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教育与教会学校的本土化

社会教育与教会学校的本土化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9卷第1期(总第252期)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4 Vo1.59 No.1(Serial No.252) 

社会教育与教会学校的本土化 孙秀玲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 学校与社会是一种共生关系,只有在良性互动中,二者才能实现共赢。在近代中国,社会教育是教会 学校实现与社会互动的重要路径。在与中国社会的张力与制衡中,教会学校通过多元化的路径探索加速了其本土 化历程,进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 社会教育;近代中国;教会学校;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G52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14)ol一0124—08 

社会教育通常是指在学校教育之外所进行 的各种教育活动。在近代中国,受来自中国的 民族主义的影响,在内部经费短缺的困境驱使 下,教会学校被迫开始了世俗化、中国化的历 程。其中,社会教育是其重要路径之一。教会 学校通过面向中国民众开展扫盲教育、职业训 练、卫生宣传等一系列活动,逐渐缓和了国民的 敌对情绪,并在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推进 了其本土化历程,从而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一、来自教会学校内外的双重驱动: 社会教育的契机 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一样,有其自身发生、 发展的历史和时代背景。在近代中国,教会学 校涉足社会教育领域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基于 教会内部宗教宣传的需要,以及受外在的近代 中国社会的时局变迁所致。 从教会内部来看,虽然传教士受海外传教 运动的鼓动,满怀激情、不远万里地抵达中国并 为宗教宣传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宗教传布的 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传 教局面引发了教会内部对直接的宗教传布路径 的反思。越来越多的教会内部人士意识到,造 成这种困局的首要原因就是中国民众无法自己 阅读圣经,更无法领会其中的教义。因为在近 代中国,由于长期以来统治者愚民政策的施行, 民众的知识程度是普遍低下,文盲占据了人口 的绝大多数,在有些地方,民众的不识字率甚至 高达80%。在这种条件下开展宗教宣传,其阻 力可想而知。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 民众的识字率,使其能够自己阅读教会分发的 小册子,进而自发地学习宗教就成为迫在眉睫 的问题。从当时的情形来看,通过学校教育来 提高普通民众的素质似乎并不可行,因为这毕 竟需要一个较为长期且缓慢的过程,那么,相对 而言,周期较短、花费较少的社会教育就成了解 决燃眉之急的不二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讲,传 布宗教是在华教会机构(包括教会学校)之所 以关注社会教育的首要动因。 从外部环境来看,鸦片战争之后,受到西方 坚船利炮的冲击,中国社会面临着“数千年未 有之变局”,无论是经济结构还是社会结构都 发生着重组与变迁。从经济上看,传统的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 

}收稿日期:2013—11—12 作者简介:孙秀玲(1980一),女,山东曹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J12WH09)的阶段性成果。 

l24 孙秀玲:社会教育与教会学校的本土化 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并为新兴的工业、商业、 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现代经济部门所替代,科 学技术以及生产机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 这客观上为社会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可能与基 础。比如,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人们的劳动时 间缩短、闲暇时间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能够从生 产中解放出来;此外,经济的发展也为社会教育 提供了书籍、设施、经费等基础性条件。当然,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经济上的变化对劳动者素 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只有在接受了一定 程度的教育,掌握了现代生产知识和技术后,才 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转型与变革。但事实是, 对于绝大多数已经工作的青年和成人来说,他 们既没有时间又缺少精力,再接受正规的学校 教育似乎是不可能的,而社会教育作为一种可 以提供补习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方式,因此得到 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所以,教会学校将目 光投向社会教育领域,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 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助推下适应时代潮 流的历史选择。 在这种来自内外的双重压力驱动下,社会 教育逐渐被教会学校视为在中国打开传教局面 的重要渠道。随着中国时局的不断变化,它们 还在社会教育的内容、方式、工作重心等方面进 行了适时的调整、扩展和补充,在与社会的相互 规约中,实现了二者的互动与共生。 二、教会学校与社会的互动: 社会教育的实践探索 自清末教会学校开始社会教育探索开始, 一直到民国末期,教会学校的社会教育经历了 不断嬗变的发展历程,体现了鲜明的历时性和 共时性特征。 (一)清末教会学校“以学辅教”的初步探 索 ’ 来华伊始,传教士传教工作的低效性甚至 无效性使他们认识到在中国民众中开展社会教 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本着“以学辅教” 的目的,他们积极借鉴国外的经验,开始了社会 教育的初步探索。①但教会学校毕竟是西方人 在中国土地上强行楔入的外来教育机构,要在 中国土地上开展社会教育,必然会遭到相当大 的阻力。因此,早期教会学校社会教育工作的 重心实际上只是简单地教民众识字、读写而已。 在具体的社会教育实践中,它们针对不同人群 的年龄特征开设了不同的学校,其中最主要的 有两种,即儿童学校和民众学校。 所谓儿童学校,主要是针对适龄而失学的 儿童开展的社会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 儿童历来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尤其 是对于很多贫困的家庭来说,父母大多忙于生 计,根本无暇顾及儿童的成长,至于让儿童接受 教育,更是一个家庭不可能负担得起的额外开 支。但在华的传教士往往出于虔敬的宗教信 仰,主张从儿童人手,通过各种形式的儿童学校 对儿童进行教育以发挥宗教的持久影响,因此, 它们在各地都开展了以儿童为教育对象的社会 教育活动,或举办夏令儿童义务学校、儿童日 校,鼓励大学生利用星期日或寒暑假时间担任 义务教员,教当地儿童读书认字,开展手工制作 和游戏;或开办幼儿园,通过教唱歌曲、讲故事 等方式,培养儿童守纪律、爱清洁的好习惯。 除了儿童之外,教会学校还对年长失学的 成人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开办了各种形式的民 众学校。如有些教会学校设工余夜校,讲授语 文、算术、常识等课程,以提高工人的识字水平 和基本素质;有的成立农民训练班,开设算术、 农学、卫生、农村问题等课程;有的甚至引进当 时盛行于欧美的函授办学模式,开设国文、图书 馆学等课程,受到普遍欢迎。虽然这些民众学 校往往仅局限于扫盲识字等最基本的教育,学 程也比较短,但对一般民众来讲,它们还是起到 了一定的启蒙作用。 但是,在这些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培植宗教 

