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 摘 要:《罗生门》发表于1915 年,是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早期作品。独特的选
材,深刻的内涵,精练的语言以及简单严谨的结构使其成为芥川龙之介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的梗概如下:被主人解雇的仆人站在罗生门下正考虑要不要当强盗以免自己会饿死。仆人在茫然中爬上城楼,看到一个形象可怕的老太婆在拔死人头上的头发。仆人对这种行为感到愤慨,上前制止并询问其原因,老太婆说要拿死人的头发做假发,并解释她如果不这么做的话就会饿死。而这个死人生前为了不饿死同样也干过坏事。这都是为了生存。仆人听了老太婆的解释后,迅速剥掉了老太婆的衣服,离开了罗生门,没人知道他的去向。《罗生门》取材于日本平安时代末期说话文学的代表作《今昔物语》,作者借用历史舞台,揭示人本性当中的利己主义。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浓重、阴沉、诡异、悲观主义
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 最早知道《罗生门》,是因为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同名电影,电影《罗生门》可谓是电影艺术的一部杰作,是东方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对日本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也标志着日本的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通过学习日本文学与电影赏析,我接触到了小说《罗生门》,小说篇幅不长,但情节却扣人心弦,通过一个家将思想的转变,从对老太婆的行为感到愤慨,到剥掉老太婆的衣服逃走,反映出人的本质。在生存的面前,人性是如此的无力,为了生存,又有什么是不会变的呢? 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不仅仅是一篇小说,还留给我们许多问题去思考,无论是对人性的思考,还是对利己主义的思考, 都不是容易的问题,但通过阅读文章,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或许可以有一点更深入的了解。 本论: 一、芥川龙之介简历 芥川龙之介(1892~1927)他是日本大正时代小说家。生于东京,本姓新原,父经营牛奶业。生后9个月,母精神失常,乃送舅父芥川家为养子。芥川家为旧式封建家族。龙之介在中小学时代喜读江户文学、《西游记》、《水浒传》等,也喜欢日本近代作家泉镜花、幸田露伴、夏目漱石、森鸥外的作品。1913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学习期间与久米正雄、菊池宽等先后两次复刊《新思潮》,使文学新潮流进入文坛。其间,芥川发表短篇小说《罗生门》(1915)、《鼻子》(1916)、《芋粥》(1916)、《手巾》(1916),确立起作家新星的地位。1916年大学毕业后,曾在横须贺海军机关学校任教,旋辞职。1919年在大阪每日新闻社任职,但并不上班。1921年以大阪每日新闻视察员身份来中国旅行,先后游览上海、杭州、苏州、南京、芜湖、汉口、洞庭湖、长沙、郑州、洛阳、龙门、北京等地,回国后发表《上海游记》(1921)和《江南游记》(1922)等。自1917年至1923年,龙之介所写短篇小说先后六次结集出版,分别以《罗生门》、《烟草与魔鬼》、《傀儡师》、《影灯笼》、《夜来花》和《春服》6个短篇为书名。 龙之介的小说始于历史题材,如《罗生门》、《鼻子》、《偷盗》等;继而转向明治文明开化题材,如《舞会》、《阿富的贞操》、《偶人》等;后写作现实题材,如《桔子》、《一块地》以及《秋》等。在创作中注重技巧,风格纤细华丽,形式、结构完美,关心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1925年发表自传性质小说《大岛寺信辅的半生》。