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孔子道德观

论孔子道德观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笠 第27卷 第5期 

论孔子道德观 

李大清 

(龙岩市委党校,福建龙岩364000)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Ol 0)05-0142-03 

一、主要内容 

1、注重孝悌。《论语・学而》集中体现在孑L子对 

“孝”的阐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严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意思是:弟子们在家中父母跟前,就孝 

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 

实可信,由孝悌之爱而泛爱众,把手足之爱从血缘领域引 

申到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这句话中表达了儒家 

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 

孔子进一步阐述“孝”的内涵:一是“能养”。孑L子 

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赡养父母,这是子女尽 

孝应承担的最基本的义务。二是要“敬”。孔子强调的 

是,对父母尽孝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三是要和颜悦 

色。子夏问孝,孔子说:“色难。”就是说对父母尽孝 难在子女的态度上,如果总是给父母脸色看,即使让他们 

吃得再好,穿得再暖,他们心里也不会痛快,这就不能 

说是孝。四是要“几谏”。孔子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几”是轻微、委 婉之意。孔子并不主张子女对父母要绝对地服从,他认 

为,子女事奉父母,假如父母有过错,要委婉地进行规 

劝。如果父母不听从,还要照常恭敬,不能违逆,且看 

时机再行劝谏。虽然操劳而忧心,也不能对父母产生怨恨 

之心。五是要无违于礼。鲁国大夫孟懿子问孝,孔子回 

答了两个字:“无违。”学生樊迟问是什么意思,孔子 

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他所强调的是,要以礼事亲,不可违背于礼。父母在世, 

如有不合乎礼的言行,子女不应当顺从,而要以合乎礼的 

方法去对待,这是对父母真正的爱护、尊敬。父母去世 

后,要按照丧、祭的礼制去办,这才算真正的孝。孔子 

所倡导的“孝悌”之道,是符合人类的天性的。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尊重人性,保障人权。当前尤其需 

要继承、改造和升华这种植根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纯真感情 

的人类之爱,让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更加发扬光大。在家 

庭生活中,要弘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美德, 

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建设和谐家庭。当前,我 

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子女、晚辈不仅要承担赡养老人的 

作者简介:李大清,龙岩市委党校副教授。 

・142・ 法定义务,更要在精神上尊敬、体贴、关爱老人,多和 

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 

福和快乐。 

古文“弟”与“悌”通用,是指兄弟之间,哥哥 

对弟弟要关爱,弟弟对哥哥要尊重,这叫“兄友弟恭”。 

《论语・子罕》: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入则事父兄。在中国古代的宗法制中,兄长在家中的发言 

权上仅次于父,故常父兄并称,在道德上则孝悌并称。长 

幼有序的基本要求是兄友弟恭,长惠幼顺。兄弟同出父母 

骨血,故应相互亲爱,和睦相处。《论语・子路》:兄 

弟怡怡。《论语・学而》进一步阐述兄弟和睦的重要性: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 

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体恤民众。《论语・乡党》里面记载的一个故 

事,能很好地说明孔子的爱人思想。“厩焚。子退朝, 

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烧了,孔子首先想到 

的是否有人受伤,而不是问损失了多少马。孔子对管仲许 

以“仁人”的事例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论语・宪 

问》: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 

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按照君臣的价值标准来衡量,管 

仲是不符合“仁人”的标准的,孔子之所以赋予管仲“仁 

人”的称号,就是因为管仲帮助齐桓公“一匡天下”, 

实现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孔子强调:统治者要 

关心百姓生活,要让百姓富裕起来。《论语・学而》: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 

说统治者不能过分剥削百姓,要“使民以时”。《论语. 

尧日》:四海困穷,天禄永终。社会贫困就无法实行社 

会的道德教化,也就是当政者的失败。对于执政者来说, 

则应该以施行仁德为其准则。孔子说:“为政以德,譬 

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只要以 

仁德去治理国家不仅能够象北斗一样处于稳定的中心领导地 

位,而且还能使人们遵守道德准则,一旦犯法也会感到耻 

辱。就是一般人,也是

“德不孤,必有邻”,只要有 了仁德,就不会孤单,就会有朋友,就会团结很多人。 

这种道德准则的要求,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 

天,无疑有它的现实价值。 

3、讲求忠信。孔子的“忠”是对人诚实负责的态 

度。他要求“与人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当然,在提出人们之间应该诚实负责的同时,“使”、 

“事”两字也道出了君臣关系的不平等,这不能不说是留 

下的阶级烙印。但是,“臣事君以忠”是有前提的,不 

是无条件的,是在“君使臣以礼”的前提下,否则“臣” 

