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高法判决:合同无效,赔偿损失的范围不应以预期可得利益为标准

最高法判决:合同无效,赔偿损失的范围不应以预期可得利益为标准

最高法判决:合同无效,赔偿损失的范围不应以预期可得利

益为标准

欢迎关注“法盛-金融投资法律实务”微信公众账号!法盛-金融投资法律实务(ID:wangblawyer)

广东法盛律师事务所为不良资产投资收购、经营处置以及资管证券、基金信托等金融业务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提供股权投融资、并购重组、公司控制权解决方案,提供房地产合作、开发、转让纠纷法律服务;提供税务筹划、税务争议解决、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服务。诚邀各界人士的交流与合作!凤凰县国土资源局与湖南德夯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用地使

用权出让合同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

http://biz.doczj.com/doc/d85918295.html,/zgcpwsw/zgrmfy/ms/201505/t201 50520_8052213.htm

[裁判要旨]

1、虽然《委托征地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但在电力公司不具备相关用地规划手续的情况下,双方约定由国土局征收尚属集体所有的土地并以协议方式低价出让土

地使用权,属于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之规定,该协议应当认定无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无效的合同

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确定合同无效是国家公权力对当事人意欲发生私法效果的根本否定,无效合同不应予以履行,故当事人预期通过履行合同可以获得的利益,为非法利益,不受法律保护。本案中,由于合同无效,不能得到履行,原审判决以案涉土地拍卖价与评估价之间的差价作为电力公司的损失,没有法律依据。

3、对合同效力的审查,属于人民法院裁判权范围,虽然当事人未提起确认合同无效的诉讼请求,但人民法院仍应依职权进行审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系合同无效法律效果的规定,人民法院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认定合同无效的情况下,应主动援引该法第五十八条的规定,对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进行处理,而不需要当事人另行提起诉讼。故原审判决并未超出当事人的诉讼请求。本判决似认为,在查明合同无效的情况下,无须向当事人就是否变更诉请予以释明,可直接作出认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2014)民一终字第277号

上诉人(原审被告):凤凰县国土资源局。

法定代表人:龙澜,该局局长。

委托代理人:李劲松,北京市尚公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刘毅,北京市尚公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上诉人(原审原告):湖南德夯电力有限责任公司。

法定代表人:滕树理,该公司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李含英,湖南麓和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李卫华,该公司员工。

上诉人凤凰县国土资源局(以下简称国土局)为与被上诉人湖南德夯电力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电力公司)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一案,不服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2014)湘高法民二初字第3号民事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于2014年11月14日对本案当事人进行了询问。国土局的法定代表人龙澜及委托代理人李劲松、刘毅,电力公司的委托代理人李含英、李卫华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一审法院经审理查明:电力公司于2002年2月5日登记成立,系私营的有限责任公司。德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房地产公司)于2002年4月19日登记成立,系私营的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省电力公司凤凰电力局(已于2013年7月18日更名为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凤凰县供电分公司(以下均简称电力局)于2007年1月17日登记成立,系非法人的国有分支机构。凤凰县边城能源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投资公司)于2007年1月30日登记成立,系私

营的有限责任公司。

2007年11月2日,电力公司与国土局签订《委托征地协议》,约定:为加快凤凰县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电力公司拟在凤凰县沱江镇城北新区地段修建凤凰电力调度中心,现委托国土局征地,经双方协商达成如下协议:1、征地位置。拟征土

地位于凤凰县沱江镇城北新区至临沱江的地段。2、征地面

积约256.265亩。其中的168亩作为出让地,剩余的88.265亩划拨给电力公司用于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具体界线以用地红线图为准。3、征地价格。本宗土地的出让用地价格,国

土局同意以10万元/亩作为电力公司完成报批手续费用和

有关征地税费及办证费用;本宗土地的最终价格以实际发生为准。4、征地价格内容。包括征地红线范围内所需支付给

被征地单位和个人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补偿费和地上附着物补偿以及按规定由国土部门代收的国家税费等。5、国土局负责做好被征地单位和农户的思想工作及处

理好征地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电力公司在双方约定的时间内完成征地及搬迁工作,及时交付电力公司使用土地。

6、付款方式。本协议签订后5日内电力公司首付1000万元;第二期付款待国土局办理报批手续完毕后30日内由双方签

订土地出让合同后付1000万元;国土局应为电力公司办好

一切用地手续,待电力公司取得用地手续后,余款一次性支付。7、供地时间。国土局保证在2008年2月28日(协议

将日期误表述为2008年2月31日)前完成征地、供地、交付电力公司使用。双方和被征地方一起到现场打桩定界。8、电力公司如在用地红线范围内使用土地而发生定界权属纠纷,由国土局负责解决。9、如遇政策原因不能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国土局应在10日内将电力公司所付款项退还电力公司。

2009年12月23日,电力公司就与湖南人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土地的相关后续事宜,形成(2009)12号《会议纪要》,决议:根据《合作开发协议书》约定,电力公司须继续完成堤溪B宗地后续征地工作。鉴于该宗地征收过程的复杂性,会议决定成立由电力公司总经理担任组长,副总经理担任副组长,相关人员担任工作小组成员的“凤凰堤溪宗地征收工作小组”。工作小组要积极开展工作,必要的时候应借助上级单位的力量,力争尽快完成该宗地的征收工作。2010年1月20日,电力公司向其各部门、单位下发了湘德电办(2010)50号《关于成立凤凰堤溪宗地征收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通知根据工作需要,决定成立由7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任务是根据电力公司与国土局签订的《委托征地协议》,尽快完成该宗地的征收工作,使其具备商业开发条件。

2010年9月8日,电力公司向凤凰县人民政府递交湘德电(2010)40号《关于城北256亩土地征用价格问题的请示》

称,电力公司于2007年11月与国土局签订协议,委托国土局征用城北256亩土地作为建设凤凰县电力调度中心及以文化旅游项目为主的电力系统凤凰接待中心用地,协议约定土地征地价格在每亩10万元左右,完成征地手续时间在2008年3月。由于各种原因到目前为止,该宗地仅完成了电力调度中心30亩土地征用手续(征用价格10万元/亩)其余土地中的138亩即将进入挂牌程序,88亩尚无征地指标。电力公司已为此支付了约1500万元的购地款。对于即将挂牌的138亩土地出让价格,电力公司请求仍按原有协议约定的10万元/亩购地,理由如下:1、10万元/亩的价格是双方对该宗地的征用成本的估算,是计价的基础。所谓“以实际发生为准”是指以征地过程中发生的实际费用为准,而不是以土地评估价为准。2、作为以此价格出让的条件,电力公司的直管单位湘西电力局承诺凤凰县人民政府在堤溪的搬迁、电网改造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该承诺已兑现,政府也应履行原有协议。3、按协议约定,国土局完成该宗地的征地手续的时间为2008年3月,目前已超过两年半时间,在此期间内,凤凰县土地升值的因素,不应由电力公司承担。4、电力公司高度重视该宗地的开发建设工作,几年来,为配合国土局的土地征用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为了将该宗地开发好,引进了实力较强的湖南人健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为合作伙伴,该公司和电力公司对该宗地的概

