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同中预期违约制度研究

合同中预期违约制度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6届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合同中预期违约制度研究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专业:

学号:

指导教师:

成绩:

2016年4 月

摘要

预期违约制度,是现代合同法中重要的一项制度,分为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很快,市场交易非常频繁,国际贸易体量巨大,预期违约制度体现了诚实守信原则、效率原则及公平原则,因此,准确适用预期违约制度的意义十分重大。

本文首先会介绍一个有关如实告知义务的真实案例,接着会介绍法院对此案的判决及判决理由,最后主要从三个点去深入剖析这个案例中涉及到如实告知义务的内容。

具体说来,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案例介绍。

第二部分,介绍法院对此案的判决及判决理由。

第三部分,进行法理评析。此部分也分为四个小的部分,首先是预期违约的含义和法律救济方式,其次是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存在的问题以及本文提出的建议。

关键词:

预期违约,明示预期违约,默示预期违约,法律救济

目录

一、案情介绍 (1)

二、法院判决及判决理由 (1)

三、法理评析 (2)

(一)预期违约的含义 (3)

(二)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 (3)

1、明示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 (4)

2、默示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 (4)

(三)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存在的问题 (5)

1、缺乏专门的预期违约制度 (5)

2、预期违约的构成过于粗化 (6)

3、预期违约的救济途径不足 (7)

(四)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完善 (8)

1、设立专门的预期违约制度 (8)

2、细化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 (8)

3、明确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途径 (10)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一、案情介绍

2014年江苏省某市服装加工公司和某纺织公司于2月8日签订了一份2万匹的布料购销合同,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纺织公司应该在3月30日前将2万匹布料全部进入某商业仓库中。合同中没有对付款时间做出明确规定,但规定了纺织公司向服装加工公司提供仓库开具的入库单,并以此为依据请求付款。合同签订后纺织公司先将4000匹布运送入了该仓库中,2月22日,纺织公司向服装加工公司致电:“我公司已将4000匹布料运入仓库,请先汇款50万。”服装加工公司回复“按合同执行”,合同中并没有约定预先支付货款,所以服装加工公司没有支付这50万元。2月27日纺织公司向服装加工公司致电:“你公司未支付50元货款,所以我公司不能继续履行合同”。3月5日,纺织公司又向服装加工公司发函,内容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如果我公司继续履行原合同将产生巨大亏损,所以不再履行合同”。服装加工公司接到此函后向该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诉前调解和诉前财产保全,要求纺织公司继续履行合同,后调解不成,于4月2日进入诉讼程序。

二、法院判决及判决理由

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为,纺织公司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两次宣布不履行合同,造成服装加工公司签约目的落空,是本案纠纷的责任者。纺织公司没有能力交货,认定为不能按期交货,据此判决纺织公司承担不能交货的违约责任。

纺织公司向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认为, 服装加工公司在合同履行期限尚未届满之时, 即以纺织公司不履行合同为由起诉并申请财产保全, 使合同项的权利义务须待法院加以确认, 此时纺织公司的货物不再进入商业库, 就不能认定为不能交货, 一审判决纺织公司承担不能交货违约金不当。据此, 撤销一审判决。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根据服装加工公司的申诉, 对此案进行了再审。再审判决认为, 纺织公司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 先后两次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 服装加工公司向法院申请诉前调解并无不当, 不影响合同的履行。纺织公司未按期将棉粕全部进入商业库, 违反了合同约定, 应承担不能交货的违约责任。据此, 再审判决纺织公司承担不能交货部分的违约金。

三、法理评析

本案的焦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合同履行期满之前,纺织公司两次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纺织公司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是否应该承担责任?而对于服装加工公司来说,应该如何应对纺织公司不履行合同的行为,如何进行法律救济,能否起诉?虽然本案的案情并不复杂,但不复杂的案情前前后后却经历了三次审判,而最终这三次审判的结果也看不出有对以上问题的明确表述。所以,本文将结合案例对经济合同中涉及预期违约的法律问题作出分析。

(一)预期违约的含义

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依法成立后,在规定的履行期届满前,合同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向对方明确表示其将不履行合同或者不能履行合同的情形。①预期违约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示预期违约,另一种是默示预期违约。明示预期违约就是在合同合法有效的情况下,合同一方无正当理由,明确表示在合同届满前将不履行合同内容的行为。默示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合法有效的情况下,合同一方没有明确表示将不履行合同内容,但合同另一方有确凿证据表明对方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在合同届满时不能履行合同,那么久构成默示预期违约。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对出纺织公司的违约行为定性,纺织公司以明确的方式提出“合同不能执行”、“决定不执行合同”,而不执行合同的理由为如果执行合同会导致公司亏本,这不是拒绝履行合同的正当理由,所以可以认定纺织公司的违约行为是明示预期违约。

(二)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

合同签约双方希望对方能在合同届满时能履行合同,同时在合同届满前不能有潜在的毁约危险。预期违约并未实际违约,但存在可能违约的风险,这种行为损害了合同应有的价值意义,对合同另一方的利益构成威胁。对于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应区分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②

①葛云松.预期违约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73.

②李中原.合同期前救济制度的比较研究[J].法商研究,2003:52~54.

1、明示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

(1)拒绝对方不履行合同。合同当事一方明确提出将不履行合同后,对方可以拒绝,这样一来就表明合同仍然合法有效,合同的内容对双方仍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同时,虽然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但守约方仍须单方面履行合同,并承担在合同届满前单方面履行合同的潜在风险。在合同届满后,履行合同的一方就有权利向法院上诉,要求违约方赔偿损失。

(2)解除合同。如果一方在合同届满前明确表示将不履行合同,另一方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此外,非违约方接受了对方预期违约的现实也并不意味着其放弃了向违约方追责。但合同解除后不可再要求对方履行合同。

(3)请求赔偿损失。因预期违约而解除合同不能免除违约方的责任,守约方因对方预期违约而造成的损失可以要求违约方赔偿。但要明确认定赔偿的范围,对守约一方的赔偿仅限于因合同解除而造成的实际损失。

2、默示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

(1)中止履行合同。默示预期违约由于当事方没有明确表示将不履行合同,所以另一方要有确切证据才能证明对方默示预期违约,这就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守约方不能单方面解除合同,否则就会使自己构成违约。但守约方可以通过中止履行合同避免对方对自己进一步造成损失。中止履行合同就是双方均不再履行合同,但合同的法律效力仍然存在。

(2)解除合同。出现默示预期违约的一方要提供能充分证明其将履行合同的保证才能消除对方的疑虑,否则对方有权提出解除合同,但解除合同不能是单方面的,要在守约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在合同届满时不能履行合同,且对方拿不出充分保证的前提下进行。

(3)请求赔偿损失,这一部分同明示预期违约相同,但需要说明的是,当采用中止履行合同的法律救济方式时,由于守约方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而导致的损失扩大,扩大的部分由自己承担③。

本案中,纺织公司构成了明示预期违约,服装加工公司可以拒绝其不履行合同的表示,同时也可以选择接受纺织公司的预期违约并要求赔偿损失。但本案中服装加工公司既要求纺织公司按合同内容履行合同,又在合同履行期内提起诉讼,可见服装加工公司没有正确选择法律救济途径。

(三)我国合同法中预期违约存在的问题

1、促进预期违约制度系统化

我国法律中对预期违约制度的说明仅在我国《合同法》第94条、108条中对预期违约作出的规定,但不够系统和完整。④目前我国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经济秩序,合同法率意识淡薄,违约的行为非常普遍。市场形势瞬息万变,合同当事人在签合同时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但合同届满前失去履行合同的能力的情况时

③李中原.合同期前救济制度的比较研究[J].法商研究,2003:12.

