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戏案例《和纸牌做游戏》

游戏案例《和纸牌做游戏》

游戏案例《和纸牌做游戏》
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







和纸牌做游戏




中班








教育行政部门盖章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
一、活动背景(主要介绍游戏活动所需的玩教具材料、环境创设、儿童的兴
趣和前期经验、教师预期、游戏规则或玩法等。)
玩教具材料:纸牌、记录表、剪刀、透明胶、纸杯等辅助材料环境创设:教
室建构区、及宽敞的地面儿童的兴趣和前期经验:纸牌是一种常见的游戏材料,
它不仅可以激发孩子对数字、图形的探究兴趣,还能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手部
的精细动作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
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
于身心发展的经验。”教师预期:本次通过玩纸牌,幼儿探索纸牌的不同玩法,
探索数字,理解数字代表的意义,并且培养幼儿专注、细致的品质,激发幼儿的
创新精神。
游戏玩法:1.比大小2.纸牌立起来3.纸牌建构二、活动内容与过程实录(主
要介绍游戏活动的内容和过程,包括幼儿与环境材料互动、探究和交往的关键环
节和典型行为,以及教师的支持与回应等。)
游戏进展一:
比大小观察:
区域活动开始了,航城和朵朵拿起了纸牌,玩起了比大小的游戏。
两个孩子似乎没有将玩法商量妥当。只见两个孩子从牌堆里各抽出一张牌
来,比比看谁抽得数字大,然后又将牌放回牌堆中,继续抽。结果区域活动结束
时,我问起两个孩子“今天谁赢了?”两个孩子看着我一脸茫然。显然孩子玩得
次数太多,已经不记得自己赢了多少又输了多少了。
分析