1927年发表短篇《河童》,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制度作了尖锐的嘲讽。同年7月由于健康和思想情绪上的原因,服毒自杀,享年35岁。以他命名的“芥川文学奖”,一直是日本文学界的最高奖项。 二、《罗生门》创作特点 芥川龙之介的文学,特点鲜明,他重视题材的奇异,把这看作是增强艺术表现力的途径。《罗生门》是典型之作。这构成了芥川龙之介前期作品的艺术特征。他关注写作技巧,精于语言的雕琢,意在产生艺术的震撼效果。他善于构筑情节,捕捉心理的瞬间变化,并在故事的结局中蕴舍深刻的意义。到后期芥川龙之介在文学观与创作实践上都出现了很大变化。他从奇异转向平实,仰慕在心境上于无意识中达到艺术完满的境地。从前期的奇异到后期的平实,其演化过程依然是有踪迹可查。这踪迹为我们了解作家的精神历程提供了线索。 日本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认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反映人们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当我们阅读他的全部作品或是他的一部自选小说集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接近于西欧二十世纪的作家所刻画的复杂的内心世界”,因而可以说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在主义文学的先驱,在他的作品中更明显地体现了现代意识。作者往往以“新”、“奇”的形式,揭示了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不同的心理层面,这种揭示就更真实,更有魅力。 三、《罗生门》出典
《罗生门》原来的出典是在平安朝的故事集《今昔物语》里。《今昔物语》日本平安朝末期的民间传说故事集,以前称《宇治大纳言物语》,相传编者为源隆国,共三十一卷。包括故事一千余则,分为“佛法、世俗、恶行、杂事”等部,以富于教训意味的佛教评话为多。 “罗生门”本来在日文汉字写成“罗城门”,最原始意义是指设在罗城(即城的外郭)的门,即京城门之意。据《续日本纪》在天平十九年六月己未于罗城门雩(在罗城间行祈雨式)。《令义解》〈官卫·开闭门〉条谓:京城门者,谓罗城门也。晓鼓声动则开;夜鼓声绝则闭。主要是指公元七世纪中后叶日本皇都所在平城京及平安京的都城的正门而言。罗生门与皇宫正门的朱雀门遥遥相对,贯通两门间的,即是整个京城纵轴干道的朱雀大路。由于出此大门,即是荒郊野外。在公元九世纪日本皇家衰败,内战频仍的岁月里,罗城门失于理修,颓败之后,立刻显得荒凉阴森。许多无名死尸,也被拖到城楼丢弃。年积月久,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阴森恐怖、鬼魅聚居的印象。因此,《平家物语》记载许多类似的鬼谈故事。在日文里“城”与“生”两汉字音读相近,而字形上“生”比“城”简省易写多了,因此,“罗城门”便逐渐被写成“罗生门”。因此《谣曲》罗生门条里就看到了罗生门取代罗城门的写法:九条(通)之罗生门正是鬼神所居者。 四、《罗生门》写作背景
芥川的最初恋人叫吉田弥生。吉田弥生有文才亦有姿色。当时被誉为“稀世才女”。弥 生出身平民, 带有江户文化的血统。这与尚古气息极浓的芥川家族是格格不入的。在芥川家看来,弥生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女性。芥川开始接触弥生于大正三年。当年5 月29 日, 芥川在给他的好友恒藤恭的信中写到:对弥生产生了一种“无指望的、像梦一样的恋情”。这只是一种停留在空想中的爱。因为还没有一种力量能使面对现实异常清醒的芥川堕入这种“危险的”恋爱中。尽管如此,芥川仍想用火一般的热情, 将那“无指望的、梦一样的”爱付诸行动。不过,生活对他的考验也正开始于此。这年秋天,在芥川毫无所知的情况下,弥生经家长的撮合,与另一个男人定了婚约。于是,芥川那“平凡”的恋爱面临着夭折的危机。他不得不下决心做出选择。一是屈服于现实,放弃对弥生的爱。二是面对现实把爱化为行动,完成“自我变革”。 然而,如前所述,弥生是个“新兴资产阶级”的女性,对芥川家族来说,她是属于另一个世界,呼吸着完全不同的空气的人。他的恋爱首先遭到家人的反对。