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附件 深圳市低碳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1—2020年) (征求意见稿)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年十二月 目 录 胡锦涛同志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生活,率先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低碳发展、建设低碳城市是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既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又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降低碳排放 的有效途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我市率先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争取竞争新优势,探索走中国特色低碳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总体规划》、市第五次党代会、市第五次人代会和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 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产业低碳化趋势明显。2009年本市生产总值达到8201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3581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后工业化趋势明显;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四大产业比重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日臻完善。产业升级加快,新能源、互联网、生物、新材料和创意文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低碳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资源能源效率稳步提升。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吨标准煤下降到2009年吨标准煤,约为全国平均能耗的1/2;万元GDP水耗21.89立方米,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2006~2009年,能耗降低相当于减少了2100万吨CO2当量以上的碳排放。2009年核电、气电和外来电等清洁电 源比例超过60%。2009年天然气消费量比2005年增加了亿立方米,比消费等量石油少排放了约万吨CO2当量。 技术创新环境不断优化。200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万人专利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位,《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连续六年居全国首位。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技术创新基础初步形成。 政策法规体系日趋完善。已制定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循环经济促进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深圳市建筑废弃物减排与利用条例》等;编制发布了《深圳市节能中长期规划》、《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深圳新能源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09~2015年)》;印发实施了《深圳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深圳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方案》、《深圳市环境保护实绩考核试行办法》等有关低碳发展的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 碳汇效果明显。全市1/2(974平方公里)的土地划为基本生态控制线(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成效显着,碳汇资源丰富。森林管理和植树造林工作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达到45%,森林碳汇效果明显,城市绿化空间稳步拓展,为构建城市碳汇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碳排放处于全国较低水平。根据初步估算,2005年全市碳排放总量约为7327万吨CO2当量,万元GDP碳排放约为吨CO2当量,处于国内较低水平。在排放源上,我市主要的碳排放源来自化石能源消费,占97%;在 碳排放产业结构上,第二产业碳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71%,其中能源工业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的41%。
(二)面临形势 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气候变化问题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各国抢占国际道义制高点,增强自身经济科技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各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积极探索发展经济的新路,推进低碳发展正成为许多国家“绿色复苏”、争取发展空间、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多种低碳发展计划,积极寻求低碳发展先机。低碳绿色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潮流,引领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方向,将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低碳发展是我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我国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在能源资源短缺和全球排放空间有限的背景下,统筹经济发展、消除贫困,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经济共进双赢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重要任务之一。以节约能源、提高能效、优化结构、形成以低碳生产和消费方式为特征的低碳发展模式,是我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国家实施低碳城市试点是深圳低碳发展的重要机遇。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0】1587号)要求,深圳作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需要以此为契机,加快研究制定低碳发展相关政策,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考核体系,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率先探索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低碳绿色新路径,为促进全国低碳发展先行先试。 低碳发展是深圳新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深圳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奇迹。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较早地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土地空间和能源资源愈显紧张,人口、环境、生态的刚性约束日益增强,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外部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低碳发展之路,创新发展机制,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新路,成为深圳顺应世界发展趋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深圳已具备低碳发展的良好基础,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低碳发展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尚未形成全社会共识;低碳产业体系尚不完善;低碳技术研发能力和资金投入尚需加强;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等。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优化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增加碳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为重点,大力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推进技术进步,促进制度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率先建成国家低碳城市,努力成为我国低碳发展的先行区,绿色发展的示范区和科学发展的实验区。
(二)基本原则 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新时期低碳绿色发展的模式和有效途径,坚持全面创新的理念,突出深圳特色,完善促进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赢得低碳发展先机。 科技先导,政策激励。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最新进展,发挥科技进步的先导性作用,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形成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完善政策激励制度,营造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政策环境。 突出重点,示范先行。突出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碳汇能力、增强低碳意识等低碳发展的重点环 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和建设一批重大专项工程,先行试点示范,取得实效再逐步推广,全面推动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建设。 主动衔接,深化合作。加大宣传力度,主动与国家和广东省的各项
规划相衔接,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和资金支持;深化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合作,加强国家交流,努力聚集国内外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推动低碳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有利于低碳发展的法规、政策、标准、技术规范等框架基本建立,低碳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低碳发展能力明显增强,清洁能源比例持续提升,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显着,低碳发展意识不断提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30%以上,万元GDP碳排放当量下降到吨。 到2020年,低碳发展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低碳产业体系和低碳清洁能源体系不断完善,低碳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低碳城市基本建成。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5%以上,万元GDP碳排放当量下降到吨,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努力将深圳建设成为国家低碳发展先进城市。
(四)主要指标
类别 序号 指 标 单 位 2015年 2020年 表 深圳低碳发展主要指标 注:(1)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率的基准年为2005年,其余指标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 (2)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率、万元GDP能耗为约束性指标,其余指标为预期性指标。
低碳产出
1 单位GDP碳排放量下降率 % 30 45 2 万元GDP碳排放量 吨二氧化碳当量/万元 3 万元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4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5 40
5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 % 60 65 6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20 30
低碳消费 7 工业增加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8 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 60 80 9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万辆 5 10 10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 % 56 65 11 公交车辆百公里油耗下降率 % 10 20
低碳资源 12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 % 15 20 13 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 % 50 60 14 森林覆盖率 % 49 50 15 单位面积绿道里程 公里/平方公里 1 16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17
低碳环境
17 研发投入占GDP比重 % 18 低碳技术投入占研发投入比重 % 10 15
19 碳排放统计、核算和考核体系 —— 基本 建立 比较 完善 20 市民对低碳理念的认知率 % 80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