《指南》中在社会适应这一方面对幼儿的规则明确提出了要求:结合社会生
活实际,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
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因此区域活动后的总结环节,我鼓励全班孩子共
同制定“比大小”游戏的规则,商定结果为:可以将一副扑克牌放在桌子中间,
参加游戏的幼儿各摸一张牌,然后比一比谁的牌面大,小牌归大牌所有,遇到大小
相同的牌为公有,即不归个人所有。反复进行,直至扑克牌全部摸完,最后比较谁
得到的牌多,多者为胜。
游戏进展二::纸牌立起来观察:
锦辰坐在那里,也不和小朋友玩游戏,还一个劲的拿着牌。她的行为引起了
我的注意。我走过去问他:“锦辰,你在干什么呢?”她对我说“老师,这个牌
可以站起来吗”我说你试试!如何让纸牌能够站立起来呢?有哪些方法?锦辰小
朋友,在区域中研究了好久。只见她眉头紧锁,纸牌扶起又倒下,颇为懊恼的样
子。一直找不到办法,
锦辰生气了,将纸牌一揉丢在了桌子上,没想到被折叠后的纸牌竟然没有倒
下。我说“锦辰你快看!”,小家伙看到纸牌没有倒下,这下来精神了,又认真
的捣鼓起来。其他朋友也看到了纸牌游戏,也纷纷过来一起玩。
我又引导小朋友们“你想想看雪花插片,为什么跟纸牌一样扁扁的,它组合
在一起就可以站立起来?”小朋友们开始思考,梦婷很快就想到了办法,用剪刀
从中间剪一半,把它拼插在一起,就立起来啦。
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教师要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引导
者和观察者。然而游戏的自由特征更使游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偶发事件中
往往隐含着教育价值的可能,我们应善于发现和捕捉这样的机会,并给予积极回
应。我想,孩子的游戏遇到困难时,老师的回应应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
来区别对待。中班幼儿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还较差,老师更适合的是以“玩伴”
的身份给孩子以支持,以玩伴的身份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去思考去解决问题。这
也是对孩子游戏的一种积极回应。
游戏进展三:纸牌建构1观察:
梦婷运用纸牌可以拼插这一特点,将纸牌两两交叉,又将纸牌用透明胶黏贴
在一起,主成了像蜂巢一样的形状。运用黏贴方法玩游戏的锦辰小朋友,发现了
纸牌粘成三角形最为稳固,于是又和梦婷小朋友一起动手,完成了二三十个三角
形,又在三角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拼装,操作过程中,梦婷来找我寻求帮助,“老
师我想把灯笼做大一点,可是我粘的地方老是掉,灯笼都搭不高”我教给她一些
简单的黏贴技巧,她又重新埋头工作,最终完成了灯笼、风铃等创意造型。
分析:
梦婷和锦辰小朋友制作的风铃和灯笼成为班级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看到孩
子们日益成熟的技巧和不断创新的造型,孩子们的作品也越来越大气,小小的桌
子已经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反而局限了孩子们的创
造。孩子们常常只能把装材料的篮子放在脚边,造成了取材料时的不方便。
并且作品常常因为超过桌子的边缘而掉落下来,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于是我及
时调整,将纸牌建构的地点转移到了地面上,并且让孩子尝试将三种方法结合起
来,再添加纸杯等辅助材料,来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镇。
游戏进展四:纸牌建构2观察:
在搭小镇的主题下,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孩子们已经懂得利用辅助材
料的特性进行搭建,并且从中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例如婷婷小朋友懂得用纸杯
来当底座进行搭建建筑物比较稳固、懂得利用筷子来搭建筑物的墙体、懂得将纸
牌卷起来黏住,当建筑物房顶的避雷针等等。在纸牌的利用上,孩子把两折、三
折的方法和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等形状的黏贴充分的结合起来。在过程中孩
子们也发现用纸牌搭建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必须比其他建筑材料更为小心。不
然很容易造成倒塌,从而前功尽弃。经过几次尝试,孩子们掌握了搭建的技巧,
搭出了有趣的小镇造型,都颇有创意,建筑的不同特点都在反映着孩子不同的生
活经验,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表达与创造。
分析:
活动后期,孩子们可以用纸牌搭建出公园、桥梁、幼儿园等建筑物。孩子通
过搭、拼、插、接、等方式进行建构。每一次建构的作品都不同,幼儿在反复建
构中获得了对材料的大小、颜色、性质、形状和重量等方面的知识,并获得一些
数量概念和空间概念(上下、前后、左右)。同时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
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创造美的能力。
实践证明纸牌是一种能够创设多种玩法的低结构材料。能够给予孩子无限的
想象与创造空间,纸牌游戏我们将继续下去,更多玩法正等着我和孩子们一起开
发,一起探索。
三、活动的特点及价值所在(主要介绍活动的特点及其对幼儿学习发展的价
值,反思教师支持行为的适切或不足,分析可能生成的教育契机以及进一步的支
持策略等。)
活动的特点及对幼儿学习发展的价值:
活动过程中兴趣与积极性。从幼儿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大部分幼儿对游
戏活动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活动中教师与幼儿的交流自然轻松。孩子们很喜
欢教师在引导语言中用”玩”这个字眼,听到老师说要让大家一起来”玩”,孩
子们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和创意,语言表达的积极性也比往常高了许多,这时,
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频率也大幅度的提高了。比如:在建构纸牌、要求幼儿互
相协商,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并且孩子们搭建方式不对、总是不成功、也会退
缩、通过坚持、鼓励,老师及时的引导,幼儿学会了正确方法,就能搭建成功反
思教师支持行为的不足:
本次我主要以孩子为主体。也就是说:活动是孩子乐意主动参加的,在活动
中孩子是活动的主人,他们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能充分创
造。……通过游戏、自主活动、目标物化于材料中等手段,使游戏活动成为孩子
喜欢的乐意参加的活动。幼儿的兴趣度和参与性很好,
这次活动也存在着许多不足,虽然掌握了教育契机,但这次的教育契机没有
完全利用到位,老师对于孩子的创新没有给出太多的评价,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
随着孩子的思路走,只帮助了孩子的一些想法,而没有通过任务的方式激励孩子
们有更多的创新,教师给予孩子的反馈不够。
进一步的支持策略:
一、教师应该进一步明确3-6岁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在选择活动时,尽
量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太过容易和难度过大的都不合适,尽可能保证每
个幼儿都能完成游戏,这也有利于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游戏,从游戏中收获
快乐。
二、让幼儿遇到困难时,应该给予适当的启发和引导,以避免出现大部分幼
儿“不知所措”、“无所事事”的状态,而且对于幼儿的好的创造性表现要给予
及时的鼓励和支持,以利于幼儿今后更好的发展。
三、在游戏中可以适当再多增加一些团队合作的环节,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
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四、对于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反馈,合理的指导和鼓
励对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并且多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以便幼儿探
索、多引导孩子们在不同层次、不同的材料的任务难度下进行创新,并将孩子们
这些创新的玩法与其他孩子一起分享,使他们有强烈的荣誉感,也激励另外的孩
子们积极创新玩法。
四、专家组推荐意见
专家组组长签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