对“君”就不可能诚实负责了。今天上下级是平等的同 

志式的关系,那就更应该“与人忠”,互相诚实负责了。 

“信”是指诚实无欺。《论语》中“主忠信”,“敬 

事而信”,“谨而信”,“言而有信”等论述都是对人 

们具有诚实无欺的美德要求,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人们 

的要求一致的。《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也。大车无鞔,小车无轨,其何以行之哉?古代用牛力 

的车叫大车,用马力的车叫小车,而鞔与瓤都是车子架牲 

畜用的横木所必需的零件。没有鞔与轨,也就无法套住牲 

畜,车子自然也就走不了。孔子用这个来比喻“人而无 

信”,实际上也就是把“信”视作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最 

基本的品质。《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在某种程度上,“信”也可以说是孔子人 

生的一种理想,体现着儒家在平凡之中寻找崇高价值的思 

想格调。除了将“信”视作个人修身的操守,孔子也将 “信”看作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的政治原则。《论语・颜 

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由此可见忠信在孔 

子政治思想中的崇高地位。正因为如此,孑L子非常重视 

“信”的教育。《论语・述而》:予以四教:文,行, 

忠,信。”正是在孔子的教导下,他的学生也很重视 

“信”。《论语・学而》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不信乎?传不习乎?《左传》记载:晋文公与士兵约定 

三日之内攻取“原”地,因而只带了三天的粮食,结果 

时问到了,“原”却没有攻下。虽然谍报人员说再围攻 

一点点时间,原人就会投降,但晋文公为了取信于民,还 

是下令撤退了。类似的事件在春秋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史不 

绝书,也足以说明孔子对于忠信的重视是有着现实社会生 

活的深刻影响。 

4、推崇宽惠。宽惠,即待人厚道、给人照顾。孔 

子提倡:“宽则得众”;“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 

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恶”;“其养民也惠”;“惠则足以使民”“因民之所 

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孔子要求人们在宽惠方 

面具有的美德是:居于上层地位的人,对人应该宽宏大 

量;应该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要成全别人的坏事;教 

养百姓要具有恩惠的品德,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地使唤别 

人;凡百姓能得到好处的便使他们得到好处,给人民以好 

处自己却无所耗费。只有对人民实行宽宏大量的美德,又 

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人民以好处,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这 也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也是孔子 

道德规范的精华。孔子忠恕之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莫施 

于人”。“忠”即尽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成人之美。 

“恕”即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尽可能同情地了解他人的 

处境。推己及人的积极意义,自己所力图成就的,也帮 

助别人去成就。后者是推己及人的消极意义,自己所不欲 的,不强加于人。孔子借助于这一“为仁之方”在人心 

之间架起了仁爱的桥梁,进而达到天下归仁。“君子求诸 

己,小人求诸人”,把反躬自问当作加强自身德性的重要 

方法,只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严以责己,宽以待 

人,才能人际和,消除矛盾,同时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 

想。“不怨天,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分辨义利。人们不断要求占有更多的财富,以改 

善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 

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如果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 

以满足欲望,就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果用 

不正当的途径来获得财富,就会破坏生产、妨碍社会的安 

定。孔子承认人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论语・里 

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论语・述而》:不以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藐 

视和反对那种为个人私利而坑害别人的行为。孔子非常赞 

赏颜回安贫乐道的道德境界。《论语・雍也》:贤者回 

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人会越来越不 

满,因为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让人们感到心里 

的不平衡。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他 

倡导“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 

境界。有了这种道德境界,才能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惑。 

6、追求正直。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 

幸而免。”(《论语・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 

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 

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 

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正直,是最重要的一种道德品质,即公正不偏斜。它包 

含诚实、原则性、忠实于通常约定、坚信自己事业的正 

确、对他人和自己真诚、承认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孔 

子的道德规范中,对正直的要求不仅提得很高,而且予以 

肯定。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 

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 

正人何?”,“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 

孙”。即是说,只要正直,就是不发命令,事情也行得 

通,对治理国政也都不会有什么困难。只要是具有正直品 

德的人,对于事业就能坚持符合情理的原则,在任何情况 

下都保持正直的行为。 

二、实现途径 

l、立志。孔子认为立志对一个人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没有志气就等于没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论语・子 

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充分表明 

了孔子对志向、理想的认可态度。《论语・卫灵公》: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表达自己对志向的重视。远虑, 

就是对未来的规划,是一种远大的志向。孔子在这里是说 

人必须有远大的志向、明确的目标,才不会为眼前的利益 

而忧虑。孔子晚年总结自己的治学经验时说:“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他以切身的体会教育学生要有高远的理想, 

要“志于道”、“志于仁”、“志于学”。“志于仁” 

和“仁以为己任”就是要把弘扬仁道作为终身追求的目 

标,立志做一个“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论语・卫灵公》)的人。“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 

远乎”(《论语・泰伯》)。 

l4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