④李思扬.浅析中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J].社科纵横,2011:7.

有发生,甚至有恶意毁约追求更大利益的行为,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所以建立系统化的预期违约制度十分必要。

本案中,中级人民法院对此案的判决为纺织公司无正当理由两次提出不履行合同,是造成纠纷的责任者,该判决采用了预期违约理论,但判决结果没有体现纺织公司预期违约的责任,而二审判决则完全绕开了预期违约,造成判决的不公正。正是由于我国缺少系统的预期违约制度,给预期违约的司法实践带来了困难。

2、预期违约的构成过于粗化

(1)默示违约的适用范围狭窄且不明确

我国《合同法》对预期违约的规定不够明确,有些模糊,非常容易产生歧义。《合同法》第108条规定一方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属于明示预期违约,但对于默示违约的适用范围非常模糊,比如没有明确指明合同一方由于经营不善或者资金紧张的情况下,没有能力继续履行合同是不是属于默示预期违约,特别是对于合同方撤资逃离的现象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当今我国经济发展非常快,市场交易频繁且瞬息万变,诸如“抽资跑路”等事件也经常发生,我国法律对这一类现象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就使得经营风险大大提高。

(2)没有明确区分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

我国《合同法》没有明确区分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只是做了一个统一的规定,《合同法》第108条指对明示违约作出了具体规定,但没有明确规定默示预期违约,只是对默示预期违约做了一个推论,这样一来就容易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产生歧义。

本案中,纺织公司第一次通过电话表明将不再履行合同,第二次通过发函的方式表明将不履行合同,其理由为“原料价格上涨,如果继续履行合同将亏本”属于典型的无正当理由,所以纺织公司的行为属于明示预期违约。但由于我国法律对预期违约的规定非常简单、粗化,使得本案中的办案人员对此不难很好的把握,造成一审和二审判决莫衷一是,再审为了判决的正当性,以纺织公司没有按照约定入库违法合同为由,判决纺织公司实际违约,判决结果没有体现预期违约。

3、预期违约的救济途径不足

我国《合同法》在预期违约方面,只规定了违约方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但对于法律救济的方式没有给出具体规定,同时也没有规定违约方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对双方责任的划分也不明确。⑤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没有明确区分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使当事人在遇到违约问题时不知采取何种救济方式更为有效。另外,我国对于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方式缺乏多样性,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并不相同,实际上是将来可能发生违约实际,程度较实际违约要轻,所以对于责任的划分和救济方式应该细分多种类型。

本案中,服装加工公司在遇到纺织公司预期违约时,没有采取合适的法律救济方式,只是简单的告知对方“按合同执行”,对预期违约法律救济方式的无知,使得服装加工公司未能有效应对纺织公司的预期违约行为。服装加工公司接到纺织公司不履行合同的函告后向该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本案属于紧急情况,没有对申请

⑤李永军.合同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26.

人的利益造成难以弥补的重大损害,所以不适用诉前财产保全,一审没有对服装加工公司的行为作出评判,这也是由于目前我国对预期违约司法救济途径不足、方式不明的原因。

(四)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完善

1、促进预期违约制度系统化

目前我国《合同法》没有关于预期违约的系统性规定,有关预期违约的规定零散的分布在个别章节中,不利于司法实践。所以应该设立专门的预期违约制度,使该项法律更加系统化、体系化,这样可以完善相关制度,可以增加合同对双方的约束力。让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更加谨慎,对自己的行为详加考虑,充分权衡利益得失,不敢轻易违约。预期违约制度的缺失,会使得合同双方缺乏安全感和信任度,如果一方违约而另一方继续履行合同个,就会对守约方造成损失,这是不公平的。同时,如果违约方的违约行为属于默示预期违约,那么就对使另一方感到不安和恐慌。所以,要设立专门的预期违约制度,为合同双方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本案中,如果设立了系统的预期违约制度,首先可以约束合同双方的行为,纺织公司在表示不履行合同前就要慎重考虑利益得失,有利于加强合同的约束力。同时,纺织公司预期违约行为发生、服装加工公司上诉后,法院可以明确的依据预期违约制度相关法律进行审判,减小此类案件的审理难度,并使判决更有说服力,尽快解决纠纷。

2、细化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

(1)明示预期违约

第一,双方签订的合同须符合法律规定,即合同的是合法有效的,如果合同不合法显然不受法律保护,预期违约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双方签订合法有效的合同是预期违约的前提。

第二,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指的是对合同的重大不履行,而不是部分不了履行,该行为后果会使得合同另一方达不到签订合同的目的,但如果这一履行合同的行为对合同的最终达成影响不大,就不构成违约⑥。

第三,表示不履行合同的这一方,需无正当理由。合同当事人如果想不履行合同,可能会找出各种理由和借口,那么在判定该行为是否构成预期违约时,要对当事方不履行合同的原因作出分析,要考虑其理由是否正当⑦。如果说合同一方明明有能力履行合同,该理由只是想逃脱违约所带来的不利后果,当属无正当理由。比如合同一方在签订合同后,要追求更大的利益而对之前签订的合同后悔,故不履行合同,这就是典型的无正当理由。

第四,表示不履行合同的一方是明确且肯定的表示将不履行合同,而不是含糊其辞,或者在某些条件下不履行,这样的话就不构成明示预期违约⑧。比如,合同当事一方有附加条件的表示不履行合同,就不能构成明示预期违约,在这个方面,要同协商变更合同相区分。

⑥张广兴、韩世远.合同法总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50.

⑦李思扬.浅析中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J].社科纵横,2011:12.

⑧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6.

第五,预期违约的提出时间需在合同生效时间和终止时间之间,在终止合同之后提出不履行合同,已经构成不履行合同的事实,属实际违约,不属预期违约。

(2)默示预期违约

默示预期违约的构成条件与明示预期违约部分相同,即合同必须合法有效、存在重大不履行合同的行为和不履行行为发生在合同生效和终止时间之间。此外,也有部分条件与明示预期违约不同:第一,合同一方有证据发现对方没有履行合同。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发现合同当事对方主观上不履行合同,另一种是合同当事对方由于某些原因造成客观上不能履行合同。

第二,由于合同当事人没有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所以合同一方对不能履行合同的预见不能说主观臆断,必须要有确凿的证据。

明确构成要件有利于确定违约行为是否构成预期违约,并进一步明确是属于明示预期违约还是默示预期违约。通过分析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我们可以得出本案中纺织公司的不履行合同的行为属于明示预期违约,服装加工公司可以据此选择合适的法律救济途径,负责审理此案件的法院也可以据此作出更准确、明了的判决。

3、明确预期违约的法律救济途径

第一,明确规定承担责任的方式,我国《合同法》仅对预期违约的救济作出了简单规定⑨:“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但却没有明确划分责任的分配方式,这给司法实践带来很大的难度。

⑨李永军.合同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28~31.

