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建设目标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12 级法律文秘实践教育基地以提升法律人才的培 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与校外法律实务部门 的共同合作与建设,推动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促进大 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 以及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
二、组织机构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12 级法律文秘实践教育基地在本院领导下,由法 学院、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若干校外共 建单位共同组成。基地以法学院为依托,成立包括法学院院长、主管教学副院 长、党委副书记、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和副主任、共建单位有关负责人在内 的项目执行小组,作为基地的常设职能机构。
基地共建单位包括: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法院、广 州市天河区检察院等。
三、管理办法 我院与校外各合作共建单位共同制定《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12 级文秘 实践教育基地管理办法》: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2〕7 号),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法学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就业能力,结合我校法学专 业人才培养实际以及人才成长规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基地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强化理论训练,重视实务技能, 树立正义信仰,提升社会责任”为基本教育理念,在社会分工日趋明确和法学 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坚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以及国际 化视野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第三条 基地在中山大学领导下,依托法学院和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联合若干校外法律实践部门共同建设。以法学院院长为负责人成立实践教育基 地执行小组,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党委副书记、法学实验示范中心负责人、各 共建单位有关负责人等为小组成员,共同组织和实施法学实践教育。
第四条 基地在组织实施实践教育过程中,应当遵循中山大学法学专业本 科生培养方案以及中山大学有关教学管理规定。
第五条 基地要根据教育规律及人才成长规律与共建单位联合制定和调整 实践教育方案,适时调整和更新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保障实践教 育的培养质量。
第一章 职责和分工 第六条 法学院作为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承担者,在承担理论教育的同 时,负责明确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制定专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 内容、完善师资与信息资源建设、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对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前 期指导等。
第七条 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校内实践教育的主要承担者,配合法学 院实施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实验课程建设、编制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编写实验课程教材、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诉讼、模拟仲裁等校内实践活动、管理校内实验 场所、维护实验设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等。
第八条 校外实践教育共建单位为法学专业学生定点实习基地,负责接纳 一定数量的学生开展教学实习、暑期实习等实践教育项目,并为学生配备兼职 导师,对实习过程进行质量监控、考核实习结果、选派兼职导师入校进行法律 实务指导等。
第二章 校外实践教育的管理 第九条 教学实习原则上由法学院统筹协调,在便于统一管理的前提下, 学生可选择自行联系实习单位,但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实习单位所在地系申请者的生源地; (二)实习单位仅限于区级以上(指地级区级)在广州市的越秀区、天河 区法院、检察院;
(三)联系的实习单位不应为校外实习基地共建单位或其它统一安排的实 习单位;
(四)须至少提前 1 个月递交申请,提供实习单位接收证明,并附署家长 意见,交学院审核。
第十条 法学院应当优先安排实习生前往校外共建单位进行教学实习,校 外共建单位亦应优先接纳中山大学法学专业的学生进入该单位开展教学实习; 共建单位根据其接纳能力接受其他高校的学生进入该单位实习。
第十一条 学生在教学实习期间,由法学院与实习单位共同管理。法学院 学生工作部是组织教学实习的具体部门,负责派遣实习生并对实习生进行实习动员和纪律教育;实习单位负责安排实习生的岗位、教授法律职业技巧、开展 职业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以及其它共建单位认为实习生应当学习的事项。
第十二条 在教学实习期间,实习生应遵守如下实习纪律: (一)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服从实习单位的工作指导和安排; (二)请假三天以上的,须经所在单位主管领导及学院实习工作领导小组 批准。不足三天的,须经所在单位主管领导批准。如未经请假擅自离开,以旷 课记。实习时间不足学院要求实习时间三分之二的,实习成绩不及格;
(三)违反实习纪律和单位规章制度的,视情节给予纪律处分。 第十三条 教学实习期间,法学院应当组织有关教师赴各实习单位检查学 生实习情况,了解实习单位关于教学实习的具体意见及建议,对于存在的问题 应及时作出反馈和处理。
