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银监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指导意见

银监会-银行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指导意见

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相关要求,推动我国银行业转变发

展方式和稳健运行,提升银行业监管有效性,近日,中国银监会印发

《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确立了我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政策框架。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发布的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紧密结合国内银行业经营和监管实际的基础上,《指导意见》按照宏观

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监管标准统一性和分类指导统筹兼

顾的总体要求,明确了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监

管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臵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

——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

的最低要求分别为5%、6%和8%;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

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为防止银行业金

融机构杠杆率的过度积累,《指导意见》引入杠杆率监管要求,银行业

金融机构杠杆率不得低于4%。

——建立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和监测指标体系,在我国现

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提升流动性风险监管的有效性。

——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贷款拨备率不低

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并根据经济周期、贷款质量和盈利

状况,对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进一步缓解

银行体系的亲周期性。

此外,《指导意见》从市场准入、审慎监管标准、持续监管和监管

合作等方面进一步提出了增强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有效性的一整套

措施。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新监管标准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事

关我国银行业长期稳健发展大局。根据《指导意见》要求,银监会将于2011年完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等配套监管规章的修订

和发布工作,为2012年初开始实施新监管标准奠定基础。银行业金融

机构应按照“《新资本协议》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同步推进,第一支柱

与第二支柱统筹考虑”的总体要求,积极稳妥地做好新监管标准实施的

各项准备工作,加强对实施新监管标准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切实可行

的新监管标准实施规划,调整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业务转型,从公司治理、政策流程、风险计量、数据基础、信息科技系统等方面不断强化风险管

理,确保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别在2013

年底和2016年前达到新监管标准的要求。

中国银监会关于

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

银监发【2010】44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

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

公司: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完善

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

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并要求各成员经济体两年内完成相

应监管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监管标准,2019年1月1日前全面达标。《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确立了微观审慎

和宏观审慎相结合的金融监管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监管

要求,建立全球一致的流动性监管量化标准,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

银行体系稳健性乃至宏观经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为推动中国银行业实

施国际新监管标准,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国内银行的国际竞争力,特

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目标和指导原则

(一)总体目标

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根据国内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实际,构建面向未来、符合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银行业监管框架,推动银

行业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增强银行业稳健性和竞争力,支持国民经济稳健平衡可

持续增长。

(二)指导原则

1.立足国内银行业实际,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成果,完善银行业

审慎监管标准。基于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实际,坚持行之有效的监管实践,借鉴《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提升我国银行业稳健标准,构建一整

套维护银行体系长期稳健运行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

2.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有机结合。统筹考虑我国经济周期

及金融市场发展变化趋势,科学设计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

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并合理确定监管要求,体现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要求,充分反映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的单体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3.监管标准统一性和监管实践灵活性相结合。为保证银行业竞争的公平性,统一设定适用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同时适当提高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臵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确保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向新监管标准平稳过渡。

4.支持经济持续增长和维护银行体系稳健统筹兼顾。银行体系是我国融资体系的主渠道,过渡期内监管部门将密切监控新监管标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微观影响和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宏观效应,全面评估成本与收益,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政策协调,避免新监管标准实施对信贷供给及经济发展可能造成的负面冲击。

二、提高银行业审慎监管标准

根据《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确定的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新标准,在全面评估现行审慎监管制度有效性的基础上,提高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等监管标准,建立更具前瞻性的、有机统一的审慎监管制度安排,增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强化资本充足率监管

1.改进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一是严格资本定义,提高监管资本的

损失吸收能力。将监管资本从现行的两级分类(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修改为三级分类,即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严格执

行对核心一级资本的扣除规定,提升资本工具吸收损失能力。二是优化

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扩大资本覆盖的风险范围。采用差异化的信用

风险权重方法,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升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明确操作

风险的资本要求;提高交易性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场外衍生品交易

等复杂金融工具的风险权重。

2.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将现行的两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

(一级资本和总资本占风险资产的比例分别不低于4%和8%)调整为三

个层次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一是明确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即核心

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5%、6%和8%。二是引入逆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包括:2.5%的留存超额资本和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三是增加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

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若出现系统性的信贷过快增长,商业银行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

3.建立杠杆率监管标准。引入杠杆率监管标准,即一级资本占调整

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不低于4%,弥补资本充足率的不足,控制银

行业金融机构以及银行体系的杠杆率积累。

4.合理安排过渡期。新资本监管标准从2012年1月1日开始执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分别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

达到新的资本监管标准。过渡期结束后,各类银行应按照新监管标准披

露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

(二)改进流动性风险监管

1.建立多维度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建立流动性

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流动性比例、存贷比以及核心负债依存度、

流动性缺口率、客户存款集中度以及同业负债集中度等多个流动性风险

监管和监测指标,其中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融资比例均不得低于100%。同时,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多情景、多方法、多币种和多时

间跨度的流动性风险内部监控指标体系。

2.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进一步明确银行业金

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审慎监管要求,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精细化

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严格监督检查措施,纠正不审慎行为,促使商业银

行合理匹配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增强银行体系应对流动性压力冲击的能力。

3.合理安排过渡期。新的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和监测指标体系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分别给予2

年和5年的观察期,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于2013年底和2016年底前分别达到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的监管要求。

(三)强化贷款损失准备监管

1.建立贷款拨备率和拨备覆盖率监管标准。贷款拨备率(贷款损失准备占贷款的比例)不低于

2.5%,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占不良贷款的比例)不低于150%,原则上按两者孰高的方法确定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

2.建立动态调整贷款损失准备制度。监管部门将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质量差异和盈利状况的不同,对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经济上行期适度提高贷款损失准备要求,经济下行期则根据贷款核销情况适度调低;根据单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质量和盈利能力,适度调整贷款损失准备要求。

3.过渡期安排。新标准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应于2013年底前达标;对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部门将设定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并鼓励提前达标:盈利能力较强、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少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6年底前达标;个别盈利能力较低、贷款损失准备补提较多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8年底前达标。

三、增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有效性

根据国内大型银行经营模式以及监管实践,监管部门将从市场准入、审慎监管标准、持续监管和监管合作几个方面,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

1.明确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定义。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主要考

虑规模、关联性、复杂性和可替代性等四个方面因素,监管部门将建立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方法论和持续评估框架。

2.维持防火墙安排,改进事前准入监管。为防止系统重要性银行经

营模式过于复杂,降低不同金融市场风险的传染,继续采用结构化限制

性监管措施:一是维持现行银行体系与资本市场、银行与控股股东、银

行与附属机构之间的防火墙,防止风险跨境、跨业传染。二是从严限制

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事结构复杂、高杠杆交易业务,避免过度承担风险。

三是审慎推进综合经营试点。对于进行综合经营试点的银行,建立正式

的后评估制度,对于在合理时限内跨业经营仍不能达到所在行业平均盈

利水平的银行,监管部门将要求其退出该行业。

3.提高审慎监管要求。除附加资本要求之外,监管部门将视情况对

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更高的审慎监管要求,以提升其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一是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自救债券,以提高吸收损失的能力。

