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

浅谈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

音乐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教学生唱会几支歌么?是给学生经简单的识谱以及简单的“乐理”么?是教会学生能在某件乐器上得到一些初级练习技能么?
在前些年,中、小学生音乐教师中,如果能做到上述三点,已算是不错了,如果他能数年如一日,或者还能在课外活动中再多灌输一些知识和技能给学生,或在文艺演出中,有几位突出的人才崭露头角,那可能还会算得上先进音乐教师,或者极受人尊敬的音乐教师。

因为在那些年来对音乐教师称职与否多是以上述这些条件来衡量的。

“水往低处流,人向高处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9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和需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别于其他教育形式,它具有对心灵美的的塑造、道德的教化的独特功能。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能从美育的本义出发,研究、运用中、小学音乐的陶治教化功能(实际上就是教学方法),那么就能通过各种艺术活动,来诱发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引善、以美导真,从而真正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滋润、美的营养、美的熏陶,进而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在精神状态上、品德上、性情上、生活情趣上、理想抱负上有所促进(当然这是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的)。

因此,美育教育的教学方式应是感受性的、浸润性的、游戏性的,是其他德育课、智育课、体育课、劳技课所不能代替的。

其教学方法更与一般知识不同,它更多地强调感性陶治的作用,更多地强调游戏或娱乐的方式施教及受教。

有一句名言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美育的受教方式:
“当赏心悦目(耳)之际,正是潜移默化地起美育感化作用之时”。

从而使受教育者的内在心理结构在不违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在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尽量地按照一个理想的模式有效地发展,从而建立健全完善的心理结构。

而目前大量的心理卫生调查结果,则告诉我们,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漠,人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越来越疏远,社会的治安问题也使
家长告诫孩子不要管闲事,助人为乐、助困扶危的行为越来越少。

并且在青少年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如冲动、嫉妒、焦虑、忧郁的情绪,自卑、娇弱、攻击、任性等性格。

这种感情世界、精神世界的贫乏不仅会给国民素质带来严重的缺陷,使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滋生,还将对教育的效果起着十分明显的滞后作用。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将对未来的社会产生严重的负作用。

正如容恩在《人格的完整》一书中所说:
“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威胁它的不再是野兽、巨石和洪水,而是某种心理上的暴力。

心理生活是存在于世界上的一种能量,它超过了地球上其它的一切能量。

”作为当今的一名音乐教师,怎样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美育的功能和作用;怎样建立健全学生完美的心理结构,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整体效应,是社会给我们提出的新的要求。

为此我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中,学习和注重运用音乐治疗的原理和方法,把音乐教学分为欣赏性教学、背景性教学、技能性教学、综合性教学、创建性建学五个方面,力求通过音乐教学,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建立完美的心理结构,达到其全面和谐发展地目的。

一、欣赏性教学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通过音响来塑造音乐形象的;而音乐形象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此我根据音乐这一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和心理偏异,让他们欣赏不同的乐曲,通过音乐对人的感染力,以达到矫正心理的目的。

如针对不爱张嘴唱歌,对音乐不感兴趣的学生则让他们聆听《玩具总动员》、《鸭子拌嘴》《龟兔赛跑》、等有趣的故事音乐欣赏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喜爱;针对忧有心理,让他们聆听《在希望的田野上》、《春节序曲》等,驱散学生的心灵上的阴霾,针对焦虑心理,让他们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让我们荡起双浆》,扫除学生的烦闷与苦恼;针对攻击心理,让他们聆听《让世界充满爱》、《青年友谊圆舞曲》,建立团结互助的人际关系。

另外还经常组织指导学生聆听一些中国民歌、创作歌曲、外国优秀音乐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美不胜收、风格各异的音乐,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效果。

二、背景性教学
人类各种感官是相互联系的,各种感官会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沟通。

心理学家、生理学家把一种感官引起另一种感官的现象称为联觉。

我在音乐教学中常利用这一心理现象,在教学中突出背景性,创造一种听觉形象与视觉形象的联合体,设计一种美的情景氛围,对于了解音乐本身的内涵、熏陶美的心灵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初中一年级《大海啊,故乡》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唤起学生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激发学生对哺育我们成长的母亲的深情,运用电教手段,给学生展示出大海的画面,使学生通过歌词、旋律、画面进入意境,沉浸在大海的美感中;又如在欣赏高胡、二胡、扬琴三重奏《春天来了》这课时,分析了作品后,首先运用电教手段,给学生展示出一幅幅春天的美景,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进入作用的意境,感受春天生动、美好的气息,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唤起他们热爱祖国山河的激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技能性教学
人有求得自身与他人、自身与整个社会交流的需要,人具有表现欲,人的个性会通过表现而外显,而表现又会促进人的个性的发育,个性的发育又会带来人所特有的情感、思维、理解等重要心理能力的成熟。

在音乐教学对美的心灵的塑造中,学校充分让学生通过自我实践和多种感官的并用,促进心理结构的成熟。

如举办学校艺术节,组织合唱队、器乐队、电子琴队、舞蹈队、运用表演形式,给学生以自我表现的自由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进而达到认识自我价值、提高音乐技能、增强自信的目的。

历年来我样参加各级组织的文艺演出均获得优异成绩。

四、综合性教学
教育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特殊的科学,它的一切原则、措施和技术都是基于人自身的发育特点制定出来的,作为人来说,不管是从其机体生理方面,还是从其内在心理结构方面,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任何一部分的发展和变化均会引起其部分及至整体的变化。

因此,对人的教育必须着眼于整体。

所以美育不仅应该是一门主课,而且还应该更进一步地将其
原则贯穿到各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只有加强横向渗透、互相联系,才能提高建立健全完美的心理结构的整体效应。

所以我在进行综合性教学中,把音乐带入语文王国,搞配乐朗诵,使音乐与文学融为一体,以增强美的感染力;配合外语教学教唱英语歌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外语的兴趣;根据政治课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组织“十月歌会”;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开展综合文艺演出活动等。

通过以上这些全方位的综合性教学,使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知识传授、能力教养、情操掏治三者融为一体,有力地加速了学生健康的心理结构的形成。

五、创造性教学
人的思维分为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种思维不可分割(如只重视其中一种思维是不健全的,会制约一个人素质的提高)。

而要健全思维提高智力素质,美育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因为它的根本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而审美过程最具有形象思维特点,既一要想象、二要创造,像“白发三千丈”、“银河落九天”,这种想象力就是和创造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心理学家也认为:
创造或创造活动,是提供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思维和实践活动,创造心理是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较高层次,是心理结构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进行创造性教学,开展创造性活动有助于优化人的心理结构。

所以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启发学生在听乐、奏乐、歌唱、视谱、过程中的生活联想及在优美、生动的音乐形象中感受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鼓励和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音乐知识自己创作歌曲,表达与体现学生的审美愿望与意识;或通过表演、演奏等手段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对原有作品进行初步二度创作的尝试,尽可能的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提高创造的能力。

不少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手段,创造能力及心理素质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在这些同学中大部分都被评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以上所谈,是我在实际教学中,力求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的作用,把音乐教学作为对于人的心理偏异进行潜移默化的矫正手段所进行的初浅尝试。

几年来,实践越来越清楚的告诉人们:
学习音乐能增进学生的学习技巧;能使道德品质提高;能满足图飞猛进的社会需要;能为压抑的情绪提供一个健康的出口;能促进自我约束;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能以无数方式增进健康。

所以,作为一名教育战线的园丁,一个受学生喜爱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为核心,将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