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并不相同,实际上是将来可能发生违约实际,程度较实际违约要轻,对于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不能适用同一种救济方式,要加以细分,将预期违约作为一种独立的违约形态加以区分,法律应该明文规定对于违约一方是继续履行合同还是进行赔偿。

第二,中止履行并要求对方提供履约担保。⑩对于明示预期违约守约方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以减少损失,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中止履行合同,特别是对于默示预期违约,对于守约方来说首要的法律救济方式不是解除合同,而是中止履行合同,守约方需要根据违约方的行为判断自己下一步的动作,但此时守约方的利益是存在极大的潜在威胁的,所以守约方应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同时,对于明示预期违约,守约方单方面解除合同,而违约方后续提高了担保,这时守约方就应该继续履行合同。

本案中,纺织公司作为违约方,服装加工公司占有法律上的优势地位,可以选择解除合同或者是中止履行合同。但是如果服装加工公司选择接受对方的违约,那么双方的焦点在于赔偿事宜上。但必同时也要保护违约方的合法权益,服装加工公司一旦确定赔偿方式就不应轻易改变。同时,预期违约不同于实际违约,在合同届满前并未造成违约事实,所以纺织公司可以在合同届满前撤回之前拒绝履行合同的表示,此时合同继续有效。服装加工公司对违约方赔偿方式作出选择后,应得到纺织公司的明确认可,默许以及沉默都不能视为明确认可,否则造成服装加工公司损失的扩大责任由自己承担。

⑩葛云松.预期违约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16~18.

结语

预期违约制度是为了避免当事人一方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履行期限届满前,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而建立起来的一项法律救济制度。我国法律对预期违约制度的规定分布分散、不明确,在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的区分上也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同时针对预期违约的司法救济方式不足。结合我国对预期违约制度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我国预期违约制度的法律的不足之处,并对如何完善我国的预期违约制度提出自己几点粗浅的建议。由于笔者理论水平有限,写作时间较为仓促,资料掌握不全面,文章理论深度不够,难免有诸多欠妥之处,敬请各位导师提出宝贵意见,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思扬.浅析中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J].社科纵横,2011:7~12.

[2] 尹田编著.法国现代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25.

[3] 江平.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31.

[4] 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24.

[5] 张利宾.美国合同法——判例、规则和价值规范[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3.

[6] 李永军.合同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26~31.

[7] 王利明.合同法新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6.

[8] 王利明.合同法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5.

[9] 张广兴、韩世远.合同法总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50.

[10] 赵承璧.国际贸易统一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6.

[11] 崔建远.合同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11~13.

[12] 葛云松.预期违约规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16~18.

[13] 李中原.合同期前救济制度的比较研究[J].法商研究,2003:52~54.

致谢

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此次论文的写作,这次论文的写作离不开指导老师的帮助。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对我的指导,导师渊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精神对我产生了深厚的影响,使我收获颇多。对于本专业的浓厚兴趣,让我一直关注专业课的知识,也使我总将所得心得辅以成稿,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我刚刚开始准备论文时,我不知应该如何下手,如何去选择一个正确的题目。在我无奈、彷徨的时候,是导师您给了我最大的帮助,对我要选的题目进行了提点,使我恍然大悟,并十分感谢老师能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对我的论文进行批阅,老师阅读文章的认真程度让我十分钦佩,老师并没有敷衍了事,而是尽可能地找出文章的缺陷与不足之处。您的教诲和大力提携是我人生中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这篇文章的顺利完成也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帮助。我要衷心地感谢你们,你们的智慧与光芒将使我终生受益;我十分感谢在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中有你们的耐心陪伴,我真心的说有你们真的很好。你们是我人生路上最美好的风景,也会是我永远的财富。

高校后勤合同管理制度建设及意义研究

高校后勤合同管理制度建设及意义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04T09:47:26.993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期作者:肖敏肖玲[导读] 摘要:为了进一步改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促进高校整体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竞争发展结果,就必须及时树立起严格的后勤合同管理体制。 (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9)摘要:为了进一步改善高校后勤服务保障水平,促进高校整体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竞争发展结果,就必须及时树立起严格的后勤合同管理体制。基于此,笔者将针对现代高效后勤合同管理体制建设的细节和现实意义等内容,加以有序地论证舒展,希望引起有关管理人员重视。 关键词:高校后勤;合同管理;体制建设;现实意义前言:为了保证高校教育事业整体上迎合现代社会改革趋势,涉及高校后勤合同管理体制的改建显得势在必行。主要原因就是以往后勤部门始终处于被冷落的位置之上,无法保证获得高水准的人力资源并切实保障后勤工作进度和质量。至于高校后勤合同管理制度的建设方式和有关意义等内容,将会在后续加以逐步深入性阐述。 一、高校后勤合同管理制度的建设细节 现阶段我国各类高校日常性管理活动都变得愈加完善可靠,对应的后勤工作也需要提升至更高的水准,在此期间,有关后勤合同管理体制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支持要素。主要原因就是这类合同管理体制,经过法规化等更高层次提升之后,可以保证透过根本上协调一系列日常后勤工作,使得相关岗位员工所有权益受到必要的保护之外,加快依法治校理念的贯彻进程。至于这部分合同管理体制的科学合理性建设细节,将具体表现为:(一)高校后勤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所谓后勤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就是说要求高校内一切参与后勤管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在明确自身职责之后,要依照合同审批、授权、签署、生效、履行等合法程序,进行手头工作细致和人性化地调试,保证尽快衍生出完善化的后勤合同管理体制。 第一,后勤组织方面合同的规范化管理。就是说要求高校针对后勤部门预先制定一套可靠的合同制度和管理规定,保证依次审查、签订、检查合同中标注的所有组织机理和程序内容。 第二,后勤项目方面合同的动态跟踪化管理。在确立高校后勤合同管理体制过程中,要经历合同内容适当性调整、补充等途径,进一步维持合同本身履行的统一和连续性效果。除此之外,涉及高校后勤合同管理程序和依据,一旦说不符合规定时,则要在第一时间内组织相关职员协商和进行有关协议补充,确保作废一些老旧的条款之后,为后续后勤项目合同动态化建设与控制,以及后勤全过程管理等,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 (二)高校后勤合同中业务处理的体制化体制的存在意义,就是为管理活动展开提供保障的同时,促使有关业务操作变得愈来愈规范化。具体就是依照高校后勤合同管理需求,创建严格和妥善的合同管理工作体制,即统一领导和分级负责的监管体制,保证针对一系列高校后勤服务提供必要规范效果的同时,促使后勤服务保障制度的高效率执行。 第一,高校后勤合同管理体制的标准化设计。所谓合同管理的标准化,实际上就是针对合同管理程序、模式、内容、执行流程等加以逐步规范,力求在持续复核过后,及时发现问题并结合实际进行适当改造、增删处理,最终令常用的高校后勤合同文本格式和通用条款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改进。需要注意的是,在订立这部分合同期间,要参考的依据极为繁多,具体就是要保证迎合我国合同法和招标投标法等法规,以及上级领导要求,这样预设的高校后勤用人、采购等合同权限才会被顺利地审核通过。 第二,高校后勤部门合同管理岗位的责任制健全。其核心目标就是保证明确参与高校后勤合同管理的主办、协办、主管单位、合同管理人员等各自的职责过后,形成明确完善的权责利关系体系,使得合同管理人员可以在严厉的监督作用下处理好本职事务和维持分工的平衡状态。除此之外,高校后勤合同管理还必须时刻秉承着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等规范性守则,保证在校长的科学领导基础上,强化后勤部门和岗位人员对相关合同管理职责落实的重视态度。 (三)高校后勤合同内流程内容管理的信息化归根结底,就是凭借现代网络通信和数据库等技术基础,进行高校后勤合同涉及的所有因素汇总并一并融入到专门的数据库之中,保证令合同管理过程变得更加数字和信息化之后,形成全新的合同信息资源,共享并发送给所有结构层次的后勤工作人员加以观察和熟悉。这样一来,就可以发挥出后勤合同体制的横向和纵向集成效应前提下,呈现出完善化且端对端的合同管理流程。 首先,包括高校后勤合同管理模块的合同订立、审核会签、履行、终结等要件,统一地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样一来,有关高校后勤合同概况信息就可以被相关岗位人员及时快速性地检索、浏览,保证加快合同和特定业务单位的数据共享交换进程之后,实现它们彼此工作流程应用级的相互联通。 其次,凭借现代信息化技术方式,令后勤业务流程、合同审批控制点与权限得以格式化处理,保证经过网上区分之后,及时自动化锁定超出权限的后勤工作行为,并提供必要的预警。持续到这部分工作处理完毕之后,则要建立起必要的合同授权机制,目的是令各类级别流程管理权限得以明确之后,促进后勤部门和合同类型、合同金额、合同权限、合同审核、合同履行彼此之间的对应结果,保证令这部分合同管理至此变得更加有效。归结来讲,信息化技术能够动态化地验证后勤业务活动信息、实时性地提供历史数据进行指导,使得后勤合同活动流程得以被细致化地掌握。长期下去,不仅仅可以维持后勤合同审批的高效率和透明度效果,同时更可以明确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激发后勤岗位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形成强劲的向心力,最终避免拖慢工作流程等不良现象的再次出现。 二、高校进行后勤合同管理制度创建的现实意义 宏观角度观察认证,我国市场经济已经获得了快速深入性地发展。在该类进程之中,高校也自然地过渡成为市场空间范畴内的主体。因此对于后勤管理工作,高校要保证积极参与到市场的同时,予以充分地交流研究。尤其是先期拟定的合同,对于后勤工作来讲是最不可缺失的,毕竟这部分合同紧密连接了高校和不同类型市场主体,能够视为关键性的桥梁纽带。而在后勤管理的所有工序流程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设立相对明确的合同内容,主要原因就是如此可以在推动依法治校进程并全方位维护师生基础性权益的前提下,清晰化反映出新时期下的高校法治化特征。