二是提高流动性监管要求。三是进一步严格大额风险暴露限制,适度降

低系统重要性银行对单一借款人和集团客户贷款占资本净额的比例。四

是提高集团层面并表风险治理监管标准,包括集团层面风险偏好设定、

统一的风险管理政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集团内部交易等。

4.强化持续监管。一是监管资源向系统重要性银行倾斜,赋予一线

监管人员更广泛的权力,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的

监管,以尽早识别风险并采取干预措施。二是丰富和扩展非现场监管体系,完善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监管评估框架,及时预警、有效识别并

快速处臵风险。三是进一步提升系统重要性银行现场检查精确打击的能力,督促系统重要性银行加强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防止和纠正不安全、不稳健的经营行为。四是实现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结合,采用产品分析、模型验证、压力测试、同业评估等监管手段,保证监管技术能够适

应系统重要性银行业务和组织机构日益复杂化的趋势。五是指导并监督

系统重要性银行制定恢复和处臵计划、危机管理计划,增强系统重要性

银行自我保护能力。

5.加强监管合作。在跨境合作方面,建立对境外监管当局监管能力

的评估机制,健全跨境经营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联席会议机制,提高

信息交流质量,加强在市场准入、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以及危机管理

方面的合作。在跨业合作方面,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监管部门将加强

与人民银行、证券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构建“无缝式”金融监管体系,改进对银行集团非银行业务的风险评估。

四、深入推动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

对资本和风险加权资产进行科学计量与评估是新监管标准实施的基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新资本协议》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同步推进,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统筹考虑”的总体要求,从公司治理、政策流程、风险计量、数据基础、信息科技系统等方面不断强化风险管理。2011年,监管部门将修订《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确立的相关方法准确计量监管资本要求,全面覆盖各类风险;同时,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健全内部资本评估程序,强化银行业稳健运行的微观基础。

对于表内外资产规模、国际活跃性以及业务复杂性达到一定程度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新的监管要求,实施《新资本协议》中的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目前已完成了一轮预评估的第一批实施银行应当在已经取得的良好成就基础上,根据评估意见积极整改第一支柱实施的主要问题,并积极推进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建设,争取尽快申请正式实施。其他根据监管要求应当实施高级方法或自愿实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沟通,尽早制订实施规划方案。

对于其他不实施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从2011年底开始在现有信用风险资本计量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的标准方法,计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

并按照第二支柱相关要求,抓紧建立内部资本充足评估程序,识别、评估、监测和报告各类主要风险,确保资本水平与风险状况和管理能力相

适应,确保资本规划与银行经营状况、风险变化趋势和长期发展战略相

匹配。2016年底前,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应建立与本行规模、业务

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资本充足率评估程序。

五、工作要求

新监管标准实施是事关全局的长期系统工程,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准

确理解新监管标准的实质,充分认识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意义,加强配合,积极稳妥地做好新监管标准实施的各项准备工作。

(一)制定配套监管规章

为保证新监管标准如期实施,2011年监管部门将修订完善《商业

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以及流动性风险监管、系统重要性银行监

管相关政策,为新监管标准的实施奠定基础。同时,大力开展新监管标

准的培训和宣传工作,分期、分批地开展各级监管人员和银行业金融机

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新监管标准实施打造有利的舆论环境

和广泛的人才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

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高度重视新监管标准实施工作,尽快成立以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新监管标准实施领导小组及相应工作机构,统筹规划协调新监管标准实施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序稳步推进。董事会应负责新监管标准实施规划及有关重大政策审批,定期听取高级管理层汇报,对实施准备情况进行监督;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新监管标准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规划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本指导意见,全面进行差距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新监管标准实施规划。实施规划至少应包括:资产增长计划、资产结构调整方案、盈利能力规划、各类风险的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资本补充方案、流动性来源、贷款损失准备金补提方案、各类监管指标的达标时间表和阶段性目标。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2011年底前完成实施规划编制,并报监管部门备案。

(四)调整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业务转型

谋求经营转型不仅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满足新监管标准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在日益复杂经营环境下提高发展质量的必由之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转变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增长之路。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坚守传统业务模式的前提下,在信贷业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提升金融服务效率和信贷质量。一是调整业务

结构,制定中长期信贷发展战略,积极调整信贷的客户结构、行业结构

和区域结构,实现信贷业务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管理,通过不断优化

风险计量工具,完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健全风险制衡机制,真正提

升增长质量。三是创新服务。积极发展网络银行、电话银行、信用卡等

渠道拓展业务,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为资产业务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同时降低经营成本,扩大收入来源。

(五)持续改进风险管理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经营特点,强化风险管理基础设施,

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一是完善风险治理组织架构,进一步明确董事会、

高管层、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条线的角色和职能。二

是强化数据基础,通过新监管标准实施切实解决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长

期存在的数据缺失、质量不高问题。三是积极开发并推广运用新型风险

计量工具,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计量准确性。四是强化IT系统建设,为风险政策制定和实施、风险计量工具运用及优化奠定基础。五是

强化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职能,强化与外部审计的合作,共同促进内部

制衡机制建设。六是改进激励考核机制,建立“风险-收益”平衡的绩

效考核和薪酬制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所面临的突出风险,包

括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经济结构调整潜在的重大信用风险,积

极探索系统性风险和个体风险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

健全资本评估程序,确保资本充分覆盖各类风险。

(六)加强对新监管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和跟踪评估

从今年开始,监管部门要将商业银行新监管标准实施准备情况以及实施进展纳入日常监管工作,对各行新监管标准实施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新监管标准实施规划执行不力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相应监管措施。过渡期内,监管部门将持续监测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监管指标的水平及变化趋势,深入评估新监管标准实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行为、信贷供给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分析执行新监管标准的效应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报送监管部门,配合做好新监管标准的完善和实施工作。

请各银监局将本意见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

二〇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

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中国银行业实施

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近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确定了我国银行业实施国

际新监管标准的总体原则、主要目标、过渡期安排和工作要求。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指导意见》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1.请介绍《指导意见》出台的背景。

答:这场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暴露西方发达经济体金融体系以及金融监管制度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危机以来,国际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按照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确定的方向,全面推进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作为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全面参与了危机以来的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积极维护我国银行业核心利益。2010年11月份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尔

峰会批准了巴塞尔委员会提交的商业银行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改革方案,并原则同意金融稳定理事会有关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政策框架。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Basel III)的最终文本,并要求各成员经济体两年内完成相应监管

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监管标准,2019

年1月1日前全面达标。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银行业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突破,监管有效性不断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但是,我国银行业体制、机制建设依然处于发展初期,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础并不稳固,经营效率和资金配臵效率尚有待提升。十一届人大

四次会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参与国际金融准则新一轮修订,提升我国金融业稳健标准。借鉴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成果,完善我国银行业监管制度,不仅是我国作为二十国集团、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巴塞尔委员会成员应尽的国际义务,而且是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银行体系应对内外部冲击能力,维护银行体系长期稳健运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要举措,也是推动银行业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提高金融资源配臵效率、支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2010年下半年以来,银监会根据国内银行业改革发展和监管实际,着手统筹规划新监管标准实施工作,在充分吸收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和学术界意见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未来、符合国情、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银行业监管框架,提出了完善银行业审慎监管制度、健全银行业风险处臵安排的一整套方案。

2.巴塞尔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将实施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吗?巴塞尔委员会如何确保所有成员在实施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时能够保持一致?

