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政治角度分析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从政治角度分析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从政治角度分析新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摘要:近年,新媒体的作用不断渗入到政治领域,且影响力日趋变大。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便捷、双向互动、隐性等。在

新媒体的作用下,如今政治趋于透明化,舆论监督力量也越来越大,在新媒体的带动下,一

些敏感事件也随之曝光,被大众所知。从现在的很多事件中,都能体现新媒体在传递信息时

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政治 新媒体 影响 民主 舆论

正文: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的,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

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

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是信息科技与媒体产品的紧密结合。从外延上来看,新媒体范围

广泛,包含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

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对新媒体,亚马逊前首席科学家韦思岸如是评价,“过去掌握

话语权的专家将蜕变为其中发言的一分子,相较以往会形成一个更公平的社会价值格局,它

将尽可能地改变人类社会原本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在政治领域上,新媒体也起到了巨大作

用。

新媒体推动民主政治进程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国执政党的一个长期奋斗目标。我国政府要求要:坚定不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党内民主,加强舆论监督是十分重要的。

民主的建设需要各个方面来共同推进。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媒体的监督以及它

提供给公民发表意见的渠道,是我国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保障。在政府的政策推

行过程中,公民的想法如何、公民对这些政策是否满意,媒体可以成为公民表达民意的有效

途径;公民在生产生活中最关心什么,最希望哪些问题得到解决,媒体是传达公民所思所想

的有效渠道。能让公民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为政府献言献策,这就是民主的体现。

在新媒体不盛行时,传统媒体对于民主政治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在电视传媒中,策划开

播了很多档有关社会舆论监督的节目,比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社会纵横》等。被

观众最为关注的《焦点访谈》,一直致力于中国社会的舆论监督,针对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失范和腐败行为,《焦点访谈》一直以一种深度的视角,审视着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

的问题,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一个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平台。

而如今新媒体的出现,大大加速了民主政治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打破了传统

媒体的局限性,增强了公民的参与性,使得公民有了更多交流的机会。如果说前面谈到的例

子是关于传统媒体对民主的影响,那么新媒体作为一种更加开放的平台,也一定会在我们的

民主建设之路上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力。例如“微笑局长”杨达才的落马。2012年9月5

日,网友“晨曦微播”在微博上贴出照片,称杨达才的眼镜超10万。“网民发现表哥眼镜超

10万,懂行的网民发现,杨达才的眼镜是罗特斯的,在“傅仪眼镜”里,这款镜架最低售

价是13.8万元,镜片价格不好判断。与他的表一样,他的眼镜也很多„„”同时在该微博

后面还配上了杨达才戴4副不同眼镜的图。不仅如此,其系的皮带又被网友扒了出来呈于网

民。网友“延庆老农”在其微博以“表哥全身都是宝”为题,用一组图片证明,微笑局长除

了左手手表,右手手镯之外,还拥有各种皮带。从一个微笑到佩戴的眼镜、手表,网友运用

网络的力量,为杨达才“找茬”。最后使杨达才双规。

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新媒体的发展加强了政治透明度化,真正实现了社会舆论监督。

这样对于百姓而言,可以更好的了解国家大事,参与政事。也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为民众参政议政、行使主权提供了新手段和更加便利的条件。因而成为当代民主政治的推进

器,推动着当代民主政治的功能结构、形态模式、运行机制的巨大变革。

新媒体促进政务公开化

媒体是进行政治沟通的有效工具,因为它比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更具优势。媒体把信息传

播给全社会,有助于公民获取关于当前政治事态的信息,成为“有所知的公民”,为其政治

参与提供信息基础。而新媒体的出现,它强大的交互性和内容聚合的爆炸式传播效果为传统

媒体所望尘莫及的。

如今网络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网络正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在2010年1月发布的《中

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09年底,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

