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6 页 第 1 页
东濮凹陷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
学 院: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专 业:矿物学、矿床学、岩石学
姓 名:赫海洋
指导教师:张亚敏
完成时间:2010-12
共 36 页 第 2 页 摘 要
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东南部的一个含油凹陷,本文以构造样式理论和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综合地质研究、岩心裂缝的观察分析为基础,利用测井-地震约束非线性储层反演主要构造,并对构造样式进行划分。利用裂缝预测技术,预测研究区目的层段裂缝分布,圈定有利的裂缝分布区;通过对研究区油气藏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的研究,掌握了该区三叠系油气藏主控因素,总结了其成藏模式,对凹陷内三叠系的勘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构造样式, 油气藏 ,三叠系 ,地震
共 36 页 第 3 页 ABSTRACT
Dongpu sag in the southeast of bohai bay basin is an oily sag,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geological research, core and crack ‘s observation analysis,with structural
patterns theory and petroleum system theory for guiding, using the logging-seisming
restrain the nonlinear reservoir to invert the main structure, and the tectonic style is divided.
Using the crack prediction technology, predict crack distribution of survey region’s interval
of interest, delineat favorable crack distribution range; by studying accumulation
conditions and process of 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in survey region, we grasp the main
control factor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of the region in the Triassic and summarize these
reservoiring pattern, for explorating Triassic of the sag has important realistic meaning and
profou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dongpu sag, tectonic style, hydrocarbon reservoir, Triassic, seism
共 36 页 第 4 页 目录
第一章 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选题的依据及目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 主要研究内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4 研究的方法手段及技术思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地层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 地理位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 地层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 地层划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构造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 区域构造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 构造样式解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伸展构造样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 走滑构造样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3 底辟构造样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 三叠系主要断裂剖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1北西向断裂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2北北东向断裂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4
3.4 构造发展史及其裂缝形成演化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4.2文明寨地区构造演化及裂缝发育史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6
第四章 油气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主要油气藏类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不同地区三叠系油气藏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不同地区三叠系油气藏温度、压力、流体性质 ................. 19
4.2 油气藏控制因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2
4.2.1油气源对比 .............................. 错误!未定义书签。2
4.1.2油气藏控制因素 .......................... 错误!未定义书签。7
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0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1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2
图版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3
图版 ................................................. 错误!未定义书签。3
共 36 页 第 1 页 第一章 概况
1.1 选题的依据及目的意义
2006年以前东濮凹陷潜山勘探主要以古生界风化壳和内幕作为勘探目的层,但收效甚微。东濮凹陷三叠系是前第三系潜山顶部的一套致密红色砂泥岩沉积地层,电性上为高阻,俗称“高阻红层”。长期以来,东濮凹陷三叠系作为前第三系潜山的一部分,由于砂岩基质储层物性差以及受传统认识的束缚而被忽视,没有作为一套独立的层系进行勘探和评价,大多采取兼探的方式,钻探部署上以见高阻红层完钻为原则,勘探上一直没有新的发现。截止2006年底,东濮凹陷北部地区钻到三叠系的井有415口,80%的井进入三叠系30-50m即完钻,油气显示井65口,试油(气)50口,获工业油流井和低产油气流井6口(明48、明61、明66、明123、卫79-9、文23-9)。油气显示井、出油井主要集中在文明寨地区,其次是卫城和户部寨地区。由于早期认为三叠系岩性致密、物性差,虽然有少数井获油气流,但产量低,勘探价值不大,后期也未对该套层系进行系统评价和钻探.
本文就是针对东濮凹陷的这些问题,应用已学过的专业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区构造特征、储层特征、油藏特征进行研究,以期更好的指导油气勘探。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70年代以前,储层研究程度较低。油气勘探开发以背斜油气藏为主体,储层研究尚停留在沉积岩石学及储层物性分析的初步阶段。70年代,随着地层岩性油藏的不断发现,有利储集相带的预测成为区域储层研究的重要目标。70年代末,地下深部次生孔隙油藏的不断发现以及实验测试技术的迅速发展,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结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而扩大了油气勘探的领域。
80年代,储层研究进入了大发展阶段。从区域储层研究来看,人们依据层序地层学原理,应用地震、钻井、露头资料以及有关的沉积环境和岩相对等时地层格架内的有利储集相带及生储盖组合进行综合解释,而且各种储层横向预测技术也应运而生,从而大大提高了区域储层研究的精度;同时,随着各种新的测井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质学的广泛应用,发展了测井地质学,人们充分应用测井和岩心信息,对井内储层岩相、储层物性及储层裂缝进行系统的解释。另一方面,储层成岩作用及次生孔隙带预测研究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通过有机、无机、相互作用研究次生孔隙的形成机理,从而逐步发展了储层地球化学。另外,低渗储层和深部储层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同时,非沉积储层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油田开发方面,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认识上也有了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