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研究进展

中学生情绪调节的研究进展

学术空间■ [摘要]中学生情绪调节是指中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管理和 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它对中学生的人际关系具有显著预 测作用。文章综述了中学生情绪调节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其特点 与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提高中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干预 措施,希望能对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关键词]情绪调节;情绪调节策略;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0—0007—03 情绪调节的研究最早开始于2O世纪8O年代的发 展心理学。心理学家们因研究取向不同对情绪调节 (emotion regulation)的定义也不同,汤普森(Thompson)认 为,“情绪调节是个体为了完成一定的目的而对自身情 绪进行的监控、评估与修正的内在和外在过程”…。格 罗斯(Gross)将情绪调节界定为“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 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及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 加影响的过程” 。本文使用盂昭兰的定义:情绪调节 是个体对内在情绪过程和外部行为所采取的监控与调 节,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动力过程 。 一、中学生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中学阶段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的情 绪发展对其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都具有重要 影响。许多研究显示,个体的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其人际 关系、攻击行为、记忆及推理产生了不同的显著影响 J。 郑杨婧等人以315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发 现,情绪调节策略对同伴关系类型具有显著预测作用 。 受欢迎组的学生多采用放松(缓解情绪带来的冲击,避 免剧烈情绪下的失控行为)、认知应对(通过对消极情绪 的积极认知来调节自身情绪)与情绪求助(遇到情绪问 题时寻求同伴帮助,促进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的策略; 被拒绝组的学生多使用压抑策略(遇到情绪问题时,掩饰 自己的消极情绪而不愿与他人交流);被忽视组的学生多 使用回避策略(由于不受关注或缺少人际沟通技巧而不 知如何表露自己的情绪,为避免受到打击和排斥只好回 避)。中学生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下,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要比使用“暴力”方式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LS J ̄ 也有研究显示,中学生的情绪状态、情绪调节水平对其 口张霎芳 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影响 ,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会阻 碍学生有效运用与学习有关的认知资源,如记忆、注意 力和学习计划,影响其学习成绩。因此,如果学生能够 有效调节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消极情绪,将对其学习产 生有利的影响 。 由此可见,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与人际关系有着 密切关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有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 的伙伴关系,而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则会给人际关系带 来一定的障碍。中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与生活范围的逐 渐扩大,其需要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也越来越多。当人 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时,采取适当的情绪调节策略,是获 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人际关系形成 过程中,良好的情绪表达与情绪调节能力与良好的人际 关系和社交技能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因此,指导中学生 掌握积极、成熟、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对于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快速适应社会环境,提高社交技能具有重要 意义。 二、中学生情绪调节的研究进展 1.中学生情绪调节的一般特点 李梅等人对440名高中生的情绪调节方式进行个体 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中生对消极情绪的八种 调节方式为:情绪表露、情感求助、放松、认知应对、压 抑、哭泣、情绪替代和回避 。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 生,他们都已经能够采取多种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调 整自身的情绪感受(积极或消极)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 果是一致的。多数中学生在情绪调节时多采用放松、情 绪表露、认知应对等积极策略,而较少使用回避等消极 策略。这说明中学生已经学会采用一些积极建设性的策 2013年第20I ̄I(_总第235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7 ■学术空间 略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并有一定的目标性,这也反映了 多数中学生已经意识到积极的情绪调节对于建立良好人 际关系和提高个体适应性的重要性。 2.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年级差异 研究显示,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在寻求帮助、压抑 和情绪表达这三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随着年 级的升高,其情绪调节能力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到高二 年级以后趋于平稳。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中学 时期是青少年情绪发展的过渡阶段,初中生面临着生理 和心理发展的巨大转变,也经历着很大的矛盾冲突,情 绪进入敏感期,个体就有了有效调节情绪的内在需求, 并加以发展。到了高中阶段,个体的生理与心理发展基 本成熟稳定,在遇到情绪问题时都能得到有效调节。由 于高中阶段面临高考压力,学科任务比较繁重,大部分 时间都在学习,遇到的情绪问题相对较少。因此,他们 较少使用情绪调节策略,但情绪调节的能力得到了提 升。这与方平研究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点的结果 一致。由于初中生的情绪与元认知都处在发展阶段,其 情绪调节能力还未分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看问题 的方式越来越成熟,其情绪调节能力也逐渐趋于稳定。 3.中学生的情绪调节策略的性别差异 研究显示,除了压抑与认知应对策略,在放松、情 绪表露、回避和哭泣这四种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显著的 性别差异,女生使用这四种调节策略多于男生EV]o由于 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性别的社会化标准是不相同 的,因此在分析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时要考虑在内。传 统文化认为,男性应该坚强、独立、忍耐与含蓄,不轻 易表达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而女性一般被认为是感性的, 容易表达与表露自己内在的情绪情感。男生与女生的性 别差异,使其在小时候获取的情绪表达信息不同,特别 是在表达生气、愤怒与难过等消极情绪信息时,这对他 们以后发展情绪调节策略会产生一定影响。此外,个体 在后期社会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社会标准对女性的要求 比男性的要严格。比如,社会对女性的性别角色期待更 多的是温柔、听话、言行举止端庄大方等,而女性在潜 意识中会进行积极有效的情绪调节来迎合社会的标准, 这样女生就会比男生具有更多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同 时男女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差异也影响着他们所选择 的情绪调节策略。 三、教育干预 情绪调节策略是指个体为了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作出 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努力。个体在遇到情绪问题时经常 使用情绪调节策略,可以使其成为内在新的机制,使其 从有意识转化为无意识的机制,在以后遇到情绪困扰时 就可进行自动的情绪调节。因此,在中学阶段引导中学 生掌握情绪调节策略,使其成为一种良好习惯,对于中 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快速适应环境,提高社交技 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学生的情绪调节问题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干预。 首先,教师应发挥榜样作用。中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 的重要阶段,也是将从成人那里间接学到的经验内化为 自身经验的关键期,在这个阶段,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 在学校这个相对安静的环境里度过的,每天接触最多的 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 的影响。因此,教师授课时的内在情绪(喜、怒、哀、乐) 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背景氛围,积极的教学气氛会对学 生的学习产生正向的引导作用,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高。所 以,教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管遇到什么事,一定要采取 积极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在授课过程中保持良好情绪, 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安静舒适的课堂氛围下有效地学习。 此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遇到情绪问题,比如,学生 作业未完成、成绩差的学生上课捣乱等,要及时采取适当 的情绪调节策略,以使自己的情绪保持最佳,并积极引导 学生进行课堂学习。这不仅是给学生树立榜样,同时也是 对教学的负责、对学生的负责。另外,学校应开设关于如 何调整情绪的课程,教授学生在遇到情绪困扰(比如成绩 不好,与同学闹矛盾)时,如何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 (放松、情感表露、情感求助等)解决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问 题,这对于中学生快速掌握情绪调节策略,养成良好的情 绪调节习惯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父母的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也会影响中学生 的情绪调节。贾海燕等人调查发现,良好的父母教养方 式(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对于青少年较多使用成熟 型(求助、解决问题)和较少使用不成熟型(自责、幻 想)的调节策略来调节情绪具有显著影响,并有预测作 用。使用成熟型的情绪调节策略调节焦虑情绪能够有效 缓解青少年的焦虑情绪。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父母的 拒绝、否认、过度干涉、过度保护)对于青少年较多地使 用不成熟型(自责、幻想)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显著的 影响,并有预测作用。而使用不成熟型情绪调节策略调 节焦虑情绪不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焦虑程度。 中学生正处于想脱离父母独立解决自身问题而能力 又不足的矛盾阶段,家长对孩子应给予更多的理解与温 暖,同时在遇到问题时,给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 8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 20期( 235期)