达到28.9%,网络新闻的利用率达到80.1%,搜索引擎使用率达到73.3%”,这些事实和数据

说明网络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因此我国政府建立了电子政府。我国电子政府的建立

与不断完善,推动了政府的信息公开、改善、拓宽了政府传递信息,与公众进行交流的渠道,

减少了信息传递的环节,缩短了公众从政府获取信息的时间。电子政府的建设,使政府出于

整个社会的监督之下,给政府的信息公开带来新的压力,同时公众对于政府信息的需求量增

加,敦促政府不断的改善信息公开的条件,增加信息公开的数量,并不断提高信息公开的质

量,即信息的时效性与真实性。

还有很多很多的方式,在很多地方政府和官员纷纷建立了博客、微博,通过简便的方式,

第一时间将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大众。还有在论坛、贴吧、网络报纸、虚拟社区中,也会公布

最新动态。

新媒体对政治舆论的影响

新媒体不仅是舆论的表现渠道,而且可能通过对特定事件作广泛而深入的报道以及有倾

向性的市政府,引起公众对该事件的注意,并动员社会上尽可能多的人就当前话题发表意见。

新媒体舆论呈现出迥异于传统舆论的一些特征:舆论主体的匿名性与参与渠道的广泛性、传

播空间的无界性与意见汇聚的实时性、议题生成的自发性与舆论发展的不确定性、价值观念

的多元性与价值取向的批判性、意见表达的失范性与群体行为的极化性。这些特征,都对舆

论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如今,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因此,互联网成为政治舆论的集散地。互联网丰富了信息

传播的手段和渠道,逐步成为公民参政议政、表达诉求的重要平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

信息传播更加顺畅,为民众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甚至参与决策制定提供了快捷的渠道,为

公民更好地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提供了条件,也为更好地推动社会民主政

治进展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民意直通车。

互联网正在逐渐成为消解大众不满情绪的解压阀。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传统媒体解压阀

的功能逐渐被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所取代。特别是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人们

利用手机,或者网络媒体,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缓解恐慌情绪,或者利用新媒体交互性与

开放性,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从而满足心理上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社会解

压阀”的作用,可以缓解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结构性压力。

不仅仅是互联网,还有手机媒体,微博等新媒体都对政治舆论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新媒

体对政治舆论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也使政治舆论的生成、演化、发展产生

了巨大的变革。可以说,政治舆论的生成与强化,与新媒体的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特别

是在当前全媒体时代,很难区分不受媒介影响、呈原生态的舆论,也很难出现不产生舆论影

响的媒介活动。总之,新媒体与舆论的生成已经天然的交融,新媒体成为舆论的发酵场,而

舆论与公众参与行为的互动又推动媒介技术、媒介交互方式的进步。

新媒体有效监督政府

媒体作为一种批评者,对民主政治良性运行的作用很早就为人们所公认,政府丑闻一旦

被曝光,往往会激起全国的强烈发响,正因为如此,媒体往往被称为立法、行政、司法之外

的“第四种权力”。而新媒体的兴起,使这种权利逐步加深,能更有效的监督政府,使政府

日常工作更为透明化。

设立网民留言板,网民留言板在2010年继续快速发展。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44

位省委书记、省长和超过170位地市级一把手对“留言板”中的网友留言做出公开回复,涉

及全国28个省区市,促成各地大量实际问题的及时解决,有力化解了社会矛盾。在这一经

验的鼓舞下,人民网“部委领导留言板”、“知名企业留言板”、“代表委员留言板”、“公安局

长留言板”等板块相继开通。2010年9月“直通中南海——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

也正式推出,在海内外媒体和网友中引发强烈反响。截至9月19日下午4点,给中共中央

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的留言超过39760条,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

志的留言超过41802条。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2009年网络发言人制度在部分地区进行试

水,网络发言人制度将会在全国推广。江苏南京市委宣传部在“中国南京网”开设了“网络

发言人论坛”,90名网络发言人均由所在地区、单位的班子成员或中层领导担任。他们将适

时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政务信息,24小时之内受理网友建议、意见、咨询等网帖,并在

获得部门相应负责人答复后及时回帖给网民。

正因为这些途径,使更多百姓能了解到政府的动态,也能起到监督作用。这样,政府才

能减少暗箱操作,潜规则也就不复存在。类似于“微笑局长”的贪污腐败事件就会逐步减少。

使政府真正成为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将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的政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