论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

论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 孙道萃 一、预期违约制度的一般理论 预期违约滥觞于英国1853年的霍切斯特诉戴·纳·陶尔案。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向对方当事人明确提出自己已经不能履行合同的义务,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的义务。其价值在于使受害方提前得到法律上的救济,防止其蒙受本来可以避免的损失,如为了就即将到期的履行进行准备而蒙受的损失,是合同法中重要的制度。 预期违约源于英国法庭的判例,后被英美法系国家广泛采纳,并形成一种制度。在美法系国家大都规定了预期违约制度,其中尤以《美国统一商法典》的规定最为完备,该法典第2610条肯定了国判例确立的在明示毁约下受害人享有的权利,而且确立默示毁约情形和认定条件。《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第71条也采纳了预期违约的概念。我国《合同法》借鉴了英美法的预期违约制度,在第108 条规定了明示预期违约。但与英美法不同的是,它规定的明示预期违约在适用范围上包括两个方面,即“一方明确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义务”和“一方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 预期违约(又称先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合同一方当事人没有正当理由明示或默示表示将不履行合同,包括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具体而言:1、明示预期违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合同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而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表示将不履行合同义务。例如,当事人一方向另一方发出通知,明确告知将不再履行合同。因此,明示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是:第一,违约方必须明确告知对方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后将不履行合同义务;第二,没有正当的理由,如第三人原因,如果违约方有正当的理由,则不构成明示预期违约,如不可抗力。2、默示预期违约是指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另一方

预期违约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找法网合同预期违约】《合同法》第10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 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要求其承担 违约责任”。相较于以往的《经济合同法》在预期违约方面的空白而言,合同法 的规定显然是一大进步,但它和英美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不同,在立法上存在 缺陷,增加了司法实践中预期违约行为的认定困难,有待于完善。详言之: 1、预期违约制度的适用范围。 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将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中的明示预 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统一加以规定,这是一种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具体操 作中的困难。鉴于明示预期违约因当事人采取明确的意思表示,属于一种明显的、确定的毁约,比较容易判断。但实际金融活动中,明示预期违约鲜有发生,默示预期违约的情况偏多,而该条对默示预期违约的 规定缺乏完善的判断标准。因此,判断是否构成默示预期违约;既可以从该 当事人的行为判断,也可以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判断,而不是仅限于依当事人的 行为予以判断。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客观事实主要包括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 商业信用、履约能力等。而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二)项只规定了从“当事人一方 的行为”方面判断默示预期违约,而没有规定从客观事实方面判断,显见其判断 标准的不完善,进而容易导致预期违约制度的滥用,破坏交易秩序的安全与稳定,并违背了鼓励交易的立法原则。针对这种情况有学者提出应排除合同 法第六十八条对不安抗辩权规定的适用前提,而将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作为默示预期违约的合理理由。 其实,这样一来也就造成不安抗辩权适用上的混乱,不安抗辩权与英美法 上默示预期违约制度相比较,两者都在订约后履行前,一方发现另一方有不能 履行的风险;两者采取的救济措施都是中止自己的给付;两者都是要求对方作出履行保证,方可停止中止的效力,继续履约。所以,不安抗辩权在一定范围内是 可以发挥默示预期违约的功能的。但是,《合同法》在合同履行中规定的不安 抗辩权与它在违约责任中规定的明示预期违约在适用上极容易产生混乱。因为“一方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如果视为“一方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 义务”,那么不安抗辩权和预期违约在适用范围上便发生了重叠,这给实践中的 法律适用造成了很大的混乱。

论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

论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 杜久春【内容提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颁布,正式确立了中国合同责任制度。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约定或法定义务,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支付违约金、解除合同等民事责任。违约责任的性质是在合同依法成立之后,履行合同过程中的民事责任,基于合同一方或双方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的事实而产生的财产责任。本文对违约责任的概念、违约责任的性质、违约责任的形态、以及违约责任的构成与归责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合同责任/缔约过失/预期违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60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而这种自觉全面履行合同义务,往往是以违约责任的强制力为后盾的,一旦违约,依法就应承担民事责任。违约责任是合同法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交易安全的重要法律制度。 一、违约责任的性质 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约定或法定义务,所应承担的损害赔偿、支付违约金、解除合同等民事责任。既具有补偿性,又有惩罚性,以补偿性为主。其理由: 1.从违约责任的内在要求看,违约责任是一种违约行为的法律后果,其要求违约方承担守约方因合同不能履行而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一般是可以预见和计算的,但也不排除尚有不能确定的利益损失,包括可能得到的利益损失,这部分不确定的利益损失的赔偿,从某种意义上说带有惩罚性。 2.从违约责任的立法目的看,是为了维护合同的严肃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违约行为的客观后果往往会给对方造成实际损失,但有些违约行为不一定就有实际的损害后果,特别是预期违约行为所造成的实际损失会很少,甚至为零,对这种违约行为如果按照补偿性的观点,就可不承担责任,这显然不妥,既达不到“特殊预防”的目的,更不能起到“一般预防”的作用。 3.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看,双方在签订合同时都希望对方能按约履行合同,使其从中得到预期的效益,同时双方也都表明,一旦违约愿意受到惩罚,包括弥补对方的损失,在约定违约金数额时均有过磋商,即使未言明,也是心照不宣的,故违约责任给予一定的惩罚并不违背当事人的意愿。