 学术空间■ 让孩子接受适当的磨砺,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同 时,在遇到情绪问题时,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使用积极的 情绪调节策略,如遇到问题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沟通, 让孩子慢慢学会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方式。此外,父母 在遇到情绪问题时,也应该采取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保持乐观情绪,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最后,中学生自身要养成良好的情绪调节习惯,培 养积极向上的性格,努力不让情绪问题影响自己的学习 与生活。在学习上,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确立适当 的学习目标。如果经过努力达到了学习目标,就给自己一 个正强化(奖励);如果学习目标未完成或成绩下降,首 先要学会使用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放松、倾诉、转移 注意力等)调整好自身的情绪,使自己在良好的情绪状 态下独立解决(查找问题并积极请教老师和同学,继续 努力学习)问题,而非先让情绪影响到自己。在生活中 遇到问题(人际关系受挫)时,不能冲动,而是要先调整 自己的情绪,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反思,并努力改 正,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技巧。此外,中学生在校学习 的过程中,要多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多和同学 沟通交流,相互学习,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总之,中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 学会并经常使用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使之成为自身的 一种机制(习惯),来更好地管理自身的情绪,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Thompson R A.Emotional regulation and emotional development[J].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1 99 1,3: (上接第6页) of childhood social phobia[J] psychiatry.1999,6:643—650. 1 3 J La Creca AM&Lopez N.Social anxiety among adolescents:hnkages with peer relationships and friendships lJ J J Abnorm Child psychology.1998,2:83—94. [4]郑海燕,张姝.儿童社交恐惧症的评估与治疗 [T].中国特殊教育,2005(12):75—78. [5]BarlowD.H_&Durand,V.M..异常心理学[M].杨 霞,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6]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会.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 断标准第三版[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7]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 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93—95. 269-307. 1 2 J Gross J J.Emerging field of emotion regulation:An integrative view[J].Review ofGeneral Psychology,1998,2(3): 271-299. [3]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204-205. [4]李梅,卢家楣.不同人际关系群体情绪调节方式 的比较[J].心理学报,2005,37(4):517—523. [5]李静,卢家楣.不同情绪调节方式对记忆的影响 [J].心理学报,2007,39(6):1084-1092. [6]张敏等.情绪调节策略对推理的影响[J].心理 科学,2008,31(4):805—808. [7]郑杨婧,方平.中学生情绪调节与同伴关系[1].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2009:99—104. 【8 J Maria S&Jens v.Anger regulation between friends Development and Prediction ofpeer acceptance[J].Methods and Techniques In Children’S Research,2003,25:1 1—29. [9]GumorA G&Arsenio W F.Emotionality,emotion regulation,and school performance in middle school children【J J. Journ ̄of School Psychology,2002,5:395—413. 1 1O J Blair C.School readiness:Integrating cognition and emotion in neurobiological concepcualization of children’S functioning at school entry l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2, 57(2):111—127.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475004) 编辑/杨怡终校/于洪 [8]江光荣.心理咨询与治疗[M].合肥:安徽人民 出版社,2001。211. [9]李元吉,汤宜朗.社交焦虑障碍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15). [1O]许若兰.论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I].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4(14):64. 【1 1 J Kenda1l P C,E1l Sa s T E,Kane M T,et a1.Anxietydisorders in youth:cognitive—behavioral interventions [M].Boston:AHyn&Bacon,1992:39—46 【12 J Allen AT,Leonard H,Swedo SE.Curret Knowledge of med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ildhood lJ J.anxiety disords,1995,34:976.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学院,邳州,221300) 编辑/杨怡终校/于洪 2013年第2o ( 第235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