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让民族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绽放
一、论文背景
2010年8月,四团中学实行民汉合校,班级中的民汉学生比例
接近1: 1,随着时间的推移,民族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最高的年
级69%。合校前,民族学生在距离团部三十多公里远的民语学校上课,
全维语授课。学生很少接触汉语,更没有用汉语思考问题的环境和习
惯。合校后,课堂教学汉语全覆盖,民族学生既要学习汉语,又要跨
越母语用汉语思维理解所学,解决各种问题,民族学生的学习遇到极
大困难,学生一下跌入学习谷底,主动性不强。民族学生之间、民汉
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意识差,缺乏交流。老师们的教学也遇到了前所未
有的困难,教学成绩严重下滑,传统的教和学的方式已黔驴技穷。
如何让民族学生快速掌握汉语,提高学习能力?如何提高民汉学
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如何增强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
何让老师们改进双语教学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这一系列问题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亟待解决。
一次次地听课观课,一次次的交流、探讨、调研,我们发现课堂
上:学生学习极度被动,被动地回答问题,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缺
乏主动思考、积极表现的学习氛围,没有师生生命的活力的彰显。
从教育论的观点看,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教育的目的是学生的全
面发展,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有个性的、有潜能的,
学校生活作为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学活动应体现“以学生
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从学生获得发展的具体表现看:知识是否获得,取决于学生。学
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获得知识,效果远远高于老
师单纯讲授。更好于靠死记硬背学来的知识;技能的形成,也离不开
学生自己的实践;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同
样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感悟思想、积累经验。
可见,学生学习是从“懂”到“会”,不断“悟”,不断提升,在 这些学习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非常重要。丧失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发展就无从谈起。
要想破解教学坚冰,就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把学生放在学习
的主体地位;就要改变教师备课思路,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备课,深
度了解学生;就要改变自己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方式,真正使学生成为
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
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我校民汉双语课堂教学改
革的当务之急。
二、什么是自主学习?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
是与“它主学习”相对立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可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学习活动
的监察、评价、反馈;三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调节、修正和控制。
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反馈性、调节性、迁移性、有效性等特征。
美国密执安大学的缤特里奇教授也给自主学习下了一个较为相
似的定义。他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为自己确定学习目标,然后监视、调节、控制
由目标和情境特征引导和约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自主学习活动在
学生的个体、环境和总体之间起中介作用。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
的数学教育,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
整体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使学生获得这样的全面发展,必须认真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
位。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上,在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智力和
非智力因素的本领。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
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学习达到突破原有认知获得新知的
能力。
三、自主学习对教师的定位
(一)教师要深化教学理念。以前老师普遍认为,数学课只要精
讲例题,精做习题,反复练习,成绩就可以提高。现在老师在备课前
应该思考:
数学是什么?
数学课程的本质是什么?
数学教学除去学生所做的习题还能给学生留下什么?
为什么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从教师教的层面要做好什么?
自主学习在学生学的层面要有哪些行为指标?
这些问题的提出,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们长期教数学,却没
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是在一道道题里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存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查阅大量的教学理论资料,认真研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听名家的数学讲座。用两个月的时间理论
学习,经过研究、揣摩思考、交流辩论,理清了思路,明晰了方向,
明白了数学、数学课程、数学课堂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1)教师要明晰数学课程的本质和任务。
《标准》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
本素养。……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
可替代的作用。”《标准》还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 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这说明了义 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属性是培养每一位学生的数学素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陈述道:“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
空间形式的科学。”前东北师范大学校长、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
准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说:“数学本质就是抽象、变换、推广生成
的群。打个比方,就是抽象为灵魂,变换为血肉,推广为筋骨。任何
数学活动,都无非是抽象的过程,变换的过程,推广的过程。”前苏
联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课标对数学是科学定 义法,史教授用通俗的语言概括出了数学的核心要素。加里宁却让我 们看到了史教授对课标解读中如何落实数学本质的策略一一思维的 发展。
数学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一定具有内在的逻辑,而逻辑的
寻找和演绎一定是学习者思维参与的结果,只有对现象的分析、计算、
比较、运用归纳或类比、顿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证明、
建模等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才会有抽象、变换、推广的生成。数量
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研究,才有存在的外在表现和内部演变等层出不穷
的高度抽象的概念或结构,表征着现代数学各个领域的前沿。认识数
学的对象、特点和价值,对于正确贯彻《标准》理念、实现数学课程
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教学指导意义。
通过对数学本质和数学课程的研究学习,老师们一下就明确了两
个方向:1、义务教育的数学教学内容是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
每一个孩子都能学会,也应该学会,教学中不能落下任何一个孩子,
课堂上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2、数学课程是培养数学素养,
素养的形成不是在教师的讲授中,而是在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中逐步
积累长期培育的结果。数学教学除去学生所做的习题,还能给学生留
下的就是会思考、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
学素养。
所以,数学是由数学课程来完成的。数学课程不仅要传播数学文
化,还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课堂是落实这些任务的基地。数
学的特点是高度抽象,是锻炼思维的体操,教学中要重视过程。学生
探究体验数学知识的过程化应贯穿数学教学的始终。
(2)教师要懂得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从认知学角度看,
由于新的知识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存在,而要把外在的知识
转化为内在的存在,关键是学习者积极的思维活动。只有通过积极的
思维活动,学习者才能在现有知识结构与经验的基础上理解、消化、
吸收新知识,使其成为学习者知识结构中的新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
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识获得的
过程。
通过认知学理论的学习,明确课堂上要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参与,
教师首先应调整心态,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
思维的先决条件。
所以,建构和谐民主的课堂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中
之重。
(二) 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状况。经过系统理论的
研究,我们对长期教学习性进行了深刻反思。一场改变过去倡导学生
自主学习的新课堂在老师们中如火如荼地展开了。怎样点燃学生自主
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不会说、不愿讲、不敢讲到会说、会讲、会想、
抢着讲,老师们又开始研究探讨实践。经过观察学生上课行为表现,
老师们发现创设好的情境或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学生学习的自主
性一下就踊跃起来。教师要想让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参与,就必
须考虑能采取什么办法或机制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即:让学生主动
思维的“兴奋源”是什么?老师们边实践边研究,在大胆尝试和实践
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好的经验:
1、 巧设问题一一我知道答案。通过设计一些有探索价值的问题, 把学习内容融于问题之中,通过一连串的设问或质疑,从而激发学生 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为了让自已成为第一个知道答案的人而积极思 考、不断探索。
2、 思维碰撞一一我是正确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表
达出自己的见解,但不做任何评价,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辩论。
在辩论之中学生为了捍卫已方的观点,必须竭尽全力去寻找充分的论
据,这一切都促使学生进行主动周密的思考。
3、 小组合作一一我们是第一。教学中按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方 法,成立学习合作小组,每个成员的表现都关系着小组的整体荣誉, 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间竞争。为小组的 荣誉每一个成员就必须不遗余力,积极思考,努力为本组献计献策。
(三)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以前的课堂,教师只关注教
学内容、过程的预设,对学生的动态生成关注较少,为了完成自己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