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要览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要览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中国思想 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重要著作。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论语》 《孟子》 《荀子》 墨家:墨子,《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老子》 《庄子》 法家:韩非、申不害、管仲、子产,《韩非子》 2.孔子的仁学和礼学思想分别是什么? 仁学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礼学思想:恢复周礼,以西周礼制为标准,实行的具体主张为“正民”、反对“政”、“刑”。 3.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有何异同? 异:老子的“无为”指顺应自然,庄子的“无为”指遵循事物的自然趋势而为;老子认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乃万恶之源,他斥礼乐、排刑政、恶甲兵,主张回到“小国寡民”时代,实行无为而治,但社会发展不可逆转,复归原始时代的人的本性无法实现,于是庄子试图逃离实物质世界地藩篱,到纯粹的精神世界去寻求自由,他认为一个人可以彻底摆脱物质世界的羁绊,让精神离开肉体的躯壳,无拘无束地游心于无功、无名、无几的绝对自由的世界。 同:把道作为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道法自然”的哲学命题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是一致的,作为万事万物的本原的道是自然无为的,统治者治理国家也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的方针。 4.什么叫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5.什么是玄学? 玄学即以老庄学说为思想资源来研究幽深玄远的形上问题的学说,因其主要以老庄思想为依据,所以又称“新道家”。 6.什么是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即由王阳明提出的以“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为三大论题的学说。 7.什么是考据学(朴学)? 清代自雍正、乾隆以后,思想控制日趋严格,学者为避免触犯时忌,其著述多集中在考据训诂方面,其结果便是清代考据学的兴起。其治学之根本方法在“实事求是,无证不信”,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制度、金石、校勘、辑佚,等等。 对古籍加以整理 校勘 注疏 辑佚。 8.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有哪些,主要贡献或思想是什么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对专制制度做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抨击,提出的“分治”思想不经否定了“君权神授”说,也超越了孟子的“民贵君轻”论,可为近代民主意识的先声。 顾炎武:主要致力于对经文本义的考索,欲籍此探索圣人之本义,著有《音学五书》 《日知录》 《金石文字录》等作品,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新面”的气魄对理学进行全面批评和创新,在理气、理欲、道器、心性等许多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传统学术进行了总结。 第二章 中国宗教 1.简单了解佛教的传入和发展情况 两汉之际,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内地。东汉初年上层权贵中已有人信佛,但依附于黄老崇拜。汉末三国时期,下层佛教信徒日渐增多。在佛经传译方面,安息国僧人安世高于桓灵之世来到中国,系统翻译介绍小乘经典及禅法。与此同时,月支僧大支娄迦谶来华传译大乘般若学经典及思想,从此大乘佛教传入汉地。三国时,魏人朱世行首次西行求法。但终汉之时,佛教尚未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未能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南朝诸帝皆敬信佛法,尤以梁武帝佞佛最深,使佛教在南朝盛极一时。北方诸少数民族政权大多扶持佛教,中国僧人不断西行求法,最著名的为晋宋之际的法显。道安弟子慧远在南方颇有影响,他与刘遗民等123人建斋立誓,共期往生净土,开中国净土宗之端。隋唐时期是佛教的成熟期,先后出现了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等佛教宗派。宋元以后,佛教衰落,成就主要表现在佛典的整理。 藏传佛教是在公元7世纪,由西藏原有的“苯教”结合印度传入的密教和汉地传入的大乘佛教而形成的。从7世纪松赞干布奉教,到9世纪中叶以前为“前弘期”,以赤松德赞时期最盛,但内有渐顿之争,外有与苯教的激烈冲突。该教又传到四川、青海、甘肃、蒙古等地,并外传至附近不丹、尼泊尔等国家。

2.什么是原始宗教,具体内容有哪些 原始宗教是指尚无宗教经典,也无宗教组织的的一种有神信仰,它属于宗教发展的早期形态,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诸等形式,分别反映了原始人类的生态观、人际观和伦理观。 3.什么是民间宗教,正统宗教,我国正统宗教的代表是什么 民间宗教:包括信仰、迷信及时代相传的文化仪式。 正统宗教:指具有精致的教义管理、严密的组织仪轨,代表主流意识形态的宗教形式。 其代表为佛教和道教。 4.什么是图腾崇拜 在远古时期,人们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神秘的亲属关系后其他特殊关系,此物就成为这个氏族的图腾,成了这个氏族的保护者和象征。 5.简单了解我国佛教的一般知识 a 佛教是世界四大宗教之一,创立者:释迦牟尼。 b 佛教寻求苦乐之根源及其对策:要求止恶行善,改修往来,断烦恼,了生死,超越轮回,悟证真理;发菩提心,立大悲愿,愿我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c 梵语中: 释迦,译能仁,代表慈悲;牟尼,译寂默,代表智慧。 d佛教中的“自由”:不是言论上、信仰上、经济上以及行动上的自由,而是心理上的自由。 e佛教中的“平等”:不是种族的、法律的、经济的以及待遇的平等,而是理性的平等。 f佛教中的名僧及其著作: g晋宋之际:法显 著作《佛国记》 h鸠摩罗什是龟兹名僧 著作《般若》、《法华》、《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经论74部,系统介绍了印度佛教大乘空宗学说。、 i中国名僧:道安、支遁、僧肇、慧远、道生等人。 j慧远:《三报论》、《沙门不敬王者论》 k佛教中不同的宗派: (1)天台宗: 创始人:智顗 特点:该宗适应中国统一的政治形势,用“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将佛教内部各派加以贯通。认为,空、假、中三谛皆由心生,提出“止观”双修,以智慧断惑,以禅定养性。 (2)唯识宗(又称法相宗): 创始人:玄奘和窥基 主要著作:《成唯识论》 特点:该宗宣扬“万法唯识”,以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为八识,前六识管感觉和思维,第七识起联系作用,第八识总管一切,是“根本识”。 (3)华严宗: 创始人:法藏 主要著作:《华严经》 特点:该宗强调无碍圆融,要沟通主客观界限,把认识对象看成主客统一,把世界描绘成复杂多样又连贯圆融的关系网,事事皆体现佛性,彼此交相辉映,重重无尽。 (3)净土宗: 创始人:道绰、善导 主要著作:《无量寿经》、《观音量寿经》、《阿弥陀经》 特点:该宗宣扬极乐世界美妙无比,信奉者只要口念佛号,坚持不懈,即死后往生净土。 (4)禅宗: 创始人:达摩