预期违约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的适用(1).doc

预期违约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的适用(1) - 摘要: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根植于不同法系,在法律适用中存在着不协调现象。通过对两种制度比较分析,提出在我国现行合同法框架下,将第68条列举的“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的行为适用预期拒绝履行(故意违约)规则,同时对不安抗辩权进行扩张适用,取消履行顺序的划分,没有提供保证的允许解除合同并立即起诉,视为故意预期违约,从而建立完善的现代预期违约制度。关键词:预期违约;不安抗辩权;法律适用一、预期违约概述预期违约(Anticipatory breach of contract),又称先期违约、期前违约,起源于英美法,是指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至前,一方当事人肯定地、明确地向另一方明示其将不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另一方当事人的自身行为或客观事实默示其将不能按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国内大多数学者将预期违约划分为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认为前者指当事人明确地、肯定地并无条件地向相对人表示其将不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表示既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认为后者指当事人虽然没有明确声明其将不履行契约义务,但另一方以自身的行为或客观事实默示其将不能到期履行义务。笔者认为,这种分类并不妥当。把预期违约的形态分为预期拒绝履行和预期不能履行更为合理。前者指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履行期届满前,一方当事人以言辞或行为向另一方当事人表明将不履行合同义务;后者指的是在合同履行期届满前,有情况表明或一方当事人根据客观事实发现另一方当事人届时不能履行合同义务。预期违约发生在合同成立之后,履行期届至前,具有如下基本特点: 1.预期违约表现为将来不履行合同义务,而不像实际违约表

管理制度预期违约制度浅论

(管理制度)预期违约制度 浅论

预期违约制度浅论 吕西锋 关键词:预期违约选择权权利行使合同解除赔偿损失 预期违约(anticipatorybreachofcontract)是起源于英美法的壹种合同法律制度。它是为了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发生于合同履行上的危险而建立的壹项法律制度。该制度通过1853年英国霍切斯特诉戴.纳.陶尔解除雇佣合同损害赔偿案[1]确立后,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已成为英美法系构成完整合同责任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使这壹和制度成为和实际违约相区别、又和实际违约相对应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制度。 之后美国的《统壹商法典》也明确采纳了预期违约制度,1980年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也引入了这壹制度,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也对此作出了规定。 预期违约制度的确立“不仅会使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公平化,于壹定程度上避免预期违约诱发的违约风险,而且仍能够将预期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消灭于萌芽状态或降低到最低限度”。[2]因而正确理解这壹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对本制度作壹简要论述。 二、预期违约的概念及其特征 预期违约亦称先期违约、期前违约,是指当事人壹方于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他将不履行合同

义务所构成的壹种违约。预期违约属于合同履行前的违约,和发生于履生期限之后的实际违约不同。和实际违约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预期违约是于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的违约,即于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即已确定对方于履行期限到来时不履行合同义务,而不是像实际违约那样表现为现实地违反了合同义务。这种行为只能发生于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而不能是之后。这是其和现实违约的根本区别所于。 2、预期违约侵害的不是现实债权,而是权利人的期待债权。 和实际违约侵害的已到履行期限的债权不同,它侵害的是权利人基于合同产生的壹种期待权。这种期待权的理论基础于于:债权人订立合同的目就是要于将来实现某种利益,因此,于合同履行之前,这种利益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壹种可期待的利益。合同依法订立且生效后,于履行期限到来之前是持续存于和有效的,那么当事人于合同的持续存于和有效状态下对于对方将来履行的期待也是正当的。而于壹方预期违约的情况下,由于对方的履行已经不可能或者有不可能的危险,于这种情况下,权利人的这种期待利益便不可能实现,当然也就侵犯了相对人的利益。 3、主张预期违约的唯壹条件就是对方当事人具有法律规定的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将不能履行合同的现实危险,如特定物买卖合同的出卖人于合同履行期限届至前将标的物转卖给第三人,或买受人于付款期到来之前转移财产和存款以逃避债务等。而于实际违约时,只要有

论我国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

论我国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 发布日期:2011-08-27 文章来源:互联网 【内容提要】 违约责任制度是保障债权实现及债务履行的一项重要措施。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合同义务是违约责任产生的前提,违约责任是合同义务不履行的结果。我国《合同法》第七章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为实践中解决合同当事人预期违约及实际违约时应如何担责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修改后的《合同法》具有许多突破性的特点,本文拟就我国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制度的相关问题作些浅见。 本文共分七个部分,分别论述了违约责任的内涵界定、特点、归责原则、样态、免责事由、承担方式及其与其他民事责任的区别。本文认为违约责任的产生是以合同当事人之间存在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为基础,以违反合同义务为前提。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补偿性、可约定性等特点。合同法上的违约责任应遵循严格责任,即违约发生后,应主要考虑违约的结果是否因违约方的行为造成,而不考虑违约方的故意或过失。合同法上的违约形态有预期违约、不履行、迟延履行、不适当履行等情形。由于不可抗力、债权人过错等原因也可能免除一方的违约责任。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事责任的一种,但它与其它民事责任又有着根本差别。总之,合同法上的违约责任制度相当重要,在今后的司法实践中应当正确理解与适用。 【关键词】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是我国《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合同法》对以往的违约责任制度进行若干补充和完善,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第一,增加预期违约责任和加害给付责任,从而构筑了违约责任的真正内涵。第二,以严格责任作为违约责任的一般归责原则,从而强化了违约责任的功能,顺应了合同法的发展趋势。第三,将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兼容并蓄,从而弥补了预期违约和不安抗辩适用上的缺陷。第四,将完全赔偿原则和可预见规则相结合,从而兼顾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平衡。第五,允许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给当事人行使权利提供充分的空间,本文拟结合我国现行《合同法》对违约责任制度的相关问题作粗略的论析。 一、违约责任的内涵界定及其特点 违约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因违反合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在英美法中违约责任通常被称为违约的补救,而在大陆法中则被包括在债务不履行的责任之中,或者被视为债的效力范畴。违约责任制度是保障债权实现及债务履行的重要措施,它与合同义务有密切联系,合同义务是违约责任产生的前提,违约责任是合同义务不履行的结果。我国《合同法》第七章专设违约责任,规定了预期违约及实际违约等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违约责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违约责任是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所产生的责任。这里包含两层意思:其一,违约责任产生的基础是双方当事人之间存在的合法有效的合同关系,若当事人之间不存在有效的合同关系,则无违约责任可言;其二,违约责任是以违反合同义务为前提,没有违反合同义务的行为,便没有违约责任。第二,违约责任具有相对性。违约责任的相对性,是指违约责任只能