答:在2010年11月召开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尔峰会上批准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均已承诺在规定的过渡期中开始实施新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目前各经济体都在修订配套的监管法律和监管规章,其中部分经济体将根据本辖区银行体系的实际提出较高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标准,并提前实施新监管标准。

为保证新监管标准在全球范围内的一致实施,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巴塞尔委员会组建了专门的工作组负责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相关解释工作;巴塞尔委员会的标准实施工作组(SIG)将在成员范围内对各国实

施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政策和进展开展专题评估;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监测工作组(CMG)将在过渡期内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和流动性监管

标准进行持续的测算,并评估其影响。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也表示,将把各成员经济体实施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进展列为其平行审议(peer

review)的重中之重。

3.《指导意见》是否提高了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所确立的资本充

足率监管标准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是否有差异?

答:根据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指导意见》统筹考虑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的要求,设定了三个层次的资产充足率监管标准:一是三个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5%、6%和8%。二是引入逆周期超额资本要求,

包括:要求商业银行基于跨周期的风险参数计量资本;计提2.5%的留

存超额资本要求;计提0-2.5%的逆周期超额资本。三是系统重要性银

行的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

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低于11.5%和10.5%,

与国内现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大型银行11.5%、中小银行10%)

基本一致。

国内新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与结构安排和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总体上一致,差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核心一级(普通股)资本充足率最低标准为5%,比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高0.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我国长期重视资本质量监管,目前国内各类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都显著高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规定的4.5%最低标准,将核心一级资

本充足率最低要求设定为5%不会对国内银行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国内

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而巴塞尔委员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尚未就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达成最终共识。

4.为什么《指导意见》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过渡期安排与第三版巴塞

尔协议不同?

答: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要求2013年初开始执行新的资本监管标准,2018年底达标;而国内新监管标准自2012年初开始实施,2016年底达标,实施时间提前1年,最后达标时间提前2年。

设定不同于第三版巴塞尔协议过渡期安排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第三版巴塞尔协议给予较长的过渡期,主要是由于绝大多数欧美银行面临较大资本缺口,需较长时间调整经营行为,同时欧美经济增长前景尚不明朗,尽快实施严格的资本监管标准可能拖累经济复苏的进程。二是国内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2010年底银行业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

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12.2%和10.1%,绝大多数银行已经达到新监管标

准,具备较快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条件;同时实施严格的资本约束有助于抑制商业银行长期存在的信贷高速扩张潜在的信用风险,这与“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总体要求也是一致的。三是虽然2018年底是全球银行业的最后达标时限,但市场压力将

推动国际化大银行尽快达标,尽快实施新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有助于提升国内大型银行的评级和市场信誉,为国内大型银行实施国际化战略创

造有利的监管环境。

5.第三版巴塞尔协议提出的杠杆率监控标准为3%,《指导意见》

中的杠杆率标准确定为4%,主要考虑是什么?

答:银行体系过度杠杆化是本轮金融危机负面效应显著放大的重要原因。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之所以将杠杆率监管标准确定为3%,并给予

较长的过渡期,主要是迁就欧美大型银行杠杆率普遍偏低的事实,是妥协的结果,按此标准难以对银行体系的杠杆率累积形成有效约束。从我国银行体系的实践来看,大多数银行业金融机构杠杆率已经达到了4%,只有少数资产高速扩张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未达标,并且差距也较小。为推动商业银行转变高速扩张的发展模式,强化自我约束,提升发展质量,将杠杆率监管标准设定为4%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若将杠杆率监管标准定得过低,对银行高速扩张的行为不能形成有效约束。

流程银行建设工作汇总

流程银行建设工作汇总

————————————————————————————————作者:————————————————————————————————日期: 2

3 关于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情况 工 作 汇 报 省行合规风险部: 根据省行对流程银行建设工作安排,现将我行流程银行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贯彻情况。我行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及支行班子成员召开了关于流程银行建设的专题会议,认真传达了省行要求的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对流程银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将流程银行建设作为今后长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合规风险和信贷管理部门牵头,其他条线部门配合,要求各部门对产品的业务流程和相对应的管理流程进行认真梳理,明确分工,定期调度,全力推进流程银行建设工作。 (二)组织架构现状。我行对“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做过多次调整性安排。目前“三会一层”架构清晰,职责明确。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下分别下设了专门委员会。按照前、中、后台分离的原则,明确了“三会一层”的职责分工,达到有效制衡、决策科学;建立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的组织架构,共设置了5个处室和5个中心,前台部门由资金营销部和贷款中心组成,承担业务的营销职能。中台部门由信贷管理处、贷款审查中心、外汇管理中心、财务管理处和会计结算中心等部门构成,为前台部门提供专业性的管理和指导,实施有效风险控制。后台部门由稽核审计处、科技信息管理中心、人 力资源处、后勤服务等支撑保障职能。按照流程银行建设的要求,我们还将做进一步调整。 (三)制度建设情况。按照流程银行建设要求,各流程操作环节有明确的要求,各岗位有明确的操作程序,对配套的制度、办法、流程重新修订,明确职责权限,共梳理制定内控制度210项,其中:信贷管理71项,人事劳资12项,财务管理8项,支付结算13项,票据投行12项,银行卡业务11项,安全保卫9项,信息科技8项,稽核审计9项,风险政策6项,存款业务35项,外汇管理16项。 (四)流程设计情况。按照“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强调内部主要业务条线的系统管理和统一核算,对产品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进行了梳理。 1. 业务流程。 对于市场细分与客户定位流程建设方面,开展了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为目标的客户库建库工作,由资金营销部和贷款中心组成建库工作小组,深入挖掘潜在客户资源; 对于金融产品与服务开发流程建设方面,推出了出口信用保单质押贷款,建立了前台人员服务考评体系; 信贷业务流程建设方面,一是业务流程不断优化,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原则,成立了贷款中心和贷款审查中心,取消了支行权限外贷款审查环节,实行会签制度,缩短办贷流程;二是信贷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再造,首先,我行聘请了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参与我行公司条线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也是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 对客户结构、行业分类等进行现状分析,同时积累产业、行业、信用意识、经营特点等区域性的客户样本数据,建造全覆盖式的客户类型评级模块。其次,进行内部制度梳理阶段,设计内部评级方案,建立评级模型,从信贷管理部门、风险审批部门、放款执行部门等相对应岗位设置确定全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评级收集的客户数据建立内部评级模型,设计指标体系和有关参数,通过实际运用过程对指标参数进行修改和优化,完善内评系统,同时设计一个专门针对财务信息不健全的小微企业打分卡模型,用于对其进行评级打分。最后,强化信贷队伍建设,从高级管理人员一直到客户经理,组织分层次的培训。对高管人员主要从违约风险计量的必要性、银行资本监管的制度设计等,建设理念层面的启发和灌输;对前台客户经理主要从如何勘察、如何访谈提问、怎样收集资料、怎样看企业报表的重点科目等进行标准化工作流程的培训;对评级人员主要从判断企业收入的真实性、对财务机构的波动异动分析、潜在财务造假原因及分析等方面进行提高。最终形成内、外评级相结合、前中后台完全分离、相互制约的流程化客户评级体系。 存款与柜面服务流程建设方面,成立了后督中心,加强了后台审核和监督环节;