念性规划方案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一致好评。如果政府不能履行协议约定价格,电力公司的合作方将失去投资信心。5、该宗地为山地,建设成本巨大,且地块离核心景区较远,人气不足,拟建的是投资回报期长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需要承担较大的投资风险,希望政府在该宗地的土地出让价格问题上与纯商业地块区别对待。6、该宗地尚未进行三通一平,还未达到可挂牌出让的熟地标准,电力公司若摘牌拿地后还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场地平整、电力线路改造、搬迁等工作。鉴于上述原因,电力公司对政府以10万元/亩出让该宗地建议如下:1、履行土地挂牌程序,但需设定限制性条件,确保电力公司能拿到地。2、对于摘牌价与10万元/亩的价差部分,电力公司不再缴纳,用该宗地电力线路搬迁费用、三通一平费用予以抵扣,概算约3200万元。该请示亦抄送了国土局。

2010年9月25日,凤凰县人民政府对电力公司回复凤政函(2010)107号《关于城北256亩土地出让价格问题的复函》称,电力公司的湘德电(2010)40号请示已收悉。经研究,现复函如下:1、原则同意城北256亩土地征用程序完成后,尽快依法启动招拍挂程序,可征求电力公司意见设定条件。

2、根据电力公司与国土局签订的《委托征地协议》第三条的约定,本宗土地10万元/亩为征地价格和完成报批手续及有关征地税费、办证费。本宗土地的最终价格以实际发生

为准。3、依据2002年7月1日实施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的有关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应不低于评估价格。该宗地经中介机构评估,其价格为33万元/亩(不含三通一平),亦即为该宗地的挂牌出让底价。如电力公司依法取得该宗地的使用权,预先支付的10万元/亩的征地等款项,可折抵受让款。该复函亦抄送国土局。

2012年7月20日,国土局签收了电力公司向其提交的由电力公司、房地产公司、投资公司支付总计15905067.79元的《凤凰堤溪征地费用清理说明》。

2012年11月28日,国土局在湖南省国土资源网上交易系统发布凤土网挂字(2012)4-4号土地挂牌公告,拟将位于凤凰县沱江镇城北,使用权面积为73139.5平方米,建筑密度小于或等于40%、容积率小于或等于2.8、绿地率大于或等于35%的商业、居住用地使用权,以1亿元的起始价进行挂牌出让。2012年12月4日,湖南麓和律师事务所受电力公司的委托向国土局发出(2012)湘麓律函字第11号《律师函》,认为电力公司已依约支付凤土网挂字(2012)4-4号土地挂牌公告项下地块的征地拆迁费用,电力公司作为委托人和投资人的合法权益不容忽视,并请求国土局在收到函件后三个工作日内采取措施暂缓对该宗地的挂牌程序。2012年12月24日,电力公司以国土局为被告向湖南省高级人民

法院提起委托合同纠纷之诉,该院根据电力公司的申请于2012年12月26日冻结了凤土网挂字(2012)4-4号土地挂牌公告项下的国有土地使用权。2012年12月27日,电力公司以与国土局有庭外和解意向为由提出撤诉申请,该院予以准许,并根据电力公司的申请解除了对上述挂牌土地使用权的冻结措施。同日,凤凰县新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1.76亿元的价格竞得该国有土地使用权。

2013年12月13日,国土局在湖南省国土资源网上交易系统发布凤土网挂字(2013)2-2号土地挂牌公告,拟将位于凤凰县沱江镇城北金坪地块,使用权面积为135511.0平方米,建筑密度小于或等于40%、容积率小于或等于2.8、绿地率大于或等于35%的商业、居住用地使用权,以2.1亿元的起始价进行挂牌出让。国土局的该次挂牌,没有成交。

另查明,签订《委托征地协议》后,电力公司根据该协议约定,自2007年11月至2010年9月,自行或委托电力局、投资公司、房地产公司分八十多笔共向凤凰县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凤凰县非税收入管理局、凤凰县沱江镇金坪村村民委员会、凤凰县沱江镇人民政府等支付征地费用、征地下乡补助、生产扶持金、测绘费、征地搬迁费、业务协调费等直接费用合计15852779.79元。其中包括:1、凤凰县非税管理局收到的230万元,具体情况为:电力局于2006年12月28日预付的100万元,及于2008年1月11日支付的5万

元,电力公司于2009年1月4日、2009年10月20日、2010年2月5日分别支付的50万元、25万元和50万元。

2、凤凰县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收到的938万元,具体情况为:电力局于2007年5月16日预付的150万元,电力公司于2007年12月29日支付的788万元。

3、凤凰县沱江镇金坪村村民委员会收到的3187845元等。电力公司自2007年11月12日至2013年7月15日,及受其委托的房地产公司自2007年11月15日至2011年12月31日均参与了凤凰县沱江镇城北新区至临沱江地块的征地拆迁工作,为此,电力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共同支出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费、修理费、材料费、业务招待费等间接费用合计4558452.52元。电力公司一审起诉称,2007年11月2日,其与国土局签订《委托征地协议》,约定:由电力公司委托国土局征用凤凰县沱江镇城北地块土地256.265亩;价格为10万元/亩;国土局保证在2008年2月31日前完成征地、供地、交付电力公司使用。协议签订后,电力公司已按国土局要求累计支付各类款项共计15905067.79元,并因该地块的征地等土地整理工作发生相关费用8428132.21元,合计24333200元。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地块的征地等土地整理工作得以完成。但除了上述土地中的30亩已经电力公司同意由国土局划拨给电力局外,尚余226.265亩土地未能依约出让给电力公司,现已挂牌出让。国土局的行为已构成严重违约,故请

求判令:1、国土局返还电力公司因征地等土地整理工作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共计2433.32万元;2、国土局赔偿电力公司经济损失7566.68万元;3、由国土局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

国土局答辩称,(一)《委托征地协议》因违法而无效。案涉土地属于尚未办理征收手续的集体所有土地,电力公司无权进行委托征收。电力公司未经合法的申请、审批及出让程序,无权直接获得国有土地使用权。(二)《委托征地协议》实际上不能履行。电力公司未按照协议约定在2007年11月7

日前向国土局首付1000万元,至今为止,国土局只收到100万元工作经费;电力公司在没有依法履行用地申请、审批手续的情况下,直接向凤凰县人民政府请示用地价格和提出其他要求的行为表明:其一,对《委托征地协议》的放弃和终止;其二,向政府提出新的请求。在凤凰县人民政府已明确告知建设用地使用权必须依法进行招拍挂的情况下,电力公司却没有参加竞拍,并公开表示放弃用地权。(三)凤凰县人民政府划拨30亩土地给电力局的行为,与本案无关。(四)电力公司诉称的已支付款项,收款单位均为独立法人主体,非国土局,除国土局收到电力公司的100万元外,其他部分与国土局无关。电力公司提供的费用损失证据为房地产公司2007年至2013年的全部财务资料,与《委托征地协议》的履行无关。(五)《委托征地协议》为无效合同,电力公司无

权要求赔偿可得利益损失7566.68万元。综上,国土局退回款项只能在100万元之内结算,多退少补,对电力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请予驳回。

一审法院认为,虽然电力公司与国土局于2007年11月2

日所签合同的名称为《委托征地协议》,但其内容实为电力

公司先向国土局提供部分资金,由国土局将其用于该协议项下地块的征收报批和拆迁安置开支,国土局在完成对该地块的征收工作后,再将其建设用地使用权中的一部分划拨、另一部分出让给电力公司。因为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划拨属于行政行为,由此产生的纠纷依法不属于民事案件的审理范围,故对该协议中有关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划拨问题,本案不予审理,电力公司如因该部分协议内容与国土局有争议,可另行诉讼。就该协议中关于168亩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问题而言,除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现时状态及相关款项的支付方式有所不同外,其他内容与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基本相同。双方现因该协议中关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而发生争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民事案件案由规定》(法(2011)41号)第77条第1项的规定,本案案由应确定为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本案主要有三个争议焦点:

