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上)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上)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
——
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上)

2020年02月21

摘要摘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方式,但与国企混改的模式有所不同。中国建材集团是被国资委列为首
批混改试点的单位,经历多年改革探索出以并购重组为核心的三种改革方式。与此同时,建材行业整体效益下滑,有效供给
不足问题严峻,是国家供给侧改革实施的重点领域。选择中国建材集团下属核心公司中国巨石为案例来具体研究双重改革下
对其经营绩效的长期影响。可以给其他有内部整合诉求的行业和需要市场化改革的国企提供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财务分析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以及市场经济发展推动下,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方案,希望通过引入民间资本提高国
企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从2014年国资委启动改革试点以来,截至2018年末,前三批
混改试点企业达到50家,并且未来呈现批量推动趋势。成立于1984年的中国建材集团,是一家集科研、生产、流通为一体的
大型综合建材产业集团,被国资委纳入首批改革试点。自2002年起,企业为解决未来如何发展以及改变行业整体“多散
乱”的问题,中国建材集团开始进行行业的整合以及多种资本的融合,重组近千家不同所有制企业,明确了“央企市营”的
道路。与此同时,中国建材集团所处行业又是激烈竞争的领域,水泥、玻璃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从供给方来看,由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近几年建材行业的产能扩张受到明显抑制,减少过剩产能和落后产能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而随
着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各产业协同效应也在逐渐扩大。本文研究的重点,一是中国建材集团并购提升市场集中度,即增加
民营资本注入降低国有产权集中度能否改善行业竞争格局,并提高盈利水平。二是从供给角度看,减产量、去产能能否有效
缓解建材行业产能过剩的程度并保证相对稳定的盈利。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基于国外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学者研究发现股权越分散,越容易出现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相背离的“两权”分离现象。
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融合,降低了股权集中度,提高了两权分离度,比完全由国有资本控制的企业拥
有更高的经营效率(Megginson W L et al. ,2001)。混合所有制改革还可以降低国企的政策性负担从而提高企业绩效
(张辉等,2016)。同时公有制和私有制的结合,之间的协同效应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实现了不同资本的互利共赢。国有
企业中的非国有资本还能够为改善公司的治理制度提供经验,以降低道德风险。国内学者白重恩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改革后
的控制权是否转移对企业能够产生不同影响,当国有资本仍控制企业时改革的社会效益更好,而当其他资本拥有企业控制权
时改革能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白重恩等,2006)。

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的背景和角度,表明主要是国有企业体制中的产权不明确以及所有者缺位这两个问题使得国企经营效率
不及私人企业,基本一致认为国有企业想提高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能力,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必要性。但国外学者少有
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或方法,而从国内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事实证明整合上市、并购重组以及股份制等资本运营方式
是实现混改的有效途径(马红等,2015)。另一方面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原因在于,任何一个国家想保证长期持续经济增长离
不开来自供给方的推动力(滕泰,201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改变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将重心转移到如何提
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而中国的建材行业正处于充分竞争领域,水泥、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成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中
之重。因此本文选取中国建材集团及其旗下子公司为样本案例,研究集团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模式以
及对绩效有何影响。

三、中国建材集团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研究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及方式
1.改革动因
中国建材集团的前身是中国新型建筑材料公司,由国务院于1984年批准设立,2003年由国资委接管,被划分为国有企业,之
后更名为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3月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于2006年3月在香港上市,之后集团旗
下5家子公司也分别在国内上市。

表1 中国建材集团主要概况
业务板块企业业务概况上市平台
水泥
中联水泥 南方水泥商品混凝土:年产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中国建材
北方水泥 西南水泥水泥:年产超过4.5亿吨,居世界第一。
03323. HK

玻璃凯盛科技集团公司大力发展光电玻璃业务。
洛阳玻璃
600876.SH
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凯盛科技
60052.SH
轻质建材北新集团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石膏板年产超过20亿平方米,居世界第一。北新建材
000786.SZ
玻璃纤维中国巨石总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巨石
复合材料中国复材风机叶片生产规模已达全球第三、亚洲第一。
600176.SH

