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效能研究:分层分析技术0320

效能研究:分层分析技术0320

孙彦玲,杨 付,张丽华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北京 100872) 内容提要:本文以国内13家大型企业集团75个工作团队共334名团队成员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分层线性模型分析技术,探讨了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共享在其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工作单位结构作为重要的情景因素,调节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同员工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相对机械式结构而言,在有机式结构中,高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员工在工作中会表现出更多的知识共享;工作单位结构调节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同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相对机械式结构而言,在有机式结构中,具有高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员工在工作中会表现出更多的创新行为。 关键词: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知识共享;创新行为;工作单位结构;分层线性模型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5766(2012)11—000 —0

一、引言 创新对组织效能的重要性已经被广泛接受,创新并不是研发、设计人员等的专利,只要有合适的条件,从事任何工作的员工都能表现创新行为。所以,员工创新行为成为研究者和管理实务者非常关注的问题。已有大量研究指出了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作为员工创新的内驱力,对员工创新行为有积极影响(Gong等,2009)。但是,创造力自我效能感通过怎样的内在机制影响员工创新行为,以往的研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同时,知识共享可以促进组织最佳实践,减少员工冗余学习,降低员工重复工作负荷(Hansen,2002),进而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行为(Hu等,2009)。但是,只有个体因素与情境因素相互作用才能使员工表现出创新行为并实现知识共享(Aryee等,2007)。而以往研究中,对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情境因素的交互效应缺乏研究。由于团队内部分工和人员目标的多样性,团队必须通过一定的结构实现目标的一致和统一,因此,工作单位结构是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和知识共享的重要―软环境‖。在预测知识共享和创新行为过程中,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工作单位结构是否存在交互效应,以往的研究也没有给出清晰答案。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三个问题:一是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怎样的内在影响机制;二是工作单位结构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行为间关系中是否起调节作用;三是工作单位结构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员工知识共享间关系中是否起调节作用。澄清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创新行为的形成机制、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影响效果,实践上则有助于认识工作单位结构对员工知识共享和创新行为的影响。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 创新的工作需要一些内在的、持续的动力去促使个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持不懈。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是指当人们面临困难的形势时,它可以提高个人的努力程度,则提供这样一种动力。高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个体善于主动学习新技能和新知识,对于自身的创新性思维比较自信,敢于尝试,善于将产生的新想法付诸于实践,因此,高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个体能够主动并持续地进行创新活动。而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个体往往观念保守,思维模式较单一,缺乏自信,不敢尝试,已有想法或观点也未能得到有效呈现。现有研究已达成共识,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杨晶照等,2011)。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2、工作单位结构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员工创新行为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组织结构作为组织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创新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团队层面看,团队成员的创新行为发生在特定团队背景下,因而,工作单位结构作为团队层面的组织结构变量必然影响个体创新行为。在机械式组织结构中,集权化程度较高,降低了员工通过创新性方法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其对员工行为的高度控制不利于员工创新行为(Zhou,2003)。此外,机械式组织中大量正式规则和程序也抑制了员工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尝试,降低了员工偏离现有知识的探寻行为(Jansen等,2006)。在有机式组织结构中,组织结构更为扁平化,促进了团队合作、人际间的持续互动和信息交换,从而推动创新行为。其横向沟通模式也有助于员工建立信任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促进员工通过搜寻新信息和新想法解决组织问题。此外,有机式组织结构中相对异质化的员工构成,勇于探索和容忍失败的氛围,均有利于组织创新。Chong & Ma (2010)的研究证实了情境因素和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对于具有较高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员工而言,他们具有创新的能力,在有机式组织结构中,权力的下放、容忍失败的氛围、开放灵活的沟通等支持性环境会增进员工创新行为意愿;而在机械式组织结构中,高度的集权、严格的程序和控制等降低了员工的创新意愿。