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现实观照:基于罗尔斯正义理论摘要: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罗尔斯正义理论在批判吸收前人正义思想的基础上,以新契约论观点对正义作了系统的论证,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基本范畴。
其正义理论中平等自由原则、差别原则、最少受惠者利益最大原则等对当前我国建设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公平与正义;社会和谐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5-0006-02一、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在人类思想史上,公平和正义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
早在古希腊时期,公平与正义就开始倍受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并逐渐成为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重要议题。
哲学家苏格拉底将德性、理性与正义结合在一起,认为一个公民服从法律才是正义的。
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正义观,他认为,正义是人的天性和行为,天性忠厚,天真单纯,并将正义作为构建理想国的准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
就个人而言,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1]。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类在本性上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城邦以正义为原则。
由正义衍生的礼法可凭以判断是非曲直,正义是树立社会秩序的基础。
”[2]在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把正义看作是德性之首,认为正义的也就是守法的和平等的,不正义的也就是违法的和不平等的[3]。
他还将正义分为“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
分配正义意味着对共同体中荣誉、财富和其他可分配资源的分配,可以是均等的,也可以是不均等的。
而矫正正义就是让已经错的转变为正确的,恢复业已被扰动的平衡。
古希腊这种以人的行为和理性为主要内容的正义观在经历了欧洲中世纪的冬眠后,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近代启蒙思想家又从自然法的角度开始对公平和正义进行诉求,并逐步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要内容的正义观。
罗尔斯正是在吸收前人这些正义思想的基础上,以新契约论观点形成对正义的判断,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基本范畴,对正义作了系统的论证,从而创立了制度正义论。
正如他所说,“我一直试图做的就是要进一步概括洛克、卢梭和康德所代表的传统的社会契约论理论,使这上升到一种更高的抽象水平。
” [4]此外,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还继承了新自由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
他认为,“自由的优先性意味着自由只有为了自由本身才能被限制。
”即“只有自由的主张获得了满足后,其他的原则才能发挥作用。
”[4]但是对自由坚持的同时,罗尔斯新自由主义通过“词典序列”使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中心转为了“平等”。
“在实质结论方面,我们看到,罗尔斯理论的基本倾向是结合与调和自由与平等”[5]。
由此可见,两者在理论前提、哲学基础,方法论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6]。
二、罗尔斯正义理论的核心内容罗尔斯正义理论在批判吸收前人正义思想的基础上,对正义作了系统的论证,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基本范畴,是迄今西方思想史上有关公平正义问题最有代表性和最有系统的论述。
其核心内容包括:1.“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
原初状态相当于社会契约论中的自然状态,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假设前提之一。
他认为,“它是一种其间所达到的任何契约都是公平的状态,是一种各方在其中都是作为道德人的平等代表、选择的结果不受偶然因素或社会力量的相对平衡所决定的状态。
” [4]原初状态的观念旨在建立一种公平的程序,使得任何被一致同意的原则都是正义的,其目的在于用纯粹程序正义的概念作为理论的一个基础。
在他看来,我们必须以某种方法排除使人们陷于争议的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影响,它们将引导人们利用社会和自然环境以适于他们自己的利益。
所谓“无知之幕”是指原初状态中相互冷淡的各方除了有关社会理论的一般知识,不知道任何有关个人和所处社会的特殊信息,他们完全是在“无知”的条件下运用博弈理论中的“最大最小规则”进行选择的。
它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又一个重要的假定前提。
无知之幕的设定排除了由于自然机会或社会环境的偶然事件使人们选择只对自己有利的原则,也排除了由于偶然事件使得人们对正义原则无法达成协议的可能性。
这样,就避免了根据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原则进行选择所造成的对一部分人(特别是少数弱势群体)的平等自由的严重侵犯。
2.两个正义原则。
在假定无知之幕下的原初状态后,罗尔斯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自由平等原则”。
即“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4]。
第二个原则是“公正原则”。
包括“社会的公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即“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利益;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4]。
它所涉及的是基本的“善”,即基本的自由的一个集合。
它包括两个要求:一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对同样的基本自由的平等权利;二是基本自由应该尽可能广泛。
第二个原则是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的结合。