一、双方签订的《委托征地协议》是否有效。虽然该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其内容包括双方当事人的名称,交易标的及其数量、质量,标的交付时间、地点,交易价格

及其支付方式、时间等合同必要条款,但因该协议违反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规定》(国土资源部令第39号)第四条第一款之规定,通过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并损害国家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之规定,该协议应当认定无效。国土局提出关于该协议因内容违法而无效的辩驳理由成立,依法予以支持。

二、国土局应否及如何返还电力公司的征地等土地整理工作费用。因双方签订的《委托征地协议》无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之规定,国土局应当向电力公司返还因征收涉案土地电力公司自行及委托电力局、房地产公司和投资公司所支付的直接费用15852779.79元,及因配合国土局完成涉案土地征收工作而承担的间接费用4558452.52元,合计20411232.31元。电力公司提出的超出该金额的返还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依法不予支持。虽然国土局没有直接收到电力公司自行及受其委托的电力局、房地产公司和投资公司因涉案土地征收而支付的直接费用和承担的间接费用,但因该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均因电力公司履行《委托征地协议》而发生,且其中的直接费用已被国土局的下属单位凤凰县土地收购储备中心收取788万元,被当时依法有权代表国土局收取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金的

凤凰县非税管理局收取230万元,及被依法有权从国土局处

获得补偿的涉案土地原所有权主体凤凰县沱江镇金坪村村

民委员会收取318万余元等;同时,该间接费用亦因被征收涉案土地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没有按照《委托征地协议》的约定交付给电力公司而全部由国土局受益;此外,国土局于2012年7月20日签收电力公司向其提交的《凤凰堤溪征地费用清理说明》,亦表明国土局对电力公司为涉案土地的征收已经支出了费用的事实予以认可。故国土局提出的关于其总共只收到电力公司支付的100万元工作费用,电力公司无权向其主张全部权益的辩驳理由不能成立,依法不予支持。

三、国土局应否及如何赔偿电力公司的经济损失。国土局作为凤凰县人民政府专门负责管理和监督该县土地工作的职

能部门,其理应知道该县哪些土地依法可以用于经营性项目建设,已经列入经营性用地范围的各组成部分,哪些应当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程序出让,哪些可以通过协议方式出让。国土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涉案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当通过招标

拍卖挂牌程序方式出让的情况下,违反国家规定与电力公司签订出让协议,不正当获得电力公司资金用于涉案土地的征收开发,并在涉案大部分建设用地使用权通过挂牌程序成功出让后仍长期占用该资金拒不返还,其具有重大过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之规定,国土局理应赔偿电力公司的经济损失。即便不考虑涉案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市场交易价格在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期间的上升

部分,仅按凤凰县人民政府于2010年9月25日回函电力公司时自认的每亩33万元的评估价格与其一部分于2013年12月27日实际成交的每亩1604248.32元(1.76亿元

÷73139.5平方米×666.67平方米/亩=1604248.32元/亩)的价格差,并按合同约定的出让面积168亩计算,国土局因不正当利用电力公司的资金完成征地拆迁工作后又拒绝履

行合同,实际或可预期获得的利益高达2.141亿元(168亩×(1604248.32元/亩-33万元/亩))。如果不适当考虑电力公司的利益,将有违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本案案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条、第六条之规定,酌情责令国土局将其实际及可预期获得利益的25%即5352.5万元(2.141亿元×25%)赔偿给电力公司。电力公司提出的超出该金额的赔偿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依法不予支持。国土局提出的因涉案合同无效,其无需向电力公司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辩驳理由,不能成立,依法不予支持。

综上,一审法院作出判决:一、国土局在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返还电力公司因凤凰县沱江镇城北地块的征地等土地整

理工作而发生的各项费用20411232.31元;二、国土局在判决生效后十五日内赔偿电力公司的经济损失5352.5万元;

三、驳回电力公司的其他诉讼请求。如未按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五十三条的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案件受理费541800元,由国土局负担400585元,电力公

司负担141215元。

国土局不服一审判决,向本院提起上诉。

国土局上诉称,(一)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1、原判决认定电力公司支付涉案土地征地款15852779.79元

及因征收发生费用4558452.52元,证据不足;2、本案涉及多个收款人和多个付款人,均为独立的法人,所付款项是否为案涉款项,原判决未予查明;3、原判决认定国土局因涉

案土地实际或可预期获得的利益为2.141亿元,依据不足。(二)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合同无效的情况下,赔偿损失的范围应以实际发生的损失为限,不包括预期可得利益。原判决以预期可得利益的2.141亿元作为合同无效的损失赔偿基础,无法律依据。(三)《委托征地协议》无效,双方的过错是同等的,原判决认定国土局存在重大过错不当。(四)

原审审理程序违法。电力公司是在认定合同有效的前提下提起的违约之诉,而原审认定合同无效,并直接判决财产返还和损失赔偿,超出了当事人的诉讼请求。(五)原判决确定

案由错误。本案应为委托代理合同纠纷,而非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综上,请求撤销一审判决,重新认定电力公司实际发生的费用损失,并根据国土局自身过错对电力公司实际发生的费用损失承担相应责任。

电力公司答辩称,(一)原判决判令国土局返还因案涉土地征地而发生各项费用20411232.31元,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二)电力公司的大量资金及人力物力投入已物化到案涉土地的价值中,并由国土局受益,电力公司的上述损失为信赖利益损失,故原判决判令国土局按其实际或可预期获得的利益的25%赔偿电力公司,有事实和法律依据。(三)合同无效属于既定事实,不受当事人诉讼请求影响,原判决在认定合同无效基础上所作判决未超出其诉讼请求范围

本院二审庭审结束后,2014年12月6日,国土局向本院出具《关于复核确认湖南德夯电力有限责任公司涉案费用相关情况的说明》,具体内容为:“一、我局认可原审判决有关电力公司投入本案的‘直接费用’共计15852779.79元的认定。

二、我局认可电力公司投入本案的‘间接费用’共计7306元;对电力公司主张、原审判决认定的其他‘间接费用’,因与本案无关、无证据证明、与事实不符等,不应归入本案‘间接费用’,我局不予认可。”

2015年1月7日,就原审认定的4558452.52元间接费用的具体数额,本院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了逐笔核对。电力公司对其中的工资附加部分969558.24元明确表示无证据证明,对《2012-2013年湖南德夯电力公司因涉案地块征地发生的除工资及附加外的间接费用明细表》中2013年费用合计59107.89元,明确表示放弃主张。经核对,国土局在数据上

认可电力公司账目统计表中工资2308472元、其他费用1221314.39元的真实性,但主张上述费用主要非案涉项目所支出。电力公司认可上述费用并非全部为案涉项目支出,但主张主要系案涉项目所支出。双方均认可,上述费用中工资2308472元、其他费用1221314.39元,合计3529786.39元中哪些为案涉项目支出,具体无法拆分,均同意由法院根据案件情况酌定。

本院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为:一、电力公司支付国土局土地征地款及因征收案涉土地实际发生的费用是多少;二、原审判决国土局赔偿电力公司经济损失5352.5万元是否正确;

