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北省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河北省工程咨询研究院 李智勇 050051 石家庄 一、结构现状特征 1.三次产业结构特征 2008年,我省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占GDP比重12.6%、54.2%和33.2%。与2000年和“十一五”初相比,工业快速发展,二产比重大幅度提高,尤其是2003年以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通道,工业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5%左右,农业和服务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表1我省历年三次产业结构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一产 16.35 16.56 15.90 15.37 15.73 14.89 13.78 13.17 12.6 二产 49.86 48.88 48.38 49.38 50.74 51.83 52.44 52.82 54.2 三产 33.79 34.56 35.72 35.25 33.53 33.28 33.78 34.01 33.2 2
图1我省历年三次产业结构0102030405060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一产二产三产
2.工业结构特征 ——重化趋势明显。2008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比重达到79.3%,比2000年和2005年分别提高了13.6和0.5个百分点。 ——形成以钢铁为主的“三足鼎力”的工业结构框架。钢铁、装备制造、石化、医药、建材、食品、纺织服装等七大主导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3.5%,比2003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其中钢铁产业占比由2003年的24.9%提高到2008年的36.5%,提高了11.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和石化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医药、食品、纺织服装三大轻工行业比重不同程度下降,钢铁、石化、装备三大产业占比达到64%,形成以钢铁、石化、装备三足鼎力的工业结构框架。 表2 主导工业产业比重变化表(%) 3
年份 钢铁 装备 石化 医药 建材 食品 纺织服装 2003 24.91 13.12 13.21 3.25 5.71 8.39 7.64 2004 30.26 12.24 13.83 2.38 5.36 8.13 6.89 2005 31.20 12.29 13.93 2.06 4.94 7.44 6.52 2006 30.59 12.96 14.39 1.76 5.01 7.69 6.73 2007 31.67 14.34 14.43 1.87 5.16 7.62 6.48 2008 36.53 13.70 13.76 1.70 4.78 7.17 5.86
——形成以生物工程、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2008年我省包括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航空航天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733.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2%。其中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分别达到18.17%、20.73%和11.74%。 表3 高新技术产业结构 行业 电子信息 生物工程 新材料 新能源 先进制造 航空航天 比重 7.10 18.17 11.74 6.59 20.73 0.34
3.区域结构特征 我省环京津地区,包括唐山、廊坊、保定、张家口、承德、沧州和秦皇岛等七个设区市,具有两环区位优势,与冀南腹地相比,经济发展的外向度和财政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冀东地区,包括唐山、秦皇岛和承德三个设区市,在地理区位上相对独立的经济板块,是我省参与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前环渤海,后靠京津,具有率先发展的 4
独特优势,工业发展相对较快,对外开放水平整体上高于其他地区。冀中南地区,包括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邯郸和邢台等六个设区市,以省会石家庄为核心,是我省传统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经济发展的内向特征明显。 表4 我省三大经济区结构 区域 GDP 工业 地方财政 利用外资 外贸总额 投资 环京津地区 61.1 61.1 65.7 69.6 66.4 57.9 冀东经济区 30.6 35.5 33.8 36.7 38.1 23.8 冀中南地区 58.7 55.5 52.0 49.8 50.5 60.6
4.经济所有制结构 近年来,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占全省经济比重由2005年的48.0%提高到2008年的52.9%,出口创汇占全省比重也由2005年的47.3%提高到2008年的60.7%,上缴税金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也由2005年的44.7%提高到2008年的54.8%,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高达80.3%,比2005年提高了9.2个百分点,成为我省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国有工业占比由2005年的55.9%提高到2008年的60.7%。从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看,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仅1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港澳台和外商投资比重仅为5.08%,比2005年还降低了1.29个百分点。 5.城乡经济结构 5
2008年我省城镇化率为41.9%,比2005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城市化加速推进。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设区城市,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占比仅为34.66%,与2005年相比,只提高了0.45个百分点。设区城市人口占全省比重仅为18.05%,比2005年仅提高了0.47个百分点。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41.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95.46元,城乡收入比为2.8:1,与2005年的2.6:1相比,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二、存在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我省经济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我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低于全国40.1%的水平,与工业发展不协调,制约着工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并影响农业和工业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造成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差和社会效益不高,成为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的重要制约。 ——工业初级化特征依然明显。以钢铁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仍然是我省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现代装备和高新技术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滞后,发展水平远低于同处环渤海地区的山东省和辽宁省(山东省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6.1%和30.7%;辽宁分别为28.7%和30.5%),造成工业主要靠规模扩张支撑经济增长,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 6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很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扩大,我省城镇化率仍然偏低,城乡二元发展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发展仍面临着诸多体制性制度性障碍。我省城镇化率低于世界47%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国45.7%的水平,与山东、辽宁差距更大,与工业化进程不适应。 ——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格局仍未形成。我省是沿海省份,建设沿海发展强省是我省的奋斗目标。发挥港口及临港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实现沿海与腹地互动发展,是建设沿海强省的战略选择。近年来,我省港口建设和临港经济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沿海率先突破,带动腹地互动发展的态势仍未形成。 ——经济结构的内向特征仍很明显。利用外资水平和外贸水平不仅与其他沿海省份有巨大差距,而且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开放水平与我省沿海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三、原因分析 我省经济结构矛盾和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是: ——僵化的资源依赖。我省经济结构形成和演进,与我省传统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优势密不可分。既有的传统资源组合优势决定了产业结构的依矿依农和初级重化工特征,即以初级原材料加工为主的资源型产业占较大比重,产业升级转型受钢铁等资源型产业发展惯性的影响,大量产业资本 7
和生产要素在传统资源型产业内部集聚—再投入—再生产,形成僵化的资源依赖和产业内生特征,新兴产业的进入和发展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本、技术等要素支撑。 ——城市经济发展缓慢。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设区城市,是区域城镇化加速推进的主要载体,也是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和带动区。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实践表明,大力发展城市经济,尤其是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经济,是统筹区域、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区域发展失衡和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重要战略选择。一方面,我省以设区城市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城市与城镇产业同构,资源型城区转型缓慢,中心城市经济地位不突出,辐射带动不明显,形不成城市经济主导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格局;另一方面,省会石家庄在京津冀都市圈中的增长极地位不突出,未形成区域经济影响力显著的都市圈(区)经济,冀中南缺乏真正的区域中心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格局难以形成。 ——经济发展方式粗放。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低产出是我省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财政收入水平低和社会工资水平低是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投入产出效益低的集中体现。投入产出水平低、效益差,导致要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得不走持续依赖高投入、低水平扩张的道路,从而造成传统资源型产业的过度膨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困难,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日趋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