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股权及其法律保护

论股权及其法律保护

论股东权及其法律保护

[内容摘要]公司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在改革开放前的数十年,由于不存在公司存在之必需的市场经济环境,公司这一典型的企业法人形式在国内是名存实亡,没有起到其作为市场主体应该起的作用。而与公司制度紧密联系的股东和股东权也不为国人所熟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活跃,公司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对于市场的繁荣,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关的股东和股东权等相关问题也受到了国家和学者的日益重视,引发对其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即是从股东权及其法律保护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薄之见。

[关键词] 股东 股东权 公司法 法律保护

一、股东权的基本含义和性质

1、股东权的概念

要明白什么是股东权,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股东;要明白什么是股东,必须先明白什么是公司。由于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立法习惯和法律体系的不同,各国和地区对公司做出的法律上的界定也不相同。即使是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经济和法律的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公司所做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以日本和台湾为例。日本的商法典规定,“本法所谓公司,指以经营商行为为目的而设立的社团”,“以本法规定设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社团,虽不以经营商行为为业者,亦视为公司”,“公司为法人”。我国台湾地区的“公司法”规定,“本法所称公司谓以营利为目的,依照公司法组织登记之社团法人”。而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具有不是十分注重对法律概念的严格界定的法律传统,从而缺少对公司概念的明确定义,从属于英国法传统的我国香港地区在其公司条例中将公司解释为“指依本条例组织及登记之公司或已存在之公司”这一立法例上可以看出这个特点。根据我国《公司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第3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企业法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根据上述规定,我国的公司是指股东依照公司法的规定,以出资的方式设立的,股东以其出资额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从公司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股东就是指凡是对公司投资或者基于其他合法原因而持有公司资本一定份额并享有股东权利的主体,包括自然人和法人。股东是公司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股东的出资,公司是不可能产生,延续的。既然股东在公司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在他们以自己的出资或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同时,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股东们就必然享有某些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股东权,也称为股权。

股东权(Sharehold’s rights,株主权)一语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股东权,泛指股东得以向公司主张的各种权利,故股东依据合同,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而对公司享有的债权亦包括在内。狭义的股东权,则仅指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而享有的,从公司获取经济利益并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①本文所要讨论的股东权仅指狭义的股东权。

2、股东权的分类

为了更加深刻的对股东权的涵义和内容进行了解,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股东权进行分类。

(1)根据行使目的来分类,我们可以将股东权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

把股东权利划分为自益权和共益权是对股东权进行研究最为重要的划分方法。这种方法是日本的通说。在日本,有的学者认为,自益权是股东以从公司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行使的权利,共益权则是股东以参加公司经营管理为目的行使的权利。②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自益权是股东仅仅为自己的利益而行使的权利,共益权是股东为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兼为公司的利益而行使的权利。其实这两种说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股东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其实是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有机结合的集中体现。股东自益权泛指的是股东为从公司获得财产利益而享有的一系列权利,又叫做“受益权”;股东共益权泛指的是股东为参与公司决策,经营,管理,监督和控制而享有的 一系列权利。自益权和共益权有有着紧密的联系,共益权往往是实现自益权的手段,自益权往往是共益权行使的目的和归属。

(2)根据行使目的来划分,股东权还可以划分为财产权,支配与经营权和救济与附属权。

此类划分是以布兰廷为代表的美国学者提出来的。它与自益权和共益权划分方法的区别就在于把共益权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分解共益权为两部分:支配与经营权,救济与附属权。支配与经营权指有关公司经营管理方面的权利,包括表决权和累积投票权。而救济与附属权则是指除表决权和累积投票权之外的,从手段上保障前两种权利,财产权和支配与经营权,得以充分实现的大部分共益权。

(3)根据是否可以依照公司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被剥夺或限制来划分,可以将股东权划分为固有权和非固有权。

未经过股东同意,不得以章程或者股东大会决议剥夺或限制的权利,如持有股份,继续担任该公司股东的权利就是固有权,反之,则为非固有权。固有权与股东的地位紧密相连,密不可分。股东的固有权虽然不能称为“天赋股东权”,但是自股东取得股东地位之日起当然获得,不依赖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决议或者董事会决议授予,也不得由公司章程,股东大会决议或者董事会决议剥夺,限制或妨碍。从这个角度将,我们也可以将固有权称为“法定股东权”。(与后面的法定股东权相区别。)

(4)根据权利的行使方法为标准,可以将股东权划分为单独股东权和少数股东权。

在这种划分方法中,将不问股东持股数额多少,仅持有一股的股东即可行使的权利称为单独股东权。而将绝对持股数量达到特定限额或者持股数量占公司已发行总数一定比例以上的股东才能行使的权利称为少数股东权。之所以设定少数股东权这个概念,目的不是限制股东的权利,而是限制股东权利之滥用,以尽可能保护公司之独立人格。

(5)根据行使主体为标准,可以将股东权划分为一般股东权与特别股东权。

一般股东权是公司普通股东即得行使的权利,特别股东权则专属于股东中的特定人。这在表面上看来似乎有违股东平等原则,其实不然,特别股东在享有权

① 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第45页,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② (日本)前田庸著《会社法入门》第82—83页。 利的同时承担了特定的义务,且根据公司章程产生的特别股东合乎意思自治原则,何况在特别股东之间仍然适用股东平等原则。