三、原审判决是否存在超出当事人诉讼请求的程序性错误。本院认为,虽然《委托征地协议》系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但在电力公司不具备相关用地规划手续的情况下,双方约定由国土局征收尚属集体所有的土地并以协议方式低价

出让土地使用权,属于恶意串通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之规定,该协议应当认定无效。

关于电力公司支付国土局土地征地款及因征收案涉土地实

际发生费用是多少的问题。对于电力公司及其委托单位实际支付的15852779.79元,国土局已书面认可,本院对此予以确认。上述款项虽然绝大部分没有直接支付给国土局,但均为国土局征收案涉土地需要支出的费用,实际上系电力公司

代国土局所支付,可以认定为国土局因案涉合同取得的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之规定,该部分款项以及占用期间的利息,国土局应当予以返还。根据原审查明的事实,上述款项共分八十多笔支付,为简化法律关系,本院酌定以第一笔费用的支付时间作为利息起算时间,即2006年12月28日。对于原审认定的电力公司为履行案涉

合同支出的人员工资、办公费、差旅费、修理费、材料费、业务招待费等共计4558452.52元费用,对无证据证明的工资附加部分969558.24元,以及电力公司明确放弃的2013

年费用59107.89元,应予以剔除。根据双方认可,剩余3529786.39元的真实性,本院予以确认。本院认为,征地

必然需要人、财、物的投入,国土局亦认可电力公司为案涉征地支付了一定费用,但由于电力公司及其委托的房地产公司业务并非仅案涉项目一项,而对于电力公司提供的3529786.39元费用中哪些为案涉项目支出,具体无法拆分,综合全案情况,酌定双方认可费用的70%为电力公司为案涉项目的支出,具体为3529786.39×70%=2470850.473元。原审认定4558452.52元全部为案涉项目支出不当,本院予以纠正。上述2470850.473元费用系电力公司为履行合同所实际支出的费用,应当认定为电力公司因合同无效所受到的损失。对于合同无效的过错责任问题。本院认为,国土局作为凤凰县人民政府专门负责管理和监督该县土地工作的职

能部门,有责任按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征收并妥善管理使用土地,保障国家利益。国土局在明知电力公司不符合相关用地条件的情况下,仍违反规定与其签订案涉合同,利用职权征收集体土地,并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原审认定国土局对合同无效具有重大过错,并无不当。电力公司在不具备相关用地规划手续的情况下,意图通过私下签订协议的方式低价获得土地使用权,也存在一定过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国土局作为主要过错方,应当赔偿电力公司为履行案涉合同所受到的损失2470850.473元。鉴于电力公司对合同无效亦存在一定过错,对于上述费用的利息损失由电力公司自行负担。

关于原审判决国土局赔偿电力公司经济损失5352.5万元是

否正确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六条规定,无效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确定合同无效是国家公权力对当事人意欲发生私法效果的根本否定,无效合同不应予以履行,故当事人预期通过履行合同可以获得的利益,为非法利益,不受法律保护。本案中,由于合同无效,不能得到履行,原审判决以案涉土地拍卖价与评估价之间的差价作为电力公司的损失,没有法律依据,本院予以纠正。

关于原审判决是否超出当事人诉讼请求的问题。本院认为,对合同效力的审查,属于人民法院裁判权范围,虽然当事人

标准成本法的运用

标准成本法的运用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案例名称:标准成本法在明水公司的运用案例类型:企业案例 案例单位具体名称:山东明水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通信地址:章丘市世纪大道2712号 邮政编码:250200 标准成本法在明水公司的运用 一个准确的标准成本能够尽可能地缩小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尽可能地做到事前规避市场变化引起的销售量变动对产品变动成本的影响,保证标准成本在年初的设定更加贴近实际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对市场变化、制造费用的实时监控能够使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设置一个有效的考核目标,真正意义上对控制产品成本起到激励作用。 本文以明水公司标准成本法的应用现状为依据,分析了明水公司在使用标准成本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明水公司成本控制和成本差异的分析研究建立起一套更能准确反映产品成本的基于作业的标准成本控制体系,规避市场变化风险,缩小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真正意义上激励生产、控制生产费用。 一、背景描述 (一)明水公司基本情况 明水公司是集团下属电子驱动事业部、起发动机事业部在中国的生产、研发、应用和销售基地,主要产品包括冷却风扇系统、水泵、天窗电机、举窗电机、雨刮电机与连杆系统、雨刮杆刮片、起动机、发电机等,同时也是为一汽大众供货的主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明水公司下设两个主要的事业部,包括电子驱动事业部和起发电机事业部。公司组织结构呈矩阵式管理结构,各部门日常工作直接汇报给上级领导直至总经理,各事业部就业务情况及盈利水平等经营状况还要上报集团总部分管该事业部的负责人。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

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 许多人都认为成本核算是ERP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正在选型的公司也往往对成本功能非常关注。我也认为其十分重要,甚至认为应该把成本核算能否自动完成作为ERP实施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 ERP软件中一般都有多种成本核算方法可供选择,通常分为两大类:标准成本法和实际成本法。实际成本法中一般再分为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等等。说起来各种方法并无优劣之分,然而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为什么企业中(尤其是国有企业)却总有人不喜欢标准成本法?这就成了不得不解释清楚的问题了。 先说说为什么顾问常常推荐采用标准成本法,原因是外资企业多采用标准成本法,或者说在西方国家多数企业采用标准成本法。我常常听到看到有人这样解释,有时还会加上一句“这是先进管理思想的体现”。更多的人可能是更糊涂了,因为他们不明白标准成本法何处体现“先进”二字。我不认为标准成本先进,实际成本落后,前面说过各种方法无优劣之分。我认为西方多数企业采用标准成本的原因是: o§标准成本简单 o§标准成本有效 说标准成本简单,对应的就是说实际成本复杂。事实确实如此,假定遇到以下业务:物料A库存数量为0,有两个采购订单,价格分别是1元和1.1元,数量都是100个。两个订单到货后,物料A被生产消耗160个,库存剩余40个。发票收到后,价格略有不同,分别是1元和1.05元。这样的情景是经常遇到的,来看看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是如何进行帐务处理的,假定相关科目的初始余额都为0。 先看标准成本,首先假定物料A标准成本是1元。那么在入库时,分录如下: 领用时,分录如下: 收到发票后,分录如下: 这时相关科目的余额分别为存货40,在制品160,应付款-205,采购价格差异5,材料采购0。 再看一下实际成本,以移动加权平均法为例。入库时分录如下:

