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03章 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
第03章 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 三、绿色化学的基础—— 从化学物质的毒理学性质、化学反应(过程)的安 全性思考问题
2、Q值
对化学物质的毒理学性质用Q值衡量,Q值的大小是有 机化学衡量选择环境友好生产过程的重要因素。
Q值是根据废物在环境中的行为给出的对环境不友好
度。例如:
若对无害的氯化钠(NaCl)和硫酸铵[(NH4)2SO4] 其Q值=1,则重金属 [如铜(Cu)、汞(Hg)等] 离子的 盐类基于其毒性大小,Q值=100-1000。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
为了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实现人类的可持续 发展,科学家们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新观念、新学科。 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又称“可持续发展化 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等,在其基础 上发展的技术称“绿色技术”、“环境友好技术”或 “洁净技术(Clean Technology)”。 绿色化学的含义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 一、绿色化学的目的 三、绿色化学的基础 二、绿色化学的特点 四、绿色化学的理想
CH2
+
Ph3 P=O w aste 278
98
product 96(总)
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原子经济的概念被应用。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二、绿色化学的特 点——从注重产率到注重原子经济性
3、原子经济性的概念
基于原子经济的概念:如果所有的反应物都完完全 全地参与到最终产物中,该合成路线被称之为100%的原 子经济。 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取新物质 的化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 使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既充分利用资源, 又不产生污染。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二、绿色化学的特 点——从注重产率到注重原子经济性
2、 “诺贝尔奖”的遗憾(上)
但是,这个转化过程在生成每一摩尔产物的同时,也可 能会产生一摩尔或更多摩尔的废物 ;而且,所得废物的 分子量可能会比所要产物的分子量大许多倍。 因此,基于百分产率计算可以认为某个合成方法是“完 全有效”的,但只用百分产率来计算时体现不出这些废物 的产生的。 可以用一个传统的例子,即Wittig反应(1979年诺贝 尔化学奖成果)来说明这种计算产率的方法的缺点。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 三、绿色化学的基础—— 从化学物质的毒理学性质、化学反应(过程)的安 全性思考问题
3、EQ
因此,更为精确地评价一种合成方法相对于环境的好坏, 必须同时考虑废物的排放量和废物的环境行为本质,其综 合表现为环境商值(EQ),即:
EQ = E×Q
(式中E为E-因子)
但在新方法未能完善前,通常用“致命剂量50” (LD50)作为参考。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
二、绿色化学的特点——从注重产率到注重
原子经济性
1、 “产率”的缺陷(下)
所谓“产率”,完完全全地忽略了在合成反应中生成的任 何不希望得到的产物,而它们却是合成产物中固有的一部分。 有可能且常常会是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合成步骤,或甚至 一个合成路线能够达到100%的产率,但其产生的废物不论在重 量上还是在体积上都远远超过了所希望得到的产品。 这是因为产率的计算,是基于分子摩尔的概念:如果一 摩尔的原料产生了一摩尔的所要产物,那么产率是100%。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 三、绿色化学的基础—— 从化学物质的毒理学性质、化学反应(过程)的安 全性思考问题
4、LD50(上)
在传统上,化学危险物的定量评价是用“致命剂 量50”(LD50)来衡量的,它也可以在新方法未能完善前 作为参考,尤其是对化学品急性毒性的评估。
LD50一般以毫克(物质)/千克(体重)为单位,代 表了使动物(通常是白鼠)种群一次口服、注射或皮肤涂 抹药剂后,产生急性中毒而在一周内有一半致死时所需 该药剂的用量。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
一、绿色化学的目的——预防优于治理
3、回避“预防”的荒唐理由
几百年以前就有这样一句谚语,叫做“一两的预防胜 于一斤的治疗”。 与此相反,化学工业和其他生产或加工化学品的部门回 避“预防”已有数十年之久。回避“预防”的理由是 (虽然最近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在某些部门现在仍这样认 为): 虽然一些物质及废物有害,但化学家们知道怎样对付和 处理这些化学品。这样的理由与“因为医生懂得怎样治 病,因而不必预防生病”一样地不合逻辑。
2
ClCH2 CH2OH + Ca(OH)2 + HCl C2H4+ Cl2 + Ca(OH)2 总反应分子量: 原子利用率 = =25% 44+111+18 44
+ H2O
O C2H4O + CaCl2+ H2O 44 111 18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二、绿色化学的特点—— 从注重产率到注重原子经济性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
一、绿色化学的目的——预防优于治理
2、避免增加开支的方法
(1)面对着为处理化学实验(包括教学和研究性的实 验)中产生的废弃化学物品所付费用的挑战,大学和学院只 能减少实验的数目或规模(如开设微型化学实验 等)。——谁受损?
