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欺诈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摘要: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迅速扩张和竞争的日趋激 烈,各类
欺诈风险在整体信用卡经营风险中已成为最大威 胁,特别是虚假申请
等往往令发卡银行防不胜防。结合作者 多年信用卡业务从业经验,本
文对各类信用卡业务欺诈风险 进行了专门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
建议。
关键词 : 信用卡 ;欺诈交易 ;欺诈风险 ;风险防范
随着信用卡业务的迅速扩张和竞争的日趋激烈,近期全 国各地
有关信用卡方面的投诉、纠纷、案件频发,特别是在 当前经济滑坡的
大形势下,信用卡业务风险处于多发、高发 期。目前,各类欺诈风险
在整体信用卡经营风险中已成为最 大威胁,特别是虚假申请等往往令
发卡银行防不胜防。可以 说,信用卡的反欺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总体来说,欺诈 交易可分为虚假申请、未达卡、账户盗用、商户欺
诈、失窃 卡、伪卡、持卡人欺诈七种类型。
一、虚假申请 指使用虚假身份或未经同意冒用他人身份获取银
行卡 进行交易获取商品或服务的欺骗性行为。当发卡行证实该卡 项
下有交易发生,而持卡人申明从未申领过银行卡的情况或 发卡行证实
持卡人提交的信息被伪造即被认定为虚假申请。
防范虚假申请的做法:
1.
银行应要求推广员工亲核申请人身份信息、申请资料 原件及
签名,以确保申请人身份及申请资料的真实性。
2.
柜面受理的申请件一般风险较大,受理人员需联网核 查公民
身份信息并同申请人进行照片比对,确认申请人身份 信息真实,并亲
核申请资料原件后方可受理。
3.
通过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个人征信系统、不良信 息共享
系统、行内自建黑名单系统等内外部系统资源,严格 申请资料审查,
并杜绝欺诈者多次提交虚假申请。
4.
加强在征信审核环节对虚假申请的鉴别。对出现信息 明显错
误、个人信息资料有误或前后不一致、征信核实过程 异常、身份或资
料虚假等情况的,应重点审查,确定申请人 的真实资信状况。
5.
加强交易监控。对虚假申请成功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典 型表
现,如开卡后立刻进行大额消费、频繁发生套现交易、 发卡后不久便
所有联系方式均无效等,应尽早进行分析核 查,及时采取关卡操作、
维护黑名单等措施。
6.
发现同一单位或同一发卡期的多个申请人有相同的可 疑用
卡、还款行为,或逾期客户称从未办过卡等疑似假冒申 请的,应及时
对申请受理、征信审核、客户坐席服务等环节 进行核查了解, 及时
采取关卡操作、 维护黑名单、 上门调查、 委外及公安处理等措施。
二、未达卡
是指持卡人提交没有收到银行卡或申明未开卡(卡启 用),而
该卡项下发生交易,即被认定为未达卡欺诈交易。
银行对于未达卡的风险防范工作,应贯穿于卡的制作、 保管、
邮寄、交付、激活等发卡各环节。
1.
加强信用卡申领环节的管理。通常情况下,各发卡银 行的信
用卡卡片、密码函基本都是采取统一外包邮寄的方 式。对个别需要自
取卡片及密码函的,应要求本人领卡;对 非本人领卡的,需查验、登
记代办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2.
加强信用卡激活环节的风险控制。应要求客服坐席人 员在电
话开卡环节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如遇有人在旁提示、 应答不畅通、信
息明显不符等异常情况,不允许将卡片进行 激活,并要求持卡人持本
人有效身份证件及卡片到柜面进行 激活。
三、账户盗用
指欺诈者获取了部分或全部真实持卡人信息,并假冒真 实持卡
人对卡账户的信息进行变更,以达到欺诈目的。
为防范此类风险,银行应在对主机系统中持卡人地址、 密码等
敏感信息进行变更之前,先对变更信息申请人的真实 性进行判断,并
认真检查客户提出的申请,一定要以确保持 卡人本人身份为操作前
提。
四、收单业务商户欺诈
商户欺诈相关的欺诈类型主要有恶意倒闭、虚假商户、
洗单、信函、电话、网络营销欺诈、商户套现、侧录、卡号 测试欺诈
等。
为防范该类风险,首先应加强对商户的巡视检查,重点 检查商
户是否增加或变更营业内容,是否存在移机行为,有 无接入可疑装置
等。其次要加强对商户的交易监控,注意分 析比较特约商户的交易频
率及其变化。另外,加强对商户的 风险教育和技能培训,有效防范收
单欺诈。
五、 失窃卡
指未经授权或同意,冒用或盗用持卡人遗失的银行卡进 行欺骗
性交易。发卡行在接到持卡人提交的挂失申请书、银 行卡被盗的申明
或电话挂失正式生效后,该卡项下发生的交 易即认定为失窃卡欺诈交
易。
为避免失窃卡欺诈的发生,对于发卡银行来说,主要还 是应引
导持卡人树立正确的用卡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
六、 伪卡
指按照银行卡的磁条信息格式写磁、凸(平)印伪造真 实、有
效的银行卡进行交易的欺诈行为。持卡人声明一直持 有银行卡,否认
进行过该卡号项下的交易或发卡机构证实从 未发行的卡号账户有交易
发生,即认定为伪卡欺诈。
伪卡的基本类型有:账号生成欺诈、“克隆”卡欺诈、“白
卡”欺诈、变造卡欺诈
七、持卡人欺诈
指合法持卡人抵赖其银行卡账户下的交易行为。通常表 现为两
个合法持卡人相互交换银行卡并在不同城市使用对 方的卡进行消费,
以造成自己没有使用银行卡的假象。
这类欺诈是由于道德风险引起的,较难识别,银行应在 做好持
卡人诚信教育的同时,加强对提请争议账户的监控力 度,通过经侦部
门等途径追查。
参考文献:
[1] 陈雷:国际信用卡欺诈与预防 J].
中国信用
卡
,2004,(6):43-47.
[2] 陈建:信用卡的反欺诈管理 J]•
中国信用
卡
,2005,(8):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