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合同法概述要求理解掌握:合同的法律特征;合同法的调整对象与调整范围;合同法的各个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合同法的本质及地位。
本章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有:合同和合同法的概念;合同法的特点;合同的分类及各种合同的涵义;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区分的意义;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分类的意义。
第一节合同的概念和法律特征一、合同的概念(一)合同的一般意义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合同与协议(了解)一般来说,法律规范中多用合同,当事人间常用协议;有名合同多用合同,无名合同多用协议;正式合同多用合同,非正式合同多用协议。
(三)合同与契约(了解)合同与契约是作为同义语使用的。
二、合同的法律特征合同的特征主要有三个:一)合同是双方或多方的民事行为二)合同是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行为三)合同是以设立、变更和终止债权债务关系为内容第二节合同法的概念和性质一、合同法的概念(一)合同法的涵义广义的合同法,是指调整合同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合同法,是指由立法机关通过严谨的立法技术创制的、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的、以合同法命名的基本法,可以称为合同法典。
(二)合同法的调整对象和调整范围1、合同法的调整对象合同法所规范的合同,就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
合同是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属于民事法律关系。
合同法只调整民事法律关系中的财产关系。
2、合同法的调整范围合同的主体,不论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订立的合同都属于本法调整的范围。
合同的种类包括经济合同、技术合同、还包括其他各类有关债权债务的民事合同二、合同法的本质和地位合同法本质上是财产流转关系的法律规范。
财产流转关系反映的是平等主体间在转让产品或货币,完成工作和提供劳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债务的清偿或履行,具体体现着财产从一个民事主体到达另一个主体的合法转移过程。
合同是当事人处分财产或获得财产的重要法律手段,充分反映着流通领域内的财产运动状态。
合同法则通过确认和保障合同当事人正当地行使权力、履行义务,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对这种财产流转关系进行规范和调整。
合同法是民法体系中的民事单行法,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我国合同法的立法和特点(了解)(一)我国合同立法状况(二)统一合同法的制定(三)合同法的主要特点第三节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一、合同法原则的概述(一)合同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特征合同法基本原则是指对合同关系的本质和规律进行集中抽象和反映、其效力贯穿于合同法始终的根本原则。
合同法基本原则具有一般规范性和不确定性。
一般规范性是指其确立一般的行为模式,并由合同法规定的一般的责任作为保障。
不确定性是指基本原则是由抽象概念构成的,其理解和适用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二)合同法所规定的基本原则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有: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保护公序良俗原则、合法原则。
(三)合同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意义1、凝固和体现了立法的根本精神2、是合同法具体规范的总的指导思想3、提供了最高的行为尊则,确立了一般性的行为模式4、是实施法律的根本依据二、平等原则平等原则意味着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相对方。
我国民法的平等原则具体表现为:1、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2、不同的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适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地位。
3、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必须平等协商。
三、自愿原则自愿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思,并根据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四、公平原则五、诚实信用原则六、保护公序良俗原则七、合法性原则第四节合同的分类一、合同分类的标准及意义(一)分类的标准(二)分类的意义二、合同的分类(一)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二)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三)主合同与从合同(四)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五)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六)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七)为本人利益的合同与为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八)本合同与预约合同九)格式合同与非格式合同十)确定合同和射幸合同第二章合同的订立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熟悉合同的订立程式,掌握要约和承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制度以及一些特殊的缔约形式;通过对合同的成立要件和合同成立的法律约束力的研究,了解合同成立的法律效力;掌握合同的各种形式要件,知道什么走合同的主要条款及其在合同成立过程中的地位与意义;了解格式合同的概念特别是其特点;同时应对缔约过失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有一定了解。
第一节合同订立的概述一、合同订立的概念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
合同的订立过程其实就是指合同当事人合意的过程,也就是指订约当事人使其就合同的主要条款所作的意思表示趋于一致的过程。
因此,合同订立的过程也就表现为一种通过要约和承诺来使双方当事合意。