XX银行风控模型建设方案

XX银行风控模型建设方案 一、风控搭建整体思路 对于本行来说,开展互联网贷款面临的主要难题是数据和风控,特别是对于平台引流的消费金融客户,银行能获得的信息和数据极少。银行在收集数据这方面是很无力的,由于是消费信贷,贷款审批速度要求较快,无法对顾客进行一个全面的审查,没有一份比较详细的数据对顾客就没法形成完整的画像,这会大大提高贷款的风险。 因此在业务开展初期需要引入海量跨行业数据作为风控模型的基础,并借助专业咨询公司的力量建立起本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议在本行自有数据不足的情况下,采取专家模型冷启动的方式建立起本行的反欺诈模型,评分模型,授信策略模型,定价模型等风控模型。并针对不同的网贷产品制定清晰的风险管理策略,明确网贷产品的风险偏好,按照小额分散的原则,从行业、区域、产品等维度设定互联网贷款的风险限额,审慎确定单一客户授信额度上限。 在产品正式上线后,试运营期间逐步积累充分的数据,需要专业的大数据风控团队和技术团队,对数据源进行清洗、整合、分析,对各环节的风控模型进行持续监督、验证、优化、再开发,在经历一个较为完整的周期后再与专业厂商采取联合建模的方式建立更适合本行产品情况的风控模型。 建立风控模型的全过程本行遵循以下原则:严格保密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合作建设的原则、先易后难的原则、迭代更新的原则、

审慎发展的原则。同时应由专业团队专人跟进风控建模全过程,切实防范本行的风控模型核心数据外泄。 在选择合作机构方面,本团队将风控体系的建立分成三大板块:一是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对本行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辅导,形成高效、有序、切合本行发展方向的完整风控体系。目前备选的厂商有:XX、XX、XX、XX、XX等;二是与专业的数据公司进行合作,确保风控模型具备良好的基石。目前备选的厂商有:XX、XX、XX、XX等;三是选择实用性强的产品厂商,挑选可扩展性强、兼容性强、界面友好、操作便捷的决策引擎,为本行后续全线上审批产品的推出做铺垫。目前备选的厂商有:XX、XX等。 目前本部接触的厂商包括专业咨询公司、专业数据源公司、咨询和产品兼具的公司和提供三大板块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本部将会仔细研究每一家厂商提供的解决方案和报价,并挑选出几家较具竞争优势的厂商入场做POC,力争选择出性价比高、实用性好、兼容性强的厂商。 二、具体工作 针对本行目前的业务方向和产品需求,确定当前的工作重心在于为结合具体场景的消费贷量身打造一整套风控方案,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源 1.政府类公共数据:包括社保、公积金、税务、水电缴费等信息。

流程银行建设落地实施方案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流程银行建设落地实施方案 篇一:农村银行流程银行建设指导意见-第七版 农村银行流程银行建设指导意见 (20XX年7月1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为规范并推进农村银行流程银行建设,促进农村银行加快战略转型,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指导意见。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指导意见所称农村银行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及银监会有关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村镇银行。 第三条(流程银行建设定义)本指导意见所称流程银行建设是指农村银行为追求在质量、效率、成本、风险和银行价值等方面绩效的持续改进,对业务流程、管理流程、公司

治理、组织结构、运行机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全面、持续优化或再造的内部改革过程。 第四条(流程银行建设总体要求)农村银行应稳步推 进流程银行建设,逐步建立与市场定位、组织特点、业务规模、管理基础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 第五条(流程银行建设原则)流程银行建设应当遵循以 下原则: (一)战略导向原则。农村银行应制订清晰的发展战略作为流程银行建设的出发点,围绕建设有利于战略实现的各项核心能力作为流程银行建设的重点。 (二)客户为中心原则。流程银行建设应围绕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个性化、综合化、多样化特点,设计、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和产品,有效满足客户需求。 (三)兼顾效率与风险原则。流程银行建设应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兼顾提高流程效率、满足客户需求与银行自身风险管理的需要。 (四)前瞻性与适用性相结合原则。流程银行建设应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同业的领先实践和做法,同时充分考虑农村银行自身的市场定位、人员素质、业务规模、管理基础等实际情况。 (五)整体规划与循序渐进相结合原则。流程银行建设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内部改革过程,应进行统筹考虑、整体

商业银行数据合规分析系统

商业银行数据合规分析系统 V1.0 技术白皮书 2017年2月

为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银行业风险事件发生,近年来银行业监管当局在业务监管范围、方式和技术手段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大量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革新监管的现场检查、非现场检查的监管执行模式。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更加严厉、更加直接、更加精细的业务合规监管检查。比如,2012年3月至今银监会通过发布《中小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以及建立新一代监管数据分析平台,使得原来只能针对小部分大型商业银行才可以进行的监管业务,可以推广到全国各类中小银行进行合规性监管。大大提高了合规性监管的范围、频度,有效防范商业银行业务风险事件发生。 监管机构通过对银行上报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不合规业务,并据此开展相应的现场检查工作,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银行业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在做好上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的同时,更多要关注银行业务的合规性。 1.产品定位及价值 本软件产品就是帮助商业银行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对本行经营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分析和定位,协助落实整改,转变风险管控思路,建立主动的业务合规预警机制,从被动接受监管部门检查转为主动查找和分析商业银行自身业务合规性,从监管事后整改转为事前防范,扎实提升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能力和风险管控水平。 本软件产品结合商业银行基础数据,将业务合规分析模型导入其中,通过模型运算得出存在疑点的交易信息和客户信息,提示和披露

商业银行在经营业务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点,以达到如下目的: 1、对商业银行存在的违规业务问题能够进行精确定位 2、协助商业银行对专项风险的进行深度分析。 3、协助商业银行对业务合规风险进行持续检查和监控 系统结合监管思路和重点,整理了约40多个业务合规分析模型,能通过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数据进行自动化分析,全方位地检查商业银行存在的不合规业务情况。 部分业务合规分析模型名称如下: ?贷款利率异常浮动 ?受托支付超期 ?关联互保 ?为房地产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 ?向非土地储备机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 ……等等约40多个业务分析模型。 2.产品功能特点 (1)系统功能结构 系统主要的功能结构如下图所示:

