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山铁铜矿床地质特征
引言:康滇地轴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 是我国重要的元古 宙铁铜矿床集中分布区, 产有大量赋存于元古宙变质火山沉积岩 中的Fe-Cu多金属矿床,其中大红山铁铜矿床为该区南部的代表 性矿床。大红山矿床既是大型铁矿又是大型铜矿, 两者密切共生, 但又各自富集成独立矿体, 所以它的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就特别 引人注意。三十多年来,人们纷纷提出许多不同的认识,先后有 岩浆热液成矿, 火山喷发沉积成矿,
火山喷发沉积―后期变质改 造成矿,火山喷发沉积一多阶段复合改造富集成矿等观点。 因此,
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前人对矿床地质特征认识, 为进一步研究矿床 成因及矿区远景区勘查开发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一、成矿地质背景 大红山铁铜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滇中中 ?_坳南端,介于红 河断裂与绿汁江断裂所夹持的三角地区。 区内构造运动强烈, 处 于东〜西向、南〜北向及北〜西向三组主要构造线的交汇地带。
从太古代末期开始, 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的构造运动在本区均有 不同程度的反映。 所形成的构造线、 构造形态和伴随的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自成体系, 相互继承和干扰, 致使本区地质构造趋于复 杂化,对“大红山式 "铁、铜矿的形成、富化和发展变化有着一 定的依存关系。 矿床的形成与早元古代的海相基性岩浆喷发作用 关系密切,在火山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以铜、 铁为主, 伴随有金、银、钒、钴、镍等元素的矿床。矿床具有火山喷溢和 火山喷发沉积的特点, 后期又经历了区域变质作用的改造, 是经 过多次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多成因复合型矿床。
二、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仅出露两套地层,盖层为晚三叠世干海子组及舍资组; 基底为早元古代大红山群,是一套古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变质岩
系。大红山群主要见于大红山矿区及外围东么、河口等地,在矿 区内赋存的大红山群地层出露比较完整,自下而上由老厂河组、 曼岗河组、红山组、肥味河组及坡头组构成。矿段内铁、铜矿体 产于大红山群曼岗河组、红山组地层中,简述含矿地层如下:
2.1.1曼岗河组(Ptdm):是大红山铜矿的产出层位。其组 成以钠质火山沉积岩为特征, 火山岩以凝灰岩为主, 全组构成一 火山沉积旋回。自下而上分为四个岩段,下部一、二岩段以火山 岩及火山碎屑岩为主, 笫三岩段为火山沉积变质的绿片岩段, 其 间产大型的贫铁黄铜矿体(I号矿体),第四岩段为大理岩。
2.1.2红山组(Ptdh):大红山式铁矿即赋存与红山组地层 中,自下至上分为三段。 第一段为浅灰色变钠质熔岩及火山角砾 岩,厚大的H1铁矿体产于其中;第二段为绿色片岩,产铁铜共 生的山号铜铁矿;第三段为角闪变钠质熔岩, 其顶部赋存V号铁 矿,下部产有W号铁矿。
2.2 矿区岩浆岩
矿区变质火山岩种类较多, 其中较主要的有角斑岩、 角斑质 火山凝灰岩、角斑质凝灰角砾岩,细碧岩、细碧质凝灰岩等。次 火山岩则有石英钠长斑岩、 变斑状辉绿岩、 辉长辉绿岩及石英钠 长白云石岩等。
