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
2014-04-03T09:56:53.09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12期供稿 作者: 马桂刚
[导读] 创 好的问题, 导学生设良 引 质疑 良好的问题发现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最重要一环。
河北省威县第二中学
马桂刚
摘要:今 的初中生是 个 中 现 设的主力 , 的中标 。 的 要求和 的激 。要培养 的天 下 世纪 国 代化建 军 明天 准 高层次 人才 优胜劣

烈竞争 高素质 人才, 还是 教育。而思 课在中学教育中有它 定的不可 的功能。初中 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本文 结合自己的教关

靠 想政治 特 取代 政治 将 学实 点自己的认识,不 方,以求 引 。践谈几 惜贻笑大 抛砖 玉 关键词:初中 教学方法政治 一、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政治课教学不仅是一个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组 织管理、调节控制的过程,存在着一定的艺术性。改变政治课目
前的教学现状,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
机,尤其是内在的学习动机。在这个探索中,一种行之有效的办 法就是实施
学生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
中,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兴趣,很好地完成课堂教 学。
二、创 好的问题, 导学生设良 引 质疑 良好的问题发现是决定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最重要一环。
创设问题情境是引起学生认知矛盾的常用方法,问题是政治 教学的“心脏”,它能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通过“设疑”使 学生对要学习
的内容产生疑问,出现心理的不和谐状态,进而激
发其学习的内部动机。初一初二的政治课教学内容有不少与学生 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要想吸引学生情感的参与,最好的办法就
是尽可能地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矛盾。我们创设的情 境要具有吸引力、说服力、想像
力和感召力。下面我简介几个情
境创设的模式: 1、设直观动情的情境 直观性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和特点
利用声像兼备的直观手段,渲染适宜的课堂气氛,激发学
生的良好情感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足以动情的直观情境中,开 始对新知的探
求。
2、创设借问解疑的情境 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化,并以问题的解决为目 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
地提出与教学
内容有关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像的时空,会使学生在边 思边议中点燃思维的火花。

3、创设典故导思的情境 选用与教学内容衔接自然的故事、传说、成语、寓言、小品 等形式,制造典故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调动
学习兴趣,培养
思维能力,从而有联系地寻思、理解或巩固所学的知识。

4、创设实验求知的情境 设置既有针对性又有趣味性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置身于真实 可信的实验情境中,积极正确地展开形象思维和
逻辑思维,有利
于学生对概念和基本观点的本质认识。

三、交流解决问题的 法办 当矛盾产生时,学生们就迫切地想找一个解决的办法,讨论 交流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
发、相互探讨,实
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 的一种方法。思想政治讨论课教学,力图通过师生及学
生的活动
解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根本性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思维的广泛性(发散性)和深刻性,使思想政治课焕发出生命

力。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思维模式的构 建,彻底打破单向思维、定式思维的束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
视社会现实问题,留给他们广阔的思维空间,以期
“仁 者见仁,智者见智”。
通过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吸收、相互完善,激 发思维碰撞,产生思想火花,在活动过程中,实现对政治观点的 理解、认
知、探索和创新,同时得到体验、交流和表现。
四、 的“ 式”的教学方式,采用“ 发式”的改变传统 灌输 启 教学方式 我国的教师长期置身于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教材、同一考 纲、统一
考试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己的创造性,进
而又以这一框架去规范学生,漠视了学生的自主性。久而久之, 我国的初中政治教
学形成了对学生
“娇养式”的风格:讲课细嚼 慢咽,知识组织的井井有条,课程内容的每一个细节都给予详尽 解说,对学生可能发生的误解
一一
。这种“满堂灌”的“注 告诫 入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大脑变成了存放知识的“容器”,导 致学生过分依 于教师的课堂灌输,无法体验学
习方法的应用,
赖 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使学生学 会独立自主的学习。
初中政治教学中要确立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挥学 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知识,从而达 到培养能
力、发展智力的目的,使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
发展。但是,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他们的政治知识水平 不高,认识能力不
强,对政治学习的规律也掌握不够,学习中自
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也较 ,因此,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 弱 挥并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
自觉行动,而必须通过教师的切实有效
的 导启发。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内因(主要由学生 诱 的学习动机、已有的知识基础、
思维水平等
),给予适宜的条件, 启发学生内因发生变化,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而不是把知识强 加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
五、 结 识, 情感小 知 升华 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情感得到内化,行为得到认同, 这就将指导其以后的行为。但在交流中,部
分学生的认识就会产
糊 生模 的现象,学生必定还是处在思想不健全的时候,他们在讨 论的过程中觉得这个同学说的正确,那个学生也说
的有理,最后
分 不出 种做法是最好的。这就要求教师应把学生的各种认识 辨 哪 简单点评一下,做个正面引导。这个时候也可以采取让学
生以
稍 “读”明理,以“说”激情,只要教师 加带动,正确的想法就 会在学生心目中定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