合同法中无效条规的规定

《合同法》对无效条款的规定: 1、法定无效:即《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五种法定无效情形: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如无履行能力,对外签假买卖合同,骗取国有资产。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代理人与相对人签的合同,如债务人为逃避执行而同相对人订立的假买卖,假抵押,假赠予,为逃避债务而假离婚的,产生的财产分割协议等等。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如以合法买卖逃债。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如非法射幸合同、赌博合同(三七赌博等)。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如订立合同内容中有偷税的条款内容。 2、免责条款无效:即《合同法》第53条规定的两种免责条款无效: (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如:医院手术前,让家属在保证书上签字:所发生的一切后果,医院概不负责。再如:雇工合同中,工伤雇主概不负责。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如:有的照像馆明示:冲卷冲坏,只赔胶卷费用。 第三、格式条款中的免除、加重、排除条款无效。 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如买手机卡、安电话添的单子。即在签合同时为方便,由一方自定的广泛使用的合同条款都是格式条款。按《合同法》第四十条规定:格式条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条和第五十三条规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条款一方免除其责任、加重对方责任、排除对方主要权利的,该条款无效。如人们常见的店堂告示:旅店贵重物品自行保管,丢失不负责任等。就是无效的。 3、正确行使不安抗辩权,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合同履行中的风险: (1)不安抗辩权就是合同一方在履行合同中,发现对方在自己履行合同后,难以或不能履行合同时,向对方提出中止合同的权利。 (2)《合同法》第68条对当事人行使不安抗辩权的情形,作了如下规定: (一)对方的经营状况严重恶化; (二)对方有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的行为; (三)对方丧失商业信誉; (四)对方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 能力的其他情形。 对不安抗辩权的行使《合同法》第69条有明确规定:即当事人依照本法第68条的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例如,买卖合同履行中,双方约订货到付款,如供方在发货时,发现需方企业严重亏损,很多家的货款都没有给上,在拿到相关证据后,就可以提出中止合同。尽管合同签了,也可先不发货,待对方提供担保后,再发货,从而减少风险。

合同无效与合同终止的法律后果

一、合同无效的情形 《合同法》第七条: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二、合同终止的情形 1、合同解除 合同解除是指合同的一方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或者双方当事人约定的解除条件使合同不再对双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或者合同各方当事人经协商消灭合同的行为。合同解除是合同终止的一种不正常的方式。 2、抵销 抵销是指互负到期债务的当事人,根据法律的规定或双方的约定,消灭相互间所负相当额的债务的行为。 抵销可分为两种形式:法定抵消、约定抵消 3、提存 提存是指由于债权人的原因而使得债务人无法向其交付合同的标的物时,债务人将该标的物提交提存机关而消灭债务的制度。 三、合同无效与合同终止的法律后果

《合同法》关于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规定了两个条文。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第59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1、返还财产。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对已经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财产的请求权,对方当事人对于已经接受的财产负有返还财产的义务。返还财产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单方返还。单方返还,是指有一方当事人依据无效合同从对方当事人处接受了财产,该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返还财产;或者虽然双方当事人均从对方处接受了财产,但是一方没有违法行为,另一方有故意违法行为,无违法行为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而有故意违法行为的一方当事人无权请求返还财产,其被对方当事人占有的财产,应当依法上缴国库。单方返还就是将一方当事人占有的对方当事人的财产,返还给对方,返还的应是原物,原来交付的货币,返还的就应当是货币;原来交付的是财物,就应当返还财物。 第二,双方返还。双方返还,是在双方当事人都从对方接受了给付的财产,则将双方当事人的财产都返还给对方接受的是财物,就返还财物;接受的是货币,就返还货币如果双方当事人故意违法,则应当将双方当事人从对方得到的财产全部收归国库。 2、赔偿损失:根据《合同法》第58条之规定,当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如果由于一方或者双方的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失时,还要承担损害赔偿贪任。此

标准成本法的运用

标准成本法的运用

————————————————————————————————作者:————————————————————————————————日期:

案例名称:标准成本法在明水公司的运用 案例类型:企业案例 案例单位具体名称:山东明水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通信地址:章丘市世纪大道2712号 邮政编码:250200 标准成本法在明水公司的运用 一个准确的标准成本能够尽可能地缩小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尽可能地做到事前规避市场变化引起的销售量变动对产品变动成本的影响,保证标准成本在年初的设定更加贴近实际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对市场变化、制造费用的实时监控能够使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设置一个有效的考核目标,真正意义上对控制产品成本起到激励作用。 本文以明水公司标准成本法的应用现状为依据,分析了明水公司在使用标准成本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明水公司成本控制和成本差异的分析研究建立起一套更能准确反映产品成本的基于作业的标准成本控制体系,规避市场变化风险,缩小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真正意义上激励生产、控制生产费用。 一、背景描述 (一)明水公司基本情况 明水公司是集团下属电子驱动事业部、起发动机事业部在中国的生产、研发、应用和销售基地,主要产品包括冷却风扇系统、水泵、天窗电机、举窗电机、雨刮电机与连杆系统、雨刮杆刮片、起动机、发电机等,同时也是为一汽大众供货的主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明水公司下设两个主要的事业部,包括电子驱动事业部和起发电机事业部。公司组织结构呈矩阵式管理结构,各部门日常工作直接汇报给上级领导直至总经理,各事业部就业务情况及盈利水平等经营状况还要上报集团总部分管该事业部的负责人。 (二)明水公司管理现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标准成本应用的事前成本控制

标准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标准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 标准成本法是以一定的价格,并按事先确定的单位产品耗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及实际产品产量来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标准成本计算分两个步骤,即标准成本的制定和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目前,我国企业标准成本的制定是根据企业的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的消耗情况,参考企业的历史成本及同行业同类产品的标准成本以及现行市场价格情况制定的 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标准成本制度就产生于美国,之后传入英、德、日和瑞典等国家。标准成本制度在西方的工业企业中一直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在我国尚处于初始阶段,企业实务中应用的不多。近十几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企业内部对成本管理和经济效益的重视,以及会计电算化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为推行标准成本制度提供了方便,一些企业率先实施了标准成本制度,并且在我国的三资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首先对标准成本法做了一定的概述;其次分析了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再次通过五个方面对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然后对完善标准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一章总结是对全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制度,成本管理,企业管理

目录 摘要................................................................................................................................................. I 第一章引言 . (1) 第二章标准成本法的界定 (2) 2.1标准成本法的概述 (2) 2.2标准成本的管理模式 (2) 2.3标准成本的管理特点 (3) 2.4标准成本法的种类 (4) 第三章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的区别 (4) 3.1含义不同 (4) 3.2计算对象不同 (4) 3.3动因分析不同 (5) 3.4账户设置不同 (5) 3.5提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不同 (5) 第四章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7) 4.1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7) 4.2企业内部成本管理主题的确立失误 (7) 4.3不良利益动机驱动导致成本信息失真 (7) 4.4人力资源浪费严重 (8) 4.5计算方法存在缺陷 (8) 第五章完善标准成本法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9) 5.1树立企业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 (9) 5.2在成本管理中引入战略成本管理思想 (9) 5.3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成本控制法 (10) 5.4采取措施保证成本信息有效 (10) 5.5标准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结合 (11) 第六章总结 (12) 参考文献 (13)