①《应效外国义书院法以益人》,《中国教会新报))1868年11月14日。转引自李楚材主编:《帝国主义侵华教育史资料——教 会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13—314页。 

125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精神一直是其从不避讳且始终不移的目标。在 教会学校所开展的各种社会教育实践中,宗教 宣传可谓无孔不入,渗透并充斥着整个教育过 程,这使得此时的社会教育具有非常浓厚的宗 教色彩。 (二)民国前期教会学校多元而广泛的社 会教育实践 民国政府建立以后,在发展社会政治经济 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并视其为“立国之本”。尤其是南京国民政府 成立以后,社会教育更是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大 量的社会教育方针、法规等先后颁布并得到实 施,为社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性保障。受 此大环境的影响,教会学校逐步拓展并深化了 已有的初步探索,开始面向中国社会各界民众, 尤其是面向贫困阶层、妇女阶层,开展形式多 样、内容活泼的社会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新知 识、新思想,普及科学,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 响。 首先,提供职业训练。机器工业的发展对 工人的劳动技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自然经济的 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对于那些以某种职业为 生的成年人来说,必须不断地补充、提高与更新 自身的知识与技能。所谓职业训练,就是针对 这些从事某种职业的人所开展的训练,即通过 实用的职业知识、技能与相关理论的学习,不断 增强这些职业人的竞争力。 教会学校的职业训练班涉及的领域较为广 泛,有英文打字班、汽车训练班,有警察训练班、 劳工教育班,也有保育员训练班、农业技术人员 训练班,等等,不一而足。此外,由于在职学习 者能够进行职业训练的时间比较特殊,教会学 校还采取了比较灵活的方式对这一问题妥善解 决,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甚至出现了求学 者人满为患的状况。 不过在教会学校所开展的职业训练中,有 一点是比较值得注意的,那就是对中小学教师 的培训工作。这一培训工作关涉到很多方面, 比如,就如何编写、使用教材对中小学教师开展 培训,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相关培训 126 等。金陵大学在这方面成就卓著,该校1933年 曾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作,举办了第一届中 学理科教育暑期讨论会,组织全国各地的中学 理科教师就教材的选择、教学的进度安排、课外 读物的搜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和 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到教育部的肯定与 嘉奖。也正是在金陵大学的影响下,暑期学校 自此逐渐成为教会学校开展社会教育的常见方 式。也有教会学校成立了小学教师讨论班,利 用寒暑假时间集中探讨小学教授法、师资队伍 建设、学校卫生等方面的知识。 其次,开展科技普及。所谓科技普及,是指 教会学校基于自身的知识优势而开展的普及科 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 扬科学精神的社会教育活动。 教会学校的科技普及工作无所不包,既有 农产品的改进、科学育儿方式的推广,也有医疗 用品、食品安全等的宣传。比如,有的教会学校 举办了育婴展览,并安排学生作为讲解员对图 标和展品进行解说,吸引了了成千上百的人前 来观看;有的举办了乡村展览会,无论是各种农 副产品、土壤和肥料,还是各种工艺品都可以作 为展品,通过讲解说明其用途和优劣,从而推广 新农艺,受到了大批民众的赞赏。 在科技普及的过程中,教会学校经常采用 的形式就是展览和演讲。这主要是因为,无论 展览还是演讲,都是比较直观的方式,这既适合 近代中国民众的接受能力和水平,也易于操作, 是教会学校提倡最早、使用最广、成效最为显著 的科技普及形式。 教会学校开展科技普及的手段也不断革 新,尤其是幻灯机、电影放映机等新视听媒体开 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成为开展社会教育 的有效工具。金陵大学理学院甚至专门向美国 的柯达公司购买了电影放映机,并成立了科学 教育电影委员会,负责面向社会进行推广,不仅 引起了民众的兴趣,而且使他们更为直观地感 受到了东西方之问的差异,对其观念的转变产 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再次,进行民主与启蒙教育。在近代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