银监会内设机构职能介绍及机构设置

银监会内设机构职能介绍及机构设置 北京人事考试网: 银监会职能: 1、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并发布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规章、规则; 2、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审查批准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以及业务范围; 3、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行任职资格管理 4、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规则; 5、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非现场监管,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评价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状况。 6、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进行现场检查,制定现场检查程序,规范现场检查行为; 7、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并表监督管理; 8、会同有关部门建立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制度,制定银行业突发事件处置预案,明确处置机构和人员及其职责、处置措施和处置程序,及时、有效地处置银行业突发事件; 9、负责统一编制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统计数据、报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公布;对银行业自律组织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10、开展与银行业监督管理有关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11、对已经或者可能发生信用危机,严重影响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 12、对有违法经营、经营管理不善等情形银行业金融机构予以撤销; 13、对涉嫌金融违法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关联行为人的账户予以查询;对涉嫌转移或者隐匿违法资金的申请司法机关予以冻结; 14、对擅自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或非法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活动予以取缔; 15、负责国有重点银行业金融机构监事会的日常管理工作; 16、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流程银行建设指引

流程银行建设指引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并推进X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简称各农合机构)的流程银行建设,促进各农合机构强化全面风险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根据和《商业银行部控制指引》、《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本指引所称流程银行是指各农合机构以发展战略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持续优化与再造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动态适应市场竞争和环境变化,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一种现代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流程优化与再造是指为追求卓越绩效,对业务流程、管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并基于流程对组织架构、信息系统、人力资源及文化理念等进行全面变革的过程。 第三条流程银行建设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市场化、客户化的经营理念。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统筹协调、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充分体现

各农合机构灵活性、地域性和业务差异性。 (二)垂直化、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建立业务条线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中后台集中运作的扁平化、集中化、专业化的组织体系。 (三)标准化、工序化的作业流程。建立全面、持久、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各项流程实现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自动化和简约化,各个流程的操作环节有明确的要求,各个岗位均有明确的操作程序。 (四)规化、科学化的运行机制。建立严密的控机制、严格的问责机制和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从组织到员工每个层面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顺畅。 第四条流程银行建设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户至上原则。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市场变化和客户多元化、个性化和弹性化需求,以最短的决策流程、最快的速度响应、最便捷和最优质的服务,有效满足客户及其不断变化的需求。 (二)流程主导原则。以业务流程为出发点,根据组织形态和架构服务业务流程的要求,科学再造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最终建立为客户量体裁衣、快捷方便的服务流程,实现流程、岗责和业绩评价的统一整合。 (三)相互匹配原则。流程银行建设应综合考虑各农合机构的市场定位、发展战略、人员素质、地域围、业务性质和机

银监会监管数据标准化报送系统EAST30-北部湾银行.doc

附件 1: 监管数据标准化报送系统升级(E AST3.0)需求说明书 广西北部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2017 年 4 月

1.系统建设背景 为了更规范的进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数据标准化的报送工作, 并对国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监管数据标准化报送规范层面进行统一,银监会于 2017 年 3 月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范的通知》及相关说明附件,将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数据标准化工作进行统一与规范,通知要求国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按照该发文的要求,进行数据的全面梳理、映射、采集、检核和上报。 2.系统建设价值 根据银监会通知要求,该系统将于2017 年 7 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上线运行,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银监会监管数据标准化报送系 统及相关业务系统的改造,建立一个功能完善、高效率的监管数据标准化报送系统,将直接影响到我行日后与银监会之间日常报备工作的 顺利开展。 3.系统建设目标 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 化规范的通知》的有关要求以及我行的接口要求,建设EAST数据采集

报送系统,帮助我行(包括我行的所有村镇银行)及时、完整、准确地完成监管数据标准化的报送要求,保证报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并促进行内业务数据改良以及监管统计分析工作。 建成后系统报送表单如下: 序号主题域表名表名 1 101 机构信息表 2 102 员工表 3 公共信息103 柜员表 4 104 岗位信息表 5 105 机构关系表 6 201 总账会计全科目表 7 202 内部科目对照表 8 203 个人活期存款分户账 9 204 个人活期存款分户账明细记录 10 205 个人定期存款分户账 11 206 个人定期存款分户账明细记录 12 207 对公活期存款分户账 13 会计记账信息类208 对公活期存款分户账 14 209 对公定期存款分户账 15 210 对公定期存款分户账明细记录 16 211 内部分户账 17 212 内部分户账明细记录 18 213 个人信贷分户账 19 214 个人信贷分户账明细记录 20 215 对公信贷分户账 21 216 对公信贷分户账明细记录 22 301 个人基础信息 23 302 个人客户关系信息 24 客户信息类303 对公客户 25 304 股东信息 26 305 关联关系 27 401 信贷合同表 28 402 项目贷款信息表 29 授信交易对手信403 票据票面信息表 30 405 表外授信业务 息 31 406 贸易融资业务信息表 32 407 银团贷款 33 408 委托贷款

银监会EAST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银监会EAST系统的建设与发展 为提高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现场检查的力度和效果,银监会信科部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检查分析系统(Examination & Analysis System Technology,EAST)。该系统包含银行标准化数据提取、现场检查项目管理、数据模型生成工具、数据模型发布与管理等功能模块。在2012年试点基础上,银监会于2013年完成了该系统在36个银监局的全面部署推广,实现了对银监局现场检查工作的全面覆盖。 一、EAST系统开发背景 我国银行业信息科技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初使用电子记账机开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主要实现使用计算机实现会计账务电算化;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以数据大集中为标志实现数据集成。第三阶段自21世纪初开始,以数据仓库和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新业态金融服务的数据应用,开始向实现产品定价、风险管理等方向迈进,进入了应用数据信息有效支持管理决策的新时代。 随着经济发展和银行业务的电子化处理,银行业务量也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根据人民银行的报告,2013年末全国人民币结算账户达到亿户;2013年全国非现金支付业务亿笔,经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处理业务亿笔,年均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银行数据量的快速增长给银监会的监管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在现场检查中使用信息化手段替代手工“翻账本”已成为必然趋势。 从各国银行业监管机构的监管实践来看,美国联邦金融机构监管委员会、美联储、OCC、FDIC共同建立了监管采集数据标准规范,按季度从银行收集数据报告和统一运行报告,形成中央数据仓库(Central Data Repository,CDR)共享使用;其中FDIC在中央数据仓库基础上建立“V ISION系统” ( Virtual Information Supervisory On the Net),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监管分析。加拿大金融机构监管署(OSFI)和加拿大央行、加拿大存款保险公司建立了“监管报告系统” (Regulatory Reporting System ,RRS) ,按季度、年度收集常规监管数据和专门数据,开展监管检查分析。 国内审计署与国内的主流财务系统都建立了数据接口,利用计算机审计系统,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大型商业银行以及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也建立了基于数据仓库的数据分析审计系统。 二、EAST系统的建设与推广 在自主开发的EAST系统投产之前,银监会曾使用一些商用软件作为现场检查的辅助工具,但这些软件价格高昂、难以实现个性化定制,无法全面满足银监会现场检查需求,为此银监会下决心独立自主开发EAST系统。EAST系统的核心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建设一个相对开放的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银行业务

