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10月2日发布了《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发展纲要》提出规范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
从此以后,指导案例在审判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
对于法律执业者而言,利用指导性案例成为一项重要技能。
利用指导性案例帮助理解案件,第一步是找到合适的指导性案例。
本文就如何寻找指导性案例为话题展开论述。
一、通过案件的相似性发现指导性案例
判断案件相似性的理论基础是类比法律推理。
所谓类比法律推理,是我们把法律针对某构成要件甲所赋予的规则,转用于法律没有规定、但与前述构成要件相类似的构成要件乙;或者把指导性案例针对某构成要件甲所赋予的规则或法理,转用于与前述构成要件相类似的(待判案件的)构成要件乙。
首先,什么是构成要件?德国法学家拉伦兹认为,这里的构成要件是指与法律对特定问题的评价有关的重要观点。
我们认为,构成要件是法官们所关注的具有可比性的案件事实,是具有法律意义,成为法律评判对象的事实,尤其是根据相关法律确定案件事实性质的关键点或争议点。
其次,什么是“相类似”?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待判的案件事实在所有这些要件上,与指导性案例已经判定的要件全都一致;第二,二者之间的不同之处不足以排斥上述法定评价。
二、判断构成要件参考的因素
1.诉讼标的。
诉讼标的是诉讼当事人诉争的对象。
准确把握诉讼标的,并对待判案件的诉讼标的与指导性案例的诉讼标的进行对比,是否属于相同的法律关系类型,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把握构成要件来判断案件的相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