第十四条 教学实习成绩记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等,以实 习生与实习单位共同填写的《中山大学法学院学生教学实习月小结表》及《中 山大学法学院学生教学实习鉴定表》为依据综合评定。
四、师资队伍 学院法律师资力量雄厚,有专职教师 x 人,其中教授 x(博士生导师 x 人) ,副教授 23 名,讲师和师资博士后 8 名,80%以上教师有博士学位。其中入选 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 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 划”2 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校级)9 人;另有 1 人 获得“中山大学十佳师德标兵”、1 人获得中山大学文科优秀中青年学者桐山 奖、4 人获得中山大学蔡冠深奖教金。 除上述专职老师以外,学院还在校外法律实务部门中聘请了 57 位兼职硕士 研究生导师和 8 位本科生兼职职业导师。在基地建设中,法学院将把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与合作共建单位共同努力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从而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实现从传统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一 方面着力促进现有的学术型导师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型,加大对实务型教师的培 养力度,定期组织实践教学培训和教学经验交流,增加校内教师到法律实务部 门调研考察机会,让他们充分吸收先进的实践教学经验,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另一方面,探索实行双导师制,除了让在校教师担任导师外,将在参与共 建的校外合作单位中积极聘请法律实务界的专家担任本科生的兼职导师,创造 条件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来自实务界的兼职 导师,如资深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以及企业法律专员等。兼职导师不仅需要 承担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而且将负责对学生的教学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进 行指导。“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将从根本上弥补传统的学术型导师在实践 教学中的不足,强化法律职业人才培养的优势。
五、实践条件 在校内,我院设有华南地区首个国家级法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中山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以及广东省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这两个中心的设置为我院的实践教学提供 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中山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作为中山大学法学学科实践 教育的承担者,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突出探索分阶推进式实验教学法,通过情 景模拟及实务训练等途径,重点培养学生熟练的法律分析和应用技巧、灵活的 应变能力、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敏捷的法律思维、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度 的社会正义感。该中心设有地方立法实验室、司法鉴定实验室、模拟诉讼实验 室、知识产权实验室、国际民商事仲裁实验室、法律实务教学实验室等六个实 验室,涵盖法学教学的主要领域,搭建起一个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功能明确、特色明显的实验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在其中模拟法律运行的全过程。此外,中 心的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模拟少年审判庭、法律诊所等也成为了我院校内 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
在校外,经过多年的开拓和积累,法学院已在广东省内建有 40 多家有长期 良好稳定合作关系的教学、就业实习基地,包括广州市政府法制办、广州仲裁 委、广州中级人民法院、东莞中级人民法院、深圳龙岗检察院、中山检察院、 广东金杜律所、安华理达律所、广信律所等等,每年平均近 400 名学生能在这 些基地了获取宝贵的实习经验。这些实习基地在实践人才的培养中具有独特的 优势,一方面,这些法律实务部门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在全国法律实务界具有 重要的地位,它们法律实践经验丰富,法律业务能力强,办理的一些法律业务, 在全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这些法律实务部门利用临近港澳的区位优 势,不断加强与港澳地区及国外法律界的法律交流与合作,国际化程度高,能 为学生构建实用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的法律实践教育平台;另一方面在实习过 程中,这些法律实务部门都会为法学本科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老师,实行 严格的实习指导和管理制度,学生可以在实习当中锻炼自己的法律思维能力、 法律写作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提升综合法律素质。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院将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数量和含金量的同步提高 放在突出位置,既注重把基地建设覆盖范围拓展至珠三角及港澳台地区,为学 生提供多地域、多行业、多元化的实习实训场所,更注重在教学实习中强化学 生法律实务技能指导与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 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
六、实践教育模式 基地建设将紧密结合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创新实践教育模式的改 革,促进我校与法律实务部门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具体体现在以下各 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