二、合同成立的要件一般认为,合同的成立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同当事人合同的订立是双方或多方法律行为,只有一方当事人就谈不上合意问题,也就不能成立合同。
不过,参加订约当事人并不局限于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者其他民事主体。
(二)意思表示达成一致的民事法律行为。
当事人意思表示的一致是通过要约和承诺的方式达成的。
《合同法》第13 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采取要约、承诺方式。
"要约和承诺作为合同订立必须经过的两个阶段,是合同订立的一般程序,合同的订立必须要经过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这也即意味着:当事人还应具有明确的订立合同的目的。
如果没有明确的订立合同的目的,即不可能形成要约和承诺并达成合意,无疑,也就不能使合同得以成立。
简而言之,就合同的内容而言,合同的成立要件强调的是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的协议;而从意思表示的角度看,合同的成立要件强调的则是意思表示的一致性,即要约的内容必须和承诺的内容相互一致三、合同的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区别合同的成立与合同的生效在法律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合同的成立,是指合同订立过程的完成,是缔约人经过平等的协商而对合同的基本内容达成了一致意见。
要约和承诺的结束意味当事人合意的完成,也就是合同的成立。
合同的生效,广义上,是指合同的有效,是具有了一般的法律约束力,狭义上,是指合同约定的权利义务的发生合同的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区别是:1.两者的法律后果不同。
合同生效以后,合同就得到了国家的确认和保护,故违反合同即须承担违约责任;而如果合同仅仅是成立,并未生效,那就只存在缔约责任问题。
2 .国家主动干预的程度不同。
对违反合同的生效要件、内容违法的合同而言,即使当事人不主张合同无效,国家亦应主动干预;而对已成立的合同,即使其内容不完全,条款有疏漏,只要当事人自愿,也应当认为该合同业已成立,国家无须主动干涉,完全可以让享有撤消权的人自己去处理。
3.对能否适用合同解释的方法态度不同。
合同的成立主要体现了当事人的意志,因此在合同规定有疏漏或不明确,而且当事人不否认其存在合同关系的时候,应当允许法院依据尊重当事人意愿和鼓励交易的原则,通过合同解释的方法,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思,以确定合同的内容。
所以可以说,合同解释制度主要就是为了弥补合同成立中的缺陷而设立的一种制度,而法院绝不可能通过解释,将违法的合同变成为合法的合同。
第二节合同当事人的缔约能力一、合同订立的主体要件合同是一种双方法律行为,其行为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就自然人而言,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以自己的行为订立合同,取得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订立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合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原则上不能独立实施民事行为。
如果不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的人订立了合同,可又未经其法定代理人追认的,则合同无效。
我国《合同法》第9 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当事人依法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
" 从这条规定中可以看出,合同的主体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代理法律制度。
二、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是当事人订立合同的前提条件所谓民事权利能力,是指能够担当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不具备民事权利能力,便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参与民事生活,不能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三、缔约主体的民事行为能力问题所谓民事行为能力,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或意思表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由于行为能力是以意思能力为前提的。
所以,就自然人这类主体而言,其行为能力按照其意思能力的状况,划分为三种类型,即无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和完全行为能力人。
无行为能力人只有在实施纯受利益而不负担义务的行为时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限制行为能力人只能实施与其年龄、智力等相适应的行为,其他所有的行为则须经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认才有效。
完全行为能力人实施的行为即直接产生法律上的效力。
四、合同订立过程中的代理问题代理是指当事人一方依照代理权,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向相对人实施意思表示,或者自相对人受领意思表示,而意思表示的效果归属于被代理人的民事法律行为。
订立合同过程中,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被代理人的利益,向相对人实施意思表示的人实施意思表示的人,即为订立合同的代理人。
依据"契约自由"的原则,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而把法律效果归于自己。
第三节要约一、要约的概念及其法律拘束力(一)要约要约在国际商贸实践中亦称为发盘或出盘,在商业活动中有时也叫发价、出价或者报价。
我国《合同法》第4 条规定:"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约不是法律行为。
要约作为订约要素,是一方当事人以一定的条件缔结合同为目的而向对方当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
发出要约的人,通常称为要约人,接受要约的相对人则被称为受要约人。
需要注意的是,要约作为意思表示,其内容可能是合法的,也可能是非法的,而法律行为的内容则必须是合法的(二)要约的拘束力要约一经发出即对要约人产生了法律上的拘束力,具体体现在:1.对要约人而言,在要约的有效期限内,其必须受自己发出的要约的拘束。
《合同法》第14 条规定,要约的意思表示必须"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