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 ・ 录井工程 2OlO年3月
・工艺技术・
低渗透性储集层评价方法及初产液量预测研究
王飞龙 甘丽娜 王振中
(中国石化集团华北石油局)
王飞龙,甘丽娜,王振中.低渗透性储集层评价方法及初产液量预测研究.录井工程,2010,21(1):16~21
摘 要 低渗透性油气藏储集层孔隙极其微小,层内流体被毛细管力和黏滞力等束缚而难以流动,故其储集层评 价和有效开发成为重要研究课题。可动流体是评价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潜力的重要岩石物性参数,通过核磁共振分 析技术获取的可动流体与采油测试参数初产液量间的关系研究,建立了核磁共振可动流体储集层评价方法,将储 集层划分为4类,相关系数为0.602 7。为进一步定量评价储集层,引入评价参数P,进行初产液量预测,把可动流 体、孔隙度评价数据直接与初产液量拟合,提出了计算模型与校正方法以及相关系数求取方法。通过在镇泾油田 延长组储集层评价的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现场随钻预测储集层初产液量,对油气层进行有效评价,提高解释 精度,为完井方案的确定、测试选层、制定早期开发方案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核磁共振 低渗透性储集层 评价 可动流体 孔隙度 渗透率 初产液量
O 引 言
镇泾油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天环向斜南
端,属于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一特低渗透率、低压的
“三低”油藏。具有这种油藏特征的储集层渗流阻力 大、自然产能较低,加之油层致密坚硬,往往出现录
井及测井评价好而测试不理想的情况。而且,储集
层实验室分析数据又远远滞后,不能应用于随钻储 集层性质评价。近年开发情况表明,该区烃源岩生
油充足,延长组各油层组的储集层均有油气显示,储 集层孔渗性的好坏在储集层产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 作用[1 ]。因此,建立现场随钻储集层评价标准成 为解释评价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通过对核磁共振录井获取的孔隙度、渗透率、可 动流体等参数的分析,将其与油井初产液量建立关 联性,提出了适用于该地区的储集层评价方法。
1 低渗透储集层评价参数选择
目前国内多利用孑L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开展储
集层评价,该方法在中、高渗透性储集层评价中作用 明显,在低渗透性储集层评价中表现出极大的不适
应性 。
岩石的渗透率只能说明流体在其中的流动能 力,对于储集层而言,它仅仅反映了油气被采出的难 易程度,并不反映岩石内流体的含量。
在油田开发中,那些不能流动的流体(油气),在
目前工艺条件下还无法将其采出,只有可以流动的
流体才是有工业价值的。低渗透储集层中的层内流
体流动十分缓慢,短时间内可近似看作储集层渗透
性接近于零,此时储集层好坏主要看流出流体总量 (可动流体),单位时间通过的流体量成为次要因素。
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作用下,饱和于岩石
孔隙中的流体流动时,与可动流体体积相当的那部
分孔隙体积与岩石外表体积的比值(通常流动孔隙
度是有效孔隙体积减去微毛细管孔隙体积后,与岩
石外表体积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中高渗透率油气
层微毛细管孔隙是指孔径小于0.2 tzm的孔隙,低
孔隙度低渗透率油气层微毛细管孔隙是指孔径小于
0.144 tzm的孔隙)。可动流体孔隙度与有效孔隙度
的比值为可动流体百分数,简称可动流体。
渗透率与可动流体之间并无必然联系(表1), 即渗透率大时可动流体不一定大。利用表1中可动
流体与渗透率参数的平均值探讨两者的相关性
(图1)。由图1可知,可动流体与渗透率的相关系数
r 为0.0788,即在低渗透储集层中可动流体与渗透
基金项目: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G13 KJ一07 ZS—LJ—ZJ 0008 王飞龙1977年生,2000年7月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勘查专业,现在中国石化华北石油局录井公司研究所从事录井综合研究 工作。通讯地址:450042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须水镇华北录井公司。电话;(0371)67817728。E—mail:hbljgswfl
@163.tom 第21卷第1期 孙林等:中原油田水平井地质导向技术研究与应用
2096.3O 2O98.OO A 18 2O99.6O 2101.40 6.79 6.8O 3.38 5.61 42.4296 37.7860 22.6766 39.8560 0.204 0.125 5.645 35.6871 0.129 2.26 0.030
0.158 ・ 18 ・ 录井工程 2010年3月
率没有必然联系。那么,哪个参数更适用于低渗透
性储集层呢?笔者通过可动流体和渗透率与采油初 产液量的相关性分析来进行选择。
善 饕 矗
图1 .-l动流体与渗透翠相关性分析
图2、图3分别为渗透率与初产液量、可动流体
与初产液量相关性分析。由图2可知,渗透率与初 产液量绝对相关系数r 为0.3 775,由图3可知,可
动流体与初产液量绝对相关系数r 为0.6 027。显 然可动流体与初产液量相关性远远高于渗透率与初
产液量的相关性。即低渗透油气田中,用可动流体 评价储集层远远优于用渗透率评价储集层。
图2渗透率与初产液量相关性
图3可动流体与初产液相关性分析
2储集层可流动体评价方法
