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7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护理体会

67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护理体会

2010年2月第7卷第4期 ・现代护理・ 67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护理体会 李小莉,李莉莉,闰利芬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一病区,河南洛阳471003) 【摘要】目的:探讨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产程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9月~2009年9月收治的 67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病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70例非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病例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 孕妇联合应用米非司酮、利凡诺,同时注意严密监测产程,加强身体、心理护理,比较瘢痕子宫孕妇与非瘢痕子宫孕 妇用药至胎儿娩出时间、出血量。结果:两组引产孕妇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合理的治疗方案 和科学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风险。 『关键词】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2(a)-097-01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瘢痕子宫再次妊娠者明显增加, 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较非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风险 更大,甚至存在子宫破裂等风险ll】。我院产科瘢痕子宫中期妊 娠引产安全性高、效果良好,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护理方 法,现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9月~2009年9月收治的67例瘢痕 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病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70例非瘢痕 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病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为宫内妊娠,妇 科检查均排除生殖道畸形,均无引产禁忌证,年龄、孕次、产 次等基本情况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询问病史、药物过敏史,行血尿常规、肝肾 功能、凝血时间、白带常规、B超、心电图等检查,确认无引产 禁忌证后,观察组口服米非司酮,每次50 mg,每12小时1 次,共3次(服药后2 h进食),最后一次El服后,立即羊膜腔 内注射利凡诺100 mg。 观察组患者人院后除进行常规宣教外,还需告知引产的 过程及风险。口服米非司酮后,询问孕妇药后反应,对服药半 小时内呕吐者补服原剂量药物;72 h未发动宫缩者汇报医 生;严密监测产程,注意子宫形状及有无压痛,注重听取孕妇 主诉,尤其是瘢痕处疼痛主诉;死胎娩出后常规肌内注射缩 宫素20 U:观察并记录用药至胎儿娩出时间及出血量。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 检验和t检验。 2结果 67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均获成功,临床观察结果 见表1。 表1两组引产结果比较 3讨论 3.1引产机制 中期妊娠,胎盘和子宫附着紧密,宫颈成熟度差,宫颈管坚 硬.宫缩较足月妊娠更难发动且存在瘢痕子宫破裂的风险日。利 凡诺可软化宫颈并加强子宫收缩,但存在宫体部强直性收缩 而致瘢痕子宫破裂的风险埘,配伍米非司酮后,可促进宫颈胶 原纤维分解,使宫颈软化、扩张,从而防止子宫破裂的发生。 3.2产程观察 尽管米非司酮配伍利凡诺用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 疗效肯定,但依然存在子宫破裂的风险,为此,需要密切监测 产程。在产程中,应当派专人观察患者情况,严密观察血压、 脉搏、体温、阴道出血、宫缩的频度及强度情况,注意子宫形 状及有无压痛,特别要注意子宫下段有无固定压痛,及时发 现先兆子宫破裂.对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处理,同时做好各 种应急准备。 3.3护理 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孕妇通常是怀着恐惧和无奈的 心情来到医院的,护理人员应当在入院伊始即开展心理护 理。除进行常规护理外,还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对 其进行专门的引产知识宣教,及时解答其疑问,以帮助其减 轻恐惧感,建立成功引产的信心。例如个别患者口服米非司 酮后出现恶心、呕吐、皮疹等并发症时,应当耐心向其解释原 因。产程中,应当在严密观察产程的同时,加强与患者的语言 交流,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帮助其消除焦虑和恐惧心理。同 时,还应当注意以实际行动来赢得患者的信任嗍。护理人员应 当做好充足的产前准备,确保能够从容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 突发情况.以娴熟、过硬的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给患者带 来安全感。产后注意观察患者子宫收缩及阴道出血情况,并 做好产后康复知识宣教。 4结语 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具有一定的风险,合理的治疗方 案和科学的护理可以有效降低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风 险,密切监测产程、加强心理护理是引产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1黄艳萍,卢海英,邓璐莎.瘢痕子宫中孕引产方法的探讨I J1.中国医药导 报。2009 6(16):22—24. 『21莫承燕,陈小云.84例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用药及体会lJ】.中外医 疗,2009,(18):107-108. 『31姬霞.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74例I临床观察明.中国医药导报,2007,4 (27):24-25. [4]何桂华,张翠琼,王冬梅,等.瘢痕子宫中期妊娠引产的护理研究叨.实用 医技杂志,2008,15(29):4136—4137. (收稿El期:2009—09—25) CHINA MEDICAL HERALD巾国医药导报

9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