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坑变形及主楼沉降观测协议

基坑变形及主楼沉降观测协议

XXXX基坑监测及主楼沉降

变形观测协议

合同编号:XXXXXXX

工程名称:XXXXXX基坑监测及主楼沉降变形观测工程工程地点:XXXXXXX

甲方:XXXXXXX公司

乙方:XXXXXXXXXXX公司

签订日期:

高速公路软基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技术探讨

高速公路软基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技术探讨 摘要:在沿海地区修建高速公路,常常会遇到软土地基问题。由于软土地基的压缩性高、透水性低以及固结变形持续时间长,因此软土地基沉降量及其速率的预估就成了工程施工中的主要问题。沉降量及其速率的预估是在沉降观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国所有的高速公路项目在修建过程中都必须进行沉降观测。 关键词:软基路基,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Abstract: in coastal areas built highway, often encounter problems of soft soil foundation. Because of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 low permeability of high compactness and consolidation deformation lasted for a long time, so soft soil foundation settlement rate and its estimate of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the main problem. The settlement and its estimate of the rate in settlement observation is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so, our country all the highway project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to the settlement observation. Keywords: soft foundation of roadbed, embankment settlement, deformation observation

2.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新建九景衢铁路 I I标段一分部 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总结报告 (DK264+909.71~DK165+187.50段) 中铁四局集团九景衢铁路II标段一工区 2015年9月

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报告 (DK264+909.71~DK265+187.50段) 一、工程概况 九景衢铁路II标段一分部承建的九景衢铁路DK264+909.71~DK265+187.50段,全长0.277公里,位于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管段主要工程项目为桥梁1座、路基277m、涵洞1座。 二.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本路基段地势为多山,中间为沟壑地形。 2、地层岩性: (1):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厚0.5~3.1m,σ0=180kPa,III; (2)-1:角砾凝灰熔岩,全风化,褐灰色,厚0.5~3.2m,σ0=200kPa,III; (2)-2:角砾凝灰熔岩,强风化,灰褐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7.5~13.3m,σ0=500kPa,Ⅳ (2)-3:较砾凝灰熔岩,强风化,褐灰色,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厚>5.0m,σ0=800kPa,Ⅴ。 3、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为空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不发育,测时水位深0~3.3m。 4、物理地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 三.设计依据 1、路段稳定安全系数:考虑列车荷载时Kmin≥1.25,预压荷载条件下Kmin≥1.15,架桥荷载条件下Kmin≥1.15。 2、路基工后沉降标准:工后沉降一般不应超过15mm;路桥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 3、敬沉降计算分析,桥头工后沉降不满足控制标准,采用预压处理。计算分析采用指标:填土:γ=20kN/m3,Cu=10kPa,Φu=30° (1)层:ω=25.8%,γ=17.5kN/ m3,e=0.97,Cu=74.25kPa,ΦCu=11.45°,Es=8.56MPa,Ps=2.02MPa; (2)-1层:Es=15.0MPa。 4、路堤边坡高小于3m时,边坡采用混凝土空心砖内培土撒草籽、种灌木防护;路堤边坡搞大于等于3m时,采用M7.5浆砌片石拱型截水骨架,内培土撒草籽、种灌木防护,并在填筑过程中边坡3.0m宽度范围内铺设一层双向土工格栅,层间距0.5m。

沉降变形观测

沉降变形观测

测量要求 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 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

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按施工期4年考虑,计复测8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度往返按932km。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