合同管理制度(定稿)

合同管理制度 1、目的 为规范公司合同的管理,防范及控制合同风险,避免失误,有效维护公司的合法权益,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 2、定义及适用范围 2。1定义 本公司经营活动中所涉及的产品销售、设备原材料采购、技术转让、项目合作等合同(协议)的谈判、订立、履行和管理。 2。2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合同(协议)的管理. 3、职责权限 公司各职能部门负责人、财务管理部、副总经理、总经理负责合同的审批,总经办负责各类合同的归档管理工作。 4、规范及要求 4。1订立合同(包括协议,下同),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公平和诚实信用原则. 4.2订立合同,不得有损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本公司的合法权益;不得及资信不佳,不具备履约能力的主体订立合同。 4。3公司对外的一切交易、合作行为,除即时结清的外,都必须订立书面合同。

4。4合同依法成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必须严格遵守,全面履行。 4.6合同的订立 4。6.1订立合同前,经办人员及所在部门负责人应严格审查订立合同的对方当事人的下列情况: A、是否领取《营业执照》,是否具备法人资格; B、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是否取得相关资质证书或许可证; C、履约能力和信用程度。 D、经办人员应负责收集对方当事人加盖鲜章的《营业执照》、工商年检记录、资质证书或许可证复印件备查(如系自然人应收集身份证复印件).及相关资质在有效期内的同一对方当事人再次订立相同标的的合同可省略此项程序. 4。6.2订立合同的对方当事人如委托代理人订立合同,必须出具由对方当事人的法定代表人签发、并加盖有法人印章的授权委托书(自然人委托代理人,应有自然人签字认可的授权委托书和自然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公司经办人员应当认真审查授权委托书载明的授权事项和范围并收集备案. 4.6。3凡是本公司作为一方主体的合同,除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有专门要求的外,原则上应由本公司经办人员负责草拟合同。 4.6.4合同内容的约定应当明确、具体,应充分考虑维护本公司的合法权益,并具备可操作性。

预期违约制度浅论

预期违约制度浅论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预期违约制度浅论 吕西锋 关键词:预期违约选择权权利行使合同解除赔偿损失 预期违约(anticipatory breach of contract)是起源于英美法的一种合同法律制度。它是为了解决合同生效后至合同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发生在合同履行上的危险而建立的一项法律制度。该制度通过1853年英国霍切斯特诉戴.纳.陶尔解除雇佣合同损害赔偿案[1]确立后,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已成为英美法系构成完整合同责任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使这一与制度成为与实际违约相区别、又与实际违约相对应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独立制度。 之后美国的《统一商法典》也明确采纳了预期违约制度,1980年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也引入了这一制度,199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也对此作出了规定。 预期违约制度的确立“不仅会使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公平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预期违约诱发的违约风险,而且还可以将预期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消灭在萌芽状态或降低到最低限度”。[2]因而正确理解这一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拟对本制度作一简要论述。 二、预期违约的概念及其特征

预期违约亦称先期违约、期前违约,是指当事人一方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他将不履行合同义务所构成的一种违约。预期违约属于合同履行前的违约,与发生于履生期限之后的实际违约不同。与实际违约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1、预期违约是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的违约,即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到来之前即已确定对方在履行期限到来时不履行合同义务,而不是像实际违约那样表现为现实地违反了合同义务。这种行为只能发生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而不能是之后。这是其与现实违约的根本区别所在。 2、预期违约侵害的不是现实债权,而是权利人的期待债权。 与实际违约侵害的已到履行期限的债权不同,它侵害的是权利人基于合同产生的一种期待权。这种期待权的理论基础在于:债权人订立合同的目就是要于将来实现某种利益,因此,在合同履行之前,这种利益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种可期待的利益。合同依法订立并生效后,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是持续存在和有效的,那么当事人在合同的持续存在和有效状态下对于对方将来履行的期待也是正当的。而在一方预期违约的情况下,由于对方的履行已经不可能或者有不可能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权利人的这种期待利益便不可能实现,当然也就侵犯了相对人的利益。 3、主张预期违约的唯一条件就是对方当事人具有法律规定的将不履行合同或者将不能履行合同的现实危险,如特定物买卖合同的出卖人在

合同法违约责任(精选多篇)

合同法违约责任(精选多篇) 第一篇:论合同法违约责任 论《合同法》违约责任 (一)不可抗力 根据我国《合同法》,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具体地说,不可抗力独立于人的意志和行为之外,且其到合同的正常履行。构成不可抗力的事件繁多,一般而言,包括灾害和事件两种。 不可抗力的后果。对于因不可抗力导致的合同不能履行,应当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程度,部分或全部免除有关当事人的责任。但在法律另有规定时,即使发生不可抗力也不能免除责任,主要有:其一、迟延履行后的责任。大陆法系民法典大都规定,一方迟延履行债务之后,应对在逾期履行期间发生的不可抗力所致的损害负责。我国《合同法》第117条对此有所规定。其二、客运合同中承运人对旅客伤亡的责任。我国《合同法》第302条对承运人采取了特殊的严格责任原则[6]。我国《民用航空法》第124条及《铁路法》第56条亦有相关规定。 此外,对于不可抗力免责,还有一些必要条件,即发生不可抗力导致履行不能之时,债务人须及时通知债权人,还须将经有关机关证实的文书作为有效证明提交债权人。 (二)债权人过错 债权人的过错致使债务人不履行合同,债务人不负违约责任,我国法律对此有明文规定的有《合同法》第311条(货运合同)、第370条(保管合同)等。 (三)其他法定免责事由 主要有两类:第一,对于标的物的自然损耗,债务人可免责。这一情形多发生在运输合同中。第二,未违约一方未采取适当措施,导致损失扩大的,债务人对扩大的损失部分免责,我国《合同法》第119条对此有所规定。 (四)免责条款 免责条款,又称约定免责事由,是当事人以协议排除或限制其未来责任的合同条款。分解开说,其一,免责条款是合同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合同条款,具有约定性;其二,免责条款的提出必须是明示的,不允许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许法官推定免责条款的存在;其三,免责条款旨在排除或限制未来的民事责任,具有免责功能。[7] 我国《合同法》从反面对免责条款作了规定。《合同法》第53条规定了两种 无效免责条款:第一,造成对方人身伤害的;第二,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对方财产损失的。此外,格式合同或格式条款的提供方免除其责任的,该免责条款无效。 五、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合同法》第107条规定的承担违约责任的方式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

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几个问题

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几个问题 [摘要]预期违约制度是英美法系合同法领域中一项重要制度,我国1999年《合同法》首次明确对预期违约制度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但是条文过简,可操作性不强。本文从预期违约的概念、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特征、构成条件、法律后果等基本问题入手进行了系统分析,以期对理解和应用该制度有所助益。 [关键词]预期违约;社会基础和理论基础;构成条件;法律后果 [中图分类号]139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3-0180-03 预期违约起源于英美法,也是英美法所独有的制度。预期违约制度的确立对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合同立法及实践 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虽然我国法律一直受大陆法系的影响,但由于我国参与缔结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中对预期违约作出了专门规定,《合同法》也首次明确对预期违约制度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加以规定,使之进入了我国的法律体系。