中国银监会的监督管理措施

中国银监会的监督管理措施: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原则23—监管当局的纠正和整改权力:银行监管当局必须具备一整套及时采取纠改措施的工具。这些工具包括在适当的情况下吊销银行执照或建议吊销银行执照。 (一)非现场检查 是指监督管理机关通过对金融机构上报的财务报表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进行分析、稽核来进行检查监督。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三条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报送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其他财务会计、统计报表、经营管理资料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 (二)现场检查 指监督管理机关派专门的检查人员,到金融机构进行实地检查。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审慎监管的要求,可以采取下列措施进行现场检查:(一)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检查;(二)询问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要求其对有关检查事项作出说明;(三)查阅、复制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检查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对可能被转移、隐匿或者毁损的文件、资料予以封存;(四)检查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业务数据的系统。 进行现场检查,应当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现场检查时,检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并应当出示合法证件和检查通知书;检查人员少于二人或者未出示合法证件和检查通知书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权拒绝检查。 (三)监管谈话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原则20—监管技术: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应包括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银行监管当局必须与银行管理层经常接触。 监管谈话制度就是保持经常接触的重要手段。 监管谈话一般是指有权监管部门对被监管对象的违规或者涉嫌违规等行为进行批评或者规劝的行为。 监管谈话是介于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之间的重要监管手段,它有利于监管部门在两次现场检查之间实际了解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预测其发展趋势,使监管部门可以持续跟踪监管,提高监管效率。 《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三十五条规定: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履行职责的需要,可以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谈话。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就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和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作出说明。 (四)信息披露 1、概念 信息披露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将反映其经营状况的主要信息,如财务会计报告、各类风险管理状况、公司治理、年度重大事项等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地向投资者、存款人及相关利益人予以公开的过程。 2、信息披露的作用 (1)披露信息,有助于银行的投资人、存款人和相关利益人了解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风险状况、公司治理和重大事项等信息,分析判断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状况,维护自身权益。 (2)有利于从外部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督,促使商业银行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控

银行监管统计大数据高质量管理系统良好实用标准(试行)-(银监发〔2011〕 63号)

附件一: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 (试行) 本标准适用范围为根据《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第6号主席令)开展监管统计工作的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下文简称“银行”)。标准的总体框架包含5方面要素,分别为:组织机构及人员,制度建设,系统保障和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的监控、检查与评价,数据的报送、应用和存储。5方面要素下共有15项原则,每项原则下有若干具体标准,共61条标准。 (一)组织机构及人员 原则1 组织领导 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本行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管统计工作,明确政策和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落实各环节责任。 具体标准: 1.1银行董事会制定明确的政策,将本行数据质量管理纳入内控合规体系和战略规划之中,并定期对其有效性和执行情况进行评估。 1.2银行高级管理层确立数据质量管理的目标,建立机制和流程,明确职权和责任,定期对本行数据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评估,

并有效落实数据质量问责制。 1.3银行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对本行监管统计数据的真实性负责,亲自或委派领导班子成员(以下简称“主管领导”)组织领导监管统计工作,对制度性变革等重大监管统计事项能够及时研究部署,在资源调配方面予以充分支持和保障。 原则2 归口管理 银行对监管统计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确定归口管理部门组织管理本机构的监管统计工作。 具体标准: 2.1银行总行确定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授权其负责全行监管统计领导、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2.2总行归口管理部门根据授权负责制定全行监管统计工作制度和流程,提出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措施,协调和督促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共同做好监管统计工作,定期检查并发现监管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向主管领导报告。 2.3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确定相应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本级机构监管统计工作,在总行归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下,有效履行监管统计相关职责。 原则3 岗位设置 银行在监管统计归口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业务部门设立相应的监管统计岗位,岗位职责明确,并配备能满足岗位履职所需的资源。 具体标准:

商业银行关于流程银行建设情况工作汇报

关于商业银行流程银行建设情况 工作汇报 省行合规风险部: 根据省行对流程银行建设工作安排,现将我行流程银行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工作贯彻情况。我行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及支行班子成员召开了关于流程银行建设的专题会议,认真传达了省行要求的工作会议精神,提高对流程银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将流程银行建设作为今后长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合规风险和信贷管理部门牵头,其他条线部门配合,要求各部门对产品的业务流程和相对应的管理流程进行认真梳理,明确分工,定期调度,全力推进流程银行建设工作。 (二)组织架构现状。我行对“三会一层”的法人治理做过多次调整性安排。目前“三会一层”架构清晰,职责明确。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下分别下设了专门委员会。按照前、中、后台分离的原则,明确了“三会一层”的职责分工,达到有效制衡、决策科学;建立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的组织架构,共设置了5个处室和5个中心,前台部门由资金营销部和贷款中心组成,承担业务的营销职能。中台部门由信贷管理处、贷款审查中心、外汇管理中心、财务管理处和会计结算中心等部门构成,为前台部门提供专业性的管理和指导,实施有效风险控制。后台部门由稽核审计处、科技信息管理中心、人

力资源处、后勤服务等支撑保障职能。按照流程银行建设的要求,我们还将做进一步调整。 (三)制度建设情况。按照流程银行建设要求,各流程操作环节有明确的要求,各岗位有明确的操作程序,对配套的制度、办法、流程重新修订,明确职责权限,共梳理制定内控制度210项,其中:信贷管理71项,人事劳资12项,财务管理8项,支付结算13项,票据投行12项,银行卡业务11项,安全保卫9项,信息科技8项,稽核审计9项,风险政策6项,存款业务35项,外汇管理16项。 (四)流程设计情况。按照“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强调内部主要业务条线的系统管理和统一核算,对产品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进行了梳理。 1.业务流程。 对于市场细分与客户定位流程建设方面,开展了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为目标的客户库建库工作,由资金营销部和贷款中心组成建库工作小组,深入挖掘潜在客户资源; 对于金融产品与服务开发流程建设方面,推出了出口信用保单质押贷款,建立了前台人员服务考评体系; 信贷业务流程建设方面,一是业务流程不断优化,严格执行审贷分离原则,成立了贷款中心和贷款审查中心,取消了支行权限外贷款审查环节,实行会签制度,缩短办贷流程;二是信贷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再造,首先,我行聘请了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参与我行公司条线客户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信用评级体系建设也是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的原则,

的通知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重大事项报告方式等有关问题

【法规名称】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重大事项报告方式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颁布部门】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办公室查看 【发文字号】上海银监办发[2004]123号 【颁布时间】 2004-08-13 【实施时间】 2004-08-13 【效力属性】有效 【正文】 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明确重大事项报告方式等有关问题的通知 本市各中外银行业金融机构: 自我局制定并印发《上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上海银监发[2003]19号)以来,本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严格按照制度规定要求,及时上报各单位发生的各种重大情况,为我局、银监会及政府有关方面准确掌握金融领域内发生的各类风险情况,及时进行风险处置争取了时间,提供了决策依据,总体执行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报送渠道不统一,不规范,延误处理时机。为规范报送方式,提高重大事项接报后的处理效率,现再次重申: 一、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各单位所有重大报告事项,均以正式行文报送我局办公室,向我局对口监管处可以抄送但不能主报主送。紧急事项在以传真方式报送我局后,仍须以正式文件寄送我局。 二、重大事项报告须按我局《上海市银行业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规定的程序进行。 三、我局在对各单位上报的重大事项进行汇总、分析和处理后,及时进行案情通报,以利各单位及时加强防范。同时还将根据银监会办公厅近日制定的《银行业违法违规案件通报制度》要求,对有关案情进行分析梳理,半年进行一次通报,以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防范意识。 四、根据《银行业违法违规案件通报制度》规定,列入通报案件的类型包括经济案件和违规经营案件两类。经济案件指个人违反国家法律规定,依据刑法应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包括挪用、贪污、侵占、贿赂行为。违规经营案件指单位或个人违反国家金融法规和监管机构规章的行为,如违规承兑、违规担保、违规贷款、违规拆借等行为。因此,各单位在以正式文件向我局报送或续报这两类案件时,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流程银行模式、目标、思路