沉降观测记录表完整版本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编号:DLMJTC-001工程名称美景天城基坑支护沉降观测水准点编号M1 - M16 水准点所在位置4号家属楼水准点高程 观测日期观测性质 工程地点辽源市东辽县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 测 点 编 号 观测 点相 对标 高(m) 上午下午 实测标高 (m) 沉降量 (mm) 实测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本次累计M1 M2 M3 M4 M5 M6 M7 M8 M9 M10 M11 M12 M13 M14 M15 M16 工程进度 状态 技术部 施测人记录人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6页第1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相对标 高(m) 第一次 2013年2月28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 0 0 M2 -2.25 -2.251 1 1 M3 -2.1 -2.1 0 0 M4-2.3 -2.301 1 1 M5-2.32 -2.32 0 0 M6-2.23 -2.23 0 0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架空层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记录 检验(建)表5.1.7-2 共6页第2页工程名称银利财富广场8#楼水准点编号 水准点 所在位置 永久水准点水准点高程22.53M 观测起止 日期 2013.2.15始观测性质见证观测工程地点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银利财富广场 测量仪器仪器名称:水准仪 沉降观测结果 观测 点编 号 观测点 相对标 高(m) 第二次 2013年3月30日 标高 (m) 沉降量 (mm) 本次累计M1 -2.2 -2.201 1 1 M2 -2.25 -2.252 1 2 M3 -2.1 -2.101 1 1 M4-2.3 -2.302 1 2 M5-2.32 -2.322 2 2 M6-2.23 -2.231 1 1 观测点布置简图 - 工程进度 状态 一层顶梁板 施工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施测人监理(建 设)单位 监理工程师(建设单位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工程概况 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承建的工程位于宕昌县官亭镇与两河口乡,为时速200km客货共线(双箱运输)电气化双线铁路。合同段起讫里程为:DK285+811~DK303+782,全长17.971km。主要工程项目为天池坪隧道(14528m)羊古堆隧道(439m)、化马隧道(进口段2500m)以及龚家沟中桥108.5m(2(3-32)m连续梁桥)、庙下中桥124.2m(3X32m梁)、羊古堆中桥81.5m(2X32m梁)。 2、编制依据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3、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目的及意义 兰渝铁路铺设无砟轨道地段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较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监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

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兰渝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4、沉降变形测量 4.1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管区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根据桥梁、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4.2 兰渝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4.5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5.1基准网、变形点测量网均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若监测地段含无砟轨道时则应以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置成闭合环状、节点水准路线等形式。 4.5.2变形测量精度符合表4.5.2-1的规定 表4.5.2-1变形测量精度 4.5.3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4.5.3-1的规定 表4.5.3-1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大型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