“向家里的人和盘托出求婚的想法后,受到了激烈的反对。伯母哭了一夜,我亦哭了一夜。翌日早晨, 我情绪很坏地表示断了那念头。此后,不愉快的心情持续了很久”。由此可见,养子身份的芥川虽然得到了一次与这个家“争辩”的机会,却以“激烈反对”的结果,惨痛地败下阵来。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芥川的“争辩”是何等软弱无力。总之,他虽为获得弥生采取了行动,但应该说是消极的。因为,对芥川的恋爱反对最激烈的,恰恰是平日对他最喜爱的伯母。正是出于“不要伤了伯母的心”的考虑,芥川放弃了对爱情的追求。 初恋的夭折,似乎并没有使芥川深刻地反省、体察一下人生。他所感到的,只不过是一种无限的惆怅而已。他在大正四年二月写给恒藤的信中说:“不愉快的日子直熬到今日。众多待回的信件堆积案头。这是我自那件事后所写的第一封信。如你能不反感地读完这平俗的 小说,便是我之荣幸了。”可是就在这十天之后,在同样给恒藤的信中,我们可以发现,芥川的思想又发生了相当深刻的变化,以致于恒藤不得不承认:“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信中写到:“我怀疑是否有摆脱了利己主义的爱。带有利己主义的爱,是无法越过人与人之间的障碍的。我的周围是丑恶的,我自己亦是丑恶的。” 很明显,这封信所反映的芥川的思想。已有了深刻的变化。十天前的信,吐露失恋后的茫然、寂寞。而在这封信中, 芥川看到了“爱”中的利己主义。产生了“周围是丑恶的”、“自己亦是丑恶的”这一对社会、伦理的抽象认识。可以说,芥川把失恋的实感升华到了世界观的高度,并用“利己主义”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芥川对当时社会的认识。应当指出, 尽管芥川认识到“周围的丑恶”、“自己亦是丑恶的”。但他首先感到的是“周围的丑恶”。他对弥生的初恋是在“家庭的激烈反对”下夭折的。芥川先于自身幸福的,是要尊重、维护这个“家庭”的体面。 然而,正是在这个“家庭”中,在最喜爱他的人中,他发现了“利己主义”。芥川在给藤冈藏六的信中写到:“一想到我仅仅是孤立一人,即使有着血缘关系,而当利益关系不一致时,我也许会想像不到地懦弱。”从中我们看到,芥川早已发现了自己的软弱,这也正说明这个家庭的利己主义的强大,以致于在婚姻问题上他都不能自主。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仅仅十天的时间,芥川就从“寂寞”的告白,进而认识到社会的“利己主义”,以完成了他思想上的飞跃。 然而,我们又应当看到,芥川对“利己主义”的认识还是很不自然的。因为他不能深刻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看不到社会的矛盾。他只是用这种认识来弥补自己在行动上的惨败, 维护“精神圣者”的自尊心;用理智的武器使自己进一步理想化而已。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稍后芥川给恒藤的信中体察到。他说:“我感到,要拨开迷雾看一看新的东西。但是,不幸的是, 那新的国度里也竟是丑恶。我祝福丑恶的东西。因为,正是那些丑恶,使我得以知道我所具有的、人们所具有的美的东西。” 芥川从失恋的体验中,对社会产生了新的认识。那使他陷入绝望的失恋的痛苦,则变成了使自己理想化的武器。从这里我们看到了芥川紧锁在内心而从未流露过的怨忿。这种隐藏在芥川心灵内部的执拗的怨忿,成为他追求“近代生活”,开始新的创作的源泉。于是,从他那多少带点阴暗的热情中,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创作欲望,以他在“寂莫”、“惆怅”中悟出的对人间社会的认识为主题,《罗生门》、《仙人》、《鼻》等作品相继问世。 五、作品赏析 1、巧妙的时空设定 成就一部优秀作品,尤其是好的短篇,讲求构思的艺术技巧。它要求作者通过对题材的艺术琢磨为作品确立恰当而充分的形象结构,从而深入巧妙并富于独创地揭示人与人生的本质。芥川的短篇小说《罗生门》篇幅短小、人物不多、情节简单,但作者却为作品做了巧妙的时空与情节设定,在有限的形象画面内传达出深长的思想意味,揭示出人与社会的本质联系及其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