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一:血热症【荨麻疹症状】皮疹红色,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轻,多夏季发病,苔薄黄,脉浮数。
【荨麻疹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止痒。
【荨麻疹方药】【荨麻疹方药】荆芥穗6克,防风6克,僵蚕6克,金银花6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紫背浮萍6克,干生地9克,薄荷5克,黄芩9克,蝉衣5克,生甘草6克。
【用法】水煎时间不宜过长,每日一剂,分两次凉服。
忌辛辣、发物。
【荨麻疹按语】此方以荆芥、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要药。
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故宣散在表之风邪,用防风必用荆芥;薄荷清轻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其气清虚,善于诱发。
以上四味药,表散作用较强。
牛蒡子疏散风热解毒透疹;浮萍轻浮升散,善开主窍;僵蚕祛风散结,协助上述四味主要药以透达表热之邪。
金银花、黄苓解毒清肺热以泄皮毛之邪;丹皮、干生地理血和血;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
1、荆芥穗10克:荆芥一药,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炒炭则用于止血。
配防风、羌活,治风寒表症;配银花、连翘、薄荷,治风热表症;配生石膏,治风热头痛;配牛蒡子、桔梗、生甘草,治咽喉肿痛;配槐花炭,治便血;配白茅根,治鼻衄。
荆芥与紫苏均能发汗解表,但紫苏散寒力强,偏入气分,又能理气宽中;而荆芥祛风力胜,偏入血分,炒炭又能止血。
故在理气方中常用紫苏,而在理血剂当中多用荆芥2、防风9克:1、能发汗,又能止汗“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见《本草求真》),“若属外感证,用麻桂嫌热、嫌猛;用银翘嫌寒时,荆防用之最宜”(见《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可见荆芥与防风相配有达腠理、发汗散邪之效,二者相辅相成。
张元素治四时外感,表实无汗用防风配羌活等(九味羌活汤);刘河间治三焦实热用防风配荆芥、硝、黄等(防风通圣散)。
前者乃解表兼除湿热之剂,后者乃表里双解之剂。
防风配黄芪、白术,即玉屏风散。
方中黄芪实卫,得防风则使邪去而外无所扰,得白术以培中固里,使脾健内有所据。
所谓“发在芪防收在术”,内外兼顾,诚固表止汗之良方也。
笔者用本方加麻黄根、龙骨、牡蛎、浮小麦、乌梅,治自汗、盗汗,均获佳效。
2、能止泻,又能通便防风配柴胡、羌独活等,能散风胜湿,升清止泻。
即《内经》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是也。
吴鞠通取补中益气汤加防风,升清阳以止泻。
孙一奎治泻取苍术防风汤,亦以防风能升脾阳而止泻。
临床常见有因脾胃之虚,怠惰嗜卧,肢体酸疼,大便溏泄,小溲频数者,用升阳益胃汤(《脾胃论》),每奏捷效。
若因外伤风邪,肝木乘脾,完谷不化,而泄泻者,用痛泻要方(《医方集解》引刘草窗方),取防风能舒脾泻肝胜湿,为引经之要药。
防风配枳实 (壳)能通便。
方如《太平圣惠方》搜风顺气丸用防风升脾之清气,配枳壳、大黄以宽肠顺气,治中风而引起的风秘、气秘,使清阳升而浊阴降。
王好古用防风合苍术、甘草为末(神术散),加生姜、葱白煎服,治内伤冷饮,外感寒邪而无汗者。
笔者临床取本方加枳壳(实)、麦芽治心下虚痞,以行气除满,消食去滞。
3、能止血,又能通经“防风,去芦头,炙赤、为末,治崩中”(《经验后方》)。
正因防风能升脾之清阳,炒黑,则入血分增强止血之效。
槐角丸(《和剂局方》)方中用防风配槐角、地榆、枳壳等,治诸痔、脱肛及肠风下血。
笔者临床治痔血等用槐花散(《本事方》:槐花、侧柏叶、荆芥、枳壳)加防风、升麻、大黄各等分,同炒黑、存性,共碾极细末,每日早晚空腹取5~6g,米饮汤调服。
不仅能入血分而止血,又能引邪外出于气分,一举两得。
但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以及气虚、阴虚者非宜。
4、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3、金银花12克:性寒、味甘;归肺、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主治痈肿疔毒初起,红肿热痛,外感风热,温病初起,热毒血痢,暑热烦渴,咽喉肿痛。
4、牛蒡子10克:用于麻疹不透。
该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风热,透泄热毒而促使疹子透发,崐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常配薄荷、荆芥、蝉蜕、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汤。
5、丹皮9克:丹皮,味辛苦,性凉;归心、肝、肾、肺经。
清热;活血散瘀。
主温热病热入血分;发斑;吐衄;热泪盈眶病菌后期热伏阴分发热;阴虚骨蒸潮热;血滞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风湿热痹。
6、浮萍6克:(1)风热感冒。
本品辛寒,质轻上浮,有宣肺发汗,疏散风热之功,较宜于风热感冒,发热无汗等症,可与薄荷、蝉蜕、连翘等同用。
若风寒感冒,恶寒无汗,亦可与麻黄、香薷、羌活等发散风寒药同用。
(2)麻疹不透。
本品辛散,能疏散风热,解表透疹。
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常与薄荷、蝉蜕、牛蒡子等同用。
(3)风疹瘙痒。
本品辛散,具有祛风止痒之功,可用治风邪郁闭肌表,风疹瘙痒。
偏于风热者,多与蝉蜕、薄荷、牛蒡子等辛凉类疏风止痒药同用;偏于风寒者,多与麻黄、防风、荆芥等辛温类祛风止痒药同用。
(4)水肿尿少。
本品上可开宣肺气而发汗透邪,下可通调水道而利尿消肿,故以治疗水肿尿少兼风热表证者为宜,可单用,或与麻黄、连翘、冬瓜皮等同用。
7、干生地9克: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它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经、金疮瘀、凉血、止血;长期使用的话,效果更好,但是要适当的使用才有理想的效果。
8、薄荷6克:味辛,性凉。