科技信息 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13年第1期0引言 随着工业与民用建筑业的发展,各种复杂而大型的工程建筑物日益增多,这些工程建筑物的兴建,不仅改变了地面原本的状态,而且对建筑物的地基施加了一定的压力,这就必然会引起地基及周围地层的变形,这严重威胁到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安全性。因此,对大型重点的建筑物进行变形监测、研究变形规律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为检验设计的合理性、为提高设计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1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选取与布设 1.1 基准点埋设 基准点是检验和直接测定观测点的依据,要求在整个观测过程中稳定不变。故须埋设在稳定的地方,且离开被测建筑物有一定的距离。为了便于校核,以验证基准点的稳定性,基准点数目应不少于三个。基准点的具体埋设位置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视现场实际情况而定。 根据本项工程的实际情况,埋设三个深式永久水准点A 、B 及C 作为沉降观测的基准点。其埋设方法采用钻探成孔法,如图1所示,顶部焊接预制球形铜标芯作为观测立尺点,然后设置保护箱盖。 图1水准基点埋设断面 1.2 沉降观测点埋设 沉降观测点是固定在待测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埋设位置应保证施工期间和建筑物竣工后一段时期内能顺利进行观测,并能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情况,因此,应依据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地质条件、桩形等因素综合考虑,布设在最能敏感反映建筑物沉降变化的地点。一般布设在建筑物四角、差异沉降量大的位置、地质条件有明显不同的区段以及沉降裂缝的两侧。埋设时注意观测点与建筑物的联结要牢靠,使得观测点的变化能真正反映建筑物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建筑物的平面设计图纸绘制沉降观测点布点图,以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工作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要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做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本项目中,根据规范规定及设计要求,布设17个沉降观测点,编号分别为1~17,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如图2所示。 图2水准基点、沉降点分布 沉降观测点采用Ф36mm 的圆钢预制,一端加工成球形作为观测立尺点,如图3所示。采用冲击钻钻孔置入法埋设,观测点设在一层指定柱上高出地坪面20~40cm 处。基准点及观测点埋置好后,应注意保护,严防碰动和破坏。 图3 柱上沉降点埋设图 2 沉降观测的周期及施测过程 2.1 沉降观测周期 沉降观测的周期应能反映出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从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待基准点、观测点埋好稳固后,即可进行首次观测,以后的建设期每增加两层观测一次,直至封顶;封顶后每个月观测一次,连续观测一年。若沉降达到稳定指标,即最后半年内所测各点的沉降速率均小于0.04mm/天,说明基础沉降已趋于稳定,即可停止观测。若沉降仍不稳定,以后每年观测1次直至沉降稳定为止。预计观测总次数为23次,观测过程总历时约两年。 观测中如突然发生大量沉降、各测点沉降量严重不均匀或建筑物出现较大裂缝等异常情况,应进行逐日或几天一次的连续观测,并在观测记录中注明这些情况,及时向甲方和设计方汇报。 具体的观测时间,以双方的约定为准,封顶后的观测可根据施工及装修进度作适当调整。2.2精密水准测量 使用瑞士产NA2型自动安平精密水准仪加GPM3光学测微器配合铟钢水准标尺进行观测。仪器标称精度为±0.3mm/km ,观测时精读至0.1mm ,估读数取至0.01mm 。仪器及标尺均在检验有效期内使用,并在作业期间定期进行检查校正。沉降观测一般应遵循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水准尺、固定观测线路的原则进行。 1)高程联测 每次观测前均首先联测基准点,按照环形闭合网施测,计算闭合差,并按测站数计算各点改正数,以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 2)沉降点的观测 根据工程施测方案及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该在观测点设置稳固后及时进行。按《工程测量规范》中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采用往返测量或单程双测站观测,并形成水准闭合环,各沉降观测点要位于水准闭合路线上。首次观测应独立进行两次,以提高初始观测值的精度及成果的可靠性。 3数据处理 本次项目的沉降数据处理采用通过自编Visual Basic 6.0编程语言开发的数据平差程序,计算出各沉降点的高程值,及沉降量等。主要成果如下。 大型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 汤少云1徐茂林2王秋敏3 (1.大连九成测绘信息有限公司,辽宁庄河116400;2.辽宁科技大学,辽宁鞍山114001; 3.大连佳泰土地勘测规划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11) 【摘要】本文结合某重点大型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项目,讨论了该类大型建筑物沉降变形监测的技术与方法,同时应用Visual Basic6.0编程语言开发出可以高精度处理沉降观测数据的程序,得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沉降变形监测;数据处理;Visual Basic 6.0 作者简介:汤少云(1961—),男,本科,辽宁大连人,大连九成测绘信息有限公司 。 ○建筑与工程○376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基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一、监测意义 基坑与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集中体现在土体的变位,边坡水平位移和沉降。随着土方开挖深度的增加,大面积降水的影响,以及静压桩施工引起土体位移,边坡周围土体会产生一些变化,如应力重新分布、渗排水后土固结等引起土体变位,动态跟踪变位监测,已成为基坑施工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二、监测目的 根据观测数据,及时调整开挖深度及位置,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一方面保护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不因土体地面过大位移和沉降而 遭破坏,一方面对基坑边坡土体变形位移实施动态跟踪,使其一直处于受控范围之内,以保证基坑边坡安全,顺利进行工程施工。 三、监测项目 周围建筑物沉降、基坑变形位移,地下水位升降等。 四、监测点的布置 4.1、控制点的布置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程基点及联系点、检核和定向点等工作点,在选设和使用上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应不少于3个。

B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连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2.2.2、观测点的布设 A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选设在建筑物四角,转角处及沿墙每10-15m处。 B水位观测点,为观测井内水位。 C具体观测点的位置见附图 2.3观测方法及观测要求 2.3.1、沉降观测:采用D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观测。精度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0mm。 2.3.2、每次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B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C固定观测人员。 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4观测周期 2.4.1井点降水前,首先对观测点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在降水与开挖过程中,每天观测一次,变化较大或突变时,应加大观测次数。 2.4.2当地下室砼浇筑完成或沉降变形较小后,观测周期可以作 调整或加大间隔时间进行观测,一般可以5-7天进行观测一次。 2.4.3具体的操作时间根据现场确定。 2.5信息化动态跟踪