一、预期违约的概念及社会、理论基础 对于预期违约,我国学者一般将其分成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一种观点认为“预期违约,亦称先期违约,包括明示毁约和默示毁约两种。所谓明示毁约是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无正当理由而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表示他将不履行合同。所谓默示毁约是指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有确凿的证据证明另一方当事人在履行期限到来时,将不履行或不能履行合同,而另一方又不愿提供必要的履行担保。”另一种观点认为“预期违约指的是下述两种情形:在合同有效成立后至合同约定的履行期届满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肯定地向另一方当事人明示其将不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另一方当事人的自身行为或客观事实默示其将不能依照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实际上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认为,所谓预期违约,是指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不履行合同或一方当事人有合理理由预见另一方在履行期届满时不履行合 同或不能履行合同。 预期违约制度的出现和存在有其特定的社会和理论基础。 从社会基础而言,一是适应了市场经济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在商业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合同从订立、生效到履

我国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doc

我国合同法预期违约制度 所谓预期违约制度,是指合同当事人一方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届至之前,明示或默示其将不履行合同,由此在当事人之间发生一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制度。这是英美法以判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有的合同法律制度。在我国新合同法颁布之前,关于是否应该引入预期违约制度,学术界颇有争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正式颁布后,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合同法》第68条、第69条是对大陆法系不安抗辩权制度的继承,第108条是对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的引进。 一、大陆法不安抗辩权制度及其缺陷 不安抗辩权渊源于传统大陆法,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都对之加以确认。《法国民法典》第1613条规定:如买卖成立后,受买人陷于破产处于无清偿能力致使出卖人有丧失价金之虞时,即便出卖人曾同意延期给付,出卖人亦不负交付标的物之义务,但若买受人提供到期支付的保证则不在此限。《德国民法典》则将《法国民法典》中不安抗辩权的适用范围加以延伸,不再拘泥于买受人破产处于无清偿能力的限制,提出如买受人财产于缔约后明显减少,出卖人即可拒绝给付。该法典第321条规定:因双务契约负担债务并向他方先为给付者,如他方的财产于订约后明显减少,有难为对待给付之虞时,在他方未为对待给付或提出担保之前,得拒绝自己的给付。

本人认为,传统大陆法的不安抗辩权制度存在以下缺陷:(1)不安抗辩权的适用范围实际上仅限于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中的默示预期违约,对于明示预期违约的情形则不适用。尽管有学者认为,在大陆法系国家,明示预期违约只不过是拒绝履行的一种特别情形而完全可以将其包容在拒绝履行制度之中。但本人认为,明示预期违约与作为实际违约情形之一的拒绝履行毕竟差别巨大,如果把拒绝履行做扩大性解释,使其既包括实际违约的相关情形又涵盖明示预期违约,似乎有些牵强。即使确实要涵盖明示预期违约,法律也应作出明文规定,以便操作。像目前大陆法系国家那样,对明示预期违约不作出明文规定而仅通过判例或学理来予以补充,就我国而言是很不可取的。(2)不安抗辩权仅给予双务合同中有先为给付义务的一方当事人,而未给后履行义务的一方当事人以相应的法律保护。但事实上,有先为给付义务的一方当事人如果有预期违约的行为或情形,对后履行债务的当事人也应当给予救济;而不应当让其只能坐等有先为给付义务的当事人在期限届满后仍不履行债务,然后再去向其主张实际违约的违约责任,因为这样做就很有可能人为地造成或扩大不应有的损失。 二、英美法预期违约制度及其不足 预期违约包括明示和默示两种形态。明示的预期违约是指

海峡两岸合同责任制度的比较研究报告探讨研究报告

海峡两岸合同责任制度的比较研究 ———海峡两岸合同法的比较研究之一关键词: 合同责任/比较研究/违约金/损害赔偿 内容提要: 由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海峡两岸关于合同责任制度所作的规定,既有明显差异又有相通之处。本文选取合同责任制度中若干在理论和实践上有重大意义的问题,逐一进行了比较研究,文章既结合实定法上所作的具体规定,又充分考察了学界对于实定法的规定所作的法律解释,力求揭示影响法律规定和学说见解的不同理论源流及社会背景。 合同责任,在《中华人民XX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为《民法通则》)上称为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在《中华人民XX国合同法》(以下简称为《合同法》)上叫作违约责任;在XX 民法上则被归属于债务不履行责任。由于海峡两岸的经济制度、法治理念及立法技术均有不同,故两岸的合同责任制度显有差异,但因海峡两岸同属中华民族,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化,相同或相近的风俗习惯及传统,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某些相似的经济成分,故两岸的合同责任又存在许多相通之处。分析比较其异同并探寻其深层原因,找出可借鉴或丢弃或改进的部分,以进一步发展完善祖国大陆的合同法,是依法治国所必须作的工作。

一、归责原则的比较研究 归责原则,表现在合同责任制度上,是指基于一定的归责事由而确定合同责任成立的法律原则,或者说,是基于一定的归责事由而确定违约方是否承担合同责任的法律原则[1 ]。归责原则在合同法上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归责原则决定着合同责任的构成要件。在过错责任原则下,过错为合同责任的核心要件。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过错从构成要件中消失了。其次,归责原则决定着举证责任的内容,在过错责任原则下,守约方欲主X违约金责任、强制履行责任,须举证违约方已经违约;欲举证损害赔偿,就既需要举证违约方违约,又需要举证自己因违约而受有损失;违约方可举证自己无过错而得以免责。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守约方欲主X合同责任,必须举证违约方已经违约,在主X其中的损害赔偿时,须再举证自己因违约而受有损失。违约方欲免负合同责任,仅仅举证自己没有过错已经达不到目的,只能举证法定的或约定的免责事由存在。其三,归责原则决定着赔偿责任的X围,一般地讲,在过错责任原则下,赔偿X围原则上为完全赔偿;而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下,赔偿X围则时常有赔偿限额。正因归责原则如此重要,故立法时都十分重视它。XX民法一直采取过错责任原则,只不过运用了过错推定的立法技术(第2 2 0条第1项、第2 2 5条、第2 3 0条等)。而祖国大陆的《合同法》则以无过错责任为原则(第1 0 7条),同时承认若干过错责任:供电人责任(第1 79、1 80、1 81诸条);承租人的保管责任(第2 2 2条);承揽人责任(第2 62、2 65诸条);建设工程合同中的承包人的过错责任(第2 80、2 81诸条);寄存人未履行告知义务的责任(第3 70条);保管人责任(第3 71条)等。 XX民法奉行过错责任原则是承继德国民法的结果,而德国民法以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是基于如下理由:其一,道德观念。个人就自己过失行为所肇致的损害,应负赔偿责任,乃正义的要求;反之,若行为非出于过失,行为人已尽注意,在道德上无可非难,应不承担

