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府机关在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王南江摘要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
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扩大。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改进建议当前,全球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互联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于通过这一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从而形成网络舆情、引发舆论热点,常常导致事件的放大升级,甚至对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因此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精确研判、有效引导、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特征及现实状况(一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主要通过各类新闻评论、论坛、聊天室、博客、微博客、QQ群、聚合新闻(RSS、跟帖,电子邮件、新闻组、即时通讯等形成并传播。
(二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1 网络舆情形成快速直接。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任何人都能通过网络快速传播事件、发表意见、参与议论。
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如:杭州七十码事件 ,在传统媒体未介入之前已现身网络。
相对于现实社会,互联网对个人思维言论约束较小,多数网民乐于表达个人真实观点,反映个人的真实情绪。
因此网络舆情能够较为直接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较为真实地体现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
作者单位:江西省宜春市公安局袁州分局2 网络舆情题材丰富广泛。
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涉及政治、民生、经济发展等话题。
不同阶层、不同状况、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网民都能够自由发挥,怎么写、写什么往往是随意的、自发的,没有任何约束,具有较大的自主权。
因此,网络舆情虽然内容丰富,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实可能客观,观点看法却带有较强的主观性,甚至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3 网络舆情互动参与热烈。
网络的虚拟性、无约束性特征决定网民的参与意识相对现实生活要强烈得多。
某类问题、某一事件传播于网络后,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就不同观点出现激烈交锋。
网民之间的互动实时交流,各类观点意见能够得到快速深入表达,并形成主流,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4 网络舆情易受情绪左右。
网络舆情又是个人情绪与群体情绪相互作用的一个结果。
网民现实生活的压力困惑会直接影响其网上言论的表达,网民的言论也可能会体现为情绪的宣泄。
相同的情绪会相互感染,有过同样遭遇的网民会形成共识 ,并压制住理性客观的言论。
因此,网络舆情反映的事件可能真实,但产生的结果与当初的目的可能出现较大的偏差,甚至引发有害舆论,造成不良影响。
如涉警舆情,由于媒体炒作和公众对警察工作的高度关注,公安机关内部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等诸多原因,网民对涉警舆情往往不假思索将责任归咎于警方,这即是明显情绪化选择性失明的体现。
5 网络舆情存在渗透现象。
西方反华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将互联网作为反华的重要渠道,利用互联网进行舆论渗透,在网上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花钱雇佣网络特务,对突发公共事件、社会热点难点等敏感问题进行炒作,歪曲事实、误导视听、蓄意制造社会矛盾,试图争夺舆论阵地。
(三网络舆情的现实状况1 网上议事已成为网民参政议政的重要渠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二十四次互联网络调查统计,截至2009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 38亿人,网络普及率达25 5%,网络媒体使用率达78 7%,用户达到3 2亿。
其中,81 7%的被调查网民认为网络媒体使其更加关注社会事件,56 1%的被调查网民认为互联网是其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
网络已经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来临,这一趋势还将继续扩大。
2 网民发表意见的渠道呈多元化趋势。
以博客为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 2009博客市场及博客行为研究报告统计,截至2009年6月底,1 81亿网民开设了个人博客或个人空间,其中1 13亿人平均每个月至少更新一次。
过去,写博客主要是记述个人生活;2008年至2009年上半年,针对社会现象发言的作者所占比例达到54 5%,比2007年上升了44 5个百分点。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民不必仅依靠电脑进入互联网发表意见,手机等传统通讯工具同样可以随时随地进入互联网发表传播信息意见。
微博客有效地突破某些信息屏障,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等发布信息、相互留言交流,能够赶在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之前,第一时间发布大量第一手的信息,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
如在湖北石首事件中,一位匿名网民在网上实时播报街头消息约200条。
3 网络舆情对现实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网络舆情是把双刃剑 ,对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是引发各类极端事件的汇合集中源。
孙志刚事件改变了延续多年的收容遣送制度; 反日游行事件也是从网上发起,并在网下付诸行动; 邓玉娇事件发生后网络的推动作用明显左右了案件的最终裁决;从另一角度而言, 躲猫猫事件对加强监管场所科技化建设、规范监所管理是有推动作用的。