基坑变形监测水平位移测量的几种方法

基坑变形监测水平位移测量的几种方法 摘要:随着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使得城市发展不得不向上或向下发展,基坑开挖的深度越来越深。为了确保基坑支护的安全,不论是一、二、三级基坑,根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的要求对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都要求进行监测,现就当前基坑监测水平位移监测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水平位移测量;视准线法;小角法;前方交会;后方交会;极坐标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ty’s economic construction, urban land is more and more tense, which makes the urban development had to go upward or downward, such as the deeper and deeper excavation of foundation pi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excavation support system, no matter the primary, secondary, or third pi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Foundation Pit Project Monitoring Technical Regulation GB50497-2009, the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f the pit top are required to be monitored. Hereby, this paper will expounds the several methods for the current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Key words: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measurement; collimation line measurement; small-angle measurement; forward intersection; resection; polar coordinates 视准线法 视准线法,主要应用在场地比较开阔,基坑比较规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基坑。 (1)基准点的布设:在基坑的四个边上分别布设一对基准点。基准点应离开基坑的距离不小于开挖深度的3倍。一对基准点应与被监测点基本在一条直线上,误差不大于5cm。见附图: (2)观测方法:在一个基准点架设仪器,另一个基准点定向。利用经纬仪或激光准直仪直接观测一个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上的标尺读数。根据精度要求观测多个测回,求平均数计算位移增量,计算基坑坡顶监测点的本次位移量及累计位移量。 视准线法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是观测数据直观,对仪器精度要求不高,方法简便。缺点是受场地影响较大,只适用于规则的基坑,幷且距离不宜太远。 2.小角度法:

建筑物变形测量规范

建筑物变形测量规范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 经建设部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自2008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3.43(1)、7.1.7、7.5.6、10.1.10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自2008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3.0.1、3.0.1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和《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同时废止。 此外,经江苏省建设厅审定,确定《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6-2006)为江苏省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于2006年6月1日起实施,是目前省内建筑物沉降观测参考的主要规范依据。 2008年4月,昆山市建筑业协会制定《关于对创优工程进行现浇楼板厚度、钢筋保护层厚度检测和建筑物沉降观测的通知》(昆建协字(2008)第11号),对本地区创优工程沉降观测的观测点布设、观测周期及时间等要求进行明确,进一步规范了本地区创优工程的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及昆建协字(2008)第11号文要求,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摘要 本设计主要针对某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变形及引起周边环境变形进行监测的方法及相关数据处理方案的设计与分析。主要监测内容对基坑壁进行水平位移监测和沉降监测;内支撑格构柱进行沉降监测;周边临近基坑受基坑影响的建筑物作沉降监测;周边建筑沉降超预警值后要求进行倾斜观测。采用监测方法为精密二等水准、极坐标法、投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做了精度分析。 关键字: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二等水准;极坐标

Abtract This design is mainly for a deep foundation pit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oundation pit deformation and cause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monitoring methods and data processing program design and analysis.The main monitoring content of the foundation pit wall for monitoring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and settlement monitoring;In support of lattice column for subsidence monitoring; near an excavation foundation pit surrounding by effect of buildings for subsidence monitoring;The surrounding building settlement of super early warning value requirements of the tilt observation.The monitoring method for precision two level, the polar coordinate method, points method,And its feasibility was made precision analysis. Keyword: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 settlement observation; tilt observation; two level; polar coordinates

天津市加强建筑工程变形观测控制的规定

天津市加强建筑工程变形观测控制的规定 建质安管〖1999〗529号 各局(集团总公司),各区、县建委及有关单位: 为确保我市建筑工程主体结构,使在施工和使用期间沉降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制订了《天津市加强建筑工程变形观测控制的规定》。现发给你们,望严格遵照执行。本规定自一九九九年七月一日起,在我市执行。 第一条为加强建筑工程主体结构在施工及使用期间沉降变化的监控,规范监控行为和程序,准确反映建筑工程沉降及重要结构变形情况,确保我市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现行的有关建筑标准规范及《天津市多层砖砌体住宅建筑沉降裂缝控制设计与施工若干暂行规定》中规定必须进行结构变形控制及沉降观测的建设工程均在本规定的范围之内。 第三条凡需进行变形观测控制的工程,其勘察单位必须在岩土勘探报告中提出相关意见与建议;设计单位必须在施工图中提出观测控制的要求和说明。 第四条凡需进行变形控制的工程,建设单位必须在工程开工前委托沉降观测单位签订观测合同,并由观测单位制定出观测方案后,方可报请开工。