(2)避免增加这些开支的惟一办法是利用绿色化学 技术设计化学过程以避免有害物质的使用或者产生,避 免原料和试剂的浪费而避免为此物质付双份的钱:一份是 支付原料的费用,另一份是处理废物的费用。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
二、绿色化学的特点——从注重产率到注重
原子经济性
1、 “产率”的缺陷(上)
合成方法应被设计成能把反应过程中所用的所有材料尽可 能多地转化到最终产物中。
但是,在整个20世纪,有机化学的课本中没有表现配平 的方程式。所列的反应式很少,或根本不涉及在一个合成转化 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物或共生产物。 这是因为传统上,描述某一合成方法的有效性和效率的 是产率。
按化学方程式计量所得全部物质的摩尔质量
原子利用率越大,E-因子越小。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二、绿色化学的特点—— 从注重产率到注重原子经济性
5、原子经济性衡量标志——原子利用率(下)
以环氧乙烷的合成为例:
(a) 传统工艺: CH2 CH2 + Cl2+ H2O ClCH2 CH2OH + HCl CH2 CH2 + CaCl
可见,天然存在的毒素(如黄曲霉毒素存在于发霉的豆 类和谷物中),通常比简单的无机物(如KCN)色化学的基础——从化学 物质的毒理学性质、化学反应(过程)的安全性思考问题
第二部分
方兴未艾的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的 基本内涵与实例
第三章 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
第四章 绿色化学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 绿色化学的应用实例
第三章 绿色化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诞生 绿色化学的含义
本章思考题
第一节 绿色化学的 诞生
一、萌芽
Roger A. Sheldon
(1)1991年,美国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在《Science》 上提出了“原子经济性(原子利用率)”的概念; (2)1992年,荷兰有机化学家Sheldon提出了“E-因子” 的概念。 这两个重要的绿色化学基本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人们 极大的关注,也标志着绿色化学的萌芽。
这两个事件,标志着绿色化学在20世纪末 诞生。
第一节 绿色化学的诞生
三、成长
(1)各国已设奖:美国的绿色化学奖除“总统”奖外, 还有Hancock绿色化学纪念奖学金等3个奖项;英国(2000年, 共3个奖项)、澳大利亚(1999年)、意大利(1999年)、 日本(2000年)等国都先后设立了自己的“绿色化学奖”。 (2)中国在行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研究所陆熙炎院 士、中国科技大学朱清时院士1994年起就在大学宣传并进行绿 色化学方面的研究,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1995年就开始在国内 《大学化学》撰文介绍绿色化学工艺…… ,中国的绿色化学活 动在20世纪末开始溶入了世界的潮流。
原子经济性在数值上用E-因子、原子利用率等衡量。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二、绿色化学的特点—— 从注重产率到注重原子经济性
4、原子经济性的衡量标志——E-因子(上)
相对于每种化工产品而言,期望产品以外的任何物质 都是废物。 一个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可以用E-因子 来衡量。E-因子定义为: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二、绿色化学的特 点——从注重产率到注重原子经济性
2、 “诺贝尔奖”的遗憾(下)
在Wittig反应中,虽然引入基团的分子量(CH2,14) 远远低于生成废物的分子量( Ph3P=O , 278 ),而这个 反应的产率仍有可能达到100%。
O
+
Ph3 P=CH2 needed 276(总)
5、原子经济性衡量标志——原子利用率(下)
(b) 现代石油化学工艺: 2 CH2 原子利用率= 100% CH2 + O2 Ag 2 CH2 O CH2
环氧乙烷合成的新工艺,非常符合绿色化学的理想。
但是,一个反应总效率的真实评价,必须把化学产率(选 择性的一个测定方法)、原子经济性(固有效率的一个测定方 法)和实际的反应物用量等结合起来(新评价指标待探索)。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
三、绿色化学的基础——从化学物质的毒理
学性质、化学反应(过程)的安全性思考问题
1、 消除危害性
绿色化学的基础是把最大限度地降低或消除危害性的 原则融入到化学设计的各个方面中。
在化学过程中,所用的物质和物质的形态应尽可能地 减少发生化学事故的可能性,包括泄漏、爆炸及火灾等。
换句话说,废物排放于环境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与相应 的废物的性质及在环境中的毒性行为也有关。
第二节 绿色化学的含义/ 三、绿色化学的基础——从化学 物质的毒理学性质、化学反应(过程)的安全性思考问题
不同物质的LD50(单位:毫克/千克)
物质名称 水(H2O) 蔗糖 氯化钠(NaCl) 咖啡碱 氰化钾(KCN) LD50 180000 35000 3750 130 15 物质名称 砒霜(As2O3) 黄曲霉毒素 沙林(神经毒气之一) 破伤风毒素A 肉毒杆菌毒素 LD50 15 10 0.4 5×10-6 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