归肺、肝经,有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和止痒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无汗、风火赤眼、风疹、皮肤发痒、疝痛、下痢及瘰疬等症,外用有轻微的止痛作用,用于神经痛等。
9、黄芩10克:功效: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
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作用:与续断均有安胎之功,用治胎动不安。
黄芩药性寒凉,清热泻火,安胎,用治胎热所致的胎动不安。
续断药性微温,补肝肾,安胎,用治肝肾不足所致的胎动不安。
10、蝉衣12克:蝉衣可散风除热,利咽,透疹,退翳,解痉。
用于风热感冒,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惊风抽搐,破伤风。
本品对风热引起的目赤、翳障,及麻疹后目生翳膜,有明目退翳作用,可配菊花、谷精草、白蒺藜等应用11、生甘草6克:生甘草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生甘草的功效与作用:生甘草甘,平。
归心、肺、脾、胃经。
生甘草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
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12、僵蚕6克:僵蚕,别名天虫、姜蚕。
是一种比较特殊的产品,它又名白僵蚕,是家蚕幼虫在吐丝前因感染白僵菌而发病致死的干涸硬化虫体,由于其体表密布白色菌丝和分生孢子,形似一层白膜,故名,主要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皮肤瘙痒等病症。
僵蚕是一味常用中药,味辛、咸,性平,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临床多用于治热咳,痰喘,吐血,崩,带,跌打损伤,风湿痛,疮毒等,根据僵蚕祛外风,散风热,止痛、止痒之功,也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咽痛及风疹瘙痒,治肝经风热上攻之头痛《处方》二:气虚血热荨麻疹症状:皮肤瘙痒起疹,时隐时发,小如麻点,大如豆粒,为扁平硬节,高出皮肤,一旦搔破,则连结成片,舌暗苔白,脉弦。
荨麻疹中医疗法:益气滋阴,祛风泻火荨麻疹中医治疗药方: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炒枳壳15克,白藓皮10克,地肤子10克,防风10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炒白芍10克,牛蒡子10克,玉竹10克,荆芥3克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以五剂为一个疗程。
初愈后复发,可照原方再服,忌辛辣刺激之品。
荨麻疹按语:以黄芪益气固表,表固则邪不易入。
《本草正义》:“故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
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
”当归、生地、白芍、玉竹滋阴养血,使营阴内守;防风、桑叶、牛蒡子、荆芥疏散风邪,透热于外;以白藓皮、地肤子清热除湿;配枳壳理气除湿止痒;更以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1、生黄芪15克:黄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代研究,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黄芪功效主治:黄芪的养生保健功效主要有益气、固本,敛汗、生肌、利水、消水肿等。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
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黄芪有补气固表、止汗脱毒、生肌、利尿、退肿之功效。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糖尿病等。
2、当归10克:当归【性味与归经】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功能与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
酒当归活血通经。
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用法与用量】6—12g。
当归粉适当减少用量。
3、生地10克: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用于热病舌绛烦渴,阴虚内热,骨蒸劳热,内热消渴,吐血,衄血,发斑发疹。
它的主要作用是清热、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经、金疮瘀、凉血、止血;长期使用的话,效果更好,但是要适当的使用才有理想的效果。
4、炒枳壳15克:【功能主治】破气,行痰,消积。
治胸膈痰滞,胸痞,胁胀,食积,噫气,呕逆,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①《药性论》:"治遍身风疹,肌中如麻豆恶痒,主肠风痔疾,心腹结气,两胁胀虚,关膈拥塞。
"②《日华子本草》:"健脾开胃,调五脏,下气,止呕逆,消痰。
治反胃,霍乱泻痢,消食,破癥结痃癖,五膈气,除风明目及肺气水肿,利大小肠,皮肤痒。
痔肿可炙熨。
"③《开宝本草》:"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劳气咳嗽,背膊闷倦,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大肠风,安胃,止风痛。
"④《珍珠囊》:"破气,泄肺中不利之气。
"⑤《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破心下坚痞,利胸中气,化痰,消食。
"⑥《纲目》:"治里急后重。
"⑦《现代实用中药》:"治咳嗽,水肿,便秘,子宫下垂,脱肛。
"5、白藓皮10克:白鲜皮为芸香科植物白鲜和狭叶白鲜的根皮,白鲜皮有清热燥湿;祛风止痒;解毒的功效,白鲜皮主治风热湿毒所致的风疹;湿疹;疥癣;黄疸;风湿热痹。
6、地肤子10克:抗皮肤真菌:地肤子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