(6)根据产生的法律渊源不同,可以将股东权划分为法定股东权和章定股东权

法律直接赋予或者规定的就是法定股东权,公司章程赋予或者规定的就是章定股东权。

3、股东权的性质

股东权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其性质在中国的经济学界和法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探讨。有的认为其为物权(所有权)的一种,有的认为其为债权的一种,有的认为其为社员权的一种,还有的认为其为与物权,债权相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权利,观点众多,莫衷一是。赞成“物权(所有权)说”的学者们显然没有注意到,所谓的物权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直接支配特定物并对抗第三人的财产权利。①而股东权则不止包括财产性权利,而且包括非财产性权利。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不尽相同,认为股东权是物权之一种显然不妥。况且,股东在完成出资义务以后,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主体对组成自身的所有资产享有完全的所有权,股东不得再对公司的财产享有任何权利,其仅仅能就自身的出资行为,以自身所占股份的多少为依据享有收益的权利和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股东们将本属于他们的对自己所出资产的所有权通过出资的形式换来了从公司收益的权利和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权利。故“物权(所有权)说”存在着缺陷。“债权说”也是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4条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从债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债有三大基本权能,“(1)给付请求权。债权债务关系有效成立后,债权人有请求债务人实行给付的权利;(2)给付受领权,债务人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予以接受并永久保持因履行而得到的利益;(3)债权保护请求权,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此事实请求国家机关予以保护,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②这里的债权保护请求权是债权的一个重要特征。基于这个权能,债权人才能于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请求法院强制执行,否则债权人即失去请求法院保护法律上的依据。如果把股东看作是相对于公司的债权人的话,那么从公司收取红利及参与公司经营管理则是股东和公司之间基于出资而约定的给付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如股东提出与其他大部分股东相悖逆的管理方针时,按照资本多数决的原则,公司没有采纳该股东的方针,可否视为作为债务人一方的公司拒绝履行债务,而赋予该股东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权利呢?显然不可能。从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看出,股东权并不是债权如果把股东权视作与物权,债权相并列的一项独立的权利又显得把权利范畴复杂化,无此必要。那么我们把股东权作为社员权的特殊类型如何?所谓社员权(Membership’s right),又称为成员权,指社团法人的成员对社团法人享有的独特的民事权利。③公司是以股东为成立基础的最典型的营利社团法人,那么我们将股东们所享有的股东权称为社员权也不为过。之所以将股东权作为社员权的特殊类型,是因为股东权较之一般的社员权有起特殊的地方。股东权与非营利法人中社员权的目的和内容均有不同。股东们行使股东权的目的是获取经济利益,而非营利法人中社员们却是为了实现社团章程中规定的某

① 王利明著《物权法教程》第2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② 王家福,梁慧星主编《中国民法学·民法债权》第7页,法律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

③ 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股东权的保护》第47页,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种公共利益。股东权与其他一般的社员权相比还具有较高的流通性。在公司中,特别是在股份公司中,谁持有公司的股份,谁就是公司的股东,谁就享有股东权。在证券交易高度发展的今天,上市公司的股东天天在变,那么股东权也随着股票的易手而流转。

综上所述,我认为股东权实质上就是一种包括财产性权利与非财产性权利的一种特殊的社员权。

二、股东权的法律保护

1、股东权法律保护的重要意义

公司作为营利法人的典型,决定了股东权的保护即使不是公司法律制度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中。股份制改革的普及,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日益繁荣,我国的股东人数越来越多。广大股东中,不仅有公民个人,也有法人,还有国家;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如何保护这些股东的合法权利。没有股东就没有公司。而公司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要的微观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若是不对股东提供充分有效的保护,不仅损害股东个人的合法利益,而且危及公司制度的废存。与对物权,债权的保护相比,我国对于股东权的保护起步还很晚,很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实践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令人堪忧。比如在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等等。因此对股东权法律保护的研究不但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股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1)股东平等原则

股东平等原则是股东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它渗透于公司法和证券法的全部领域。所谓股东权平等,就是“股东一律平等,股东基于其股东资格,按其所持有股份的性质和数量享受平等待遇”。①有的学者将股东平等原则与股份平等原则等同起来,认为股东资格采取了均一化、单位化的股份形式,除法律规定或允许的特别股份外,同一公司发行的各股份蕴涵的权利义务内容相同。股东平等原则是股份平等原则在股份归属主体层面上的体现。②这种说法有其不妥之处。因为股东平等原则的内容既包括形式意义上的股东平等,要体现股份平等这样的具体标准,也包括实质意义上的股东平等,要体现股东间保持实质性公正待遇的一般标准。

股东平等原则在股东权保护中突出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1)有利于充分有效的保护股东的财产利益和参与公司治理的利益。只有对持股相同的股东实行平等对待,才能确保股东平等的享受自益权与共益权。(2)有利于预防和救济资本多数决之滥用,提升弱势股东所处的不平等地位。股东平等原则不容许资本多数决之滥用,为保持股东间的实质平等保护小股东的合法利益股东平等原则有预防、限制和救济资本多数决之功能。(3)有利于制约和规范公司经营者处理股东间关系及公司于股东之间关系的行为避免经营者对股东的厚此薄彼。

在现代各国和地区的公司法中,股东平等原则均有体现。比如美国的普通法规则,欧盟1976年12月13日第2号指令第42条以及德国《股份法》第530条等均明

① 赵万一主编《商法》第95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一版。

② 张国健著《商事法论》第239页,转引自刘俊海著《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权的保护》第101页,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2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