠋式:除胸足外,还有 6-8 对腹足,腹足均无趾钩列,如膜翅目叶蜂类幼虫。

C 寡足型幼虫 : 幼虫只具有胸足。代表鞘翅目和部分脉翅目昆虫。具有捕食性的称为 蛃型幼虫 ,如步甲幼 虫;其他有 蛴螬式幼虫 体粗壮, 3 对胸足,无尾须,静止时成 C 型弯曲,如金龟子幼虫; 蠕虫式幼虫 ,体细长,前后宽度相似,胸足较小,如叩头甲幼虫。

D 无足型幼虫 : 幼虫身上没有任何附肢,既无胸足,也无腹足。按头部或骨化程度: 全头无足式 ,具有充 分的骨化头部; 半头无足式 ,头部仅前半部骨化,后半部缩入胸内; 无头无足式 ,头部十 分退化,完全缩入胸部。

13. 列举昆虫蛹的基本类型和主要特点。

离蛹 :其特点是附肢和翅芽不贴附在身体上,可以活动,同时腹节间也可以自由 活 动。如鞘翅目的昆虫的蛹。

被蛹 :触角和附肢紧贴在蛹体上,不能活动,由坚硬而完全的蛹壳所包被。如鳞 翅目蝶、

蛾类的蛹。

围蛹 :蛹的本体为了离蛹,但紧密包被于末龄幼虫的蜕皮壳内,即直接于末龄的皮壳内化 蛹。如蝇类的蛹。

14. 昆虫的足的类型及代表性昆虫。

前足。 A. 步行足( walking legs

足。 , ambulatorial legs )为昆虫中最常见的足,如步行甲的 3 对

B.

C. 跳跃足( jumping legs

捕捉足( grasping legs , saltatorial legs

,raptorial legs )如蝗虫、跳甲、跳蚤的后足

)如螳螂、猎蝽等捕食性昆虫的足

D. 开掘足( digging legs ,fossorial legs )如蝼蛄、金龟甲、蝉的若虫等土栖昆虫的

E.

F.

G. 游泳足( swimming legs ,natatorial legs 抱握足( clasping legs )如龙虱雄虫的前足 携粉足( pollen-carrying legs, corbiculate legs )水生昆虫的足

)如蜜蜂的后足

H. 攀握足 (clinging legs , seansorial legs ) 如虱类的足

15. 口器的类型及代表性昆虫

咀嚼式口器:鳞翅目幼虫、蝗虫

刺吸式口器:蚜虫、叶蝉

虹吸式口器:蝶、蛾类成虫

锉吸式口器:蓟马

16. 昆虫的生存优势

17. 害虫综合治理(IPM)理论的主要目标和原则以及方法

主要目标:(1)害虫防治要从生态学观点出发,全面考虑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和防治效 果,提出最合理及最有益的防治措施;

( 2)不旨在彻底消灭害虫,而是强调将害虫种群密度控制在经济损失水平以下,以确保 树木、花卉和草坪等园林植物美观,从而在城市生态效益中发挥最大作用;

( 3)强调协调防治,各种防治措施都有它的优缺点,园林植物害虫的防治应采取适合城 市特点的有效方法,互相协调,以达到控制害虫为害和保护花木观赏价值的目的。

原则:在园林植物害虫的控制中,一定要考虑所采取的各种措施的安全性。

方法包括 :植物检疫、园林技术措施、抗虫育种、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及化学防治等 措施

18. 什么是植物检疫?试述检疫对象确定的原则

植物检疫,又称法规防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明令禁止人为地传入或传出某些危险 的病虫害、杂草或其传入以后,限制其传播。

检疫对象确定的 原则 :

( 1 )国内尚未发生的或局部发生的病、虫及杂草;

( 2)危害严重,传入后可能给农林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而防治又比较困难的病、虫及杂 草;

( 3)靠人为活动传播的,即随种子、苗木、及包装材料等传播的病、虫及杂草。

注:检疫对象名单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根据情况及时修订

19. 昆虫的学名命名原则 双名法 三名法

原则:

双名法: 属名+种本名 种的学名由两个拉丁词构成,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名,

种名的后面通常还要附上定名人的姓氏。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种名全部小写,定 名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也要大写。

三名法: 属名+种本名 +亚种名 亚种的学名由属名、种名和亚种名构成,即在种名后面加 上一个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