合同无效后的处理办法

合同无效后的处理办法 《合同法》第58条规定:“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59条规定:“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 1、返还财产 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对已经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财产的请求权,对方当事人对于已经接受的财产负有返还财产的义务。返还财产有以下两种形式: (1)单方返还;单方返还,是指有一方当事人依据无效合同从对方当事人处接受了财产,该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返还财产;或者虽然双方当事人均从对方处接受了财产,但是一方没有违法行为,另一方有故意违法行为,无违法行为的一方当事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而有故意违法行为的一方当事人无权请求返还财产,其被对方当事人占有的财产,应当依法上缴国库。单方返还就是将一方当事人占有的对方当事人的财产,返还给对方,返还的应是原物,原来交付的货币,返还的就应当是货币;原来交付的是财物,就应当返还财物。 (2)双方返还;双方返还,是在双方当事人都从对方接受了给付的财产,则将双方当事人的财产都返还给对方接受的是财物,就返还财物;接受的是货币,就返还货币。如果双方当事人故意违法,则应当将双方当事人从对方得到的财产全部收归国库。 2、折价补偿 折价补偿是在因无效合同所取得的对方当事人人的财产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时,按照所取得的财产的价值进行折算,以金钱的方式对对方当事人进行补偿的责任形式。 3、赔偿损失 根据《合同法》第58条之规定,当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如果由于一方或者双方的过错给对方造成损失时,还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此种损害赔偿责任应具备以下构成要件: (1)有损害事实存在 (2)赔偿义务人具有过错。 (3)过错行为与遭受损失之间有因果关系。 如果合同双方当事人都有过错,依第58条的规定,双方应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即适用过错的程度,如一方的过错为主要原因,另一方为次要原因,则前者责任大于后者;此所谓过错的性质如一方系故意,另一方系过失,故意一方的责任应大于过失一方的责任。 因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一方当事人因此受到损失,另一方当事人对此有过错时,应赔偿受害人的损失,这种赔偿责任是基于缔约过失责任而发生的。这里的“损失”应以实际已经发生的损失为限,不应当赔偿期待利益,因为无效合同的处理以恢复原状为原则。

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法律效力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biz.doczj.com/doc/d85918295.html,/souask/ 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法律效力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对《合同法》的依赖性和需求性越来越高。实践证明“市场经济就是合同经济、信用经济、法律经济。合同是联结生产、流通、消费的纽带,是经济合作、技术交流、贸易往来的法律形式,是维护商业信用的法律保障”(1)同时人们注意到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人们所不愿看到的非正常现象如:用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或因某种原因所签定的无效合同等,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无效《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3}合同法为何作出这样的规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无效合同和可撤销合同的涵义和特征 无效合同是指合同无效,是自始确定、当然无效.自始无效是从合同成立时就无效;确定无效是确定无疑地无效,这与效力待定合同的效力由权利人确定不同;当然无效是指合同无效不以任何人主张和法院、仲裁机构的确定为要件。其特征大致有五种情况:一是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欺诈、胁迫损害国家利益签订立的合同“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欺骗他人而使他人陷入错误而与之订立合同的行为。欺骗他人的方法包括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目的是为了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胁迫”是一方当事人以将来要发生的损害或者以直接施加损害相威胁,而使对方当事人产生恐惧并与之订立合同的行为。胁迫行为给对方当事人施加的一种威胁,这种威胁必须是非法的。二是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恶意串通的合同。“恶意串通”是指合同当事人在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某种行为将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情况下而故意共同实施该行为。三是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以合法形式

标准成本控制法

标准成本控制法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标准成本控制法 --摘自《生产与运营管理》(龚国华着) 变准成本控制法是一种较理想的事中控制成本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对控制对象事先确定标准成本,并设立标准成本卡,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将实际消耗量与标准成本作比较,计算成本差异,分析差异原因,采取控制措施,将各项成本支出控制在标准成本范围内。 标准是一个相对概念,标准成本有理想标准和正常标准之分。正常标准是指在正常条件下,企业通过一定的努力,提高效率减少浪费后应该达到的成本。使用正常标准比较现实。理想标准可以作为不断追求的目标。 标准成本包括生产成本中的材料、人工、费用三项,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应根据技术部门确定的材料消耗定额和物资部门的标准价格算得;直接人工成本标准应根据劳动人事部门制定的劳动工时定额(财务上称为标准工作时间)乘上标准工资率求得;制造费用分摊标准可以按设备的生产能力分摊。应该运用弹性预算原则,把标准分摊率分为固定和变动两部分。为了便于阐释,下面结合简单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标准成本以标准成本卡形式已在事先确定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计算公式为: 材料成本总差异=实际用量×实际单价-标准用量×标准单价 直接用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标准单价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单价-标准单价)×实际用量 下面给出了上面例子中材料成本差异计算结果。 材料成本差异计算表 直接材料差异中的用量差异由制造车间负责分析,价格差异应由供应部门负责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计算公式: 人工成本总差异=实际工作时间×实际工资率-标准工作时间×标准工资率 人工工作时间差异=(实际工作时间-标准工作时间)×标准工资率 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实际工作时间 制造费用成本差异计算分析比较复杂,有产量因素和效率因素。下面列出总差异计算公式:(计算变动部分和固定部分的成本差异使用同一公式) 制造费用差异=实际产量×费用分摊率-实际费用

法律规定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

合同无效的几种情形 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具体而言: 一、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之规定,所谓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发生错误认识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是行为人在他方有意的欺诈下陷于某种错误认识而为的民事行为。 第69条的规定,所谓胁迫,是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相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也是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依《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损国家利益时,该合同才为无效。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所谓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订立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司法实践中并不少见,诸如,债务人为规避强制执行,而与相对方订立虚伪的买

卖合同、虚伪抵押合同或虚伪赠与合同等;代理人与第三人勾结而订立合同,损害被代理人的利益的行为,亦为典型的恶意串通行为。该类合同损害了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因而也具有违法性,对社会危害也大,所以《合同法》将《民法通则》第58条第1款第(4)项所规定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无效,纳入到无效合同之中,以维护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维护正常的合同交易。 恶意串通而订立的合同,其构成要件是:一是当事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意性。即明知或者知其行为会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损害,而故意为之。 二是当事人之间具有串通性。串通是指相互串连、勾通,使当事人之间在行为的动机、目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上达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实现。在实现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后,当事人约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实施该种合同行为。 三是双方当事人串通实施的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恶意串通的结果,应当是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法律并不禁止当事人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中获得利益。但是,如果双方当事人在谋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而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时候,法律就要进行干预。 恶意串通所订立的合同,是绝对无效的合同,不能按照《合同法》第58条规定的一般的绝对无效合同的原则处理,而是按照《合同法》第59条的规定,将双方当事人因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收归国有或者返还集体或者个人。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也称为隐匿行为,是指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的行为来掩盖其真实的非法目的,或者实施的行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内容上是非法的行为。

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之探析

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之探析 摘要:合同的无效,是指合同当事人所为的意思表示不为法律所承认,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但这并不代表说合同的无效不产生任何其他的法律效果。通过对合同无效情形下的各种法律后果的梳理和探讨,以期对此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在合同归于无效的情形下更好的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切实保障合同法之自由公平价值的实现,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合同无效返还财产折价补偿赔偿损失收归国有 引言 合同的无效,指是合同因欠缺法定生效要件而受到法律的否定性评价,当事 人的合同得不到被赋予合法的法律效果的一种状态。①我国《合同法》第56条规定:“无效的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这里所说的没有法律约束力,是指合同当事人所为的意思表示不为法律所承认,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②但是这并不代表说合同的无效不产生任何其他的法律效果。我国《合同法》第58条和第59条对合同无效所产生的法律后果作了明确的规定:即“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事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财产收归国家所有或者返还集体、第三人。”但是如何正确地理解和适用该条款来处理合同无效所产生的后果,不仅在理论界争议颇多,在司法实践中也同样难以达成一致。因此,对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进行一个有效而又深入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基于此,本文拟从合同无效的基本理论入手,对其产生的各种法律后果进行一个理论上的剖析与反思,以期能够对 ①陈小君主编:《合同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87页。 ②余延满主编:《合同法原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成本标杆法与标准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成本标杆法与标准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摘要] 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当今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越来越关注其成本的管理与控制,以追求更高额的经济利润,本文将成本标杆法与标准成本法两种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企业管理者选择成本管理方法时提供参考与依据。 [关键词] 标杆法标准成本法成本管理 在科技日新月异,全球一体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企业想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利用其成本优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新的经营环境,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开始认识到加强成本控制的紧迫性,而成本标杆法与标准成本法也就在此时孕育而生,并得到广泛的认可。成本标杆法与标准成本法都是有效进行成本管理的方法,笔者在这里拟将两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定义及内涵的不同 标杆管理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初,其思想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泰勒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同时对于企业在成本管理活动中实施标杆法可以理解为公司根据自己在市场上的定位,不断寻找和研究同行业最畅销产品的成本信息,探索其成本结构并以此为基准与本企业产品进行比较、分析、判断,从而使自身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进入一流公司的行列。其核心是向业内外最优秀的企业学习,达到模仿创新的目的。

