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视欣赏课程标准

影视欣赏课程标准

《影视欣赏》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况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
本课程本课程作为一门网络数字视频技术专业课程,是一门以理论学习为主、兼顾技术与艺术的课程。

本课程综合介绍电影和电视的发展概况,重点对当前热门的电影类型和流行的电视节目进行了梳理,并对各自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各具特色的鉴赏评析;既有史识的纵向扫描、理论的基本构成,更有理论和现实作品横向的具体链接,使初学者轻松掌握电影与电视的精髓和要义。

本课程教学将社会主义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工匠精神的精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努力学习,力争成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工匠。

三、课程培养目标
1、总体目标
本门课程拟从认识电影的基本语言和构成形式入手,了解电影的景别与镜头,进而熟悉电影创作的综合艺术特征,达到对于各种门类、各种样式影片的不同欣赏方法的把握,掌握对电影艺术欣赏、评论及写作的方法,培养全面的影视审美修养。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于不同风格商业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

2、知识目标
(1)掌握影视欣赏基础知识。

(2)掌握影视艺术的特征与历史。

(3)掌握影视艺术的鉴赏。

(4)掌握影视评论的撰写。

3、能力目标
(1)掌握影视艺术的特征和审美能力。

(2)掌握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能力。

(3)掌握影评创作的能力。

(4)掌握数字媒体行业新工匠——视频后期师的专业能力与工匠精神。

4、素养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培养具有独到眼光的影视作品欣赏能力,并能从镜头出发对优秀影视作品进行解析,揣摩并体会影视特技的设计手法和对镜头独到的感觉。

要求学生达到以下培养预期:
(1)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

(2)具有胜任设计工作的良好业务素质。

(3)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审美观念。

(4)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掌握社会主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努力学习。

四、课程设计思路
《影视欣赏》课程目标的设计主要遵循学生学习欣赏优秀影视作品的规律和不同学生个体能力发展方向的需求与特点,也适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旨在体现《影视欣赏》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

以影评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1、基于影评员能力需求设计教学方法,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高校教育理念。

《影视欣赏》课程的主要教学点为:影视欣赏基础知识、影视艺术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特征、影视艺术的发展史、以及影视艺术鉴赏和影视评论等,采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法,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课程教学全程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专注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

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案例的大小、顺序,使得案例任务之间是相互关联、循序渐进的,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2、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培养
影评员岗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岗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对艺术美感的追求,体会影视佳片的设计手法以撰写符合市场需求的优秀影评。

为创作优秀影视作品,实现岗位就业零距离作为能力培训的终极目标。

充分体现职业性的要求
体现为满足提升影视审美观的需要,多以优秀影片为例,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能通过练习优秀影片的设计手法,体会美的感觉,以影评员为职业培养目标,避免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

在进行本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路:
1、以岗位就业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课程设计将面向岗位需求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的教学思想融为一体,并不追求形式上的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或案例教学,而是重点体现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的精神实质。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

3、坚持从教学设计入手,综合考虑与课程相关的各种因素,追求教学效果的系统最优,将各个教学环节作为课程教学系统的一个部分来对待,将本课程的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来对待,处理好与前导后续课程的关系,体现专业核心岗位能力的专注性与敬业性,通过对“工匠精神”的执着追求,让学生培养专注力与敬业精神,为今后的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4、全面而准确地理解“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从本课程的实际出发,找准“工学结合”的切入点,与学生自身优秀影片赏析需求相结合,以真实项目为切入点作为本课程“工学结合”的关键,一方面通过实施项目提升教师的艺术美感和审美能力、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又尽量让学生参与影评的撰写,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实践、服务社会的能力,全面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跟踪新技术的能力。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不间断的企业调查与毕业生调查和网络调查,确定立足于将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时掌握企业主流技术,使之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以“工匠精神”教育为指引,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

企业项目案例、课堂教学的案例、课堂实践的案例、独立实验的案例循序渐进地同步推进,将知识点嵌入案例中进行讲解、练习、实验,使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逐步掌握所学知识,提高操作技能。

五、课程内容设计
1、课程整体设计
2、教学内容与作业设计
本门课程主要以过程性考核为主要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在商业影视广告创作中对于影视创作过程中对于影视艺术美的鉴赏能力,发挥“工匠精神”,对课程考核效果精益求精,力求尽善尽美。

考核内容:
以小论文的方式阐述对于优秀影视作品的理解。

论文主要考核学生的影视鉴赏能力和影视评论的撰写能力。

结合社会主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精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工匠精神”,培养新时代影评家。

考核标准:
七、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本课程针对高职学生乐于“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根据各教学项目的特点,对不同的项目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方法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促进其积极思考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网络平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际项目相结合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在课程考核中进行了相关考试改革。

(1)多媒体教学:课程的理论知识及方法采用PPT展示,技能操作采用电子教室等软件进行演示,便于学生理解、模仿掌握。

(2)视频录像资源:学生根据自身掌握情况及条件,让学习更加便利。

(3)网络课程平台:除了将教学资源,方便学生学习,还设计了交流互动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

(4)网络公共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的视野,跟踪时尚潮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八、教学条件与资源
1、师资条件要求
课任教师需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已具备基本的高校教学的要求;熟悉影视评论的基本撰写手法和技巧,了解影视前期拍摄与后期编辑等设计能力,熟悉广告创意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授课团队应能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性,并将“工匠精神”精髓通过课程教学传授给学生设计团队。

2、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多媒体教室,同时必须具备必备的影音播放软硬件设备。

3、教材与教学资源开发
教材建设:根据区域特色,结合学生工学结合的需要,选择教学案例相关的优秀教材。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发校本教材。

参考教材:彭吉象,《影视欣赏》,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3.3元,2006.01,第一版,ISBN:7040063743
课程网站建设:整合素材库;电子教案、课件等教学辅助资源,优秀教学案例、交流互动平台等资源,建设课程网站,为学生可持续学习提供条件。

九、学生学习建议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掌握相关知识点;学生上交作品后,通过同学间的制作经验交流、教师点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不断修改、完善作品,以提高自身影视鉴赏能力,团队合作及孜孜不倦地追求职业素养的提高。

学生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应用理论知识于实践,通过后续课程的设计操作,进一步提高对于镜头的把握能力和艺术表现力。

通过课程网站及网络公共资源网站的学习,把握、跟踪影评撰写的前沿思维模式,提高自身的影视鉴赏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