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
.
浅谈我国的传统用人艺术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在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发
展过程中,一代一代帝王将相在维护自己的统治与利益的同时,逐步形成了极其丰富的用人
艺术。归纳起来,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视为用人要则。几乎是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
一个千古不变的信条。这既是一种封建观念的沉淀,也是中国人之文化的体现。特别是用人
不疑,之所以作为一种古代用人准则而今天还在谈论,甚至至今还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是因
为有很多成功的用人事例流传下来。如唐太宗认为,“为人君者,驱驾英才,推心待士”,
将人君的“推心待士”作为驱驾英才的重要条件。基于这种认识,唐太宗对待臣下的态度,
能够做到“事臣如礼”。对臣下提出的良谋高策,尽量做到言听计从。对于那些敢于进谏的
官员,唐太宗也多加鼓励,从谏如流。在唐太宗的鼓励下,不少官吏敢于犯颜直谏,直陈朝
政得失,对维护唐王朝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唐太宗本人也成为开明皇帝而流传千古。
第二,知人善任,唯才是举。要想真正选好人、用好人就必须做到知人与识人。有知人
之明,方能用人之才。用人之才,方能人尽其才。人尽其才,方能事业兴旺。三国时期的刘
邵根据古代的圣王贤君的用人之道,明确地提出了“人才不同,能各有异”,必须“量能授
官,不可不审也”的用人准则。这里的“审”就是审视人才特长所宜,审度人才能力大小,
然后根据人才的不同专长委以不同的事任,做到人尽其才。若用人不审专长就会造成才非所
宜的人才浪费。刘邵还提出,在用人的时候,不仅要位人以才,使才宜其位,而且还应注意
授官以能,使能当其职。三国时期的刘备,在未得诸葛亮出山之前,虽有关羽、张飞、赵云
等一干猛将,却是屡打败仗,而自请诸葛亮出山后,却是捷报频传,令当时强大无比的曹操
都刮目相看。以致刘备感慨“备得军师,如鱼得水”,这就是知人善任的明显例证。
知人善用的前提是必须有人可识,有人可任,否则这一用人举措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
招才寻才供选择,古人提出并实践了“喂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
事家曹操为了招揽人才,在他所颁发的《求贤令》中明确提出“名扬仄陋,唯才是举”。在
古代,有为的君王还意识到“唯才是举”不仅要“外举不避嫌”,而且看重其才“兼文武两
器”。
第三,礼法并重,德治仁政。在诸子百家的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均对
法以及法与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关系,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最主要的
思想是“礼治”与“法治”。礼包括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规定和礼仪上的规定两个方面。儒
家在对周礼进行不同形式的继承和改造时经历了孔子、孟子、荀子三个阶段。孔子强调以仁
入礼,孟子则倡导仁政,前者突出了礼的论理性和强制性,后者强调使礼成为国家意志的表
现,但他们都强调的是礼的内在精神,而荀子则认为“人之初性本恶”,因而其强调礼的外
在规范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将礼与法结合起来,倡导礼法并重。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政治的好坏、社会的治乱直接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德治
仁政”始终是古代中国人所企盼的理想目标。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德治与法治,从来就是相
辅相成、相互促进,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
第四,赏罚分明,恩威并施。它是古代君王用以激励官吏的常用手段,它对调动人的积
极性,强化人的责任感,从而用好、管好人具有重要意义。古代的韩非对赏罚的论述正在中
国古代思想家中是最具特色的,他从人性好利恶害出发,得出结论:“人情者,有好恶,故
赏罚可用。”在此基础上,韩非进一步分析了人们的不同欲求。强调人不仅会求利、求赏,
以满足生存;而且还要求名、求誉,以满足自尊。就此,他明确提出了“赏誉同轨,非诛俱
行”的激励方式,以提醒领导者,实施赏罚时应该特别注意在给予奖赏的同时也授予相应的
荣誉;在进行惩罚的同时也应加之相应的恶名,以达到强化激励的效果。
许多学者认为,传统用人的恩威并施实质上是一种家长式领导,它包含两方面的行为类
.
.
型:立威与施恩。在立威方面,家长式领导表现出4种典型行为,包括专权作风、贬损部属
能力、形象整饰与教诲行为,部属相应会表现出个别照顾与维持面子,部属相应表现出顺从
行为、服从行为、敬畏行为与羞愧行为;在施恩方面,家长式领导会表现出个别照顾与维持
面子,部属相应表现出感恩与图报行为。今天,对立威与施恩我们应赋予其新的内容,即要
重视人的利益需求。利益的存在不仅是物质的、经济的利益,还是政治的利益,社会的利益,
还包括心理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构成的各种利益。利益结构着社会,利益连接着人。因此重
视人的正当利益需求,就是对人的最大关心,是以感情激励人。
第五,严于律己,率先垂范。“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古代先哲
“正己正人,成已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维
方式和方法,是古代用人及管理的又一成功要则。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不论是过去,还是
现在,都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品质,领导者只有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别人。领导者的带头作
用就是无声的命令。中国古代把修身看成是同奇家、治国、平天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
统,是非常深刻的人事管理思想。
第六,扬长避短、不求全责任。“世上之人,各有所长,也皆有其短,兼收并储,天下
都是可用之人”。辩证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永远是有限的。一个人
的能力是有限的,本领是有限的,要做好一切事情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用人如器,各
取所长”。在中国历史上,用人“扬长避短、不求全责任”就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三国时期
的刘备,尽管诸葛亮有清高、张飞有鲁莽、关羽有刚愎自用等各自不足的一面,但他却没有
对这几个人求全责备,而是创就自己的帝业中,对关羽、张飞用其刚,对诸葛亮则用其谋,
扬长避短,恰到好处。唐太宗也认为,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全才,只要不求全责备,“用
其所长,掩其所短”,就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唐太宗分别用房玄龄善谋、杜如梅能
断之长,使二人相互配合,辅佐自己,对创建大唐盛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创造了很多新的用人理念,但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仍是我
们最有利,最依赖的用人向导。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在国家的管理中,中国传统的用人艺术都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