名词解释:流程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模式,是对传统银行观念、管理、业务的一个全方位的改变。面对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等多种外部环境的变化,商业银行必须加强自身的管理创新、业务创新、流程创新,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环境。(from 度娘) 业务模式:流程银行是通过流程控制,实现对业务风险和操作环节的闭环管理,并进而推进职责、权力与利益的对位考核的一种管理模式。而集中运营则已成为被国内外众多金融机构认同的最为核心也最为基础的流程银行建设内容。其是以“以客户为中心,解放生产力、提升运营效率、有效防控风险”为目标,通过重新构造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对大量占用人力和时间某些前台操作性、事务性、管理性工作,由原先的分散模式改为集中模式,进而实行“流水化、集约化、专业化”的作业控制和管理控制。 简单而言,集中运营就是在全行搭建能支撑全行业务运行的大后台,并通过流程设计、技术支持、管理配套等方面的配套,使前台员工集中精力开展金融服务和营销,而将事务性的或高风险的操作环节,如授权管理、账户管理、结算管理、授信管理、贷后管理、清算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集中在后台实现规模化处理。并以该模式下所掌控的数据及信息,实现日常作业管理、统计分析、档案管理、客户信息等方面的集中上收。在此过程中,可根据业务实际情况,在后台设立

相应管理中心,对经营活动实行事中业务监测、事后复核监督,实现支行业务全面受理、中心集中处理、总行或分行后台集中管理、业务事中控制与事后监督结合的运营模式,从而大幅度提高业务管理效率、强化内部控制、降低业务经营风险。 近年来,从国内各金融机构的建设内容来看,流程银行集中运营所体现的业务操作环节后移、风控手段加强、支持多渠道业务接入的特性,更成为各行应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的重要支撑手段。因为流程银行集中运营所遵循的“轻柜台”、“轻网点”的理念与互联网金融的思路相一致,而其通过中心作业体现对“离行离柜”模式的支持,则更大程度地保障了银行在主动出击上门营销过程中的风险排查和控制机制。从业务模式来看,在集中运营情况下,承担上门服务职能的银行员工可在手持式设备的支持下,将自己转化为银行的流动柜口。办理业务所需的资料,则可通过影像模式直接跨过网点传至中心,在大幅提高业务操作便捷性的同时,也可实现后台风险的集中管控,以及日常管理的数据化。 基本思路:流程银行集中运营模式的基本建设思路商业银行最初是希望通过实施集中运营项目,能构建起一个高效率、低成本、具备快速响应能力的全行统一的集中运营体系,实现业务集约运行、风险集中控制、网点功能转型和业务布局优化,促进网点从业务操作型转变为营销服务型。随着各行项目建设和理念理解地深入,各行纷纷从战略

流程银行建设的“智慧化”实践

流程银行建设的“智慧化”实践 山西清徐农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对业务流程、管理流程、支持流程及其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进行“智慧化”改造,带动从经营理念到经营行为的“大变革”,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在流程银行的建设中,所有的流程都要最终回归到执行上,也就是最简单的行为上。山西清徐农商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市场为导向”,对业务流程、管理流程、支持流程及其组织架构和运作机制进行“智慧化”改造,力求转变发展方式,有效防范风险,高效服务客户,带动从经营理念到经营行为的“大变革”,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大幅提升。 流程银行建设与内部控制“合体” 战略澄清,发展定向。根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流程”的定位,清徐农商银行及时通过流程银行建设梳理内部控制的“前、中、后”,澄清并确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与定位,确保在正确的方向上迈进。对每个部门、每个岗位进行流程细化和内控深挖,进一步完善“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的工作机制,将重点工作具体化、路径化、指标化;通过实施战略分析与澄清、改造组织架构、理清“三会一层”责任、健全内控制度,满足内部控制环境充分性需求,为内部控制体系建立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确保国家法律法规和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证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可以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

职能定位,合规指路。完善的内部控制需要一个完整、顺畅的运行体系,董事会是内部控制的最高决策机构和最终责任人,在流程银行建设的推动下,高效发挥决策、指导、协调等统领作用。各业务条线作为业务职能部门,定位将更加具体,保持统一的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满足内部控制措施“有原则”的需求,避免因管理层的“错误指挥”而导致合规风险。再具体每一个业务岗位,前、中、后台这三道防线的职能定位也要更加清晰,柜面监督检查、合规部门合规审核、内审部门审计评价、监察保卫部门处理处罚等也要满足合规性需要。再者,合规监督部门要运用完善监督、协调处理、化解问题等制度和流程,满足信息交流与反馈及时的需要。 内控严密,执行到位。流程银行建设是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内控目标的垫脚石。根据前台前移、中台上收、后台集中的流程建设,在重要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和重点关注领域上着力,对内控制度进行优化,形成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的内控氛围,确保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同步落地。同时,整合管理体系,实现内部环境管理、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多元化的风险控制要求,提高流程覆盖面。不仅如此,开展感恩教育、遵章守纪教育和以“有为才有位、有位更有为”的作风纪律教育,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创先争优意识和合规经营意识,营造自觉遵章守纪的执行力文化。 流程银行建设与风险管理“联姻”

银监会监管数据标准化报送系统(EAST0)

附件1: 监管数据标准化报送系统升级 (EAST3.0)需求说明书 广西北部湾银行股份 2017年4月

1.系统建设背景 为了更规的进行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数据标准化的报送工作,并对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监管数据标准化报送规层面进行统一,银监会于2017年3月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的通知》及相关说明附件,将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数据标准化工作进行统一与规,通知要求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按照该发文的要求,进行数据的全面梳理、映射、采集、检核和上报。 2.系统建设价值 根据银监会通知要求,该系统将于2017年7月在全国围正式上线运行,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银监会监管数据标准化报送系统及相关业务系统的改造,建立一个功能完善、高效率的监管数据标准化报送系统,将直接影响到我行日后与银监会之间日常报备工作的顺利开展。 3.系统建设目标 根据《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的通知》的有关要求以及我行的接口要求,建设EAST数据采集

报送系统,帮助我行(包括我行的所有村镇银行)及时、完整、准确地完成监管数据标准化的报送要求,保证报送质量,提升管理水平,并促进行业务数据改良以及监管统计分析工作。 建成后系统报送表单如下:

