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延安时期冼星海的音乐创作
我国音乐史上最著名的革命歌曲《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同志在
延安时期创作。延安时期的冼星海在音乐创作上得到集中迸发,达到
了其艺术生命的巅峰。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剖析冼星海所创作的音乐作
品,对其在延安时期所受到的影响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延安文化对冼星海音乐创作的影响
“新兴音乐”是延安时期提出的音乐概念,明确了革命歌曲应该与
现实生活相结合、努力歌颂全民族抗战精神的发展方向。冼星海在新
兴音乐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革命歌曲的独特见解,他认为,
“新音乐”(革命歌曲)应该是民主、科学的,并要体现出民族性与大
众性,做到能够唤醒全国工农,提高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黄河大
合唱》就是在这种创作理念下诞生的。冼星海赋予了“新音乐”的革命
精神,使得“新音乐”在时代特点和革命价值取向上有了明确的目标,
这为之后的革命歌曲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冼星海音乐创作的民族性探索
(一)取材——民间小调。在冼星海的音乐作品中,许多都运用
了民间小调,这是其音乐创作的特点之一,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对我国
传统民歌的研究至深。在他看来,“中国民歌及其丰富,如果能够对民
歌进行集中和科学的整理,那么可以为世界音乐做出巨大贡献。”以
《黄河大合唱》为例,其中就有改编自河北民歌《小小的灯儿》的旋
律:
从曲谱上我们可以看出,后者的确在曲调上模仿了前者,但冼星
海在模仿的基础上,充分融入了自己的音乐创作理念,让原本委婉的
民歌,变成了曲调活跃并有着浓厚力量的革命歌曲。
(二)创作——复调民族化。对于一名接受过西方正规作曲训练
的音乐家来说,如何对作曲技巧进行发挥,让其能够与中国民族音乐
有机结合,是冼星海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复调民族化是冼星海进行创作的主要方法。《生产大合唱》是冼
星海在延安时期所创作的第一首复调民族化作品,《黄河大合唱》是
冼星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其复调民族化表现最好的作品,是一
部真正具有中国民族气派与民族风格的大型音乐作品,受到了国内外
音乐家的认可。
对位法是冼星海复调民族化的典型方法,《黄河大合唱》当中就
有着许多的对位法应用。如第七章“保卫黄河”部分,冼星海在二声部、
三声部和四声部均运用了卡农模仿形象,并在横向八度和同度关系下,
实现了对乐曲的创作,给人以黄河咆哮之感,间接比喻中国人民毫无
畏惧的雄壮之心。
(三)灵感——技法与古乐。冼星海在延安时期,对我国民族发
展状态进行了充分分析,他认为,中国传统古乐过于温柔、优美,无
法体现铿锵、刚强之感,但单纯依靠西洋技法又无法有效展现民族性。
为了满足当时音乐创作需求,他开始了民间古乐(古乐曲或古乐器)
配西洋技法的创作方式。
1.乐曲与技法。冼星海1939年创作的《军民进行曲》,就充分汲
取了我国古代民间乐曲的原生态唱法,配以西方发声方法,在此基础
上实现昆曲舞蹈与芭蕾舞之间的舞蹈结合,使《军民进行曲》成为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式歌剧。
2.乐器与技法。《民族解放交响曲》完成于1941年,在这部作品
的创作中,冼星海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乐器,如二胡、三弦、箫、鼓等。
这些乐器在其独特的创作方法下,实现了与西洋乐器之间的巧妙融合,
使《民族解放交响曲》成为了一部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特色的大型交
响乐作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对冼星海延安时期的音乐创作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理解和感受他的创作情感,体会当时的革命氛围,同时还
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其愿意为革命现身的高贵品质与不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