论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经济法》论文

论合同法中的违约责任 【摘要】合同缔约人订立合同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实现,而合同一方当事人的违约行为可能使得对方当事人的利益得不到实现。因此,研究违约行为及其救济方法,对于保护合同当事人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违约行为、违约责任的论述,介绍了违约责任的种类、免责条件、处理方式等问题,阐述了我国新《合同法》中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 【关键词】违约责任、合同法、免责事由 一、违约责任的样态 对于违约责任的样态,又称违约形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预期违约。其可分为两种具体类型:其一、预期拒绝履行,其二、预期不能履行。 第二,不履行。即完全不履行,指当事人根本未履行任何合同义务的违约情形。 第三,迟延履行。即指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而未履行债务。包括债务人迟延履行和债权人迟延履行。 第四,不适当履行。即指虽有履行但履行质量不符合合同约定或法律规定的违约情形。包括瑕疵履行和加害给付两种情形。 第五,其它违约行为。指除瑕疵履行和加害给付之外的,债务人未按合同约定的标的、数量、履行方式和地点而履行债务的行为。 二、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 《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

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1.实际履行。实际履行包括金钱债务的实际履行和非金钱债务的 实际履行。《合同法》第109条、第110条等条款规定,金钱债 务应当实际履行,非金钱债务在特殊情况下不适用实际履行。 特殊情况即指法律上或事实上不能履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 制履行或履行费用过高;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2.采取补救措施。如质量不符合约定,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 担违约责任,如无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非违约方可根据标的 性质和损失的大小,合理选择要求对方采取修理、更换、重做、退货、减少价款或报酬等措施。 3.赔偿损失。我国法律实行的是完全赔偿原则。要求赔偿范围包 括两个部分。其一,被违约人现有财产的减少(实际损失)。 其二,可得利益。 4.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是指合同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在合同 债务人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合同义务时,向对方当事人支付的 一定数额的金钱。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未约定则 不产生违约金责任,且违约金的约定不应过高或者过低。 5.定金。当事人可以约定定金,定金按担保法规定执行,但如果 同时约定定金和违约金,当事人可选择适用其一。 三、免责事由 1.不可抗力。合同法规定的法定的免责事由为不可抗力,是指不

合同(信用)管理制度

有限公司合同(信用)管理制度2011年2月28日

目录 页次 一、合同(信用)管理领导小组成员 1 二、合同(信用)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2 三、合同管理员职责 3 四、合同签订、审批、检查制度 4 五、合同专用章、合同文本管理使用制度 5 六、委托代理证书保管使用制度 6 七、合同传递、运行及反馈制度 7 八、合同履行、变更、解除及合同担保制度 8 九、合同台账登记、统计分析及合同档案管理制度 9 十、合同管理考核奖惩制度 10 十一、合同纠纷解决方法 11

合同(信用)管理领导小组 合同是联系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又是维护公司合法权益的法律依据。信用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又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为加强合同管理,规范合同行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塑造企业信用形象,打造企业信用品牌,强化企业内部信用机制,先决定成立企业合同(信用)管理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法律顾问:

合同(信用)管理领导小组职责 一、落实合同管理人员,健全合同管理组织,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使合同管理组织网络化,管理制度系列化,合同管理规范化。 二、抓宣传教育,组织有关人员学习合同法规。企业在经常组织学法的同时,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从总经理到各科室,逐步达人人受训,个个合格,以加强法制观念和提高依法管理经济的能力。 三、建立和健全从合同订立和审查、合同传递、运行及反馈、合同履行、合同变更和解除,合同纠纷的解决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做到的规可依,有章可循。 四、企业签订的各类合同、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使每份合同达到主体合格,内容合法,条款齐全,手续完备。确保合同正常履行。 五、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合同发生争议,通过协商仍不能解决时依法起诉或仲裁,以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论预期违约制度的适用(一)

论预期违约制度的适用(一) 预期违约制度属英美法系,而我国法律体系主要以大陆法系为蓝本,所以在合同法颁布实施前,除涉外经济合同法第十七条有过简单的限制性的采用外,我国基本上缺少关于预期违约制度的国内立法。但预期违约现象又确实在经济纠纷案件中屡屡出现,法官不能以无法可依而拒绝裁判,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以下现象,暴露了立法空缺的弊端。1.因无法可依,故推迟判决。法官对此类问题的处理较为谨慎,只能采取消极等待合同期届满,按届期违约处理。而这样做的后果是贻误了商机,扩大了债权人的损失。2.虽无法可依,但当事人在合同中有关于预期违约的约定,法院依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加以处理。如在银行的贷款合同中约定:“如借款方未按约定还本付息,贷款方有权停止发放贷款,提前收回已发放的全部或部分贷款”。当事人虽在合同中规定了有关预期违约的内容,但由于当事人自身文化素质的差异,不一定都能意识到应订立这类条款,即使订立了这类条款,也常常出现约定不明确,无法作为依据;约定显失公平,明显偏袒合同一方,加重合同另一方责任等情况。这时,因缺乏法律的统一规定,法官仅依当事人约定断案,也存在很大难度。3.分期履行义务的长期合同出现预期违约问题,法院的判决不能确实、充分保护债权人利益。对于分期覆行合同义务的情况,法院只处理已到期的部分,对未到期的部分不做处理,而不论审判时债务人是否有可能履行未到期的合同义务。二、合同法实施后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第九十四条第(二)项规定:“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的,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上述规定充分保护了预期违约中守约方的利益,但由于人们对这一新制度的接受程度不同,加之立法本身的缺陷和不足,运用上难免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对此,笔者从以下几点加以阐述,并提出解决办法。1.预期违约制度的适用范围。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将英美法系预期违约制度中的明示预期违约和默示预期违约统一加以规定,这是一种创新,但同时也带来了具体操作中的困难。鉴于明示预期违约因当事人采取明确的意思表示,属于一种明显的、确定的毁约,比较容易判断。但实际金融活动中,明示预期违约鲜有发生,默示预期违约的情况偏多,而该条对默示预期违约的规定缺乏完善的判断标准。笔者认为,判断是否构成默示预期违约;既可以从该当事人的行为判断,也可以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判断,而不是仅限于依当事人的行为予以判断。实践中比较常见的客观事实主要包括一方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商业信用、履约能力等。而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二)项只规定了从“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方面判断默示预期违约,而没有规定从客观事实方面判断,显见其判断标准的不完善,进而容易导致预期违约制度的滥用,破坏交易秩序的安全与稳定,并违背了鼓励交易的立法原则。针对这种情况,应排除合同法第六十八条对不安抗辩权规定的适用前提,而将经营状况严重恶化;转移财产、抽逃资金以逃避债务;丧失商业信誉;有丧失或者可能丧失履行债务能力的其他情形作为默示预期违约的合理理由。2.主要债务的具体含义。合同法第一百零八条没有明确规定对于一方当事人多大程度上不履行合同才构成预期违约,而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二)项的规定表明,当事人将不履行合同的主要债务,即构成预期违约。但合同法未就主要债务的具体含义作更详尽的规定,使得审判实践中在认定主要债务时,缺少标准尺度。笔者认为,所谓主要债务,即合同义务的主要部分,它的履行与否决定着当事人能否得到他期待从合同中得到的利益。预期违约之所以对另一方当事人的利益构成重大威胁,也正是因为被告将不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这种拒绝履行应是对相对人从合同履行中获得的利益有重大影响,致使其合同目的落空。如果被拒绝履行的仅是合同的部分内容,并且不妨碍债权人的根本目的,并没有使债权期待成为不能,就不构成预期违约。如果在法律上允许将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微小合同义务的预期违反视为预期违约,从而中止合同履行、解除合同,势必导致预期违约救济权的滥用,损害合同另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