4.我行相关系统描述 我行应用系统总体架构主要分为:业务支撑应用、客户服务渠道、企业管理应用等几大部分。目前已实现的应用系统有: 业务支撑系统:包括核心业务系统、信贷业务系统、综合前置及多渠道接入系统、资金业务系统、理财系统、国际结算系统、贷记卡系统、中间业务平台等;

客户服务渠道:包括网点柜面、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各类自助设备(如:多媒体查询机、存取款机)、短信系统等; 企业管理系统:包括统一数据管理平台、报表系统、信息报送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会计系统、绩效管理系统、ECIF、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等。 5.项目实施需求 请投标人依据以下项目实施要求提出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包括但不仅限于项目实施方法、项目计划、项目组织、项目实施前提、项目关键里程碑、项目交付物、项目实施风险及规避措施等。 5.1.主要业务需求 5.1.1.多法人支持 所有功能支持广西北部湾银行以及名下所有村镇银行。 5.1.2.报送容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数据标准化规的通知》要求,主要包含以下业务容: 1.公共信息类 2.会计记账信息类 3.客户信息类 4.授信交易对手信息类 5.卡片信息类 6.信贷管理类

流程银行

流程银行(process Banks)理论最早追溯到迈克尔·哈默的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理论和 保罗·阿伦的银行流程再造(bank process reengineering)理论。银行流程再造的实践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主要银行基本都进行了再造活动。中国在上世纪末开始实施银行流程再造,但是,中国银行界对流程再造一直没有清晰的理解,流程再造的目标不清晰。受到多年来传统思维和认知水平等限制,相当比例的银行高层管理者只是把流程银行看作简单的业务优化或部门精简,当作“事业部银行”等。这类流程再造只是对银行局部进行优化,并没有导致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的商业银行仍是“部门银行”,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适应客户需求和市场应变能力。 为此,深入分析流程银行的本质,探索实现“流程银行”的变革路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流程银行的实质:是以模块化为核心的银行变革 实行流程银行变革,必须搞清楚流程银行的实质是什么。根据国内外专家、银行高层管理者的实践体会和研究成果,流程银行实际上是以模块化管理为核心的银行变革。 为验证这一观点,我们 引用保罗·阿伦关于《银行再造》的阐述:所谓银行再造是指银行为了在成本、质量和反应速度等绩效方面获得显著性的提高,以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再思考和再设计,这对银行再造做出了精辟的定义。流程银行是以银行再造为基本内容的银行变革,银行再造就是以客户和银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再造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再造组织流程、管理流程和决策流程,最终在金融市场和银行决策层建立起满足客户立体化、多层次服务需要的业务和服务流程。 以客户 和银行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流程银行变革,说起来简单,实践中非常复杂,它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银行如何通过输入客户需求,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整合现有资源,以产品和服务为载体,输出客户满意的经营成果呢?这个问题必须解决(见图1的流程银行变革路径图)。 图1 流程银行变革路径图 图1中,把某银行作为相对闭环的系统,系统从外界输入(Input)客户需求、资源、监管要求等变量,整个流程再造看作一个“黑箱”,用方框代表。方框内是需要 完成的流程银行再造的设计框架和实现路径。“黑箱”——流程再造的实现需要外部银行发展战略和核心竞争力等控制,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体系(机制Mechanism)保障,通过流程银行变革,输出合适的产品(含服务),最终体现在经营成 果上。输入、控制、机制和输出通过流程再造的“黑箱”紧密联结,形成一个完善的流程银行变革体系。这里引用“黑箱”的研究方法,目的是在对流程银行没有统一认识的现实条件下,首先明确流程银行不是孤立的一项活动或一类管理,它与许多外部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即使暂时不清楚“黑箱”的内部结构,通过研究它对输入因素的反应-输出产 品(经营成果),也可判定流程银行的优劣。 在流程银行变革的过程中,流程再造的体系化建设起着关键的作用。如 何实现流程再造的体系化呢?模块化(modularity)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变革理念和运作模式。 “模块化”概念最早 是1997年哈佛商学院吉姆·克拉克与卡利斯·鲍德温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模块化时代的管理》提出的。关于模块化的定义很多,普遍认可的是美国教授青木昌彦的定义:模块化是指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和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 美国哈佛大学吉姆.B.克拉克教授与东京大学经济学教授藤本隆宏认为:企业经营是以模块化组织为基础,以整个合作生产网络为单位,不只局限于企业内部,要以整个组织协作生产网络为基础,构建企业的知识流的互换和知识联结体系。企业的每个模块化组织或模块化簇群都要直接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而不是通过科层方式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的命令对市场作出反应。目前“部门银行”正是由于科层管理导致了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慢、内部部门和岗位之间相互扯皮、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未来的银行管理特征是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银行IT系统方案

银行IT系统方案(1):整体解决方案 描述: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二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业务处理系统”面向客户服务,旨在以丰富的银行金融产品、综合的服务和销售渠道以及灵活的业务处理流程提供即时的、满足市场需求的银行服务。“经营管理系统”是以业务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为基础,以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主要因素为对象建立面向银行管理的各个分析主题,以数据基础建立数据模型向银行提供基于数据基础的、量化的决策依据; 一、银行系统背景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各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过20多年发展和管理制度变迁,各金融机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金融机构的竞争性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产权多元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在加入WTO后境外金融机构的冲击,以及随着2003年开始的一行三会(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架构设立,《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监管法》的颁布,中国的金融体系正在迅速向国际标准靠拢。所以无论从市场指标、市场集中率还是进入壁垒来衡量,都已经从国有银行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转变为多元主体共同竞争的市场结构。 同时,这种市场竞争的加深以及各金融机构服务能力的比拼,对中国金融电子化、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 尤其是,从2006年开始在各金融机构实施1104工程开始,标志着管理会计和风险管控在金融机构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另外,从2007年开始的新会计准则的推广,对金

融机构的会计核算、财务报告以及信息披露将有深远的影响,也必将进一步推动银行IT架构及金融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和与国际惯例接轨。 面对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加剧,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愈发成为银行发展的核心要素。结合目前国内外系统建设的经验,按照未来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集团认为,商业银行的电子信息系统建设应当在“二个层面”上考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即商业银行电子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二类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一类是“业务处理系统”,一类是“经营管理系统”。 二、银行系统方案 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二个层面是相辅相成的,“业务处理系统”面向客户服务,旨在以丰富的银行金融产品、综合的服务和销售渠道以及灵活的业务处理流程提供即时的、满足市场需求的银行服务。“经营管理系统”是以业务系统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为基础,以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主要因素为对象建立面向银行管理的各个分析主题,以数据基础建立数据模型向银行提供基于数据基础的、量化的决策依据;同时,“经营管理系统”按照决策指导业务系统中关于银行产品、服务等内容的配置、调整,以使业务系统提供的服务能够更快、更充分的贴近市场需求。 “业务处理系统”是商业银行提供金融服务的基础,而“经营管理系统”是商业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支柱。 三、系统结构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