标准成本法又称标准成本制度或标准成本系统,是包括制定标准成本,分析和计算成本差异以及处理成本差异三个方面组成的完整系统。起源于美国,也是伴随着泰勒的标准化作业管理理论产生,它是通过对各项成本的细化分析,设定相应的成本标准,运用标准,与实际的对比揭示差异、衡量分析绩效,实施成本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着力于改善成本,并运用产品标准成本服务于经营决策的成本管理体系。 二、成本标准制定不同 成本标杆法下,企业生产所采用的产品标准成本,是企业通过对国内外的最畅销产品的样机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测试,并对其每个零部件进行分析、寻价、核价,并对整机信息进行全面比较,分别按部件种类、按材料种类、按零部件数量和零部件重量进行专项比较,分析每种样机的材料成本、毛利,最终以此为标准来确定本企业的产品材料成本。 标准成本法下的产品标准成本是依据各生产流程的操作规范,利用健全的生产、工程、技术测定(包括时间及动作研究、统计分析、工程实验等方法),对各成本中心及产品订立合理、科学的数量化标准,再将数量化标准金额化,作为成本绩效衡量与标准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它是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和技术测定制定的,在正常的生产经营,合理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能力下可以达到的成本。 三、成本信息适用周期不同 企业管理者进行生产经营和成本管理的重要依据,来自于成本计

无效合同的五种情形

无效合同的五种情形 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法条解读: (1)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之规定,所谓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发生错误认识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的规定,所谓胁迫,是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相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也是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依《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损国家利益时,该合同才为无效。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所谓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订方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恶意串通而订立的合同,其构成要件是: 1、当事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意性。即明知或者知其行为会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损害,而故意为之。 2、当事人之间具有串通性。串通是指相互串连、勾通,使当事人之间在行为的动机、目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上达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实现。在

实现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后,当事人约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实施该种合同行为。 3、双方当事人串通实施的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恶意串通的结果,应当是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法律并不禁止当事人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中获得利益。但是,如果双方当事人在谋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而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时候,法律就要进行干预。 恶意串通所订立的合同,是绝对无效的合同,不能按照《合同法》第58条规定的一般的绝对无效合同的原则处理,而是按照《合同法》第59条的规定,将双方当事人因该合同所取得的财产,收归国有或者返还集体或者个人。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也称为隐匿行为,是指当事人通过实施合法的行为来掩盖其真实的非法目的,或者实施的行为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是在内容上是非法的行为。 当事人实施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行为,当事人在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并不是违反法律的。但是这个形式并不是当事人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当事人的真实意图,而是通过这样的合法形式,来掩盖和达到其真实的非法目的。因此,对于这种隐匿行为,应当区分其外在形式与真实意图,准确认定当事人所实施的合同行为的效力。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而订立的合同,应当具备下列要件: 1、当事人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或者其手段必须是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所禁止的; 2、合同的当事人具有规避法律的故意;三是当事人为规避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而采用了合法的形式对非法目的进行了掩盖。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在法律、行政法规无明确规定,但合同又明显地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时,可以适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条款确认合同无效。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是指当事人在订约目的、订约内容都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合同法解释》第4条明确规定:“合同法实施以后,人民法院确认合同无效,应当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为依据,不得以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为依据。”

标准成本法的运用

标准成本法的运用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案例名称:标准成本法在明水公司的运用 案例类型:企业案例 案例单位具体名称:山东明水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通信地址:章丘市世纪大道2712号 邮政编码:250200 标准成本法在明水公司的运用 一个准确的标准成本能够尽可能地缩小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的差异,尽可能地做到事前规避市场变化引起的销售量变动对产品变动成本的影响,保证标准成本在年初的设定更加贴近实际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和对市场变化、制造费用的实时监控能够使企业应用标准成本法设置一个有效的考核目标,真正意义上对控制产品成本起到激励作用。 本文以明水公司标准成本法的应用现状为依据,分析了明水公司在使用标准成本法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明水公司成本控制和成本差异的分析研究建立起一套更能准确反映产品成本的基于作业的标准成本控制体系,规避市场变化风险,缩小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差异,真正意义上激励生产、控制生产费用。 一、背景描述 (一)明水公司基本情况 明水公司是集团下属电子驱动事业部、起发动机事业部在中国的生产、研

发、应用和销售基地,主要产品包括冷却风扇系统、水泵、天窗电机、举窗电机、雨刮电机与连杆系统、雨刮杆刮片、起动机、发电机等,同时也是为一汽大众供货的主要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明水公司下设两个主要的事业部,包括电子驱动事业部和起发电机事业部。公司组织结构呈矩阵式管理结构,各部门日常工作直接汇报给上级领导直至总经理,各事业部就业务情况及盈利水平等经营状况还要上报集团总部分管该事业部的负责人。 (二)明水公司管理现状分析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标准成本应用的事前成本控制 明水公司现行的标准成本管理模式下,首先,产品成本的计算结果仍然是管理关注的重点,相比之下在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流程控制力度严重缺乏。其次,在整个产品生产周期中,成本控制的焦点主要还集中在产品量产(SOP)之后,对前期发生的产品开发成本费用关注不够。 2.事中成本控制不合理 明水公司产品种类繁多,且产品生产复杂程度不一样,使用单一成本动因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不可避免的带来成本风险。由于成本动因过于单一,对制造费用的分配过程的定义过于狭窄,结果导致生产复杂程度较低的产品可能分配过多的制造费用,而生产复杂程度较高的产品分配的制造费用可能过少——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无法反映产品真实的成本。 3.需要完善事后成本控制 明水公司现行的成本考评主要是以回顾上月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方式通过成本例会由财务部门和部门经理沟通讨论,分析实际成本和预算之间的差异。这种考评机制使得成本控制参与的人员较少,具有局限性,所有的指标都止于部门

