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实施《劳动合同法》过程中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对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得到了企业、劳动者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用人单位规范了劳动用工,劳动职工法制意识提高,依法自我维权意识增强。职工权益维护不断加强,成功维权的案例日趋增多,社会法治意识有极大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根据对《劳动合同法》及《<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学习理解、平时职工信访中掌握的情况和对我县部分企业实地调查、召开座谈会所了解的情况,现将《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分析如下:
一、存在问题
县总工会在推动《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使我县的劳动合同制度不断完善,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是,在劳动合同的签订方面,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还比较低;在劳动合同的执行方面,仍然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不给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等现象;在劳动合同终止、解除方面,存在不依法支付经济补
偿金等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一)不签订劳动合同情况。一是单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用人单位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或是与职工签订不合法的用工协议。企业错误认为签订了劳动合同,意味着限制了随意解聘劳动者的行为,意味着需为劳动者提供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增加用工成本。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和小型私企具有“小、散、变”特点,用工不签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不规范的问题比较突出。二是企业分期分批签,一年期合同较多,合同短期化不可避免。连续两次用工后,企业变相与劳动者解除合同,转向劳动派遣,降低连续用工的成本。
(二)出现企业规避经济补偿和最低工资标准情况。一些企业无视政府颁布的“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把政府颁布的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企业的工资分配标准。对下岗失业职工发放的生活费扣除社会保险,一般远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有一些企业尽可能压低员工的基本工资,在伙食、职务等其他方面给员工增加补助,以此规避因违反《劳动合同法》而须支付的经济补偿金,降低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基数。
(三)签订了劳动合同,但合同全部在单位保管,未缴纳社会保险。《劳动合同法》施行后,有些用人单位为了应付检查,与职工签订了在劳动保障部门购买的规范劳动合同,但仍然不为职工购买社会保险。有的合同均被单位保管,且合同上条款不完善,职工甚至不知道合同上到底写了什
么,导致维权找不到依据。
(四)建筑领域劳动合同基本形同虚设。主要原因是农民工认为劳动合同只是形式,是公司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且“霸王合同”普遍存在,无暇顾及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否缴纳养老保险等,或对法律条文一知半解。有的农民工不关心也根本见不到合同,只关心工种和工资的高低,能按时领到工资就心满意足了;有的农民工认为不签劳动合同更自由,便于工作的流动。
二、进一步贯彻《劳动合同法》的措施
针对《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今后根据实际调整工作思路,提高法律的贯彻力度。为此,我们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推进《劳动合同法》宣传活动的开展。通过定期提供劳动法律宣传活页、典型案例分析,阐述企业和劳动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对违法企业媒体曝光,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培训,提高法律意识和管理水平。一是针对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举办面向企业管理者、工会干部的培训班,通过身边典型案例,提高管理者法律意识和工会干部的依法维权能力。二是重点开展针对劳
动者的普法宣传,开展大型法律咨询服务活动,举办普法培训班,与职工面对面,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
(三)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大力推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劳动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要全方位、多层面、多渠道、多载体开展涉及《劳动合同法》实施问题的协商、宣传,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发挥三方机制,畅通职工投诉渠道,受理职工投诉和要求调解的案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四)发挥工会作用,促进劳动合同制度的落实。首先抓基层工会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建设,发挥工会源头协调劳动关系的作用,帮助和指导劳动者依法签订、履行劳动合同。其次,建立健全工会全程参与劳动合同管理工作机制,提高工会干部的参与意识和维权能力。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参与本单位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和管理,调动劳动者参与用人单位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其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发挥工会仲裁调解、案件代理、审理和特邀调解员作用,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督促劳动合同制度贯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