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2:工作单位结构调节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相对机械式结构而言,在有机式结构中,高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员工在工作中会表现出更多的创新行为。 3、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员工知识共享的影响 知识是组织内部的公共产品,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知识共享可以增进员工的自我价值感和人际互惠关系。Lu等(2006)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感是影响知识共享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自我效能的员工认为个人可以为提供公共产品做出更重要的贡献,从而增进合作,并促进其知识共享行为,最终实现个体自我价值。从权力角度看,知识也被视为权力的来源,知识共享可以削弱个体的权威,将抑制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知识共享可以帮助员工获得专家权力(Wang & Noe,2010),尤其对于创造力自我效能感高的员工而言,因为有较高的自信心,更愿意参与知识共享以获得他人的认可。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3: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 4、工作单位结构在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员工知识共享间关系的调节效应 环境因素具有信息性和控制性特征(Yuan & Woodman,2010),通过两方面影响员工的行为:一是为员工间互动提供机会并限定了互动关系的本质和程度;二是设定目标和提供资源。对于有机式组织结构而言,结构相对扁平,专业化程度较低,不同背景和人际关系的员工之间的互动机会较多,进而促进信息交换。另外,有机式组织通过分权和决策权下放,向个体提供更多的资源,且增进了人际信任,促进员工的知识共享行为。相反,在机械式组织结构中,集权化程度较高,使得员工依赖于正式沟通渠道,沟通渠道变窄(Cardinal,2001),不利于知识共享。根据个体—情境互动理论,知识共享行为同样受到个体特质和情景因素共同影响。对于高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员工而言,具有集权性和正规性特点的机械式工作单位结构,对员工行为的外部约束较高,员工感知到个体的想法、认知和行为受环境所限,会削弱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而有机式工作单位结构鼓励员工提出新的创意和想法,个体感知到来自外部的压力较少,同时,个体也能获得更多提升个人能力的信息,所以,有机式工作单位机构中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会促进创造力自我效能与知识共享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据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4:工作单位结构调节创造力自我效能感与知识共享之间的关系,相对机械式结构而言,在有机式结构中,高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员工在工作中会表现出更多的创新行为。 5、知识共享的中介效应 如前所述,创造力自我效能感对员工创新行为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知识共享的中介效应实现的。Lu等(2006)认为,自我效能感是知识共享的重要影响因素,高自我效能感的员工对自己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工作行为表现出更强的信心,从而促进在任务或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知识共享行为。由此可以推出,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员工,对于自己产生并执行创新构想等相关创新活动的能力充满自信,他们会主动分享和整合专业知识和信息,由此激发的知识共享促使员工积极应对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风险性,从而表现出更多创新行为。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5:创造力自我效能感通过知识共享的中介效应影响团队成员创新行为。 综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研究模型 三、研究方法 1、研究样本 本文以13家大型企业集团分布于全国区域的81个独立工作团队为研究样本,调查对象包括团队领导在内的所有团队成员(不含派遣制员工)。本文共发放调查问卷483份,剔除信息缺失78份,通过团队配对比较和团队识别删除71份问卷,最后得到334份有效问卷,涉及75个团队,有效回收率为69.15%。团队规模最少为3人,最多为12人,均值为4.45人,标准差为1.982。 2、研究工具 创新行为。采用Scott & Bruce (1994)编制的创新行为问卷,共6个条目。典型条目如:―我总是寻求应用新的流程、技术与方法‖;创造力自我效能感采用Tierney & Farmer(2002)开发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问卷,共3个条目。典型条目如:―我对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信心‖;知识共享采用Lu,Leung & Koch(2006)开发的知识共享问卷,共5个条目。典型条目如:―在日常工作中,我主动向团队其他成员传授业务知识‖;工作单位结构采用Aryee等 (2008)编制的工作单位结构问卷,共7个条目,工作单位结构用机械化和有机化两个特征来衡量,并成对地描述员工工作单位结构。条目得分高代表有更多的有机式结构,条目得分低代表有更多的机械式结构。典型条目如:―沟通渠道高度结构化并严密限制获得重要信息VS.畅通的沟通渠道,重要的金融与操作信息在公司十分自由地传递‖。 3、研究程序 首先了解13家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和人员分布的情况,从而设置每家企业集团各部门抽取样本的数量,然后根据方便抽样的方法选择一定数量员工,最后由各个部门主管在同一时间将所有样本集中于同一地点填写问卷,填写完后可将问卷直接交给公司联络人或集中交还调查者,或者直接将问卷寄回给调查者,以保证问卷保密及匿名。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 1、同源方差分析 根据Podsakoff等(2003)的建议,本文首先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知识共享、创新行为和工作单位结构进行Harman单因子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Harman单因子模型拟合结果并没有达到可接受的标准(表1中的M1)。鉴于Harman单因子检验适用于共同方法变异程度严重的情况,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