2.1储集层孔、渗与可动流体的相关性 镇泾油田延长组储集层渗透率平均为 0.526mD,属于超低渗透率的储集层。可动流体在
储集层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与初产液量相关性达 0.602 7。因此,对可动流体适当刻度,就能评价储集
层。从表1中看出,当可动流体小于20 时,初产
液量小于1的储集层为干层;当可动流体为2O ~
3O 时,可动流体对储集层影响很大,在储集层评价 中起主导作用;当可动流体为30 ~42 时,可动
流体对储集层影响较大;当可动流体大于42 时, 可动流体对储集层影响较小,在储集层评价中起次
要作用。孔隙度在储集层评价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
用,当孔隙度小于5 时,初产液量较低,储集层极 差,为干层;当孔隙度大于8 时,储集层孔隙性较
好,初产液量较高;当孔隙度为5 ~8 时,孔隙度 对储集层影响较小,可动流体起主导作用。按孑L隙
度和可动流体对该区延长组储集层储集性能的优劣
进行划分,把储集层分为4类:好储集层(I类储集 层)、中等储集层(II类储集层)、差储集层(I]I类储集
层)和干层(IV类非储集层),并给出评价分类的参数 及划分界限(表2)。 2.2划分标准的回判 按表2储集层分类方案,对10口井的储集层性
质(表1)进行了回判研究,其中:A 101井、C 1井、
C 2井3口井储集层属于好储集层;C 3井、B 6井、 A 12井、A 17井、A 18井5口井储集层属于差储集
层;B 5井、A 13井2口井储集层属于干层。通过测 试验证可知,好储集层的3口井初产液量在9 m。/d
以上;于层的2口井初产液量均小于1 m。/a,差储
集层的5口井(B 6井除外)初产液量为1~3 m。/a。 除B 6井外,储集层评价与储集层产能一一对应,储
集层评价越好产能越高,储集层评价越差产能越低, 验证了储集层评价方案的准确性。依此归纳储集层
产能为:好储集层(I类)初产液量8 m。/a以上;中
等储集层(1I类)初产液量4~8 m。/a;差储集层(1]I 类)初产液量1~4 m。/d;非储集层(IV类)初产液量 1 m。/a以下。 B 6井按表2储集层分类方案属于差储集层
(111类储集层),测试结果为干层(IV类非储集层)。
误差1个评价级别,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 方面,B 6井平均孔隙度为5.893 ,平均可动流体
为32.6545 ,两者均接近差储集层下限,如果孔隙 度再低1个百分点或可动流体再低3个百分点,储
集层评价就可评价为干层,在储集层评价参数分组
交界处的点出现个别评价误差,
尽管在情理之中,但 第21卷第1期 王飞龙等:低渗透性储集层评价方法及初产液量预测研究 ・19・
表2 延长组储集层分类方案
也说明该划分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
由于延长组储集层非均质性强,也能造成储集层横 向物性变差,导致产能降低。 2.3 方法的初步验证 为检验储集层划分方案准确与否,以B 21井和
B 22井为例进行验证。B 21井和B 22井可动流体 及初步试产数据见表3。依据表3数据查表2分类 方案进行评价可知,B 21井和B 22井均为差储集层
(III类储集层),A 24井属于中等储集层(11类储集 层)。 B 21井初产液1.21 m。/d,其中:油0.13 m。/d、
水1.08 m。/d;B 22井初产液2.81 m。/d,全部为水。
两口井初产液均在1~4 m。/d,符合差储集层产能; A 24井初产液5.65 m。/d,其中:油0.83 m。/d、水
4.82 m。/d,符合中等储集层产能。实例说明评价正 确、可靠。
表3 B 21井和B 22井延长组可动流体参数及初步试产数据(平均值)
3储集层产液量预测研究
3.1产液量计算模型的建立与校正 上述可动流体储集层评价方法,验证了延长组 储集层可动流体高的其产能也高,可动流体低的其
产能也低,即可动流体与储集层产液量具明显正相
关性。但可动流体和孔隙度评价储集层方法只能把 储集层分为4种类型,即4个区间,而储集层初产液
量是连续变化的实数。为研究两者相关性,这里引 进储集层评价参数P,P是孔隙度与可动流体的综
合体现,无量纲。它表征了储集层初产液能力的大
小。由表2可知,储集层产液能力与孔隙度和可动 流体正相关,因此P与孔隙度和可动流体的函数关 系用乘积表示。当可动流体小于2O 时,储集层为
干层,P趋近于0,与孔隙度大小无关。通过深入研 究,尝试性地建立的P求取数学模型为:
P—n Sh (1) 式中 ——孑L隙度, ;
S——可动流体, ;
系数,与区域地质有关; h——储集层有效厚度系数,无量纲。
由图3可知,可动流体与初产液量绝对相关系 数仅为0.602 7,直接用(1)式计算的初产液量P与
储集层实际初产液量相差很大,因此必须对(1)式进 行校正才能应用。在储集层评价中把可动流体和孔
隙度分别分成几个区间(表2),笔者按照可动流体 和孔隙度区间进行校正。如果可动流体大于42 时,令储集层初产液量在计算中所占权重为1,那
么,可动流体在30 ~42 区间内,可动流体在初
产液量计算中所占权重就要小于1,即s要乘以权 重系数A(A<1);当S<30 时在初产液量计算中
所占权重应该更小。同理,可以说明可动流体在 <42 变化范围内普遍存在值越小在评价中所占权
重越小的现象,因此对可动流体评价权重进一步校
正,校正方法是乘以可动流体本身。经过两次校正 后可动流体的权重系数为AS(两者之积小于1,不
同区间A值不同)。用相同的方法对孔隙度进行校 正,形成校正后的储集层初产液量计算公式:
P—nh S。 (2) 式中 ——孑L隙度分量,即校正后的孔隙度; s。——可动流体分量,即校正后的可动流体。
h为储层有效厚度系数,因为(2)式计算的是初
产液量,包括油气水总量,所以储集层有效厚度即为 砂体厚度。P和砂体厚度呈正相关,但不呈线性关
系,在实际应用中按砂体厚度分成不同区间,每个区 间根据油田初产液结果赋予不同系数值。如:按砂
体厚度分成O~2 m、2~4 m、4~6 m、>6 m这4个
区间,砂体厚的区间h值也较大;当砂体厚度>6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