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脱毒马铃薯种薯田间检验实施方案

脱毒马铃薯种薯田间检验实施方案

1 / 1 脱毒马铃薯种薯田间检验实施方案

一、田间检验依据 GB18133-2000

二、田间检验要求

1、详细了解受检单位脱毒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基地繁殖面积、隔离情况、海拔高度、种薯来源(有无质量报告单)、田间生长情况、品种纯度,是否建立生产档案及影响种薯质量的主要病害类型和发病率。

2、检验时间

原原种和原种生育期间进行三次检验,分别在植物现蕾期(现蕾株达75%)、盛花期(开花达75%)、枯黄期前二周。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只对其进行前两次检验。

本次检查时期为盛花期。

三、田间检验

1、抽样方法和数量

检测人员对田间生长的植株作整株观察后,依据随机抽样法确定抽样点,抽样方法和数量见表1:

表1 不同面积田块的检验点数和植株数

面积(亩) 检验点数和每点检验植株数

少于30 随机抽样检验5点,每点100株

45 随机抽样检验7点,每点100株

60 随机抽样检验10点,每点100株

75 随机抽样检验12点,每点100株

90 随机抽样检验14点,每点100株

105 随机抽样检验16点,每点100株

120 随机抽样检验18点,每点100株

135-150 随机抽样检验20点,每点100株

≥150 在20点基础上,每30亩递增2个点

1 / 1 2、检验内容

检验内容为种薯生产田中主要病毒病、真菌和细菌类病害发生比例以及品种纯度。

植株的主要病害:检查典型的病毒病、细菌与真菌发病症状。其主要发病症状目测鉴别见表2。

表2 马铃薯种薯生产主要病毒病、细菌病和真菌病的病症症状

病害 主要症状表现

花叶病 叶片有黄绿相间的斑驳或褪绿,叶肉凸起产生皱缩。有时叶背叶脉产生黑褐色条斑坏死,生育后期叶片干枯下垂,不脱落;块茎变小。

卷叶病 叶片卷曲,呈勺状或筒状,质地脆,小叶常有脉间失绿症状,有的品种顶部叶片边缘呈紫色或黄色,有时植株矮化;感病块茎变小,有的品种块茎切面上产生褐色网状坏死。

条斑病 在小叶、叶脉,甚至有些品种的小叶和复叶叶柄、茎杆上出现褐色条形坏死斑。

纺锤块茎类病毒 病株叶片与主茎间角度变小,呈锐角,叶片上举,上不叶片变小,有时植株矮化;感病块茎变长,呈纺锤形,芽眼增多,芽眉突起,有时块茎产生龟裂。

黑胫病 病株矮小,叶片褪绿,叶缘上卷,质地硬复叶玉主茎角度开张,茎基部黑色,易从土中拔出;感病块茎脐部黄色、凹陷,扩展到髓部形成黑色孔洞,严重时块茎内部腐烂。

青枯病 病株叶片灰绿色,急剧萎蔫,维管束褐色,以后病部外皮褐色,茎断面乳白色,粘稠菌脓外溢;感病块茎维管束褐色,切开后乳白色菌脓外溢,严重时,维管束临近组织腐烂,常由块茎芽眼流出菌脓。

环腐病 植株的一个或一个以上主茎叶片失水萎蔫,叶片灰绿色并产生脉间失绿症状,不久叶缘干枯为褐色,最后黄化枯死,枯叶不脱落;感病块茎维管束软化,呈淡黄色,挤压时组织崩溃呈颗粒状,并有乳黄色菌脓溢出,表皮维管束部分与薯肉分离,薯皮优红褐色肉纹。

晚疫病 植株夜间或叶缘形成水渍状病斑,病斑周围有见黄色晕圈,潮湿时在叶背产生白霉状的包囊梗和孢子梗,在茎上、叶柄上呈黑色或褐色;感病块茎表皮褐色病斑不规则,稍凹陷,褐色的坏死资质和健康组织分界不明显,病斑下薯肉呈现深度不同的褐色组织。

1 / 1 纯度:检查品种的植物学形态特征:茎、叶、花等,找出杂株。

3、结果计算

不同病害按以下公式计算。

病株或混杂株率(%)= 取定样点内病株或混杂株数 ×100

样点内总株数

4、结果判定

根据各级种薯质量标准和公式计算结果作出基地种薯质量判断。

1 / 1 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田间检查记载表

生产单位: 生产地点: 生产面积(总株数): 生产品种: 生产级别: 上一级种薯来源及质量: 基地隔离情况(包括海拔高度):

序号 调查

株数 细菌类病害 真菌类病害 病毒病 品种纯度 总体评价

发病株数 发病率(%) 发病株数 发病率(%) 发病株数 发病率(%) 本品种株数 异品种株数 品种纯度(%)

检查人员: 检查日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