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阿尼玛原型分析

《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阿尼玛原型分析

东京文学《剪刀手爱德华》中爱德华阿尼玛原型分析张卫波(山//-,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摘要】《剪刀手爱德华》是蒂姆·波顿奠定好莱坞一线导演地位的代表作品。在片申,蒂姆·波顿委婉的讲述了一个科学怪人和人类女孩的凄美爱情故事。本丈试图通过运用荣格的阿尼玛原型理论结合导演蒂姆·波顿本人的成长经历,来分析爱德华性格特点形成和造成命运悲剧的原因,为影片的解读创造一个全新的视角.【关键词】剪刀手爱德华;蒂姆·波顿;荣格;阿尼玛原型

《剪刀手爱德华》被认为是蒂姆·波顿最富个人气质的一部作品。片中的爱德华是一个被神秘科学家制作出来的长着剪刀手的科学怪人,但是与令人恐惧外表不符的是,他有着一颗善良的心灵。待人真诚。但爱德华的命运是悲惨的,他最终没有得到人们的理解,只有带着对心爱女孩的默默真情回到古堡度过余生。作为一个悲剧人物,在爱德华身上,有着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中的阿尼玛原型,我们通过对其身上阿尼玛原型的剖析,可以更好的理解把握爱德华这个人物,这对爱德华的悲剧命运分析乃至整部影片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剪刀手爱德华的阿尼玛特征表现“原型”理论是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的代表学说之一。荣格认为,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中,在无形中会受到一种神秘力量的控制,这种神秘力量就是“集体无意识”。而原型是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它们是人类早期社会生活的遗迹,是重复了亿万次的那哆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另外,荣格还指出,“原型总是通过一种形象表现出来,这种形象具有一种超验的形式和不可穷尽的象征意义”。荣格认为原型有许多表现形式,但以其中四种最为突出,即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和阴影。其中,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分别代表男人和女人身上的双性特征。阿尼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阿尼姆斯则指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阿尼玛是男人在漫长岁月中通过与女人交往所获得经验而产生的。第一,它使男人获得女性特质;第二,它提供了一个男性与女性相互交往中的参照系。”荣格认为,当人类是胎儿时并没有性别的区分,只有后天的生活才把人类塑造成了男人和女人,但是即使这样。人身上还是适当的保留着异性的一些气质,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女性表现得很强硬,而男性却表现得很柔弱。因此当男性身上的阿尼玛高度集中的时候,就会使其表现出女性独特的特征。爱德华是一个被制作出来的科学怪人,充其量只能算是机器人,似乎不能够用“原型”理论来衡量。但是我们通过影片具体分析可以看出,爱德华具有人类的身体和智慧,他从被制作并赋予人类智慧开始,就被他的父亲也就是神秘科学家赋予了男性的角色。因此可以说,爱德华虽然不属于标准意义上的人类,但是由于制4作他的科学家是活牛牛的人,而且就爱德华本身而言,无论他的身体还是情感智慧都是属于人类的,因此在他的身上具备人类男性的一切特征,当然内心深处也存在着属于人类男性的阿尼玛原型。荣格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女人的原型和一个男人的原型。当阿尼玛高度集中时,就能让男性变得女性化,胆小怕事、自我封闭、犹豫不决。在爱德华身上,我们就能发现比较明显的女性特征,这通过儿件事可以表现出来。这几件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爱德华在公众面前的自我封闭,从而使事态严重化。第一件事是詹丝太太诬陷爱德华非礼,但是爱德华选择了含糊其辞,不但没有对外人解释,而且对其极其信任的嘉丽一家,也是一笔带过.这恰恰是他性格当中懦弱怕事特点的反映,不想把事情搞大,从而也为其以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祸根。第二件事就是他帮暗恋女孩嘉丽的男友开门被误抓。我们可以将这段故事理解为爱德华是ff{于对嘉丽的爱,不忍心伤害她而=三缄其口,但归根到底,真正的原因还是来自于爱德华自己的胆小怕事,他的懦弱一次次的害了自己,结果导致周嗣的人对他的误会越来越深。一次次的退让终于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结果。嘉丽选择了和詹姆斯分手,詹姆斯想找尽一切办法进行报复。机会来了,喝醉酒的詹姆斯驾车直冲向嘉丽的弟弟凯文,善良的爱德华出于好心从车轮下救下了凯文。但本想安抚凯文的剪刀手却伤到了孩子,詹姆斯落井下石,面对凯文父母以及小镇居民,爱德华依然沉默,公众长久以来对爱德华的愤怒终于大爆发,爱德华只好躲入了古堡,重新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从这几件事上就可以看出爱德华身上的弱点,本来已经融入世人的爱德华完全町以给予解释,但是他却都选择了逃避。正如荣格理论所解释的那样,在遇到误会或者诬陷,情绪高度紧张时,爱德华身上的女人原型显现了出来。爱德华身上的阿尼玛原型高度集中,他表现出了自己在平时所没有表现出来的一面,懦弱、怕事、胆小、犹豫不决。我们还可以通过另外一方面来了解爱德华阿尼玛原型的表现,即爱德华选择女性的交往对象方面充分体现了阿尼玛的第二个特征,也就是它提供了一个男性与女