沉降观测单位指有沉降变形观测资质并与地基基础处理、主体结构施工无关的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单位。 第五条建筑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应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进行现场踏勘并应及时收集、分析和利用原有的合格资料,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观测方案。 第六条沉降变形观测应执行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及其它规范规定的方法,能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程》规定要求的亦可采用。 第七条测量仪器和设备工具,必须经天津市技术监督局认定的计量单位检测合格,方能投入使用,且应随时检查测量仪器精度变化。 第八条沉降变形观测点的布设要均匀合理,必须能全面查明建筑工程项目的基础沉降和其他变形要求。观测点必须牢固稳定,能长期保存,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凡新建与原有建筑连接的工程和砖混结构住宅工程,设计单位必须在设计图纸上标明允许沉降量。 第九条 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每间隔8-12米设置一个,建筑物山墙必须在中部适中位置上设有观测点。

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

沪昆客专云南段TJ-2标段(DK1017+906.7~DK1072+504.6) 沉降变形观测 实施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中铁二十局集团沪昆客专云南段项目经理部 2010年11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3) 三人员及仪器配置 (3) 四沉降变形控制网的建立 (4) 五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 (16) 六桥梁、隧道、涵洞、路基、过渡段的沉降观测频次 (19) 七沉降观测内业资料整理及提交 (24) 八对沉降原件的保护措施 (25) 九附表的填写 (25) 一、编制依据 1.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

[2006]158号); 2.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4.《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6.《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7.《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 8.沪昆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文件 9.铁道部有关规定 二、工程概况 新建沪昆铁路客运专线云南段TJ2标段位于曲靖市境内,线路起终里程为: DK1017+906.7-- DK1072+514.6,全长54.621km。 我标段共有桥梁41座/22696.4m,隧道8座/15353m,路基18.834km,涵洞44座/1151.34m,公路跨线桥5座/276.6m,人行天桥2座/106.4m,渡槽1处/82.22m,车站一座。 测区从东向西延伸,地形起伏大,丘坡自然坡度较陡,大部分土地为山地、林地,少部分为农田,植被茂密,交通不便,。 三、人员及仪器配置 根据施工内容,分为路基沉降、位移观测与桥梁沉降观测,分别埋置沉降观测元件,成立沉降观测组。沉降观测组分为六个小组,具体负责沉降观测任务,人员配备如下所示: 测量主要人员一览表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佳·5.4克拉项目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编制: 甘肃统建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佳·5.4克拉项目部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一)工程简介 (1) (二)地层岩性 (1) (三)气象 (2) (四)地下水 (2) 三、施工部署 (3) (一)人员部署 (3) (二)监测管理程序 (3) (三)测量检测部署 (3) 四、深基坑监测要求 (3) (一)监测要求 (3) (二)、监测过程控制要求 (4) (三)、监测数据结果的要求 (4) 五、监测方法 (4) (一)监测仪器及要求 (5) (二)巡视检查 (5) (三)监测点的布置 (5) 六、监测期和监测频率 (5) 七、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6) 八、资料整理和分析反馈 (6) 九、作业安全及其它注意事项 (6) 十、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6) 十一、应急预案 (7) (一)应急救援部署 (7) (二)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及预防 (8) 附图一: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一、编制依据 1、佳·5.4克拉基坑开挖图; 2、佳·5.4克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兰州理工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佳·5.4克拉项目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佳·5.4克拉项目基坑降水设计》;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7、《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9、基坑监测强制性条文。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工程名称:佳·5.4克拉。 工程地点:拟建场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吴家崖村,场地北邻吴家崖村田地。东侧为吴家崖村,南临山水嘉园1#地块,西临佳·水岸华庭C地块。拟建场地近南北宽约59.3m-82.7m,东西长约48.7m-118.5m。 本工程±0.000绝对标高为1198.000。地下二层,地上A塔十八层,B塔十五层,商铺为地上三层。结构形式主楼为剪力墙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本工程基础采用筏板,东塔筏板厚度为1800mm,开挖深度为11.77m;西塔筏板厚度为1 500mm,开挖深度为11.47m,,商铺为300厚的防水板,开挖深度为10.27m。 本基坑安全级别属于一级基坑。 (二)地层岩性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为: ①粉质粘土(Q4al):该层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属第四系冲积产物;黄褐色,坚硬-硬塑;土质均匀,含少量植物根系和少量泥岩碎屑,孔隙较发育,有光泽,无瑶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一般,层厚为1.50~23.20m,层面标高 1195.19m~1214.05m。

