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卷第3期 30 2013年06月 江苏陶瓷 Jiangsu Ceramics Vo1.46.No.3 June,2013
浅谈紫砂陶刻艺术
张睿
(宜兴21422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数千年来,汉字这种独具
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
用。经专家认定.六千多年前刻画在陶器上的符号就是汉字的
雏形,也是最早的陶刻艺术。由于陶器的泥坯易于刻画,在最
早的木刻文字尚未发现以前就有了陶刻文字。紫砂陶刻艺术
最早见于明末清初时期.是指把书画艺术用镌刻的手段表达
在紫砂制品上。后来紫砂陶刻艺术汇集文学、书法、绘画、金石
篆刻诸艺术于一体。无论真、草、隶、篆诸体。秦砖、汉瓦、钟鼎、
甲骨、竹简、写经各种书法源流,或花卉、虫鸟、山水、人物等白
描、工笔、写意等国画技法。都成为其装饰技巧和手法,以丰富
的艺术内涵、精湛的艺术水平、独特的艺术形式、鲜明的艺术
风格,在世界陶瓷艺坛中独树一帜。
1紫砂陶刻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紫砂陶刻艺
术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从供春开始,紫砂陶刻艺术从在
壶把稍处和底部铭刻记录作者姓名和所作年代.发展到在底
部书刻诗句并落款.后又进一步发展到把诗句书刻到壶身正
面直接用于装饰。至此,使陶刻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已基本形成。从陈曼生开始.许多文人书画名流直接参与了陶
刻艺术。使陶刻艺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陶刻艺术水平得到了
很大的提高.真正形成了陶刻艺术自身完整的体系和特有的
艺术形式。
供春,是紫砂陶艺史上第一位被记载下来的大师傅。现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供春壶”.在其把稍壶身处就有刻划的
小篆“供春”两字。时大彬所制的“三尺盖壶”,其圈足内平底上
就有竹刀刻以楷书“时大彬制”四字,运刀成字,书法闲雅。陈
用卿有一“吉祥壶”.其壶身正面书铭草书“月下玉人明”五字。
书体章法和刀法都显得潇洒自如、不拘一格,形式格调和谐统
一。陈用卿还有一“金钱如意壶”.其壶身正面书刻“采茶何处
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的诗句,并有“用卿”落款,这是现有
史料中最早的两件把书法用于壶身正面装饰的实物.从中可
以看出作者特意用书法铭刻作装饰的意图。在故宫藏紫砂器
中有一作品名为“四方委角诗句方盘”.是杨彭年的经典之作。
此方盘盘心刻十字形纹与四边线形成河洛图形 盘心分左右
两边刻整篇行书铭文云“古者黄帝梦两龙授图.乃斋诣河洛求
之,得龙马之图.遂命仓颉造字……余于研朱滴露之暇。有感
于斯置河洛之盘,置之座右,以志不忘本之志”,后署“道光甲
收稿日期:2013—05—14 午邑秋甲子朔书于阳羡友石山房杨彭年制”。其陶刻装饰从内
容到形式,与造型水乳交融,陶刻刀法精致细腻。
2紫砂陶刻艺术的文人风格
从陶刻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包括
陈曼生在内的许多文人学士书画名流直接参与陶刻艺术的创
作.才使陶刻艺术真正完善和成熟。形成特有的艺术体系。因
此.陶刻艺术就必然深深地烙上了文人学士的烙印。
由于文人的直接介入.陶刻艺术形成了具有鲜明文人特
点的艺术体系。她融文学、书画、金石艺术于一体,具有记事、
寓意、言志、寄情、简练、含蓄、变形等浓厚的“文人味”特点。中
国文学艺术、书画金石艺术都是中国各自独立的艺术门类,都
有各自的艺术形式和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把这几
种艺术融于一体可同时欣赏到各种艺术不同的美感。同时,当
陶刻艺术工作者在创作一件作品时.充分利用陶刻艺术特有
的艺术形式.结合作品的造型进行整体构思,使之与造型融为
一体.表达一个主题或抒发一种思想感情,表现一种艺术感
受.使欣赏者能从中得到深刻的思想启迪,浓郁的生活情趣,
丰富的美感享受.令人心旷神怡、乐趣无穷。
成熟的紫砂壶艺术风格应该就是“文人壶”的艺术风格。 “文人壶”必会因文人的博学而具备相当浓厚的文化气息。鲍
志强先生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注重以文化主宰紫砂
艺术的设计思路”的观点 这是一个只有对中国的多种文化艺
术有所了解的文人兼艺人才可能发出的心声 他所创作的紫
砂艺术作品文化气息浓郁.几乎件件都是集“陶瓷造型美、紫
砂材质美、中华茶韵美、古典诗词美、书画篆刻美”于一体。尤
其“五代诗韵留香壶”(见图1)更是在广泛吸取古典文化中的
图1
五代诗韵留香壶 张睿:浅谈紫砂陶刻艺术 技艺探讨 31
诗词、书法、篆刻的基础上参考古代玉雕和陶瓷器皿的造型
后.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眼光大胆地综合提炼.演绎出的一
件八方形的紫砂作品。该作品突破固有的形式,保留传统文化
的内核。造型端庄,各部位转折自然。该作品在装饰方面还发
挥了他另一专攻的紫砂陶刻,在壶体上分别镌刻了唐、宋、元、
明、清五个朝代诗人赞茶的诗文。这既是艺术的双重交叉渗
透.又是画龙点晴之笔。他在紫砂陶瓶上还喜欢刻梅花绶带鸟
这类的题材。梅寿很难将之以合适的词句加以协调,但他却会
