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率市场化改革下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研究_曹协和

利率市场化改革下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研究_曹协和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总第185期2013年第3期

SerialNo.185No.3,2013

利率是金融活动的核心要素,利率定价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关系到金融宏观调控、金融市场发展以及国家经济金融安全。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尤其是2004年以来,央行先后两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利率浮动不再根据贷款对象的所有制性质和规模大小来确定,而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来进行资源配置,显然,这种利率政策对于加快中国与国际金融接轨,改善金融宏观调控,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指导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小微企业和三农贷款定价机制,改进定价技术,提高定价能力,科学规范定价行为,理性确定产品价格并增强定价的透明度,合理确定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贷款利率,维护金融机构利率竞争秩序。我们以海南省某农村信用社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从中探讨和研究农村信用社利率自主定价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信社经营效益、竞争能力和促进农村信用社金融稳定。一、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基本情况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主要根据贷款种类、期限,在人民银行规定利率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上浮,其定价公式为:贷款利率=法定贷款利率×(1+浮动幅度)。这种贷款定价方法考虑的是信用社面临的各种贷款风险、成本、贷款规模和利润计划。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坚持贷款人和借款人互惠互利的原则,按照行业、市场、资金成本以及贷款户的信用度、贷款用途、对象和期限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评价,较合理、较科学地制定贷款定价管理办法。在无其他因素前提下,这种方法还是比较适合农村信用社现状的,能较好地满足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的需要,但带有很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我们以海口市农村信用联社为例,可见贷款利率分类浮动情况(见下页表1)。二、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利率市场化实施情况与正面估价

(一)利率市场化政策在农村地区得到迅速落实截至2012年10末,海南省共有农村信用社法人机构20家(含海南省联社),资产总额9592482万元;历年亏损136301万元。2012年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6035644万元,比年初增长1556082万元,增幅为34.74%,各项贷款余额3810682万元,比年初增长1004409万元,增幅为35.79%,不良贷款率为4.04%。调查表明,2012年9月末,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3788273万元,其中2012年9月末6个月以内的固定利率贷款发生额为0.1175亿元,加权平均利率9.9026%,上浮幅度为77%,六个月至一年(含)固定利率贷款发生额为1.1068亿元,加权平均利率9.4621%,上浮幅度为58%,一至三年(含)固定利率贷款发生额为3.8193亿元,加权平均利率8.8746%,上浮幅度为44%,三至五年固定利率贷款发生额为10.8346亿元,加权平均利率9.1442%,上浮幅度为43%。出现利率普遍上浮这种现象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一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金融垄断地位,有资金价格制定的主动权;二是提高贷款利率可直接增加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利润;三是在当前资金尚属于“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农村地区的信贷需求仍然旺盛。(二)利率市场化对农村信用社当前发展带来积极效果1.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经营状况的改善。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增加了利率的弹性,提高了盈利能力,扩大了发展空间。截至2012年10月末,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实现利息收入200637

收稿日期:2012-11-22作者简介:曹协和(1963-),男,湖南益阳人,副行长,高级经济师,博士,从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支农再贷款管理、利率管理、信贷管理、再贴现管理、现金管理等研究;吴竞择(1964-),男,重庆人,高级经济师,博士,从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支农再贷款管理、利率管理、信贷管理、再贴现管理、现金管理等研究;邱彦华(1969-),男,湖北黄冈人,经济师,从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支农再贷款管理、利率管理、信贷管理、再贴现管理、现金管理等研究;黄翠玲(1961-),女,海南澄迈人,高级经济师,从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支农再贷款管理、利率管理、信贷管理、再贴现管理、现金管理等研究;黄静慧(1961-),女,海南文昌人,助理经济师,从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支农再贷款管理、利率管理、信贷管理、再贴现管理、现金管理等研究。

利率市场化改革下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研究曹协和,吴竞择,邱彦华,黄翠玲,黄静慧(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处,海口570105)

摘要:通过全面分析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利率市场化机制和风险内控机制,实行差别化定价和优化信贷资产结构等方面,提出优化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对策。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农村信用社;贷款定价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3-0057-03