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新

新建铁路云桂线(云南段)Ⅳ标段(DK473+300~DK539+120) 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 编制: 复核: 审定: 中铁十局云桂铁路(云南段)项目经理部 2011年9月

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高速铁路高安全性、高舒适性要求轨道结构在列车荷截长期动力作用下保持高平顺性,这就要求要严格控制路基、桥涵和隧道工程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线路设计、施工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减小工后沉降,消除不均匀沉降。从满足列车高速、安全、舒适度要求出发,控制线路的沉降满足规范要求是最终目标,追求差异沉降、不均匀沉降为零是线下工程的理想目标。 第二条为统一新建云桂铁路云南段四标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隧道、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 经理部成立以总工为组长的沉降变形观测领导组,负责全标段的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工作,经理部沉降变形观测领导组机构如下:组长:*** 副组长:*** 组员:*** *** *** 经理部所属各分部成立以分部总工为组长、测量主管为副组长的沉降变形观测小组。沉降变形观测小组负责落实沉降观测工作。 第四条工作依据如下

(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 (6)《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7) 设计单位技术交底资料; (8) 云桂铁路云南段四标设计文件; (9) 铁道部有关规定。 第五条沉降变形观测人员岗位职责 1、领导小组组长 负责对人员设备的筹备及沉降变形观测的全面工作。 2、领导小组副组长 具体负责沉降变形观测日常工作。 成立沉降变形观测小组,熟悉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沉降变形观测小组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 审定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组织对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检查。 3、领导小组组员 (1)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选任测量人员,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及文件,熟悉测量设备,并按有关规定安排测量组进行测量仪器设备的常规检验和校正,对测量人员要进行培训交底,公布工作纪律和相关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1)

佳·克拉项目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编制: 甘肃统建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佳·克拉项目部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日

目录

附图一: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一、编制依据 1、佳·克拉基坑开挖图; 2、佳·克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兰州理工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佳·克拉项目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佳·克拉项目基坑降水设计》;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7、《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9、基坑监测强制性条文。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工程名称:佳·克拉。 工程地点:拟建场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吴家崖村,场地北邻吴家崖村田地。东侧为吴家崖村,南临山水嘉园1#地块,西临佳·水岸华庭C地块。拟建场地近南北宽约,东西长约。 本工程±绝对标高为。地下二层,地上A塔十八层,B塔十五层,商铺为地上三层。结构形式主楼为剪力墙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本工程基础采用筏板,东塔筏板厚度为1800mm,开挖深度为;西塔筏板厚度为1500mm,开挖深度为,,商铺为300厚的防水板,开挖深度为。 本基坑安全级别属于一级基坑。

