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对我国社区护理工作开展范围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社区护理;问题;对策
1 社区护理开展范围
1.1 社区护理对象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护理应以“社区内弱势团体为优先服务的对象”,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最初提出以老、幼、妇、残为重点服务对象,现在改为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患者、残疾人”等为重点,社区护理也应以老、幼、妇、残及慢性病患者为重点服务对象。

但目前,只有老年、慢性疾病患者是社区护理的重点服务对象,而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社区服务工作只开展了部分。

1.2 社区护理服务工作
研究显示,社区护理人员工作量负荷程度高,日常完成的操作项目多、责任重,但有效工时数低。

家庭护理服务仅占工作量的15.42%,74.17%的时间是在社区服务站工作。

也有研究显示,社区护士总服务时间占总有效工作时间的比例为
60.4%,空闲时间为39.6%,说明社区护理人员工作量不足。

1.3 社区护理服务内容
调查显示,居民最希望社区护士开展的服务项目分别是:社区紧急救护、上门基础护理、老年慢性病护理及预防、口腔卫生宣教,而社区护士提供的是老年慢性病护理、上门基础护理。

已经开展的护理项目有健康指导、门诊(包括输液、肌肉注射)、家庭病床。

2 我国社区护理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
目前,我国社区护理的组织及管理工作基本上是由各个医院或当地的卫生机构承担,虽然卫生部颁发了有关发展社区护理的文件,但尚无具体的规章制度和实施计划,仅有少数地方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措施。

国家卫生部门对此没有统一的规划,缺少明确的组织及管理机构。

社区护理机构均没有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没有从根本上摆脱社区护理的从属地位。

从医院到护理部的领导往往存在重临床护理,轻社区护理;重疾病护理,轻保健及康复护理;重院内护理,轻
家庭护理的现象。

护理工作走出医院、面向社会的转轨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

各项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社区护理基本仍处于自发、无规范、无评价状态,质量评价缺乏明确统一、科学可行的标准。

护理人员绩效难以量化,不能准确客观地比较业绩大小,极大地影响了社区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同时,我国目前尚没有制定和建立专门的护理法律法规,使社区护理工作的开展没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社区护理缺乏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还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政策、财政支持,卫生资源分布不均,对基层卫生保健方而的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投入到社区护理上的资金更少。

另外,政府对社区护理宣传、提倡的力度不够;社区护理所需的交通、通讯、护理仪器和设备欠缺。

这些都是严重制约着社区护理的发展。

2.2 缺乏社区护理观念,工作服务范围局限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社区护理能够提供多元化服务,为不同层面的人群提供各种疾病的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精神支持、语言治疗、健康访问、缓解疼痛以及生活照顾等多项目服务。

而我国社区护士开始大多从事传统的预防护理和家庭访问工作,主要为基础护理和健康咨询,较少进行潜在健康问题的干预。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高和设备的完善,许多社区护士开始涉及和参与一、二级医疗保健,并与医生合作,管理和实施各项工作。

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仍以病人为中心,护理观念仍停留在以疾病为中心的院内服务,而不是以健康为中心的社区家庭护理。

护理人员对护理专业价值和专业信念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对自身素质的提高缺乏紧迫感,工作范围局限在家庭访视,工作项目局限在测血压、静脉输液、肌内注射、送药、体检等,是以个案为中心的一级预防为主的护理,在社区健康教育、咨询、行为干预、社区人群保健等方面参与很少。

家庭护理工作也存在局限性。

社区护士在家庭护理中的任务主要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

同时,我国家庭护理服务项目少,服务范畴局限,缺少对家庭的全面评估和对潜在问题的关注,服务模式单一。

主要服务对象仅为慢性疾病患者和老年人,对于健康人及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孕产妇和儿童的服务较为欠缺。

2.3 社区护士角色功能单一
社区护士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医院科室封闭式临床护士的新型护理专业技术人员。

社区护士是在一个相对开放、宽松的工作环境之中进行服务、管理工作,其工作对象、范畴、性质、责任要远大于或远高于传统意义上的医院护士。

虽然社区护士同样担负着照顾、教育、咨询、组织管理、协调合作、研究等角色,但其职责在上述方面均有进一步的扩展。

目前,我国社区护士角色单一,主要担当照顾者角色,而健康教育者、健康咨询者、健康协调者、康复训练者、研究者角色功能发挥较少。

2.4 社区护理人员素质偏低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在岗的社区护士学历以中专为主,占76.9%,尚有15.9%的护理人员无正规专业学历;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为主;50%以上社区
护士缺乏系统化、正规化的培训;在社区工作2年以内的占32.5%,3~5年的占48.9%。

WHO提出,社区护士与社区医生比例应为2∶1或4∶1。

而目前,我国社区护士和社区医生比为0.5∶1,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还有部分护士既缺乏临床护理能力,又缺乏社区护理服务经验。

反观美国,社区护理主要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注册护士承担,各层次护士总数约为300万,而全国人口只有2亿,护士与人口之比接近2∶100,有1/3的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

社区护士文化教育层次高,2000年在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的比例。

2.5 社区人群保健意识不成熟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落后,大部分地区群众生活水平低,平均受教育程度比较低,人口的整体素质不高,防病及保健意识淡漠,卫生习惯较差。

因此,社区护理还缺乏一定的社会认可和理解。

目前,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单纯的技术性操作,以协助医生完成治疗工作为主,部分人群对护士的价值并不能真正理解,尤其对社区护士独立自主的护理服务持怀疑态度,不能理解其促进人群身心疾病康复和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价值。

2.6 社区护理服务缺少专业特色
社区与医院相比最大的特点应是方便、经济、快捷,而方便快捷需要许多综合条件做保障。

许多社区医疗机构护理条件简陋,护理设施老化,理应由政府投资的社区,却没有足够的资金保障,有了资金也多倾向于医疗,加之护理人员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流动性大,难以形成专业优势。

一些在医院已开展多年的特色服务如“个性化服务”、“殡馆式服务”、“专科优势服务”、“程序化健康教育”等,在社区开展仍举步维艰。

社区护理只能求生存,不能求发展。

3 社区护理发展的对策
3.1 更新传统观念,正确认识社区护理
转变观念是做好社区护理的保证,社区护理人员应从思想上根本转变以疾病为中心的工作模式,把人看成是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的整体,从而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使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维护护理的连续性、协调性、整体化、个性化服务;服务对象由患者转向整个群体;服务形式转向预防型为主;服务流程转变为系统的整体化护理。

3.2 建立合适的社区护理模式,增强社区护理的职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