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2020年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2020年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和债权人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而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投资者和债权人只能获得不充分的信息。

而要作出有利的、正确的决策,必须要有可靠的信息作保证。

因此,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最重要的质量特征。

本文就此特作以下分析。

一、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很难具体说明,但至少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1.会计信息应该与谁的需求相关。

谁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

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信息,作为与所有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信息,向他们提供通用的财务报告。

现行的财务报告已经达到了一般相关性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现有和潜在的投资者、雇员、贷款人、供应商和其他债权人、顾客、政府及其机构和公众”的需求。

但使用者还面临一些特定的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

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更需要能够有利于做出“或购或持或售”决策的信息;而政府机构则更关心有利于决定税务政策和控制企业活动的信息。

会计信息只有满足所有使用者的全部特殊需求,才能真正具备决策相关性。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

我国基本会计准则规定了三类信息使用者,即政府、企业外部的有关方面及企业内部管理部门。

这与其他国家将投资者和债权人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概念框架有很大不同。

信息使用者的确定取决于经济环境和准则制定者的判断,外国的规定并不一定适合于我国的情况,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能满足三类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会计体系,应不同于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需求的会计体系。

在修订基本会计准则时,我们面临着两种选择:其一是坚持三类信息使用者,并深入了解他们的共同需求,建立新的会计理念和会计体系;其二是采用其他大多数国家提出的会计概念,但我们必须放弃三大类信息使用者的想法。

在确定会计报告体系时也有两种选择:其一是对所有使用者提供相同的信息即通用财务报告,由使用者自己选择所用的信息,但这样不能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其二是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同的信息即专用财务报告,每种报告满足一类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同报告可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目前,各国都采用前一种选择,但其有用性大受指责。

2.会计信息应该与什么相关。

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认为,相关性包括三种概念,即决策相关性、目标相关性和语义相关性。

决策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与使用者的特定经济决策相关;目标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使用者所要达到的目标相关,目标相关性是评价相关性的最好概念。

由目标相关性带来的问题主要是目标本身都具有主观性,信息使用者有各种各样的具体目标,会
计信息很难满足所有使用者的各种主观愿望所导致的全部需求。

语义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该能够使使用者理解财务报告的用意,理解会计信息比了解使用者的决策和目标更为容易,所以,语义相关性易于达到。

但是,具备语义相关性的会计信息不一定是使用者所需要的。

目前,我们还不能确定会计信息应该与什么相关,但各国大多采用决策相关性,我们也应当倾向于决策相关性。

从长远来看,决策相关性更适合于我国的实际情况。

3.会计信息与决策的相关程度。

在承认决策相关性的前提下,对相关性的理解可以归纳为四种:①会计信息包含了企业股票的内在价值,股票价格会随着会计信息的发布而波动。

②如果会计信息有助于使用者进行预测,它就是相关的。

例如,在运用股利贴现计价模型预测未来股利和企业价值过程中,盈利预测能力的高低,体现其相关性的高低。

③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其“俘获”或“汇总”能影响股票价格的信息的能力,而不要求会计信息是市场上最先发布的影响股票价格的信息,因此,不考虑及时性因素。

④会计信息相关性是指在一个严格的实证研究环境下,如果会计信息的发布与股票价格的反应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该会计信息就不具备相关性。

这需要同时考虑两个不同的概念,其一是投资者是否关注会计信息;其二是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预测价值。

这四种理解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对财务报告的要求也不同,并导致会计准则和规范的不同,这就存在着一个选择的问题,这种选择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的经济环境和准则制定者的判断。

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1.可靠性的涵义。

会计信息可靠性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和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意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特征。

我们认为,应该把如实反映和可证实性同时作为可靠性的标志。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调整事项,应当如同资产负债表所属期间发生的事项一样,做出相关账务处理,并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编制的会计报表做出相应的调整。

举例说明如下:
假设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2003年4月销售给乙企业一批产品,价款为580万元(含应向购货方收取的增值税额),乙企业于5月份收到所购物资并验收入库。

按合同规定,乙企业应于收到所购物资后一个月内付款,但由于其财务状况不佳,到年底仍未付款。

甲公司于12月31日编制2003年报时,对该项应收账款提取坏账准备58万元(假定坏账准备提取比例为10%,税务允许按0.5%计提),将该项应收账款按522万元(580-58)列入资产负债表“应收账款”项目内。

2004年3月2日,甲公司收到乙企业已进行破产清算的通知,甲公司预计可收回40%的应收账款。

甲公司所得税采用债务法核算,2004年2月15日完成了所得税汇算清缴。

假定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均为次年 4月30日,所得税率为33%;公司按净利润的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
按净利润的 5%提取法定公益金,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法定公益金之后,不再做
其他分配。

根据会计制度的规定,甲公司在接到乙企业通知时,首先应判断该笔业务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调整事项,并应根据调整事项的处理原则进行处
理。

(1)补提坏账准备290万元(580×60%-58):
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管理费用 290万元
贷:坏账准备 290万元
(2)日后调整事项期间,由于已完成所得税汇算清缴,债务法下,不应调整报告年度的应交税金,但要调整所得税费用和递延税款。

因此,在汇算清缴时,如无其他的纳税调整因素,假定甲公司会计利润为725万元,当时,甲公司应交税金为257.433万元{[725+(580×10%-580×0.5%)]×33%},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为55.10万元(580×10%-580×0.5%),递延税款(借方)为18.183万元(55.10×33%),所得税为239.25万元(257.433-18.183);日后调整事项出现后,时间性差异发生变化,按照新的计提坏账的标准计算,时间性差异为345.10万元(580×60%-580×0.5%),递延税款(借方)为113.883万元(345.10×33%)。

显然,递延税款(借方)少记95.70万元
(113.883-18.183),应调整:
借:递延税款 95.70万元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所得税 95.70万元
(3)将“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利润分配: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90万元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 290万元
(4)调整利润分配有关数字:
借:盈余公积 43.5万元(290 ×1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43.5万元
(5)调整报告年度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的数字(略)。

(6)调整2004年3月份资产负债表相关项目的年初数(略)。

根据税法的规定,要按照实际发生原则确认收入和扣除成本费用。

属于差错期的经济业务,应当确认差错期的所得。

对已证实发生了资产减损、销售退
回及获得或支付赔偿等事项,应在实际发生年度确认收入或成本费用。

鉴于此,对上例中的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甲公司在申报所得税时需要进行纳税调整,重新确认报告年度和当期的应纳税所得。

具体来说,会计与税务上的
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确认时间的差异对于某些调整事项而言,虽然会计和税法都允许确认所得,但二者在确认所得的时间上有不同的规定。

如坏账损失,在会计上可以根据预估的金额提取坏账准备,调整以前年度损益;而现行税法规定,除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以按照每年年末应收账款一定比例提取坏账准备之外,纳税人的坏账损失都应在实际发生时,据实计入发生当期的税前扣除项目。

再如销售退回,在会计上应将库存商品和应收账款冲回,同时将销售收入与销售成本之间的差额作为以前年度损益的调整项目;而根据现行税法的规定,销售退回必须调整当期损益,在销售退回实际发生的当期确认应纳税所得额。

这种所得确认时间上的差异,在某些情况下往往会造成应纳所得税额计征数的差异,如两个年度适用所得税税率不一致,或者某个年度享受所得税的减免优惠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