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认知隐喻研究浅析 摘要:隐喻作为人类组织概念系统的重要基础,在人们的语言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知隐喻的提出更是掀起了一股“隐喻潮”,隐喻研究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语法隐喻作简单区分,并且对国内词汇层面、语篇层面上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探析。
关键词:认知隐喻;区分;词汇;语篇 1. 引言 从亚里士多德至今的2000多年,隐喻一直是国外学术界,尤其是语言学界,各研究领域中的一棵“常青树”,在20世纪70年代更是进人了一个“隐喻狂热”的时代。相对而言,我国语言学界对隐喻给予关注并进行研究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刘宁生的摘译文章拉开了当代中国隐喻研究的序幕,但是中国的隐喻研究并为受到起步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喻,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对国内的认知隐喻研究作简要的回顾性探析。 2. 认知隐喻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换言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Ungerer & Schmid, 1996; 蓝纯, 1999) 2.1 认知隐喻产生及其特点 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从人类产生之日起,人们就不断地感受和认知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当人们对某些事物的关联经过长时间的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对这种关联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认知语言学上所说的意象图式。意象图式形成之后,人们才可能据此造出词项或义项来。如人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早的,认识了自己的身体以后再利用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来认识其他的事物是很自然的,因此,人类在给树的各部分命名时就会有树冠、树身的概念,在给山的各部分命名时也就有了山顶、山头、山腰、山脚的说法。因此,认知隐喻在产生以前,语言中并没有表示这个概念的词语,在很大程度上,它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 隐喻有如下特点:(1)规约性:有些隐喻已经石化了,或者已经变成了死喻;(2)系统性:目标域和源域紧密相连,隐喻可扩张,隐喻都有自己的内部逻辑;(3)非对称性:为了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起相似点,隐喻不可能在两个概念之间建立对称性的比较;(4)抽象性:典型的隐喻总是使用具体的源域来描述一个抽象的目标域。(Saeed, 1997) 2.2 认知隐喻与修辞隐喻 近年来,隐喻成了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人们普遍认为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是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并认为,认知隐喻是修辞隐喻因反复使用而沉淀的结果,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不同,许多学者认为这种看法存在一些问题,,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是有区别的。(杨希英, 2008) 认知隐喻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某些有关联的事物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感知后,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对这两类或数类事物的抽象的认知模式,这就是意象图式。当人的大脑中形成了某种意象图式时,就会不自觉地通过这种意象图式去认知他不熟悉的、比较抽象的事物,也就是说,这个认知过程是有方向性的。隐喻映射并非任意,而是受意象图式控制。我们既可以说“女人像老虎”,也可以说“这个老虎凶得像女人”;既可以说“她的脸蛋像苹果”,也可以说“这个苹果像她的脸蛋”。但是,修辞隐喻不具有方向性。不仅如此,隐喻认知模式形成以后,人们在认知世界时就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反复运用这个模式,渐渐地就围绕这个模式形成了一个“词族”。“词族”的存在,说明了认知隐喻具有系统性,而修辞隐喻都是独立的语用现象,它们的使用是零散的,不具有系统性。 另外,认知隐喻和修辞隐喻还有以下的几个区别:首先,认知隐喻一般是人们熟知的、不费力就能理解的,也就是说,认知隐喻具有明晰的特点;修辞隐喻有时则比较模糊。其次,修辞隐喻以一种事物说明另一种事物,两种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示;认知隐喻用一个概念表达另一个概念,两者用一个词语来表示。再次,修辞隐喻具有临时性,理解必须依靠语境,认知隐喻具有凝固性,确认和理解就基本上不依靠语境。 从本质上来讲,修辞隐喻是一种语用现象,修辞隐喻的应用不是基于词汇的匮乏,而是基于对语言进行修饰的需要,而认知隐喻是一种认知语义现象,因为认知隐喻的比喻义已经成了词的固定意义,在词典里能够列为词条或某词条的义项,而修辞隐喻的比喻义大多是临时的意义,在词典里不能列为词条或词条的义项。 2.3 认知隐喻与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和认知隐喻两种隐喻理论基于对语言的不同理解,对隐喻的研究因此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Halliday认为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相近的意思。(Halliday, 1994) 在这些修辞转移的过程中,虽然蕴涵着词汇层面的变化,但主要是语法形式的变化,这就是语法隐喻的由来。韩礼德的语法隐喻关注的是一个意义如何用不同的语法模式进行编码。