该原则要求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只有在地位和官职对所有人开放并且这种不平等对所有人都有利,特别是对在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都有利情况下才符合正义。
罗尔斯在其所提出的正义原则中强调以“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为标准来判断是否正义,并希望通过补偿或者再分配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获得公正。
因为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并不像设想的原始状态那样处于平等地位,由于出身和天赋等原因造成的不平等应该对其加以补偿。
“可用一些人的较大得益补偿另一些人的较少损失,或更严重些,可以为了使很多人分享较大利益而剥夺少数人的自由。
”3.新契约理论。
罗尔斯正义理论不仅仅简单地回归古典契约论,而是将古典契约论和道德建构主义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新契约理论。
他明确指出,契约论实质上是“假设的和非历史的”,其核心是一种“纯粹程序正义”。
在没有正义标准的情况下,需要一种“纯粹程序正义”的观念。
他认为,一个正义的社会需要某些正义的原则,用来支配其社会基本结构和基本制度。
我们面对着许多原则,但是不知道哪些原则是正义的,按照纯粹程序正义的观念,我们在正义程序中选择的任何原则都是正义的,因此,关键不在于我们“选择了什么”,而在于“如何选择”,如果我们能够设计出一种正义的程序,那么,我们从中所选择的任何原则都是正义的,通过程序正义,条件的公平能转变成为结果的公平。
在新契约论中,程序比结果重要,正义的结果是由正义的程序建立的,而“原初状态”的设计则保证了罗尔斯的两个正义原则。
三、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现实观照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当前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需求。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不仅是对西方现实的一种批判,也是对世界现状的一种反思。
他的两个正义原则对当前我国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第一,要重视社会制度的正义与合理。
正义是社会的基础,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
正如罗尔斯所言,“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或一个接近正义状态的社会,其目标是维持和加强正义制度。
”“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例,只要它们不正义,就必须加以改造和废除。
”[4]可见,一个社会是不是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个正义的社会基本结构,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一个正义的制度设计。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善于化解利益冲突实现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
一个好的制度往往表现在它能容纳社会矛盾和冲突。
当前,我国的各项改革从本质上看实际上是一种利益调整的过程。
如果这种利益调整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则社会将和谐稳定,否则就会产生各种问题。
所以,在制度的安排上,我们应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形成一个能包括所有阶层、反映最大多数人利益的正义制度框架。
正如他所指出的“社会制度应这样设计,以便事情无论变得怎样,作为结果的分配都是正义的”。
而“社会正义原则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是一种合作体系中的主要的社会制度安排”[4]。
第二,要强调社会分配的正义与公平。
分配正义是人类世代向往的理想目标,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
罗尔斯认为,“分配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体系的选择。
”[4] “一个正义体系给予每个人以他应得的一份,换言之,它分配给每个人以正义体系本身规定的它有权得到的东西。
”从我国现阶段来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和谐、不平衡的因素,尤其是分配问题,已成为决定中国改革与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因素。
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关键要在政治经济制度安排和社会经济活动运行中实现分配正义。
当前,我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参与分配者可以按照他们各自提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的贡献大小,在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方面进行公平正义的分配。
同时,任何生产要素的提供者都不应当侵占其他生产要素提供者的利益,否则,就违背了公平正义原则,必然导致新矛盾的出现和激化,社会和谐则无从谈起[7]。
因此,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妥善处理和协调好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实现公平正义分配。
第三,要发展可持续的代际正义。
代际正义实际上是一种契约正义,是人们在原初状态中接受和推进正义制度所负有的自然义务。
在原初状态中,订立契约的各方都把自己当作是代表着家庭延续线,带有连续世代的情感纽带。
代际的储存的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后代在一个较为正义的社会中享受较好的生活。
罗尔斯关心实际资金的积累(下转14页)(上接7页)率,一般来说,应该由社会状况来确定并随着社会状况变化而变化:当人们贫困而储存比较困难的时候,就应该要求一种较低的储存率;而在一个较富裕的社会里,人们就可以合理地期望一种较高的储存率。
如果储存率太高,就有可能出现两种情形,要么不能形成恰当的储存,要么由于负担过重而大大干扰经济效率。
因此,必须找到一个适度的储存率,既能照顾当代人的利益,又考虑到下一代人的利益。
可见,代际正义“不允许我们仅仅根据各代的时间先后来区别地对待它们”,[4]强调不能以后代的更大福利为借口而损害现代人的公平份额,更不能为满足本代人的眼前利益而损害下一代人的长远利益。
可见,罗尔斯的代际正义原则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