 万方数据性在相互交往过程中的参照系。荣格在研究中发现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一种异性的特质,这种特质,为异性的交往提供了一种模式。阿尼玛会为男子提供理想的女子形象,当爱情发生,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个女子身上的气质很符合男子身上的阿尼玛。而爱德华是一个非常单纯善良的年轻男子,这就为他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提供了一个模板:必须是一位同样年轻的女子.同时也是单纯善良。纵观爱德华接触的女子,大多是一些无事生非的家庭主妇,而且在年龄特质上也不符合爱德华心中的形象。而嘉丽不同,她是一位高中女学生,同样单纯善良。而且导演在选择演员上也颇具独到的眼光。饰演嘉丽的女演员维诺拉·赖德在外形上就是一个典型的玉女形象,金发、白肤、大眼睛,她成功的演绎了嘉丽这个人物,使得爱德华对其一见倾心。二、爱德华阿尼玛原型成因和悲剧命运分析剪刀手爱德华的阿尼玛原型之所以如此突出。笔者觉得主要是跟两个原因有关。第一个是导演蒂姆·波顿的生活经历,第二个便是片中爱德华本身的经历。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性别乃由男女两性遗传基因中占优势的一方决定。但占弱势的一方不会简单地消失,因而每个人身上都包含异性的特质。男性“阿尼玛”的特质,作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主要依赖于社会条件,包括家庭、教育等各方面的影响。从蒂姆·波顿早期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阿尼玛心理原型在他身上的显现。蒂姆·波顿的童年经历是悲惨的。从一出生父母便离异,从小缺失母爱的他只能伴随着B级哥特片和各种漫嘶长大。母爱的缺失造成了波顿对母亲形象独特的见解,这也是为什么在蒂姆·波顿影片中“母亲”的形象总是那么不完美。由于缺少母爱,波顿从童年起,其感情就受到长期的压抑,不能通过和其他孩子一样的方式来宣泄,从而不得不寄托于哥特电影和漫嘶。特殊的生活与心理环境为阿尼玛原型的发展和实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阿尼玛原型也因此在波顿个人无意识心理中发展成为一种强大的哥特女孩情结。反映到爱德华身上,就表现为标准哥特打扮的男孩爱德华却经常表现的像一个唯唯诺诺的女孩,所以有的评论说,爱德华这个外表怪异、内心纯净的剪刀客其实就是波顿本人是十分有道理的。看完了导演本人的经历。我们再来看一下爱德华的经历。荣格认为,阿尼玛的来源一是男性由于遗传获得的关于女性的集体形象以及男性身_【:潜在的女性本源,再就是来源于男性在生活中与女性交往获得的直接经验。并且他认为。男性对女性的最初经验是十分重要东京文学?蝉曼旦……一的。因此.男性一生中接触到的第一个女性——母亲。对男性阿尼玛的影响就是非常重要的。片中的爱德华虽然缺失母爱,但是也是有“母亲”的,在片中发现他的嘉丽母亲一直扮演着爱德华“母亲”的角色。爱德华拥有健全人的智慧和情感,如同具有俄狄浦斯情结的男人会按照自己的母亲形象寻找伴侣一样,爱德华也成功的找到了自己“母亲”的替代者,这就是“母亲”的女儿嘉丽。受到了母亲形象积极一面的影响.跟嘉丽在一起爱德华会很快乐,极富创造力,但是当他看到嘉丽跟男友在一起的时候,他又会变得很郁闷、呆滞,这里便可以看作是母亲形象消极一面的影响了。在这种积极和消极的双面因素影响下,爱德华身上的阿尼玛原型充分的显示了出来,变得激动、胆小、犹豫不决。另一方面。荣格认为,由于每个人身上都具有异性的特质,那么要想达到身心和谐平衡,就必须使男性人格中的女性特质在生活中得到展现的机会。爱德华缺少母爱,渴求母爱,在现实中找到了母亲的替代者,但是却又得不到母爱的满足,这种情况就刺激了他身上的阿尼玛原型。使得他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性格倾向于女性化。以寻求失去母爱的平衡。可见。为了达到这种平衡,也是爱德华阿尼玛原型突出的一个原因。爱德华是一个悲剧人物。在他身上具有柔弱和残酷的双重性.可以说,这同样是由他身上的阿尼玛导致的。按照荣格的阿尼玛理论,人类的心灵是双重的,不过异性的心理特征通常处于潜意识状态。不易被人发现,而只是表露在梦中或投射到周围某个异性的身上。爱德华从被制造出就生长在没有女性的环境里,找不到可以交谈的异性对象,身上的女性特征长期遭到压抑而得不到投射,从而在他身上就会产生出一些女性的性格特点,但是一旦遇到合适的理想女性,这种投射活动便会完成,男性心理会迅速升居主要地位,那种充满征服和占有欲卑的男性心理特征就会突现出来。因此,温柔和残酷的两极性格.就会统一在爱德华一个人身上。所以说,对嘉丽的爱,同时毁了爱德华、嘉丽和詹姆斯i个人,嘉丽的爱虽然使爱德华暂时恢复了男性心态,摆脱了阿尼玛原型的困扰,但由此所造成的男性心态的过度膨胀也使其走向了不归之路。综上所述,我们分析了爱德华阿尼玛原型的具体表现以及如此突出的原因。同时,我们也分析了爱德华的阿尼玛原型所引起的温柔和残酷两重性格是导致其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荣格的阿尼玛原型这一心理视角去观察,对《剪刀手爱德华》这部影片理解具有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1】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朱立元,蒋孔阳.西方美学通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3】赫根汉.人格心理学【M】.海口:海南出版社,1988.

5 万方数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