L六祖弘忍后分为北宗和南宗。北宗尊神秀为祖,主张渐悟。南宗的创始人是惠能,南宗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m佛典:宋代雕刻的《大藏经》 明代雕刻的《南藏》、《北藏》、《方策藏》 清代刊刻的《龙藏》 6.什么叫机锋,什么叫公案,什么叫棒喝 机锋:用比喻、隐语等来表达思想、启发他人。 公案:禅宗所称宗门历史故事,名为“公案”。 棒喝:禅宗大师们喜欢手持禅杖,作为领众的威信象征。后以棒击或拳打、脚踢的方式来开导信徒,称之为棒喝。 7.道教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1)对中国思想文化进程的影响: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受道家思想影响,邵雍的先天象数之学,其框架来自道家的《先天图》 ; (2)对民间信仰的影响:道教诸神庞杂而无严密系统,造成明清民间信仰的多重崇拜;还有明代问世的道教《功过格》 《阴骘文》等劝善书,对民间道德生活有深远影响,起着移风易俗色作用; (3)对艺术的影响:广泛吸收各地民间音乐乃至西域音乐发展起来的道教音乐,不仅涌现了像阿炳这样的著名音乐家,而且还保存了《玉音法事》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等许多乐谱,这些都是民间音乐的宝贵遗产。 (4)对文学的影响:道教对中国文化的艺术想象力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中国文学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丰富了文学创作的题材,给文学艺术提供了神奇诡谲、色彩绚丽的意象,激发了无数作家、诗人的艺术想象力; (5)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炼丹术极大地推动了古代化学科学的发展,积累了关于汞、铅、砷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此外《真元妙道要略》一书载了有关制造火药的最明确记录; (6)对医学的影响:“悬壶济世”出自道教的故事传说,葛洪撰有《金匮药方》 《肘后备急方》 《神仙服食药方》等多种医药书籍,对传染病有所研究,对疫苗法也有确切的认识,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 孙思邈的《千金药方》都是道教著名的医药书,李时珍《本草纲目》肯定任督二脉乃道家从静定功夫中得来,还丹内炼成为医疗术之一; 8.简单了解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 (1)藏传佛教在公元7世纪由“苯教”和印度密教、大乘佛教结合形成。 (2)该教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称为藏密。 (3)宗教活动重视诵咒、祈祷、祭祀、供养,尊称高僧为“喇嘛”分“前弘期”和“后弘期” (4)11世纪中叶起,各教派陆续形成,有白教(噶举派)、花教(萨迦派)、红教(宁玛派)、黄教(格鲁派)等,13世纪出现活佛转世制度 (5)黄教由宗喀巴创立,在各教派中势力最大,其嗣法弟子称达赖、班禅,代代相传,担任黄教教主。

第三章 中国民俗

1.了解古代姓氏起源 姓氏本身是社会结构中标示血缘关系的符号,与宗族、门阀、身份等制度密切相关。姓氏最初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为若干氏族,每个氏族以区别他族的图腾和居住地为族号,这个族号便是“姓”。 “氏”的产生比姓晚,同一母族又分为若干族,每个支族要有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便是“氏”。 奴隶社会以后,“氏”大都由统治者赐封地而得来。 春秋战国时期,“氏”已经成为贵族地位的标志,秦汉以后姓与氏合二为一了。 2.古人名与字的关系如何 (1)字与名意义相同;例:屈原,本名平,字原,平原同意。 (2)名与字意义相关,字是对名的补充与说明;例:张飞,字翼德。 (3)名与字意义相反;例: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 (4)名与字取于五行相生相克;例: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取水生金之意。 (5)名与字取自古语;例:钱谦益字受之,取自《尚书》“满招损,谦受益”之语。 3.古代称谓的常用谦称,重要亲属称谓,上古女子称名方式 常用称呼: 先秦男子一般对尊贵者成为:臣、仆 后世只有官员对帝王称:臣 清代大臣对皇帝自称:奴才 官场中下属对上司自称:卑职 老百姓在地方官面前自称:小民、小人 先秦之外平辈间的谦称:仆、有时也会有鄙人、不才 年轻者对年长者自称:晚生、后学 年长者对后辈自称:老朽、愚 写信给别人时要自署名而非字号,向对方称自己的亲属时要加“家”,如“家父”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