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 第6期 吉 林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Vo1.29 No.6 2003正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 2003
[文章编号]1671—587 x(2003)06—0824—02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多汗症
(附45例报告)
齐柏 ,董宇翔 ,齐兵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吉林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药房)
[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多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5例原发性多汗
症患者采用针刺阴郄、后溪、合谷等穴位配合中药辨证治疗。结果:治愈3l例(68.89 ),显效9例
(20 9,6),有效4例(8.89 ),无效1例(2.22%),总有效率97.78 。结论:该方法疗效显著,为本病
的治疗提供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多汗症/中药疗法;多汗症/针灸疗法;病例报告
[中图分类号]R242; R246 [文献标识码]B
原发性多汗症是在相同条件下,正常人无明显
出汗,而患者却大汗淋漓。多由营卫不调、湿困三焦、
水湿内停等原因所致。本文作者二十多年来采用针
刺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多汗症效果较好,现报道如
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共45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
龄17~62岁;病程3个月~5年;临床多见于身体
两侧对称的局限的部位,如面颊及手足,在紧张、兴
奋、受热、吃刺激性食物后,更为显著。除3例首次就
诊者外,其余患者均接受过多种方法的治疗,但效果
不佳。对照组共35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
年龄21~65岁;病程最短半年,最长10年;临床表
现多以头面部、手足出汗者居多,该组患者均接受过
多种方法治疗,但症状无明显改善。
1.2诊断要点
局部多汗,通常对称地发生于面颊、手掌、足底
等处。神经系统其它功能完全正常。中枢或周围神
经病变,例如震颤麻痹、脊髓空洞和灼性神经痛等虽
可有多汗现象,但均具有原发疾病的主要表现,可资
鉴别L1]。
1.3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治疗后无明显异常汗出,随访3个月未复 发;显效:治疗后多汗明显减少,但偶有复发;有效:
治疗后出汗量减少,但经常复发;无效:治疗前后多
汗症状无明显改善。
1.4 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
1.4.1.1 辩证治疗①营卫不调:治宜桂枝汤
加味:桂枝、白芍、灸甘草、大枣、生姜、桑叶,由情绪
兴奋诱发的加煅龙骨、煅牡力;由精神紧张诱发的加
浮小麦,由进食热物或刺激性食物诱发的加知母。
②湿困三焦:治宜益气健脾,加强燥湿化湿之力,用
人参健脾丸加桑叶、藿香、苡仁、半夏、苍术等。⑧水
湿内蕴:聚为痰饮宜温化之,常用蠲饮云神汤加味。
④里热亢盛:迫津外出,治宜通腑泄热,釜底抽薪,常
用药如大黄、芒硝、桅子。⑤瘀血内阻:可用血府逐瘀
汤加减,以活血化瘀,疏通郁滞。
1.4.1.2 针刺治疗 ①取穴:主穴,阴郄、后
溪、合谷;配穴,复溜、肺俞等。②针刺操作:穴位皮肤
用75 酒精严格常规消毒,针具取无菌30号1.5寸
毫针,主穴穴位直刺进针1~1.5寸,如果实证用泻
法,虚证用补法。根据病位的不同,选以配穴,进针深
度以针感有传导,并觉酸、麻、胀、重得气为宜。胸背
部的穴位要 刺,以避免刺伤肺部致气胸。
1.4.2对照组
用中药玉屏风散:黄芪180 g,白术60 g,防风
[收稿日期]2002—11.19
[作者简介]齐 柏(1959一),女,吉林省长春市人.主治医师.主要从事针刺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及血清一氧化氮水平调节