综合本区各类火山岩和次火山岩的岩石特征, 并结合其化学 成分特点,可知本区各类火山岩具有以下特点: ①火山岩系总体属细碧―角斑岩系列, 为碱中性和碱基性变 钠质火山岩。②火山岩浆属于贫硅、钙,缺钾、镁的碱中性和碱 基性的火山熔浆体系。 ③根据岩石中的主要矿物成分, 钠长石化 普遍,Na2O H2O含量甚高,说明火山熔浆进入海水,与海水发 生激烈水岩反应, 致使火山岩产生强烈的气体与热液作用。 ④原 岩中磁铁矿广泛而普遍存在,
Fe203+ Fe0 含量高而均匀,多在 20%- 28%之间。这是原岩富含铁质所造成的必然结果, Fe203 —
般均大于 Fe0, Fe203/Fe0 比值多大于 1,说明其延续时间长, 为氧化条件下的产物。 ⑤成岩环境及介质中富钠, 属区域性富钠 区,碱交代普遍,除广泛而普遍见到基性长石被钠长石交代外, 辉石均已变为角闪石、 纤闪石或透闪石。 ⑥辉长辉绿岩及辉绿岩 明显切穿火山岩系及多层矿体, 说明是成矿后的次火山侵入作用 形成,且其含铁量正常,一般低于变钠质火山岩,说明其与铁矿 的成因和富化无直接联系。 ⑦区内变火山岩中的方柱石全为钠柱 石,石榴石均为铁铝一锰铝榴石,角闪石多为长柱状角闪石,它 们均与原岩成分有关, 系区域变质作用的产物。
⑧碱基性火山岩 含铜量甚高,对铜的成矿有利;碱中性火山岩铁、钠含量较高, 对铁矿生成极为有利。
2.3 变质和蚀变作用
矿区火山一沉积岩系普遍经受了浅〜中等程度的变质, 其中
角斑岩及其火山碎屑岩、 块状大理岩、 石英岩相当于变粒岩或浅 粒岩相; 细碧岩、 绿片岩等相当于绿片岩相中的石英―钠长石― 绿帘石―铁铝榴石岩相。 变质作用主要以区域变质、 热液交代变 质对各类岩石有较大影响。
蚀变作用主要表现在变钠质熔岩、 凝灰岩及构造带中, 主要 有硅化、钠长石化、绢云母化,次要有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黑 云母化、电气石化等
2.4 矿区构造
大红山矿区构造与区域构造基本一致, 以东西向及北西向构 造最为发育。 近东西向基底构造活动时间最长, 而北西向构造则 叠加和切割了东西向构造。可分褶皱与断裂两方面加以说明。
2.4.1 东西向构造 (1)区内东西向褶皱构造是含矿系基底构造的主要型式。
①、底巴都主背斜 轴向接近东西,西端有向南偏转之势。总体上看,背斜两翼 比较平缓、对称开阔,北翼倾角(15°〜20。),南翼略陡(20。〜 35°)。核部为老厂河组及曼岗河组下段,两翼为曼岗河组、红 山组和肥味河组。背斜出露走向长达 9km以上,沿走向往东、往
西均被上三叠统所覆盖。I号铁铜矿的分布受其南翼产状和形态
所控制。 ②、大红山向斜
即深部铁矿所分布的储矿向斜, 由红山组及肥味河组第一岩 段组成。轴向80° E,其北翼缓而南翼较。长约2650m宽为400, 750m东端仰起,西端倾伏,西段倾伏角 16°〜21°,东段倾 伏角 41 °。
(2)矿区内东西向断裂较为发育,其规模和延伸也相对较 大,主要代表有 F1 、 F2 等。
① F1断裂: 分布于大红山向斜南面,为深部H1 铁矿的南界。地表见有
断裂带露头,断裂带倾向南,倾角 70°左右。断裂带内辉长、
辉绿岩,断层角砾岩十分发育。断裂具有多期运动复合的特征, 早期为逆断层或逆平移断层,晚期为正断层或正平移断层。 F1 断裂构成H1铁矿的天然南界
② F2断裂: 位于大红山向斜北面,走向北东东,倾向南南东,倾角为
70°〜 85°,断裂有明显的多期活动迹象, 沿断裂带辉长辉绿岩、 角砾岩,碳酸盐化普遍,钠化退色现象也很强烈,伴随钠化常有 不规则状小铁矿体产出。F2断裂为深部铁矿与浅部铁矿的自然 分界。
上述东西向构造, 是矿区主要基底构造, 为同一南北向挤压 应力作用的结果, 大红山铁铜矿床产于东西向底巴都主背斜南翼
西端,属层控矿床。铁矿分布于曼岗河南岸及大红山向斜中,产 于红山组地层中; 铜矿赋存于背斜南翼曼岗河组第三岩段中; 铁 铜矿含矿岩系的分布,与东西向古断裂( F1)有关。