57——上浮幅度0%10%20%30%50%80%100% ̄130%备注适用范围1.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2.本社职工工资担保贷款用于直系亲属助学、治病的1.“金融信用户”2.协助组织定期存款50万元以上的储户贷款3.本社职工个人贷款1.质押贷款2.子女上学贷款3.治病贷款4.协助组织定期存款20万元以上的贷款5.本杜下岗职工贷款6.本社职工在担保额度(5万元)内的担保贷款1.农户种植业2.农户养殖业3.农户小额信用4.本社以外人员工资担保贷款用于直系亲属助学、治病的1.农副产品加工2.农副产品储运3.农副产品贸易4.消费类贷款5.所有农户联保贷款6.用自有资金发放的抵押贷款7.工资担保贷款用自有资金发放的贷款,包括:1.个体工商户贷款2.中小企业贷款3.个体联保贷款1.根据市场需要,经联社批准发放的其他贷款2.公务员担保贷款上浮80% ̄100%1.对同时符合几种条件的贷款利率择其低者执行2.对治病、助学贷款及其他优惠利率脖贷款应提供相应证明材料3.来注明自有资金贷款,均为支农资金发放的贷款4.逾期贷款加收合同利率的30%5.挤占挪用贷款加收含同利率的50%

表1海口市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表万元,同比增加了75375万元,增长60.17%,利润3.851亿元。盈利能力的增强,也为农村信用社消化历史包袱、提足呆坏帐准备、加大呆帐核销,增强抗风险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加大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力度。贷款利率市场化促进农村信用社调整工作重心,转变经营观念,将更多的精力放到贷款管理和营销上,通过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拓宽贷款业务范围,支持种养大户和特色农业的发展,信贷支农的力度逐年加大。根据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10月末,海南省农信社全年各项贷款净增1004409万元,增长35.79%,其中海南省涉农贷款2458744万元,占贷款总额的64.52%,比年初增长616728万元。截至2012年10月末,全省农村信用社从人民银行借入支农再贷款3.31亿元,增强了资金实力,改善了资产状况,有力地促进了三农经济的发展。3.优化信贷客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实行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可以使农村信用社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市场发展潜力,对农村信用社的综合贡献率等因素确定不同的贷款利率标准,有利于优化农村信用社的信贷客户结构,提高信贷资产质量。2012年10月末,海南省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年初下降7424万元,降幅达1.71个百分点。4.为农村信用社赢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在县域和农村经济市场中,农村信用社受历史经营体制的影响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与国有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中都处于较大的劣势,金融服务手段相对落后,但农村信用社的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定价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金融服务水平,农村信用社通过制订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利率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信用社在同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为农村信用社在县域地区赢得了更多的市场发展空间。

三、当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定价存在的问题1.缺乏科学的贷款利率定价方式。当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定价统一由海南省联社来确定和管理,一般都是采取“基准利率+浮动幅度”的贷款定价方式,基层信用社遵照执行,定价依据较缺乏、方式不严谨,一般都没有根据所在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及自身成本、效益等要素,制订以产业、行业、信用状况、期限、金融、担保方式等为主要内容的贷款利率定价体系,虽然都制订了相应的贷款定价管理办法,对贷款利率定价实行差别化管理,但没有科学具体的定价浮动标准,在定价前虽进行简单测算,但缺乏事前细致的调查分析、事中科学的研究、事后运行效果的跟踪反馈,为较随意定价和主观定价留下了空间,极易造成利率执行的无序局面,同时也潜伏着定价风险和利率风险。2.缺乏健全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一是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政策出台后,农村信用社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在发放贷款过程中未将利率浮动纳入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管理制度中,存在营销与定价、审批与管理等方面的脱节现象,没有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防范系统,风险规避很难落到实处。二是目前农村信用社没有专门的利率管理机构,对浮动利率定价机制的形成、具体浮动利率标准的确定及资金成本的测算等缺乏相关的业务知识,而且执行具体贷款业务的基层员工又很难正确贯彻浮动利率政策的精神。三是在执行过程中的“刚性”,由全省农村信用社范围内实行统一定价,统一执行,基层信用社没有灵活的定价权,需要浮动或优惠的利率必须报联社审批决定。四是缺乏细分贷款对象的适用标准,没有建立对贷款对象进行细分贷款定价机制,

5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