(二)地层岩性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为: al):该层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属第四系冲积产物;黄褐色,坚硬-硬塑; ①粉质粘土(Q 4 土质均匀,含少量植物根系和少量泥岩碎屑,孔隙较发育,有光泽,无瑶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一般,层厚为~,层面标高~。 al+pl):该层除区域缺失外,基本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冲、洪积成因,青灰色, ②圆砾(Q 4 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修正值=~击,中密-密实,接触排列,磨圆度较好,颗粒形状呈圆状-亚圆状,级配较好,颗粒间充填物以中粗砂为主,含少量粉土,骨架颗粒成分主要为变质岩、石英岩和花岗岩等,中风化,圆砾一般粒径为~,偶含卵石及漂石。层面埋深~,厚度~,层面标高~。 ③强风化泥岩(N):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半成岩,褐红色-灰绿色,微裂隙及风华裂隙较发育,中密-密实,矿物成分以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白云母等为主,泥钙质胶结,碎屑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芯呈短柱状,具有遇水易软化的特点,强风化泥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Ⅴ级。层面埋深~,厚度~,层面标高~。 ④中风化泥岩(N):该层分布整个场地,半成岩,褐红色-灰绿色,见微裂隙,致密;矿物成分以蒙脱石、绿泥石、高岭石、白云母、长石、石英等为主,泥钙质胶结,碎屑结构,巨厚层状构造,岩芯呈短桩状,具有遇水易软化的特点,未经扰动时坚硬,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Ⅳ级。层面埋深~,勘察厚度~(未揭穿),层面标高~。 (三)气象 天水市气候类型属暖温带轻冰冻中湿区,据天气气象局资料,本区多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历年最冷月相对湿度平均62%,最热月平均湿度73%,年最大降水量,降水多集中在7、8、9月份,多暴雨,夏季多东北风,夏季平均风速s,冬季多东风,冬季平均风速s,30年遇最大风速s,年雷暴日天,年沙暴日天,年雾日数天,历年最大积雪厚度15cm,地表有季节性冻土,标准冻土深度,场地内无地表水。 (四)地下水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和勘察结果,拟建场地地下水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潜水,②圆砾

建筑物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

晋城市城市供水管网提升工程供水站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山西太行矿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O一七年八月

晋城市城市供水管网提升工程供水站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方案编写人:李鹏飞 审核人:王青懿 总工:江爱国 单位负责人:冯小华 山西太行矿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二O一七年八月

目录 一、工程基本情况 (1) (一)工程概况 (1) (二)目的与任务 (1) 二、编制依据 (2) 三、沉降观测方案 (2) (一)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 (2) (二)基准点和观测点的布设 (4) (三) 沉降观测设备仪器、技术要求及控制要点 (4) (四)点位的埋设和施测要点 (6) (五)施测方法 (7) 四、沉降观测提交的成果资料 (8) 五、质量控制措施 (8) 六、观测点的保护 (8)

建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技术设计书 一、工程基本情况 (一)工程概况 晋城市城市供水管网提升工程位于晋城市北石店镇畅安路以东,陵沁路以南,场地南侧为城市规划道路,拟建场地总占地面积6930m2,建筑用地6300m2,道路用地630m2。该工程拟建建筑物包括:调度中心、泵房、维修车间、消毒间、预留滤池、吸水井及清水池,均为1-2层建筑,其中业务用房占地面积613.53 m2,建筑高度5.25 m;泵房占地面积283.81 m2,建筑高度6.15 m;维修车间占地面积152.51 m2,建筑高度4.35m;消毒间占地面积159.25 m2,建筑高度4.35m;吸水井占地面积120 m2,地下高度4.0m,地上高度1.0m;预留滤池占地面积120 m2;清水池一占地面积259.93m2;清水池二占地面积259.79m2。 该工程设计单位为晋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监理单位为德圣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单位为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公司,于2017年4月5日开工建设,主要建筑物含泵房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维修车间、消毒间、业务用房一层。 (二)目的与任务 本次设计的目的及任务是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方案。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使用寿命和建(构)筑物的安全性,避免因沉降原因造成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2007-11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一幢门字形酒店、六幢不同高度公寓和整体地下车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0m2,总建筑面积约23万m2,地下建筑面积约8.7万m2。 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9300m2,东西向长约300~400m,南北方向长约40~110m。基坑总延长线为785m,地下室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8.2m、-18.7m,管线分布复杂。基坑北侧紧邻海河,南侧是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海河水位的变化及张自忠路面动荷载的干扰都将是某基坑监测的难点。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监测手段众多,监测内容、监测工作量及监测难度均较大。 二、依据及原则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3) 5.《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J1-88) 依据规范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基坑监测项目 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 1、周边环境监测 A、地下管线变形监测; B、基坑外道路变形监测; C、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 D、基坑外承压水水位监测; E、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F、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 G、海河堤岸变形(沉降、变形)监测; 2、围护结构监测 A、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B、围护桩桩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 C、围护桩内、外侧水土压力监测; D、围护桩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 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 A、支撑轴力监测; 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 C、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