2.4.2 北西向构造 主要分布于矿区西南, 是与北西向哀牢山构造带和红河深断 裂方向相一致的构造。
(1) F3断层
走向北西,倾向南西,倾角 65°,延长达4?N。使I号含铁 铜矿带平均垂直落差200m断裂构造特征明显,断层擦痕及断 层角砾岩可见,
具平移活动特征。 由水平擦痕判断北东盘相对北 西推移。F3断裂是划分I号含铁铜矿带东西段的自然边界。
2.5 矿体特征
本矿床为古海相火山岩型铁铜矿床, 矿床规模巨大。 矿段内 铁、铜矿体产于大红山群曼岗河组、红山组地层中。根据矿体产 出层位和部位,划分为 7个含矿带(I、H、M、W、V、W、 叫),其中I、山矿带中的矿体为铁、铜共生矿体;H、W、V 矿带中的矿体为单一的铁矿体两个矿体不具工业价值。
2.5.1 大红山铁矿体特征
大红山矿区铁矿带主要由三个矿带组成,而V、 W、%矿体规模较小,远不及前者。上述三个矿带及 其间的所有矿体都是本区海底火山喷发―沉积不同阶段、 不同环 境的产物。现将主要铁矿体H1 矿组的特征简述如下:
H1矿组南以Fl断层为界,北至F2断层,呈一轴向近东西 向延伸的断块倾伏向斜, 矿体产状与围岩基本一致, 矿体倾伏方 向南西,南翼陡于北翼,轴部矿体厚大,产状平缓。总观H1 矿
体是一个东高西低、南北翘起、中厚边薄、形似如船形。
矿体产于红山组下部 (Ptdh1 )富铁的角斑质火山碎屑岩夹 熔岩中,位于大红山向斜底部,受地层,岩性及交叉断裂的复合 控制,以富矿为主,贫矿次之。贫矿与围岩呈渐变关系,富矿与 贫矿及围岩界限清楚。 各类矿石在分布上, 沿垂向由浅到深赤铁 矿增加而磁铁矿减少,
沿横向由东向西赤铁矿增加, 磁铁矿减少。 其含量变化规律是由浅到深,由东向西,由磁铁矿一赤、磁铁矿一 磁、赤铁矿一赤铁矿。且矿石越富粒度越粗,且其成分以磁铁矿 为主;脉石少,几乎全为石英。总的来看矿体为高硅,低硫、磷 的酸性铁矿石。
2.5.2 大红山铜矿体特征
大红山铜矿体位于铁矿体的下部, 产于 Ptdm3 石榴黑云角闪 片岩夹变钠质凝灰岩段的中上部。 为一铁铜含矿带, 铁铜矿体共 生。含矿岩石为石榴黑云钠长片岩(变钠质凝灰岩)、石榴黑云 片岩、石榴黑云白云石大理岩、炭质凝灰岩、炭质板岩。自上而 下包含 Ic 含铜铁矿体、 I3 含铁铜矿体、 Ib 含铜铁矿体、 I2 含 铁铜矿体、 Ia 含铜铁矿体、 I1 含铁铜矿体、 Io 含铜铁矿体等七 个矿体。平面上, I3 、
I2 主铜矿体在区段内连续分布,呈层状、 似层状产出,其他次要矿体断续分布,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
其中 I3 、I2 、 I1 三个主铜矿体均具有铁铜共生特点,属贫 铁黄铜矿型组合。铜含量的变化特点是:沿走向由西到东,矿体 由厚变薄,由富变贫;由以铜为主,变成以铁为主;由以凝灰岩 型磁铁为主,变成以大理岩型菱铁为主。沿倾向,在 200〜600m
标高内较厚较富。 矿体的厚度和品位, 铁与铜的含量均有正相关 关系,即矿体厚度越大,品位越高,而 ?F 与铜含量有同步消长 趋势, 铜矿富集时, 磁铁品位较高, 铜矿变贫时, 含铁品位就低, 并往往被菱铁矿所代替。变钠质凝灰岩中含铜和磁铁品位较高, 白云石大理岩中,含铜变低,而菱铁矿较富集。
结语:大红山矿床产于大红山群变质火山岩系地层中, 受时 代、层位、岩性、岩相控制明显,故首先具有层控特征;其次矿 床多产于火山机构及其附近, 使矿床除层控之外, 并有火山岩控 特征;由于火山活动多期次,多旋回性,地幔与热流多次上升成 矿(大型工业富矿即是多次火山热液充填,交代的结果。其主矿 体为两个阶段的产物,首先火山喷溢形成富铁凝灰角砾岩及贫 矿,后期火山气液沿层交代、 充填和富化,形成厚大的富铁矿体) , 从而形成了铁、铜、金等成矿元素富集的规模大、品位富的成矿 系列与矿床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