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项目及项目解释(试行)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项目及项目解释(试行)

附件二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评估项目及项目解释(试行)
评估 项目 项目解释

1、机构设置与人员
配置 指管理机构内部工作科室设置、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工作人员的比例等。专业技术人员指具有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业务相适应的中专以上学历人员或同等学力者。

2、运行经费保障程

指管护人员补助经费及日常管护工作所需经费的情况,包括上级拨款、自筹等。

3、管护设施 指管护站卡、巡护道路、交通与通讯工具、水、电等支持管护工作的设施、设备的情况。
4、面积及功能区适
宜性 指保护区面积兼顾保护对象完整性、适度性和当地经济建设、居民生产、生活需要的情况以及核心区、缓冲区面积与管理目标一致性的情况。

5、范围界线与土地
权属 “范围界线”指按照适宜的面积划定保护区边界线或边界走向以及功能区界线,并立标公示的情况。“土地权属”指依法确认保护区范围界线内土地权属的情况。

6、管理目标与规划
计划 “管理目标”指实现保护区长远保护目标的阶段性工作目标,应与建立该保护区的根本目的相一致。“规划”指阶段性的以管理为中心的工作蓝图(如总体规划等),主要内容应
当与管理目标相符。“计划”指保护区管理机构以文件形式公布的年内各项主要工作安排,
应与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相衔接。
7、法制建设与执行
情况 “法制建设”指地方人大、政府根据该保护区管理特点制定的法规、规定,以及社区乡规民约、管理机构内部规章制度建设的情况等。“执行情况”指保护区管理机构执行法律、
法规的情况,包括查处或通过执法机关查处发生在保护区内的各种违法事件的情况等。

8、资源本底 指考察、了解保护区自然地理、生物多样性和人文资源的情况。
9、日常管护 包括了望观察、哨卡守护、生物救护、火灾预防、应急出动及现场解决问题的情况,以及
处置污染物、设置界标、解说牌、警示牌的情况等。

10、科研监测 指为适应管理需要开展科研监测项目的情况及配置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与社会科研单
位开展合作研究的情况,以及完成科研课题、发表科研论文、解决管护中实际问题的情况。

11、宣传教育 包括宣传保护区相关知识的书刊、声像、图片资料的种类、质量及面向公众的使用情况和
作为教学实习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社区环保、技术培训基地的情况。

12、国内外交流与
合作 包括国内外同行互访、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执行有关合作项目的情况,以及在局域网、因特网上发布或获取信息的情况。

13、资源持续利用指以保护区内依法可利用的资源为对象开展科学观测、研究、教学实习、旅游观光及示范
情况 性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
14、生态旅游 指以保护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为对象,依法开展富有环境教育、带动社区发展等特色
的旅游活动的情况。

15、保护对象现状
与前景 指对过去一个时期内(如追溯期内)保护区资源、环境、生态连续变化情况及管护工作的总体估计和在此基础上就未来走势的预测评估。

16、环境质量 指地表水环境质量、海水水质、环境空气质量的达标情况和合法建筑物、构筑物与自然景
观相协调的情况。应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

17、人类活动情况 指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居民分布和其经济活动情况及社会上在保护区内建设生产设施
(包括索道、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情况。

18、与社区及周边
关系 “社区”指行政范围全部或部分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村、社以及地域上与保护区相邻并发生关系的村、社。“周边”指以地域为基础并与保护区发生关系的政府机关及有关部门、单
位。

19、自养能力 指自筹资金的能力,包括从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旅游、区外生产经营、开展社会服务等项
目中获取正当收益用于保护区管护工作的情况。
20、职工培训 指保护区工作人员为提高业务素参加各种定期学习培训活动的情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