耐火材料瑞泰科技中国最大的铸造耐火材料生产基地。瑞泰科技
002066.SZ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建材集团官网资料整理。
2005年前后,占建材行业GDP总量7成的水泥行业一直存在的产能过剩、集中度低、无序竞争的“多散乱”问题越来越严重,
华东等地区水泥行业的恶性竞争使得大部分企业严重亏损。中国建材集团审时度势及时把握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
机,推动行业进行供给侧改革。2006年7月,中国建材集团成功收购徐州海螺水泥有限公司,跨出集团联合重组的第一步。
短短几年间,中国建材联合重组近千家企业,使得公司水泥板块的业务规模跃居世界第一,并探索出“央企市营”的改革模
式。中国建材集团改革的动因可总结为四个因素:

(1)政策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逐渐面临不适应市场经济、绩效放缓等困境,因此国家积极制定各项针对国有企业的试点、改革
等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等中央的重要指示部署,均将发展混改作为国企改革的核心工程。因此包括中国建材集团在内的六
家央企最先进入第一批试点名单,迄今为止已经有50家企业进入混改名列,2019年第四批混改试点则将加入上百家企业,改
革进程加快。

(2)经济因素
我国经济持续十多年的高速运行,国民生产总值实现了从十万亿至六十万亿的增长,但近几年逐步放缓,经济形势严峻。但
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铁路项目的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带动国际建设等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建材行业的发展。
因此国内水泥、玻纤等建材相关产业迫切需要解决产能过剩以及行业内恶性竞争的问题,于是以联合重组为主要方式的混改
来保障行业健康发展成为迫切要求。

(3)文化因素
企业的内部文化可以决定其价值取向甚至是经营道路。国企和民企的“混合”是考验企业的包容性,就不能单靠条款的约束
了。集团的“包容文化”正是倡导通过与自然、社会、竞争者、员工和谐,实现包容性增长,才能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引领
者。

(4)国际因素
伴随我国在国际舞台中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国有企业在面临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以及产能过剩等发展瓶颈后,不少企业开始主
动选择吸纳国际资本、将经营领域延伸至国外市场以此充分利用各地资源优势,从而帮助企业向更多元化的领域发展。

2.改革方式
中国建材集团早在2002年就有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愿,虽然集团当时的年总收入能达到20多亿元、并拥有二百多家子公
司,但存在巨额银行过期负债、缺少可支配资金、国家扶持力度弱等问题,让集团处于艰难境地。为解决生存发展的难题,
集团层面决定把重点放在水泥板块发展上,2006年开始进行了大规模联合重组,通过其上市子公司广泛吸纳民营水泥企业的
资本,在淮海、东南、东北和西南四个地区分别重组了中联水泥、南方水泥、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四个大型水泥公司。之后
在2015年集团提出的改革方案获批,该方案主要包括四个要点:第一,引入社会资本重新合理调整集团股权结构;第二,提
高员工持股数量;第三,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包括设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第四,保证中长期激励的有效实施。同时提出将其
在A股上市的中国巨石等四家下属企业纳入集团内首批改革试点单位。

根据多年经验,中国建材集团摸索出三种混改路径。首先,在上市公司层面,联合社会资本重组或成立一个新企业,即联合
重组模式;其次,在平台公司层面,引入私人企业部分股份交叉持股即民企参股模式;第三,在业务公司层面,根据“三七
原则”构建股权结构。通过这三个层面,既确保了集团对战略决策、固定资产与股权投资等的绝对控制,也能借鉴到私营企
业中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从而提升自身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市场机制可以真正引入集团内部,从而加快国企的转
型发展。

(1)联合重组模式混改
a.中联水泥并购民营企业
中联水泥成立于1999年。同年,对其控股的鲁南水泥厂、全资控股的河南南阳航天水泥厂和河南安阳海工水泥厂资产重
组。2006年7月,集团又重组了拥有万吨生产线的徐州海螺公司,成功实现各企业之间的管理联合,形成由徐州中联、淮海
中联、鲁南中联、枣庄中联组成的中国联合水泥核心利润区。

b.南方水泥的交叉持股
2007年以前,中国东南地区的水泥行业在经过一段野蛮快速发展时期后,随即又陷入到产能过剩和恶性竞争的市场衰退中。
因此为了抢先开拓发展南方水泥市场,中国建材集团开始了兼并重组的进程。2007年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在上海的成立,正式
拉开了国内企业联合重组的大幕。此后,中国建材、南方水泥等股东又合资成立了南方尖峰水泥有限公司和江西万年青水泥
有限公司,同时收购东南地区多家私人企业,如浙江虎山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水泥有限公司等,与此同时继续吸纳其他投资
公司的资本,共同组成了由多家企业交叉持股的大型水泥企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