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情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201*年2月7日至2月20日,涪陵调查队在涪陵XX区和26个乡镇街道对84名外出务工农民开展农民工市民化情况专项调查。84名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占76.2%;48.8%的年龄在41-50岁之间;59.5%的文化程度为初中;85.7%的婚姻状况为已婚;86.9%拥有1-2个子女;57.0%的子女未在城镇上学,94.0%未举家迁移。 二、农民工就业和居住情况有待进一步改善 (一)就业地点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接受调查的8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有42人自2011年以来主要在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务工,有51.2%的农民工在务工地就业时间累计达到了两年至三年,65.1%的农民工连续稳定就业时间超过了一年。如百胜镇紫竹村的农民工张某自2000年以来长期在浙江省XX市务工,刚开始每年春节还回家住上一段时间,近几年来连春节也没有回家乡,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长期外出务工农民工。 (二)外出农民工居住条件有待改善。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对自己在外居住条件满意度不高,其中65.4%的调查对象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满意度为“一般”。47.0%的农民工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43.4%农民工租房住。如曾经在北京务工的农民工王某,务工期间长期住在每晚十元的地下室通铺旅社,居住条件较差,只能说在北京有个住处,但是环境实在差强人意。 (三)工作收入情况满意度总体较高。调查结果显示29.8%的农民工表示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另有51.8%的农民工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感觉“一般”,84个调查对象中只有15人对自己的工作感觉“不满意”。从行业、收入情况来看,64.6%的调查对象所从事的行业为建筑业,6成以上调查对象三年年均务工收入水平在3万元以下,其中1万元以下占8.3%,年均收入1-2万元的占27.4%,年均收入2-3万元的占 25%。84人中有16人表示年均收入水平在5万元以上,其中1人承认自己的年均收入达到了10万元以上。如农民工彭某,进城后在一家办公用品销售公司店面做销售员,月工资1000余元,年收入在2万元左右,自身对工作总体感觉还可以,除满足基本生活开支外还有一定结余。 三、.页眉.
页脚. 城镇落户意愿情况 (一)外出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主观意愿并不是很强烈。84名调查对象中有39人明确表示目前没有在城镇落户的意愿,占47.0%,只有34.5%的农民工明确表示有意在城镇落户。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民工之所以不愿落户城镇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不愿放弃土地、放弃农民身份。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农村扶持力度空前,农民工感受到“三农问题”的被重视程度相当大,对后期国家扶持更是怀有更多的期望,所以不愿放弃土地、放弃农民的身份。二是高房价下的城镇生活成本较大。由于目前房价高涨,以涪陵为例,城区新建商品房价格普遍在6000元/平方以上,一些镇区房价也达到3000以上,即便镇上购置一套房含装修至少需要30 万元,对于普通农民工而言是笔不小的开支,相反在老家拆房建房的成本要低得多。三是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农民工有后顾之忧。据调查当前农民工参加养老、医疗保险的并不多,担忧随着年龄增大无法务工,生活无保障而不愿落户城镇。据XX区110户农民工监测资料显示,110户监测户中有118名农民工,2013年底分别只有4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其他大部人只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基本养老保险。而此次专项调查中,无意落户城镇的调查对象中有31.4%的理由是“担心就业困难、不稳定”。 四是老人养老及环境等因素。调查中也有调查对象表示目前家中有老年人健在,无法去城镇安家落户,也有人认为农村环境优美,食品安全,城里有钱人都去农村买房,自己有房有地何必去城镇。 (二)年轻人进城落户意愿强烈。调查结果显示,在愿意落户的人中,75.9%的年龄在31-50岁之间,有 50%的子女在城镇上学。当前长期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落户城镇的意愿普遍高于中老年务工群体。这部分人之所以有意落户城镇主要基于以下因素:一是有相对稳定、较高的收入,后顾之忧相对较小。由于年轻力壮且文化素质相对较高,在外收入稳定,有落户城镇的经济基础。二是考虑子女教育。调查中很大部分人有意落户城镇完全是出于对城镇较好的教育水平考虑。南沱镇治平村杨某为了儿子能在城区上学,在涪陵实险小学附近买了套二居室的二手房。 (三)有意落户城镇的大部分人员希望在.页眉.
页脚. 家乡就近落户。在希望落户城镇的农民工中,36.8%希望落户于地级城市,34.2%希望落户于县城或建制镇,66.7%希望落户的城镇与目前长期务工的城镇不一致,说明外出农民工还是愿意选择生活在家乡附近的城区或镇区。如农民工郎某自中专毕业后就长期在重庆、贵州等地务工,在外辗转务工多年,但丝毫没有想生活在务工所在地的想法,近期还是想回到涪陵城区买房,为以后定居做准备。 四、农民工市民化推进过程中存在问题 (一)落户政策宣传不足,农民工了解不够。各级政府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的政策方面宣传不足,导致绝大部分对城镇落户政策一片茫然,没听说过或者不了解具体情况。如农民工郎某虽然自身很想在城镇中安定下来,但是却从来没听说过相关落户政策,更不用说了解具体办理措施。本次调查中89.9%的农民工表示不了解中央近期出台的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的政策,对于希望在城镇落户的,85.3%的农民工也不知道该城镇目前是否有落户限制,如果有落户限制,87.1%的农民工也不了解城镇落户的条件是什么。 (二)落户城镇同时不放弃农村耕地及房屋,双栖生活形成资产空置、资源浪费。据调查,目前已在城镇购房的相当部分农民工并没有放弃农村的耕地、宅基地,一般耕地由父母或他人代耕,房屋则空置。新妙镇弋阳村冉某两兄弟均在新妙镇买了房也装修好,平常均空置,农村老家房屋由其母亲及两小孩居住,据其介绍他老家院子共8户人家目前有6户都在新妙或涪陵买了房,但老家房屋都完整保留着。又如荔枝街道平安村4社,目前全社57户中有13户已在城镇买房居住,农村房舍空置;另有举家外出务工8户人家农村房舍也空着,相当于全社36.8%的房屋常年无人居住。 (三)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据调查,当前农民工总体收入水平低,收入不稳定,无完善的医保、养老保险等作支撑,又要面对高昂的房价、高等教育费用及医疗费用,所以部分人即或有一定存款也不敢轻言买房。而对于无力在城镇买房的农民工而言,子女教育又面临着一大问题,随着随迁子女大量涌入城市,加之流动性大,使得子女入学问题变得非常麻烦。如农民工秦某,在货船上打工已多年,但仍然无力在城区买房,只.页眉.