以一首自作的诗轻松地应付,诗日“老梅花千树,砂陶得风骚。
铁笔弄天巧,双寿意气娇”,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见一斑。
3紫砂陶刻艺术的发展策略
今天.紫砂陶艺已经为大多数人所享用.必须有计划地对
陶刻艺术进行系统深入的宣传.以引寻人们深入认识紫砂陶
刻艺术、提高陶刻艺术的欣赏水平。使人们能从欣赏紫砂陶刻
艺术中得到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为此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电
视、广播、报纸、杂志以及举办专题展览等渠道和形式,坚持引
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紫砂陶刻艺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紫砂陶刻艺术发展到今天.仅仅靠延续传统是不够的.现
今紫砂陶刻艺术的精湛技艺.大多是历代艺人与时俱进不断
创新的结果。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唯有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才
能提高自我。陶刻艺术不应只是把书法、绘画、金石、图腾等在
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现.即使最成功的转移摹写也只能算是上
乘的工艺装饰;不管是哪一位书画名家在饰壶时。倘若不加刻
意经营.只以自己习惯的内容与形式去装饰.忘却了舞台不同
应各有各的深度与空间要求.就算是笔墨技法高超.也只能说
是壶上留下了某某名家的墨迹.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艺
术品 “字依壶传.壶随字贵”道尽了陶刻艺术的高度价值。陶刻
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最主要的是作者的
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因为表现形质
的笔法、技法、章法只是手段,而写神才是艺术的本质,也是艺 术表现水平的重要标准。所以,一把茗壶配上得体的陶刻书画
装饰。便为好的艺术作品,闲暇之余,沏上香茗,品茗赏壶,涤
滤烦忧.当余甘留舌之时。体会铭文刻画的意境,当能理解文 人雅士对茶道的钟情、砂壶的珍爱及陶刻艺术的颂赞。
徐秀棠大师在述及他的陶刻观时说道:“我在饰壶时要随
壶撰写切茗、切壶、切情的铭文和寻求逸趣横生的款识以外。 还得考虑入壶、入铭、人格的画面安排。如我为吴群祥所制的
‘方正壶’上题铭日:‘自成甘苦注方孤’.这里面带点哲理。为
乐泉生业余爱好所作自赏之壶上题铭:‘乐此泉流趣亦生’之
句.把很多要说的字外之言与乐泉生的名字结凑在一起。”如
此.陶刻艺术不仅有它本身独立存在的表现形式。透过意境的
追求更能体现陶刻艺术存在的价值 法国艺术家罗丹说得好:“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
上能够发现出美来。”作为紫砂陶刻艺术从业人员,应该刻苦 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广泛涉猎古代陶瓷、青铜器、书法、绘画等
其他艺术门类。博采众长。丰富自身。不但追求作品艺术个性
的自我表现。更要追求根植于自然、民族文化精神和时代风貌
的创新构想.寻找其内在的艺术表现规律。当代紫砂陶刻艺术
作品应当具备强烈的时代气息、鲜明的民族特征,能够结合个
人的文化素养、自然的审美情趣,抒发造型艺术语言,完美表
达创意构思.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感受,达到形神兼备、气
韵生动.富有强烈的个性.赋予紫砂陶刻艺术真正的艺术感染
力和生命力
,.'’’’’’’’’ ’’’’’’’’’’’’’’’’ ’’’’’’’’’’’’’’’’’’’’’’’’’’’’’’’’’’’’’’’’’’’’’’’’’’’’’’’’’’’’、 ^ _ 问道紫砂一点评“十大紫砂名壶"
5月5日下午,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专家论坛《问道紫砂》在宜兴陶瓷博物馆举行,清华大学美院教授王建中、杭州
华夏紫砂博物馆馆长李长平、宜兴陶瓷博物馆馆长周小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绍培等陶艺界专家学者,一起“品读”了
传统老壶的经典之道 第七届“陶文化节”开幕式上汪寅仙大师宣读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这是从宜兴市广播电视台、宜兴市陶协共同
主办的《紫砂壶十大经典器型》评选活动中遴选出来的。自去年12月5日至今历时5个多月,经过多轮评选,群众和专 家投票,最后在5万余张有效选票中产生了10把经典名壶,它们是“石瓢壶”、“仿鼓壶”、“供春壶”、“掇球壶”、“提璧
壶”、“鱼化龙壶”、“龙头八卦一捆竹壶”、“井栏壶”、“报春壶”、“风卷葵壶”l0个经典款型。论坛上,专家们分别从器型
的历史、外观造型、文化、工艺等角度,对各种经典器型进行了生动细致的点评。
II‘‘IIII‘IIIl 41[ttItIIII‘I‘IIIlttttIII 4K‘‘IIIIIIl‘ tI‘I'4KIII‘I‘III‘I‘●ttttI‘II‘I‘IIIII‘IIII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