作用的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齐柏等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原发性多汗症(附45例报告)
60 g,研末,每日2次,每次6~9 g,开水送服。
以上2组病例治疗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
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不用其它方法治疗。
1.5 典型病例
患者,女,42岁。因双手不自主的汗出而就诊。
该患者自述平日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只是四季双
手经常汗出不止,以写字时汗出尤甚,舌淡红,苔白
腻,脉沉细。用人参健脾丸加藿香、厚朴、苡仁,以加
强燥湿之力。针刺双侧阴郄、后溪、合谷,配复溜、肺
俞治疗,1个疗程出汗量明显减少,治疗2个疗程痊
愈。
2结 果
治疗组治愈31例(68.89 ),显效9例(20 ),
有效4例(8.89 9/5),无效1例(2.22 ),总有效率
97.78 。对照组35例,其中治愈16例(45.71 ),
显效8例(22.86 9/5),有效6例(17.14 9/5),无效5例
(14.29 ),总有效率85.71 。经统计学处理,治疗
组的治愈、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O.01)。 3讨 论
原发性多汗症是由中枢神经功能失调而致植物
神经紊乱、汗腺分泌过度的结果。与中医学文献中的
“漏风”(食则汗出)“漏泄”(其汗或出于面,或出于身
半),“酒风”等病症基本一致L2]。中医学认为局部出
汗的成因,除了营卫不和,概由痰饮、水湿、食滞、瘀
血等有形实邪,壅塞中焦为主,以致身之上下、内外
阴阳痞隔不通,津液旁达或上蒸而成种种的局部汗
出L1]。用针刺阴郄、后溪、合谷为主穴治疗。合谷是手
阳明大肠经原穴,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相表
里,肺主皮毛,可卫外固表,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
输穴,八脉交会穴之一,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
互为表里,阴郄穴为手少阴心经之郄穴,而“汗为心
之液”。因此,合谷、后溪、阴郄具有调和营卫,固表敛
汗之功,配合其它穴位及中药,共同起到益气健脾,
调理阴阳,而达到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尹育隆.针刺治疗原发性多汗症9例I-j].中国针灸.1996. (7):20. [2]石坚如.原发性多汗症CM].现代中医内科学.1991.462—463.
新生儿肠套叠一例
吉林省白城医学院儿科 孙春玲
吉林省白城市妇幼保健院 王 颖
I临床资料患儿,男,20 d,因排鲜血便4次人院。该患儿系孕30周早产儿,出生体重1 400 g,生后2 d开始排胎便。
第20天无明显诱因拒乳,排鲜血便4次,每次约3 ml。时有烦躁、哭闹.无呕吐。查体:体温36.5"C,体重1 600 g,心率
120次。min_。,呼吸43次・min_。。早产儿貌。反应差,面色苍白。双肺呼吸音粗。腹胀,未触及包块,叩诊呈鼓音。肠鸣音减弱。
人院后立即摄胸、腹部立位平片:膈下未见游离气体,腹内肠管集聚于左中上腹,右侧腹及中下腹见不规则团块状圆形密度增
高影,部分肠问隙增宽,腹内未见气液平面,不除排肠套叠。经外科会诊临床诊断为肠套叠。空气灌肠以最低压力气量由肛管
内注入气体,见气峰进至乙状结肠时受阻,经反复数次充气,腹内密度增高影逐渐消失,肠管充气均匀,肠套叠复位。次日患儿
排少许血便1次,第3天大便转为黄色,便潜血阴性,开始喂糖水。
2讨论国内新生儿肠套叠很少见,仅占小儿肠套叠的3 ,男性多见。新生儿肠套叠特点;①多系小肠套叠;②多伴
肠管异常;③易发生绞窄。小儿肠套叠按发病原因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新生儿多为继发性,多继发于消化道畸形,如回盲部
重复畸形、肠息肉、美克尔憩室、粘连于肠壁的粪结石及肠壁错构瘤等。Patrlguin报道12例新手儿肠套叠,其中1/3继发于肠
道重复畸形。该患儿未作消化道畸形检查。新生儿肠套叠易发生绞窄、穿孔,甚至弥漫性腹膜炎。对于新生儿便血应高度怀疑
肠套叠,以免漏诊,造成严重后果。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