页脚. 有租房,去年孩子上小学花了1万元托关系才进了租住房屋附近的城区实验小学。也有已在城区买房的农民工对于自己后期能否在城镇安得稳也表现出极大担忧。如农民工易某,虽然自己已经在城市中买房居住,但是由于没钱没技术,自己只能在建筑工地从事繁重的体力活,他就表示自己已年近五十,体力已经日趋不足,只参加了到60岁每月能领80元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将来能否在城市长期居住仍是一个未知数。 五、关于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机制,合理配置城镇公共服务资源,为农民工提供好服务保障。农民工进城要让他们进得来,安得稳,逐步能致富,而目前城乡居民差距仍然较大,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至少每月几百元,而农村仅有几十元,农民工进城60岁后单凭几十元养老金根本无法维持生活。所以无论是就业服务、子女教育还是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等,都要按照体现公平对待城乡居民的原则,将农民工纳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并着力提高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范围,使农民工在城镇也能和城镇居民一样享有社会公共服务资源。 (二)制定相应优惠政策,鼓励进城农民工放弃农村资源,避免农村空心化。鼓励转户进城农民工放弃耕地、宅基地,节约耕地资源,减少浪费,同时,制定相应优惠政策,给予放弃农村资源的进城农民工在购房、就业、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相应补助。如可让放弃农村耕地和宅基地的农民工来置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完全免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使其义无反顾地参与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三)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农民工就业能力是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收入增长和转变为市民的基础,要加强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提高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推动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同时加强农村劳动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加快建立市场导向、产学结合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大力培养新型产业工人。 (四)做好正向宣传引导,破除城乡居民隔阂,加快融合相处。各级政府要做好正面宣传引导,鼓励农民工在城镇自在地生活工作,也积极引导城镇居民同等看待农民工,杜绝带上“有色眼镜”看待农民工。社会交往是农民工融入城市.页眉.
页脚. 的重要环节,要扩大农民工的社会交往圈,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打破城乡之间、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的界限,加强他们之间交流与互动、相互信任,建设新型、和谐的城市文化。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网络资源,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消除城市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歧视心理,重视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的疏导工作,从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所谓新生代农民工,是指“80后”、“90后”第二代农民工,目前年龄在20岁- 30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他们对农业不太熟悉,同时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和社会。他们遭遇着方方面面的瓶颈:户籍、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上一代农民工有了巨大差异。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五大特点 受成长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文化素质乃至人生态度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将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也必然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变化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1、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已成为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扛麻袋进城”的老一代农民工的时代渐渐成为过去,“拉皮箱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成为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多半接受了初中、高中、中专教育甚至大学教育,有相当的文化知识。调查显示,年龄在30周岁以下占68.2%;文化程度中,高中技职校占62.7%,高中、技职校文化程度渐成在务工人员的主流,这也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从技能情况分析,技工占19.35%;熟练占34.26%;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有占25.52%。可以看出,受过培训或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调查对象接近80%,说明掌握技能是稳定就业的基础。根据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XX市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16 .1%;21岁-30岁占36.5%,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XX市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页眉.
页脚. 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尤其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的就业首选。他们打工目的不仅仅满足于生活的改善,而是要有所发展,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发展和机会把握。因此他们对于文化知识、专业知识有极强的探索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愿更为强烈。
2、思想观念更加开放,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 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灰暗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与第一代农民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他们追求目标、偏好等与父辈大相径庭。他们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绝大多数人在闲暇时间除了看电视、听广播、使用手机、网络等非常现代化的通讯方式,还会经常光顾网吧、迪厅、酒吧、溜冰场、听音乐等新潮的娱乐场所,染头发、穿时髦服装等紧跟时尚。新生代农民工通常也会在春节时回家一趟,但那仅仅是“礼节性的仪式”,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具活力,思维和价值取向更加多元化,更加趋向于现代文明和城市文化。
3、就业范围更加广泛,自主创业意识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第一代农民工把“进城挣票子、回村盖房子娶娘子”作为进城打工的最终目标,学本事、长见识、改变人生命运、实现个人价值、提升社会地位,开始成为他们中很多人的新观念、新追求。新生代农民工不像第一代农民工将谋生作为第一目标,建筑工地是他们的聚集地,而是将目光则投向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来到城市打工,不仅谋饭碗谋生存,而且谋事业谋发展;他们不仅被用人单位选择,也主动自我选择。同时,第二代农民工就业途径在逐步转变,就业也显得更为主动,新生代农民工不再像第一代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