产生语法隐喻的潜在机制是语义和词汇语法之间的投射关系。 Halliday把语义层面上的意义潜势称为语义区域,他认为: 一方面,一个语义区域可以由多个词汇语法单位体现,例如情态既可以由may、might之类的情态动词来体现,也可以由probably、possibly之类的情态副词来体现;另一方面,语义区域与词汇语法单位之间的体现关系也相对固定,例如:一条信息常常由一个小句(来体现,而一个序列则常常由一个小句复合体来体现。当这些相对固定的体现关系被打破,比如用一个小句复合体来体现一条信息,或用一个小句来体现情态时,就会产生语法隐喻。 与Halliday不同,认知语言学家将隐喻看作附属于语言之上的一种反常的语言运用现象,也有人认为它是介于语言、现实与思维之间的,既反映了语言的本质又反映了人类智能的工作机制的一种动态过程。(朱永生, 2001) 认知隐喻被看作一种认知方式,直接作用于人们概念体系的形成。关于隐喻,认知语言学家使用了一个概念“域”,他们认为隐喻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Ungerer, 2001) Lakoff认为,隐喻是一种普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一个域可以系统地用另一个域中的词汇来谈及或表达。(Lakoff, 1980)具体来讲,隐喻是人类通过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即跨域映射,体现的是两个认知域的语义互动。它的一个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与本体或与语境相冲突,对隐喻的理解就是对这种冲突的消解。 总之,Halliday认为语言有层次性,层次之间体现关系不是一致式时,就会产生语法隐喻。他主要关注语言是如何识解经验、如何表达过程的;然而,认知语言学家对层次、行为和事件等概念并不是那么感兴趣。相反,他们关心的是一个域是如何映射到另一个域上面去的。因此,他们的隐喻研究理论基础是不同的,观察视角是不同的,显示的也是不同的语言世界观。 3. 语言哲学上的认知隐喻 本小节语言哲学上的认知隐喻研究实际上指的就是隐喻的主观性研究,对隐喻的主观性加以研究可加深对隐喻本质的认识。 语言的“主观性”或曰“主体性”是哲学研究尤其是认识论转向以来各领域的哲学研究都极为重视的重大课题,而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探讨哲学中主体性的结果。(魏在江, 2007) 在结构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占主导地位的情形下,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主观性长期不予重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语言的功能就是客观地表达命题,不愿意承认话语中还有表现自我的主观成分。对语言主观性的研究因而至多限于文学研究的范围,而没有进入语言学的领域。(沈家煊, 2001) 话语的主观性现象和语言结构中的“自我”内涵,表明语言具有非命题性特征的一面,这种特征在话语中无处不在。正是人类的认知能力把语言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成为二者连接的纽带。从语言学范畴内的语义学角度看,语言的主观性特征与语言意义具有非描述性一面直接相关。语言非描述性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达性意义,即说话人借以表达自己的信念、态度和情感一类的意义,这类意义之所以能够通过语言来表达,离不开不同语言体现为其提供了相应机制这一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认知,因此,语言的主观性研究应该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体验性的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方法,,隐喻可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即所谓的“移情”现象,这里的“情感”一词应该做宽泛的理解,包括感情、情绪、意向、态度等;隐喻可以表达说话人的视角,这种视角主观性经常以隐晦的方式在语句中体现出来;隐喻可以表达说话人的认识,隐喻具有一种亲和功能,隐喻的作者通过隐喻向读者发出一种隐含的邀请,隐喻读者付出额外的努力以接受这一邀请,这一发送――接受过程最终形成对某种群体的认可。(张沛, 2004) 总之,隐喻的主观性可以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体现出来,隐喻可以表达说话人的多种认识、多种情感、多种视角,这三个方面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4. 认知隐喻研究 本小节主要探讨认知隐喻在词汇和语篇层面上的研究,因为认知隐喻研究的重点主要在于词汇层面和语篇层面。 认知隐喻研究重点首先放在了词汇层面上,应该说,对于认知隐喻的研究,相当多的努力放在了词汇上,因为在很大程度上认知隐喻的产生是为了填补词汇空缺。国内的研究有很多,比如研究人体隐喻,认为人体隐喻化涉及到具体物质域和抽象概念域的方方面面,在汉英语言之间又具有广泛的一致性,人体隐喻化对于人类的认知和思维具有重要的普遍意义。(卢卫中, 2003) 人体词用作始源域、目标域或者同时用作双域的隐喻化皆为人类形成和表达新概念的基础和重要手段;研究认知隐喻视角下动物词汇联想意义,认为人们把动物特征与人、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概括,通过隐喻的方式,使动物词汇具有新的语义;研究一词多义的隐喻化理据,认为承认隐喻是产生一词多义的理据对研究词义和话语意义是开阔视野的一步,考察隐喻是如何促发一词多义则是深入探究的一步。(蔡龙权, 2004) 在语篇层面上,苗兴伟认为隐喻概念的系统性和概念域之间的互动赋予了隐喻的语篇功能。(苗兴伟, 2007) 作为一种语篇策略,隐喻通过类比转移机制的运作,将隐喻的蕴涵从源点域映射到目标域,使隐喻能够在语篇的层面上延伸,并在语篇的建构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隐喻延伸可以在语篇中形成系统的词汇衔接网络,并以此增强语篇的连贯性; 概念域之间的互动在语篇中形成语块之间的映射关系,使语篇在结构上按一定的映射模式展开。魏在江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的语篇功能进行了研究,从隐喻认知与语篇的界面着眼对隐喻的语篇功能进行了初步探索,认为认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