网络舆情对现实影响力还将随着网民队伍的壮大、公众参政意识的增强不断扩大。
4 涉警舆情占各类舆情总量比例较大。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梳理出的2009年上半年十大舆情热点中,云南晋宁县躲猫猫事件、浙江杭州市七十码事件、湖北邓玉娇事件等涉警事件榜上有名。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以跟帖数统计出的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中, 躲猫猫、七十码、跨省抓捕 (河南灵宝王帅案等涉警舆情分列第二、三、十名。
据正义网舆情工作室统计,2010年1月份以来政法网络舆情负面信息公安类话题占49%,成为媒体和网民最为关注的焦点,其中较为突出的有: 1 12 贵州安顺枪击案、 1 12 广西荔浦警民冲突事件、 1 19 广东阳山警民冲突事件等。
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公众对公安工作的高关注度,注定涉警舆情稍有不慎就会成为舆论的焦点、热点,甚至是引发后果事件的导火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躲猫猫事件 ,此事成为网络焦点之后,凡涉及监所管理死亡事件非常容易成为网络焦点、热点。
二、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视网络舆情为眼中钉、肉中刺,对网络舆情一味控制、围堵遏制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人们观察事务的方式、角度、立场呈现多元化趋势,人们渴望通过网络实现其参政议政的愿望。
因此网络舆论存在不同的声音是常态,网络上只有一种声音是病态。
少数领导错误认为凡是网络舆情就必须控制,凡是负面舆论不加分析研判、有效引导就坚决遏制。
实际上,当舆论浪潮已经风起云涌,早期没有准确判断形势,后期强行封堵,反倒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二视网络舆情为身外事、梦中景,对网络舆情视而不见、束手无策不可否认,部分领导干部平时疏于学习,对互联网陌生,没有养成上网的习惯,更不用谈常看评论跟帖,常逛网上论坛,因此无法从网络舆情中发现问题。
一些部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应对措施,没有固定的网络舆情研判引导队伍。
民意早期受冷落,就会演变为中期的民议和后期的民怨 ,就会导致舆情能量的聚集与放大。
一旦网络舆情形成热点,甚至负面不真实的舆情演变为主流舆论,演化为现实中的大事、难事,甚至左右政府机关的处置方式时,则往往缺乏技巧、不知所措,无处着手。
(三网络舆情应对存在诸多薄弱环节网络舆情收集监测、研判引导队伍薄弱,过多强调网络舆情的兼职引导,缺少一套完整的网络舆情收集监测、研判引导应对机制,没有形成网上舆情应对合力;政府信息公开度不高,报喜不报忧,欺上瞒下,导致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特别是危机信息的传递,网络舆情已形成热点,内部尚不知情;对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热点反应不及时,对外口径不一致,简单轻率下结论,疑点众多,可信度不高;对网络舆情不敏感,对网络谣言没有及时澄清或删除;过度低估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低估了网民的力量和素质,没有将舆情应对工作放在政治高度认真对待,正面言论抓不住公众的兴奋点,形式过于八股 ,空话多于事实,虚话多于实话,说服不了受众,产生不了共鸣;与网络媒体的沟通不畅,致使负面报道过多;网络舆情应对方式落后,在社会高速发展、公众民主法制意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依然采取堵、盖、封、压等不合时宜的短期措施应对,引起受众的强烈反感;部分领导怕担责任,不敢说真话,不敢率先说话,致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三、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一建立一支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引导专业队伍,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工作机制网上舆情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有些问题并非一个部门能够妥善解决。
网政民互动系统的成功运作,无疑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和深层次的启示。
因此,可参照网政民互动模式,由政府牵头、专业人士参与,建立一支专门的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应对多合一集中办公的专业队伍,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学习培训、绩效考核一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
1 组建网络舆情收集队伍,制定网络舆情收集工作机制。
由政府牵头,从各部门特别是网络舆情集中部门、电信部门抽调专业人员集中办公,行使类似于110指挥中心接警员的职能,负责通过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或手动搜索收集监测区域内网络舆情,并制定网络舆情收集规范运作机制,对网络舆情按责任部门、责任区域、所属类型、涉及事项、跟帖议论情况、轻重程度分门别类,逐项记录。
2 组建网络舆情研判队伍,制定网络舆情研判工作机制。
由政府牵头,从各部门抽调工作和社会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实践理论水平较高、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文字功底较深的业务能手成立网络舆情专家研判队伍。
制定网络舆情研判工作机制和网络舆情危机评估机制,对网络舆情尤其是即将或已经形成热点的舆情按责任划分进行来源、真伪研判评估,并归类、定向、矫正,划分舆情危机等级,将研判评估结果快速形成文字资料上报政府主管网络舆情的领导,按照指示进行舆情引导,并要求责任单位全力开展后续处理工作,及时反馈处理结果。
专业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引导队伍还应建立与舆情涉及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研究应对措施。
3 组建网上舆情引导队伍,制定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
由政府牵头,从各部门抽调思维敏捷、有一定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且精力充沛的年轻工作人员成立网络舆情引导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