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无效的相关法律法规

合同法中关于合同无效的相关法律法规 一、合同无效的含义和承担责任的依据 (一)、合同无效的含义 合同无效有两种含义:一是广义的无效,包括合同的绝对无效、合同效力待定、合同相对无效。绝对无效的合同,是指虽经双方当事人协商订立,但因其违反国家法律规定而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合同。《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五种情形,就是合同的绝对无效。合同相对无效,就是合同暂时发生效力,但可因撤销而无效,也称为可变更、可撤销合同。《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就是这种情形。合同效力待定,是指不直接发生合同原来的效力,需要补充要件才能发生效力。《合同法》第47条规定的就是这种情形。二是狭义的无效,只包括合同的绝对无效。通常所称的合同无效,就是合同的绝对无效。合同被确认为无效后,将导致合同自始无效。所谓无效合同的自始无效,是指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将溯及既往,自合同成立之时起就是无效的。 (二)、合同无效的类型 合同如果欠缺上述生效要件,就可能导致无效,具体来讲,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合同无效有以下几种情形: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合同。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此处的法律是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此处的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务院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合同无效的法律后果和责任形式 (一)、返还财产 采用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使无效合同或被撤销合同双方财产关系回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态。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在原标的物存在的情况下,应将原物返还。如果原物不存在,则应将原物按一定的价格标准折价返还,至于具体什么标准,因无统一的司法解释,实践中做法不一,有按合同约定价的、有按标的物成本价的、有按签约时市场平均价的、有按无效处理时的市场平均价的,上述做法均有一定道理,采用哪一种方式更好更合理,应根据具体案件的不同情况,由法院按公平原则,不使任何一方因合同无效或被撤销而获利。 财产返还时,孳息是否随物返还?《合同法》和《民法通则》均无规定。按传统民法理论,孳息应随物权转移而转移,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其物权没有转移,标的物仍属物主所有,其孳息应随物返回该物所有者。 折价赔偿。根据《合同法》第58条规定,在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时,应当折价赔偿。折价赔偿,就是指一方当事人因无效合同而取得的对方当事人的财产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按照所取提的财产的价值进行折算,以金钱的方式对对方当事人进行补偿的责任形式。

合同无效后的法律后果

合同无效后的法律后果 《合同法》 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本条规定,在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的情形下,当事人仍应负如下几种民事责任:1.返还财产 返还财产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以后,对已交付给对方的财产享有返还请求权,而已接受该财产的当事人则有返还财产的义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就意味着双方当事人之间没有任何合同关系存在,那么就应该让双方当事人的财产状况恢复到如同没有订立合同时的状态下的情形。而返还财产就是旨在使财产关系恢复到合同订立前的状况。所以不论接受财产的一方是否具有过错,都应当负有返还财产的义务。不过返还财产主要适用于已经作出履行的情况,如果当事人根本就没有开始履行,或者说财产尚未交付,就不应适用返还财产这一原则。 在无效合同或者被撤销的合同中,返还财产可分为两种情况:(1)单方返还财产。这种情况主要适用于在当事人一方故意违法的情况,即一方故意违法订立合同的行为,其应当将从非故意方取得的财产返还给对方,而非故意的一方已从故意方取得的财产应当上缴国家。例如,一方以欺诈的方法与对方订立了合同,那么欺诈方就应当单方返还另一方当事人的财产,而另一方从欺诈方获得的财产,应当上缴国家。除此之外,单方返还还包括以下一种情况,即合同的

一方履行了合同,另一方还没有履行,则在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只存在单方返还的情形。(2)双方返还财产。这种情况主要是在合同被撤销的情况下,双方当事人对合同被撤销只是由于一方或者双方有过错,而并非合同违法,此时双方均应返还从对方所获得的财产。比如在因重大误解而使合同被撤销情况下,双方当事人都应返还财产。 对于返还财产这种民事责任,要注意以下几点:(l)返还财产的范围应以对方交付的财产数额为标准予以确定,即使当事人所取得的财产已经减少甚至不存在了,也仍然要承担返还责任。(2)如果当事人接受的财产是实物或者货币时,原则上应返还原物或者货币,不能以货币代替实物,或者以实物代替货币。(3)如果原物已经毁损灭失,不能返还原物的,如果原物是可替代的物,应以同一种类物返还。 2.折价补偿 本条中规定对于“不能返还或者没有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本条规定了以返还财产为恢复原状的原则,但是在有的情况下,财产是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在此种情况下,为了达到恢复原状的目的,就应当折价补偿对方当事人。不能返还可分为法律上的不能返还和事实上的不能返还。法律上的不能返还,主要是受善意取得制度的限制。即当一方将受领的财产转让给第三人,而第三人取得该项财产时在主观上没有过错,不知道或者没有责任知道该当事人与另一方当事人的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善意第三人就可以不返还该原物,并且该原物也是不可替代的,此时,该当事人就不能返还财产,他就必须依该物在当时的市价折价补偿给另一方当事人。事实上的不能,主要是指标的物灭

标准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标准成本法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经济效益是企业经营的第一目标,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后盾。降低成本,可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因此,实行切实可行的成本控制措施,可有效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但是其前提是保证企业能正常运转。为此,将通过分析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措施,探讨如何在标准成本法下进一步节约成本。 标签:标准成本法;企业管理;成本管理 doi:10.19311/http://biz.doczj.com/doc/d85918295.html,ki.16723198.2017.09.050 当前,市场竞争的越演越烈,使得企业的生存压力和发展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成本管理工作,降低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利润的稳步提升,和员工利益得到保障,这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工作。标准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控制制度,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因而成为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 1标准成本法界说 所谓标准成本法,就是以企业预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根据经营目标和长远发展规划,通过一系列核算、分析和比较,实现对实际成本的监控,并进而对实际成本进行考核,以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和对经济效益的评价,这其中所有管理的行为和活动即是标准成本法。简单来说,标准成本法就是借助核算来实现对企业的高效管理,进而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个过程是动态的,是对企业经营活动成本的动态、实时控制,事前预测、过程把控、事后评价等,都属于标准成本法,因而它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贯穿企业的一切行为,以从成本方面实现对资源的有效控制,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标准成本法应用于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势 2.1使企业成本控制有标准可依 当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相当重视成本管理,这当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实际成本法已被很多企业采用,这是由于它的可操作性强。但是,实际成本法的理论依据不足,科学程度不够。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和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标准成本方案的制定,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企业正常运转所需的直接材料和人工,预期直接材料和人工,以及各种需要分摊的制造费用,等等。一个完善的标准成本方案,需要联合会计、计划、销售、采购等多个部门,并通过部门的通力合作来制定、完成。所以,标准成本法由于立足企业实际,因而其科学性较强,能实现成本的精细化和有效化,因此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必然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2.2使企业成本核算有捷径可走

合同法无效合同规定

我们都知道合同的效力分为合同有效,合同无效和效力待定,其中无效合同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件的合同,不能产生法律效力。在我国的《合同法》中对无效合同有着详细的规定,那么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一、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二、合同无效五种情形解读: (1)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8条之规定,所谓欺诈是指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

误的意思表示。因欺诈而订立的合同,是在受欺诈人因欺诈行为发生错误认识而作意思表示的基础上产生的。 根据《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的规定,所谓胁迫,是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相对方作出违背真实意思表示的行为。胁迫也是影响合同效力的原因之一。 依《合同法》第52条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的合同,只有在有损国家利益时,该合同才为无效。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所谓恶意串通,是指当事人为实现某种目的,串通一气,共同实施订方合同的民事行为,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损害的违法行为。 恶意串通而订立的合同,其构成要件是: 1、当事人在主观上具有恶意性。即明知或者知其行为会造成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损害,而故意为之。 2、当事人之间具有串通性。串通是指相互串连、勾通,使当事人之间在行为的动机、目的、行为以及行为的结果上达成一致,使共同的目的得到实现。在实现非法目的的意思表示达成一致后,当事人约定互相配合或者共同实施该种合同行为。 3、双方当事人串通实施的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恶意串通的结果,应当是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法律并不禁止当事人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中获得利益。但是,如果双方当事人在谋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而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的时候,法律就要进行干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